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確認偏誤(一):《不當決策》裡的說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確認偏誤」是接下來會持續寫好一陣子的主題,跟之前寫過的主題如「選擇性接觸」也高度相關。為了讓讀者更容易理解什麼是確認偏誤,我會整理一些值得推薦的書裡關於確認偏誤的敘述。不過,這些書裡關於確認偏誤的篇幅通常不大,所以我還是會介紹一些近期研究。
在此先推薦《不當決策》,這本書強調「行為經濟學大師教你避開人性偏誤」,介紹九種造成錯誤決斷的思考陷阱,包含「確認偏誤」。如果你想要快速理解各種大腦的認知謬誤,這是一本很好的入門書。
簡單說,「確認偏誤」就是「人類容易相信支持我們意見的好故事」。《不當決策》指出,最常見的確認偏誤是「我方偏見」(myside bias),對「我方」通常都比較支持,例如在政見發表會上,多數人會認為自己支持的候選人表現較好,對我方政治人物的主張都比較能接受,「敵方」政治人物表現優異的地方常視而不見。美國人看到顯示德國車有危險的報告時,有78%認為應該禁止這車子在美國上路,但如果看到美國車有危險的報告,只有51%認為應該禁止。(在此可參考「內外不同、分類械鬥」以及「只不過是分類而已」)。
確認偏誤跟教育、智力無關,最聰明的受測者,跟低智商的人反應都差不多。即使是經過訓練的專業人員,還是會有確認偏誤。如倫敦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人員艾提爾.卓爾(Itiel Dror)就證明鑑識科學家也會犯專業相關的確認偏誤:如果給他們暗示,跟他們提到「嫌犯的自白」或「有不在場證明」,會影響他們的判讀。這聽起來蠻嚇人。
備受尊崇的科學研究人員,一樣會有確認偏誤。過去二十年來,有許多醫學與實驗心理學的研究,被發現是無法複製的,也就是說,研究者可能被誤導了。許多人認為,「確認偏誤」可能是造成這些無價值研究的主因。
更有趣的是,連研究「確認偏誤」的心理學家,也無法避免確認偏誤。例如二〇一四年有篇研究認知偏誤的研究論文,就因為統計分析裡的錯誤,不得不發表勘誤。研究題目是〈認知偏誤對心理健康專家在法庭證詞的影響〉。作者勘誤時說:「認知偏誤很容易導致失誤,即使是對於避免認知偏誤非常熟悉、有強烈動機要避免偏誤的人也無法避免」。
作者提到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一九七五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時,有兩個騙子找上法國石油公司,宣稱可以讓裝載特殊裝備的飛機,從高空「嗅」到石油在哪裡。石油公司從研發部門到科學家都相信了,還說服法國總統簽核經費,四年間花掉十億法郎;付給這兩位騙子的錢,超過給法國政府的股利。
為什麼那麼多人都被騙了,連基本的審查都沒有?因為,兩位騙子說了一個好故事。法國人很有自信可以跟美國、英國等世界強國平起平坐,可以發明全球尚未發現的革命性技術,讓法國重新綻放光房。騙子編織了吸引人的故事,使得其他法國人都努力尋找「這方案可行」的證據,沒有認真去找「可能可以推翻這假設」的證據。
如何避免法國石油公司的荒唐錯誤?唯一答案就是:批判性思考。一定要有人負責檢視、質疑、批評任何重大決策,一個企業、政黨、政府、國家,才不會落入確認偏誤的陷阱,造成無法挽回的大錯。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K會員
476內容數
【陳豐偉編譯社】的內容會幫助你瞭解自己、瞭解你的伴侶、家人、親友、同事,讓你更能分析為什麼某些人就是會有這樣的行為模式。無論是人際關係、職場用人或危機處理,以及給予你的親友好的建議,從這裡得到的知識,或許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豐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商業界,如何避免決策者的「確認偏誤」,是事關企業存活的關鍵,必須內化到專業經理人的大腦裡。所以在進步國家的教育體制裡,也應該要加強這方面的思考訓練,讓年輕人從小開始就能接受批判性思考。要如何減少大腦內建的「確認偏誤」?最常提到的是稱為「魔鬼辯護人」(devil’s advocate)的思考訓練,
研究者還跑出一個有趣的統計數字:因為真正答對的人很少,例如第一題的文化比較組,228位美國學生只有21位答對。但,207位答錯的學生,自信程度是85%。答對的21人,自信程度卻只有51%。其他組別的數字也差不多是這樣。也就是說,仔細盤查思索、正確找出答案的人,反倒對自己沒有信心。
