菜根談修省篇9

2021/06/1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纔有萬變不窮之妙用。

【譯文】讀書人的求學心態,要有屢受挫折仍不退縮的真正決心,如此才能長養出萬變不窮的巧妙應對能力。
我們每個人在未進入社會之前,都有一段求學的歷程,這段歷程對一個人的人生有極大的影響,所以為人父母者,如果能在孩子求學時期,輔導孩子培養一顆百折不回的決心,以應對自己的學業,必然會為孩子日後進入社會的處事態度,建立出一份堅毅不拔的信心。否則,為人父母者,即使有辦法為子弟舖出一條「不勞而獲」的學業歷程,對子弟的求學信心也是毫無助益,這是我個人在求學歷程中所深深體驗到、感受到的事實。
  我個人在小時候貪玩,父母是生意人,所以比較沒有時間督導我讀書。有些功課差的學生留傳一句自我解嘲的話「平生無大志只求六十分」,很慚愧,我小時候連六十分的「大志」都沒有,學業成績不及格,是常有的事。不過父母雖然沒有辦法為我建立一份堅毅不拔的求學毅力,卻有辦法運用人事關係,讓我也達到了及格的學業成績,父母在人事方面的「神通」,為我培養了一顆「依賴心」,為我舖了一條「不勞而獲」的路,我這一段以依賴心去撿便宜的學業歷程,讓自己到現在對英文、數學兩方面的應對能力,還停留在空白的斷層中。
  我的求學歷程,有兩段完全不同的學程,前段是以「依賴心」去求學,後段則是以「自發心」去求學,我目前的寫作能力,是後段「自發心」的求學歷程長養出來的,這段「自發心」的求學歷程,不是父母為我舖的路,它是佛教為我舖的路。
  我初中畢業後,就沒有再繼續升學,不久就因一尊觀音菩薩像的開光因緣,與佛教結上了緣,得以接觸佛學的機會,正當我對佛學產生一份濃厚的興趣時,父母也對我的學佛展開阻擋的行動,為了爭取讀佛書的自由,我走上了出家的路。
  出家後我到壽山佛學院(後更名:佛光山東方佛教學院)求學,從那時候開始,我因父母不再給我依賴,不得不學習自立的生活,所以建立起「自發心」的求學心態了。我在佛學院第一學年的下學期,很榮幸的被班上同學選上負責特殊公務,在《覺世旬刊》社編輯部工作,為了應對編輯工作的需要,我不得不成長自己的寫作能力,所以在寫作上,才學習出一份比較派得上用場的應對能力。
  回顧我個人走過來的路,我認為:為人父母者若去培養孩子面對求學的挫折勇氣,總比為孩子舖一條「沒有挫折」的路,還要有助於孩子求學信心的成長。現在孩子讀書,升學很競爭,一旦子弟升學考試落榜了,有辨法的父母很快的就會運用他們的「神通」,透過人事管道,讓子弟仍然可以獲得到一所升學的學校,這些有神通的父母,給孩子舖的這條「沒有挫折」的路,雖然幫助孩子找到讀書的學府,並不見得就能為孩子建立起求學的信心。因為求學若非是「自發心」的心態,一定是提不起百折不撓的求學毅力,即使有學校可讀,求學問也不會踏實;一個人作學問如果不踏實,日後進入社會工作後,面對複雜的人事,就無法發揮萬變不窮的巧妙應對能力的。
  正如我個人的求學歷程,幼小沒有充實好自己的學業,就影響到我今日在人事應對上,出現了英文與數學兩方面的空白斷層。所以我認為孩子書讀不來、或升學考試考不上,並不是一件很要緊的事,重要的是要輔導孩子去面對挫折仍不氣餒的信心,以啟發孩子「自發心」的自動求學心態,這樣才有助於孩子長養萬變妙用的學問。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心印法師文集
    心印法師文集
    民國32年心印法師生於台南縣學甲鎮,佛光山東方佛教學院畢業。畢業後留佛光山主編覺世旬刊四年。民國63年為完成故友劉桂枝女士宿願,在篳路藍縷中創辦普門學苑以及普門慈幼慈善會。四十多年來幫助超過四千多名貧困兒童長大。普門慈幼慈善會以照顧苦難兒童的為因緣;以普門學苑為創業道場;以觀世音法門深入社會。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