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是不是一個殘暴的皇帝?
大體上來說,一般我們都認為,漢武帝是一個相當難相處的皇帝。
打敗仗死罪,不勝不敗也死罪。
有事沒事就把藩王列侯抓起來殺掉,根本心理變態的。
我不得不說,強調帝制=獨裁,是頗有問題的一件事。
嚴格說起來,皇帝或者最高掌權者,其實只是比較像「最高法官」。
他們一樣是按照法律來進行審判,而最終量刑不管哪個年代,要釐清自由心證跟有力證據,都同樣是不容易的事情。
以西漢來說,皇帝也沒有擅自改動法律的權力。
漢朝的制度,介於戰國跟秦朝之間。
皇帝想要變更律法條款,也是得提出草案,跟朝廷進行討論後,才能成為真正的新法條。
進行討論的時候,口才好資料多當然是一種優勢。
但即使到了今天,最後會由勢力大的那一方得勝,也是沒有改變的。
有時候皇帝的權力勢力有絕對性,有時候則是丞相,甚至有時候是太后跟外戚派系。
朝廷裡面,就是有著各種各樣的派系。
回過頭來說,很多時候皇帝可以成為最高法官。
但更多時候,裁決還是要交給專業的來。
秦漢時期,真正負責擔任最高法官的,叫做廷尉。
秦的李斯趙高,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前面說不分古今,法律都有其重要性跟絕對性。而古代最大的弊病,一般研究也常提及的,就是分權不清跟缺乏獨立性。
那導致執法的不公。
甚至我們要知道的是,當時基本上軍警是不分家的。
軍官種類的「尉」,其實就連帶有執行法律,維護治安的功用。
除了上面提到的廷尉,朝廷還有中尉,地方也有都尉。
沒有武力的支持,法律只是空口說白話,是不可能被落實的。
而尉官的最高級,漢代就是太尉。
事實上,幾個比較知名的漢初皇帝:劉邦、漢文帝、漢景帝,都是主張律法從寬的皇帝。
不管是黃老學者,還是儒家學者,都認為法律是擾民的東西。德行跟引導才是治國的利器。
這邊不需要辯論,因為本來就不可能以單一的方式治國,大家甚麼都摻一點做成撒尿牛丸才是王道。
換個說法,如果漢文帝那十幾年真的法律寬鬆,漢景帝是要怎麼繼續寬下去啦。
說到底,皇帝之所以要下詔把法律調鬆,就是因為當代有著執法很嚴苛的傢伙。
而漢武帝僅僅是比較尊重專業罷了。
(所以有人說他儒皮法骨)
這些認為法律應該要認真執行的人,被列入「酷吏列傳」。
當然不是說這些官吏很酷很帥。
但也不是說他們很壞。
酷的本意並沒有那麼壞,只是形容程度用。強度很高很深很濃厚之類的。
司馬遷這邊的意思,比較是「律法專精者」。
畢竟對於黃老學者,刑名之法只是左手的輔助。
……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儒家還是黃老,都講究中庸跟平衡。
酷吏雖然不是壞人,但司馬遷仍然有「這些人太OVER」的意思在其中。
漢武帝是一個年輕登基的皇帝,一開始他身邊的重要臣子,當然是父親漢景帝留下的。
一開始最重要的酷吏有兩個:寧成跟周陽由。
漢初是這樣,高祖劉邦重用外戚,倚靠呂后,導致了非常長期的外戚執政。
可說到底,其實諸呂之亂的本質是宗室叛亂,漢文帝即位,也只能再起用外戚。
這一用不得了,尤其他的孝文竇皇后超級長命,搞得漢景帝跟少年漢武帝都有點憋屈。
寧成就是一個敢於與外戚作對的酷吏。
老實說,包括呂后在內,外戚倚權而生,最懼律法。所以漢代的酷吏,一直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至少漢文帝是這麼想。
可是漢景帝就沒那麼機靈,他就一個廢死派。
於是乎,寧成被外戚鬥倒,也只是剛好而已。
而周陽由這個人,卻不是姓周陽,姓趙。
他爸周陽侯趙兼,以封地名改姓。
算是劉邦的外戚,侍奉漢文帝。
周陽由是一個認為法律比政令更重要的人。
他當太守的時候,把都尉當成縣令在用……常看三國亂世史還以為是常態,在我大漢盛世中,這根本是踩著叛亂線的變態。
每當說到律法,我們總是不能忘記商鞅「做法自斃」的故事。
周陽由後來回到長安,擔任大官,就自己觸法下獄了。
但周陽由相信法律一定會還他一個清白。
一般的故事,周陽由應該就要吃屎了。
不過扯了那麼久,大家大概都要忘記,我們今天的主角是張湯了。
沒錯,就在周陽由被羈押的期間,有一個精通律法的小吏,出來幫他洗白成功。
正是張湯。
張湯的父親是長安丞,有一次他出門,讓張湯看家。
回來之後,家裡的肉卻不翼而飛。
張爸爸很生氣,抽了張湯一頓鞭子。
張湯心有不甘,自己扮起執法官員尋找線索,終於發現了偷肉的老鼠跟老鼠吃剩的肉(犯罪證據)。
「湯掘窟得盜鼠及餘肉,劾鼠掠治,傳爰書,訊鞫論報,并取鼠與肉,具獄磔堂下。」
張湯辦起案來有模有樣,寫下的訴狀,更是令老爸驚為天人。
「這孩子,天生是當執法人員的料子啊。」
不過張爸也不是什麼大官,就只能幫張湯弄個小吏當當。
碰上周陽由事件,絕對是張湯人生最大的轉機。
周陽由因此對這個小吏大有好感,不久,趙兼過世,周陽由繼承侯位。
漢朝最流行的一句話叫做「苟富貴,毋相忘」。
周陽由決定跟張湯結交為好友,並且帶著張湯去參加各種上流階層的聚會。
很快的,張湯進入了寧成的門下,在當時法界,已經是屬一屬二的位置。
但周陽由身為外戚的一份子,當然知道寧成這位子坐得不穩。
馬上又幫張湯推薦,調為茂陵都尉。
茂陵經常出現在漢武帝事中,能到茂陵任職者,之後必然不簡單。
此陵非丘陵,乃陵寢是也。
看過《唐伯虎點秋香》,一定聽過「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的句子。
五陵應該叫做五陵邑,是西漢帝王陵寢旁的聚落。
在主父偃的建議下,漢武帝把天下豪族遷來此地。
茂陵則是漢武帝自己的陵寢。
張湯先是藉周陽由親近朝廷大官,又在茂陵與天下豪族來往。
你說說,今天需要一個天龍人的法官時,有誰的經歷能比張湯更完整?