看到「惡意組」的人,會更加覺得民主黨、共和黨之間對健保改革的歧見是非常巨大的,覺得民主黨就是挺改革、共和黨就是反改革。然後,看到「惡意組」的人,會更傾向認為審議制民主推不動、窒礙難行,理性的公共討論沒有空間。他們會更加認為,兩黨「鐵粉」的兩極化是很嚴重的,要透過公共討論尋求共識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
今天收到訊息,印度全國律師聯合會對WHO首席科學家(Chief Scientist) Dr Soumya Swaminathan送出法律說明書(legal note),認為她忽略有意義的科學證據,散播不實資訊、意圖讓印度人民不配合政府為抑制新冠肺炎疫情廣為散發ivermectin的公衛行動。
在這些研究裡,受測者被安排看的是意識形態平均分配、標題經過設定的文章,然後用監視設備以及網路行為記錄軟體來觀察受測者的閱讀行為。但如果一個人大部分資訊來自網路、然後網路資訊多數來自同溫層呢?那他的選擇性閱讀恐怕是更嚴重了。這都會加重不同政黨支持者的歧見與歧視。
疫苗尚未普及,未來也還有各種變種病毒會入境台灣,有沒有什麼藥物可以減緩新冠肺炎從輕症變重症?台灣人應該要關注這問題。即使這波疫情減緩,我們還是有可能要面對下波疫情,或許是來勢洶洶的印度變種病毒。
在商業界,如何避免決策者的「確認偏誤」,是事關企業存活的關鍵,必須內化到專業經理人的大腦裡。所以在進步國家的教育體制裡,也應該要加強這方面的思考訓練,讓年輕人從小開始就能接受批判性思考。要如何減少大腦內建的「確認偏誤」?最常提到的是稱為「魔鬼辯護人」(devil’s advocate)的思考訓練,
研究者還跑出一個有趣的統計數字:因為真正答對的人很少,例如第一題的文化比較組,228位美國學生只有21位答對。但,207位答錯的學生,自信程度是85%。答對的21人,自信程度卻只有51%。其他組別的數字也差不多是這樣。也就是說,仔細盤查思索、正確找出答案的人,反倒對自己沒有信心。
看到「惡意組」的人,會更加覺得民主黨、共和黨之間對健保改革的歧見是非常巨大的,覺得民主黨就是挺改革、共和黨就是反改革。然後,看到「惡意組」的人,會更傾向認為審議制民主推不動、窒礙難行,理性的公共討論沒有空間。他們會更加認為,兩黨「鐵粉」的兩極化是很嚴重的,要透過公共討論尋求共識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
今天收到訊息,印度全國律師聯合會對WHO首席科學家(Chief Scientist) Dr Soumya Swaminathan送出法律說明書(legal note),認為她忽略有意義的科學證據,散播不實資訊、意圖讓印度人民不配合政府為抑制新冠肺炎疫情廣為散發ivermectin的公衛行動。
在這些研究裡,受測者被安排看的是意識形態平均分配、標題經過設定的文章,然後用監視設備以及網路行為記錄軟體來觀察受測者的閱讀行為。但如果一個人大部分資訊來自網路、然後網路資訊多數來自同溫層呢?那他的選擇性閱讀恐怕是更嚴重了。這都會加重不同政黨支持者的歧見與歧視。
疫苗尚未普及,未來也還有各種變種病毒會入境台灣,有沒有什麼藥物可以減緩新冠肺炎從輕症變重症?台灣人應該要關注這問題。即使這波疫情減緩,我們還是有可能要面對下波疫情,或許是來勢洶洶的印度變種病毒。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最近國泰世華CUBE App推出的「美股定期定額」功能,讓使用者可以方便地進行跨境理財(但讀者仍需根據自身需求審慎考量),除了享有美股定期定額的新功能,也同時享有台股定期定額的功能,可以一站滿足我們理財的需求! 透過國泰世華CUBE App線上開台股證券戶+複委託戶,流程最快僅需要5分鐘。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是指人們傾向於優先選擇支持已有信念和預設觀點的信息,同時忽視或排斥與這些信念相矛盾的信息。屬其中一類認知偏誤和歸納推理中的一個系統性錯誤。這種心理現象導致我們在決策和判斷時更傾向於維持現有觀點,而非客觀、公正地審視所有信息。
我們每個人都曾經在沒有深入了解某件事情之前,就匆忙下結論。這樣的行為不僅會讓我們錯過事物的真實面貌,更可能導致誤解與錯判。事物的真相常常隱藏在表象之下,需要我們花時間去實地考察,才能夠全面地認識和理解。 眼見不一定為實,耳聞未必為真。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所見所聞往往只是事物的冰山一角。我們常常
Thumbnail
在面對不熟悉的領域時,人們傾向相信專家的建議。文章提到了判斷理財專家是否值得信任的條件,並強調了直覺在決策中的重要性。此外,利益衝突的影響也被細節解說,強調了許多人始終偏向相信專家的建議,但並不是所有專家都值得信任。
Thumbnail
當你對某件事情的看法非常堅定,沒有人能動搖你的信念。這樣的人常被認為是頑固的,但你有沒有想過自己也曾經碰到過這樣的情況呢?
