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時間就等於用心?該如何看待學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會想要提出這個問題,因為我這陣子在撰寫自己的學習過程中,突然想到以前就學階段的事情。

我在大學時期,曾上過一堂課,記得是有關設計的課程,有一次要交作業時,要給老師看作品評分,主要是平面類型的畫稿,當時老師一看到我的作品,並沒有其他的評論跟建議,只突然說了一句話:「這個好像太簡單了,感覺沒有花多少時間。」

當下我是沒有回應,或許可能自己是學生,沒有立場可以回應。而現在回想起來,我在思考的是,老師怎麼會說,很像是花很少時間呢?不知道是從何理解的?

我自己事後在想這件事情,會不會是當時我技術不好,因為可能跟其他人比起來差了很多,所以老師會覺得這件作品很簡單,沒有用心。但實際上我那時一張圖,從構思、圖稿、修正,一直到上色,至少花了快兩天的時間。

或許大家會覺得說要花一個禮拜才算久吧!

raw-image

如果我說其實這兩張圖花的時間差不多,請問有人會相信嗎?

假若您如果不相信,可能就是掉進一般思考模式中,或許就會跟老師的回答差不多。

老實說這兩張圖的差別。左邊看起來比起右邊相對精細跟複雜,但如果您有看我之前的文章,向心之旅續章(貳),就會知道我在臨摹M.C. Escher的作品,而右邊是我自己創造出來的。兩邊是採用了不同方式創作:

左邊(臨摹):設計思考與構圖時間短,鉛筆精細素描時間長。
右邊(創造):設計思考與構圖時間長,水彩上色勾邊時間短。

因此會發現在構思設計階段,臨摹相較於需要將不同元素作結合的構思設計來的短,但,但執行操作上臨摹確比右邊來的長。所以我分別練習到:

左邊(臨摹):認識藝術家,依照比例繪製,學習運用鉛筆素描。
右邊(創造):找到想要的元素,在構圖中反覆調整,結合成想要呈現的型態。

可以瞭解我都在學習成長,並不是不用心,但如果看到結果,只依循著看起來花的時間長短來評論,是不是很奇怪呢?


raw-image

又或者說,如果一個專業的餐廳廚師,跟一個平時沒在煮,突然想要煮給心愛的家人吃,單獨依時間跟經驗上來看,如果都是作同一道菜,大家可想而知,結果可能差別滿大的。

但或許他們對於別人要吃自己煮的食物,都是很重視,都是很想要呈現最好的樣貌。

這個時候該怎麼評論?這件事是否有沒有花時間,甚至有沒有用心呢?

另一部分是由於自己也身為教育者,若沒有用心思考,該怎麼讓學生學習進步?而只是可能上了幾年的課程,重複一樣的教學方式。因此便反問自己就算是花很多時間,但或許是否沒有用心呢?

像是大家都知道每個人都有能力上的差異,如果都用同樣的方式對待,非但不會進步,甚至會到不想學習。

然而課堂上一定有些內容必須要一樣的,像是國文都要讀到同一章,考試都是同一個範圍。自己在就學階段,雖然大家都是這樣聽老師上課,但卻有很大的不同。為什麼我可能要讀那麼久的書,複習這麼多次,還沒有辦法跟厲害的同學一樣。像是大家可能有聽過,就是那個看起來沒在讀書,但考試都滿分的人。

但或許老師這時應該關注的,為什麼學生聽不懂,是不是方法用錯,還是學生有問題也不敢問等等之類的。


說了這麼多,其實我並沒有覺得不花時間就是不用心,或者是用心不需要花很多時間。而想要分享的,是在自己經歷學習不同事情的過程中,知道用心必定會花很多時間,然而不能只單看結果,反而要去看這個過程中自己或是學生是否學到些甚麼,這也是我覺得滿困難的事情之一。

raw-image

雖然我當時沒有回應這位老師,但自己目前在教課時,常常會想到,必須要有同理心的看待每個人,如果只看到結果,而說了一句,其實沒有關注在學生的學習與進步上的話語。我想,或許會傷同學的心,也可能犯了跟那位老師一樣的問題。

倘若如果我多上幾次那堂課程,學習到更多設計知識跟如何增加實作效率,老師看待的結果會不會不同呢?也或者還是一樣的對待呢?


《期許教育者,能夠時時刻刻地運用同理心,幫助自己與學生學習成長。》

raw-image

謝謝您願意給我您寶貴的時間來觀看!
如果有任何想要更加了解我的朋友,後續可能會有不同的視角,來說明不同的面貌,也都歡迎可以與我討論或分享給我您曾經也遇過的事!