漢武帝的第一個權相田蚡,就看見了這個上佳人選,薦於天子。
而張湯的成名之作,便是治陳皇后巫蠱之罪。
漢武帝表示:這個好,大大的好。
其實你看司馬遷對於張湯的描述,不知道是否能發覺:司馬遷認為這個人有毛病。
你家裡東西被老鼠吃了,跟你爸說一下不行嗎?
要是你爸不信……那表示你平常在家就沒信用啊。
再透過周陽由結交朝廷權貴,世家大族……又非常精準幫助漢武帝弄掉陳皇后。
司馬遷直接就下評了:「湯為人多詐,舞智以御人」。
是的,司馬遷認為,張湯是耍弄心機,一步步的爬上權力頂峰。
更關鍵的是,當時執法第一大臣,名叫趙禹。
趙禹本是周亞夫下屬,但即使連周亞夫這種軍令如山的人,都覺得趙禹太過死板。
不過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在周亞夫手下歷練過來,竇太后跟漢武帝要不重用這個人也很難。
很特別的是,在景武二帝之交,大家盛行攀親帶故收門客的風氣底下,趙禹自己在那邊矯矯不群。
但就是這樣的趙禹,也與張湯兄弟論交。
司馬遷正因此斷言,張湯的社交手法非同小可。
對各老酷吏而言,法律就是不可逆的大道真理。
但在張湯的眼中,法律只是他飛黃騰達的工具。
其實漢武帝年輕的時候,並不是一個殺性很重的皇帝。
更多時候,有些人他覺得可以原諒,但張湯認為當誅。
而張湯生涯最經典的作品,當為「腹誹罪」。
起因是張湯要治一個叫做「顏異」的人,顏異跟人家談起他被治的罪,沒有表示什麼意見,只是展現了一下「顏藝」。
張湯聽說了,就覺得你有意見卻不說,分明在肚子裡罵人,大不敬!
所以以後如果臉色有異卻不說話,表示你在腹誹,應該判死刑。
那因為顏異之前就是得罪了漢武帝,所以這個誇張得要命的法條,也是咻咻咻的就三讀通過。
自此之後,漢朝的卿大夫們,就多數練成了「再苦也要笑」的「顏藝」,避免被人檢舉腹誹。
而張湯這種行事風格,終究是要敗亡的。
他得罪了御史中丞、趙王、丞相莊青翟,以及包含朱買臣在內的三大長史。
最後被三長史設計陷害。
事情大略是這樣的,
首先,漢武帝這邊得知張湯欺君之後,派出張湯的大哥趙禹前去。
第二,張湯自殺。
第三,張湯死後,漢武帝重啟調查,誅殺三長史,丞相青翟也自殺。
前面有略過一點(是司馬遷故意略過的不是我),就是張湯當時其實已經有好幾次代行丞相事的情況了。
丞相莊青翟跟張湯之間的互相傾軋,在所必然。
派趙禹出使,其實漢武帝絕對是打算要張湯的命。
趙禹自己都說:「以前這種罪狀,你抄了多少人的家?滅了多少人的族?今天這事,你自己看著辦,不要浪費我的力氣。」
罪證確鑿,情有可原的狀況下,按這些年張湯執法的經驗,都是死路一條。
所以張湯自殺,並且說是三長史陷害他的。這就是吳起的大絕招了。
玩火自焚的張湯,明白漢武帝盡得真傳。
雖然自己難逃一死,但接下來三長史也不會好過。
我想,人類是這樣的。
一開始你其實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是身邊的人給你價值觀。
漢武帝是一個願意學習「正確」的少年。
但人不會永遠是少年。
董仲舒的攘夷思想。
東方朔的耳濡目染。
主父偃的剷除異己。
公孫弘的形象藝術。
張湯的執法從嚴。
這些指導著少年漢武帝,應該如何當一個皇帝的師長們,給了他很多東西。
集眾人之力,打造了一個興盛的時代,也打造了全新的千古一帝。
當漢武帝終於成為漢武帝。
四十六歲的漢武帝,決定要像秦始皇一樣,進行封禪的時候。
漢武故事也將進入全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