Thumbnail
今天我們要和大家聊一個很多人都有的決策盲點,在理論上它叫做確認性偏誤又叫肯證偏誤,也就是你對某件事情的看法非常堅定,沒有人能動搖你的信念。
Thumbnail
人天性有「確認偏誤」的現象,會選擇性接受對自己有利的訊息,忽略不利或矛盾的資訊,來支持自己的想法或假設,景氣的正面數據加上經濟成長率亮眼,正好提供一般投資人「確認偏誤」的效果
Thumbnail
每個人心中都應該要內建三種對錯觀,法學家、商人跟經濟學家。學好經濟學,會發現我們都不可能是完全對的。人生三層智慧:博弈、定力、選擇。人脈的本質是給予價值、平等交換。
Thumbnail
最近國泰世華CUBE App推出的「美股定期定額」功能,讓使用者可以方便地進行跨境理財(但讀者仍需根據自身需求審慎考量),除了享有美股定期定額的新功能,也同時享有台股定期定額的功能,可以一站滿足我們理財的需求! 透過國泰世華CUBE App線上開台股證券戶+複委託戶,流程最快僅需要5分鐘。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是指人們傾向於優先選擇支持已有信念和預設觀點的信息,同時忽視或排斥與這些信念相矛盾的信息。屬其中一類認知偏誤和歸納推理中的一個系統性錯誤。這種心理現象導致我們在決策和判斷時更傾向於維持現有觀點,而非客觀、公正地審視所有信息。
我們每個人都曾經在沒有深入了解某件事情之前,就匆忙下結論。這樣的行為不僅會讓我們錯過事物的真實面貌,更可能導致誤解與錯判。事物的真相常常隱藏在表象之下,需要我們花時間去實地考察,才能夠全面地認識和理解。 眼見不一定為實,耳聞未必為真。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所見所聞往往只是事物的冰山一角。我們常常
Thumbnail
在面對不熟悉的領域時,人們傾向相信專家的建議。文章提到了判斷理財專家是否值得信任的條件,並強調了直覺在決策中的重要性。此外,利益衝突的影響也被細節解說,強調了許多人始終偏向相信專家的建議,但並不是所有專家都值得信任。
Thumbnail
當你對某件事情的看法非常堅定,沒有人能動搖你的信念。這樣的人常被認為是頑固的,但你有沒有想過自己也曾經碰到過這樣的情況呢?
Thumbnail
今天我們要和大家聊一個很多人都有的決策盲點,在理論上它叫做確認性偏誤又叫肯證偏誤,也就是你對某件事情的看法非常堅定,沒有人能動搖你的信念。
Thumbnail
人天性有「確認偏誤」的現象,會選擇性接受對自己有利的訊息,忽略不利或矛盾的資訊,來支持自己的想法或假設,景氣的正面數據加上經濟成長率亮眼,正好提供一般投資人「確認偏誤」的效果
Thumbnail
每個人心中都應該要內建三種對錯觀,法學家、商人跟經濟學家。學好經濟學,會發現我們都不可能是完全對的。人生三層智慧:博弈、定力、選擇。人脈的本質是給予價值、平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