FB:吳宗彥Link-yen
IG:wu_tsung_yen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Link-yen的沙龍
3會員
21內容數
自身是「心藝十三生活創藝」工作室的負責人,簡稱為藝術工作者,自己目前還持續學習當中,而在生活中常會遇到不同的人事物或感受到新的體悟。 因此希望藉由文字的傳達,將探索生活中不同面向的感動,用自身的經驗分享給大家。也很歡迎各位朋友的提問或討論,讓彼此都能更加成長。 主題:「藝術」、「教育」、「心理」、「休閒」、「生活」等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在每一個準備課程的夜晚,總是左思右想,應該要再多閱讀哪些書籍,參考哪些課程,擷取哪些時事案例。 因此,常常因為選擇困難,而感到焦慮。 過去,我總覺得,這是求好心切,大概轉念思考,放下完美主義就會有答案了。但,心裡始終明白,有絲毫的不踏實,不是件好事。 痛苦,往往來自能力與目標之間的差距
Thumbnail
在每一個準備課程的夜晚,總是左思右想,應該要再多閱讀哪些書籍,參考哪些課程,擷取哪些時事案例。 因此,常常因為選擇困難,而感到焦慮。 過去,我總覺得,這是求好心切,大概轉念思考,放下完美主義就會有答案了。但,心裡始終明白,有絲毫的不踏實,不是件好事。 痛苦,往往來自能力與目標之間的差距
Thumbnail
昨天完成一期的速寫插畫班,三月的每週六都跑台北上課。朋友問我:「你都畫那麼久了,為什麼還要去上課?而且還是每週跑台北。」如果是以前的我會斬釘截鐵地說我想要進步。但如果你問我:「要進步到什麼樣的程度?」我必定答不出來。這背後其實就是有點否定當時的自己。不過這次,我很有自信地回答:「我想要抽離自己的創作
Thumbnail
昨天完成一期的速寫插畫班,三月的每週六都跑台北上課。朋友問我:「你都畫那麼久了,為什麼還要去上課?而且還是每週跑台北。」如果是以前的我會斬釘截鐵地說我想要進步。但如果你問我:「要進步到什麼樣的程度?」我必定答不出來。這背後其實就是有點否定當時的自己。不過這次,我很有自信地回答:「我想要抽離自己的創作
Thumbnail
過去的作品。
Thumbnail
過去的作品。
Thumbnail
我在大學時期,曾上過一堂課,記得是有關設計的課程,有一次要交作業時,要給老師看作品評分,當時老師一看到我的作品,並沒有其他的評論跟建議,只突然說了一句話:「這個好像太簡單了,感覺沒有花多少時間。」
Thumbnail
我在大學時期,曾上過一堂課,記得是有關設計的課程,有一次要交作業時,要給老師看作品評分,當時老師一看到我的作品,並沒有其他的評論跟建議,只突然說了一句話:「這個好像太簡單了,感覺沒有花多少時間。」
Thumbnail
拖延症又犯了。 這學期已默默地過了三分之一,自己也能夠習慣這裡的步調。起床、盥洗、上課、學餐吃飯、下課、買學餐回宿舍配巨人吃、做點功課、洗澡、爬上床看能夠催眠的書然後緩緩地睡著,日子很是愜意。 來說些對於第一次「基本設計之造型與設計」評圖過後的焦慮吧。
Thumbnail
拖延症又犯了。 這學期已默默地過了三分之一,自己也能夠習慣這裡的步調。起床、盥洗、上課、學餐吃飯、下課、買學餐回宿舍配巨人吃、做點功課、洗澡、爬上床看能夠催眠的書然後緩緩地睡著,日子很是愜意。 來說些對於第一次「基本設計之造型與設計」評圖過後的焦慮吧。
Thumbnail
在我教課的過程中,時常有學生會一直問說:「老師,我這樣做對嗎?」若不是明顯的遺漏畫面或是元件,我通常會想先知道:「你為什麼這樣設計呢?」 在台灣的教育體制下,我們做事情很容易像考試一樣,需要有「很明確的答案」才有信心能繼續往前,但對於我來說,每次上課內容,除了知識理念是必須完整的給予學生以外,在設計
Thumbnail
在我教課的過程中,時常有學生會一直問說:「老師,我這樣做對嗎?」若不是明顯的遺漏畫面或是元件,我通常會想先知道:「你為什麼這樣設計呢?」 在台灣的教育體制下,我們做事情很容易像考試一樣,需要有「很明確的答案」才有信心能繼續往前,但對於我來說,每次上課內容,除了知識理念是必須完整的給予學生以外,在設計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