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雜訊》一書中,用了非常圖像式的比喻來形容雜訊與偏誤。
想像前方有三個標靶,我們可以看到它呈現三種不同類型的結果:一個是密集的往中心靠近、一個分散四周、另一個則是往中心以外的其他地方靠近。
如果多數結果都是朝著一個方向的偏離靶心,那即是判斷有偏誤,我們可能判斷第三個箭靶的準星可能歪了;相對的,如果落點狀況差異很大,那就是受到了雜訊的困擾,也就是第二個箭靶。
但這是我們看著清楚的準心時得到的結論,如果我們試著把箭靶反過來呢?
當我們把標靶翻到背面,會發現即使是第三個箭靶,落點仍聚集在特定方向。所以當沒有絕對的「目標對象」時,我們很可能錯把那個落點,誤以為是最終的目標。
而現實中,這反而是更常遇到的,不論是公司的產品策略、市場預測、或是法律的裁決,都沒有正確解答,所以在討論過程中,適度的降低偏誤,增加判斷力,是一個需要持續努力的過程。接下來也會在後面的章節裡,提到人類思考上會有哪些偏誤,因此可能產生判斷上的瑕疵,以及如何避免他。
加入細節帶來的認知偏誤:可得性捷思法
你認為大腦比較容易相信哪一種資訊?
- 一場水災導致 1000 人溺斃死亡
- 加州發生大地震引發洪水,導致 1000 位美國人死亡
奇妙的是,明明描述二增加更多細節,發生機率明明可能更低,但通常人們會傾向選擇二。原因是因為加上描述之後,讓敘述更有「代表性」,更容易讓人聯想他跟自己生活環境、過去經驗之間的連結,進而評估他的可行機率。
因為當邏輯被嵌入進故事中,人們會容易忽略邏輯,反而從細節故事去推敲他的發生機率,這個認知偏誤稱為「可得性捷思法」
所謂的可得性捷思法就是,可取得性越高、越容易想到的情境(例如最近才發生,或是很常發生,讓人們印象特別深刻),人們就會判斷它的發生機率越高。
善用這個認知偏誤,可以用加入細節描述的故事來影響人的判斷,例如:募款等簡報內容,比起呈現地球上有多少數量的孩童正在遭遇飢餓,用一位含情脈脈的飢餓非洲小孩的照片,更能讓人產生同理,引發募款的實際行動。
而在做使用者研究時,每個研究員自己的主觀認知,其實就是一種偏誤的濾鏡。因為每個人不同的個人背景,就會看到不同的研究結果。
因此,要如何中性且不帶偏見的,整合使用者、商業利害關係人的目標呢?在書中提到,完全去除偏誤是不可行的,人並沒辦法完全地去除偏誤。相對的,則是可以靠其他人來點出心智被誤導的時刻。透過建立可被討論與糾正對齊的文化,可以降低決策錯誤的可能性。
建立可以收斂對齊認知偏誤的文化
既然人類有這麼多種認知偏誤的慣性,該怎麼樣才能避免呢?在《雜訊》中提供了資料分析師們產生總和性預測的方式:迷你德爾菲法。
透過估計、討論、再估計的程序,要求參與者心中各自默默產生一個估計值,跟大家解釋說明為何會有這個判斷,最後根據其他人的解釋後,再重新判斷一個估計值。最後的共識就是大家的估計值的平均。
這個方法從兩方面來彌平認知偏誤的影響:
- 總和所有人的判斷
- 社會學習,不再只因為自己個人背景而產生誤判。
資料分析預測師用這個方式來收集共識,讓預測值可以更趨於準確的區間。
仔細看這個方式,其實跟設計工作坊的流程跟原則很相似:
- 保持匿名
- Together,alone
- 發散、收斂再共識結果
因為要全然避免掉個人的認知偏誤,並不可行,所以可以設計建構其他外在的流程與文化,讓結果盡量不過於偏剖。
建立主動開放心態來避免認知偏誤
除了與他人合作上,透過一些原則與衡量方式來避免偏誤,在個人層面上,擅長預測分析的人,擅長透過智力、邏輯分析、問題解構能力,也可以透過調整認知風格,因而產生更準確的判斷。
其中最需要建立的就是高度的主動開放心態:「人們應該考慮到有違他們信念的證據」或「關注意見與你不同的人,比關注意見與你相同的人更有用」,在得到新資訊時,不會怯於更新判斷,這樣的思考模型就像是「永遠的測試版」,以不斷更新判斷作為目標。
相反的意見對你也同樣有幫助,因為透過接收吸收與自己相反的意見,其實就是在跟「可得性捷思法」逆其道而行。
但只有想法改變並不足夠,仍需要搭配行動:
努力進行研究、縝密的思慮和自我批判、搜集整合其他觀點,細緻的判斷再不懈怠的更新。
整個上述流程其實就是一個 PDCA 循環。就像查理蒙格說的,永遠試著反著想,試著往下多問為什麼,將更多新的資訊納入自己的思維中,重新反芻成新的判斷。
畢竟隨著時間與科技的進展變化,未知的比例只會越來越高,如果只憑著過去的經驗,便是落入了可得性捷思法的認知誤區,學習保持開放並隨時因應調整,才是持續進步的機會。
總結
《雜訊》這本書裡面舉了來自醫學、法律、政策上等不同領域的案例,說明心理學上的偏誤在各個領域中發生的故事,以及如何有效的解決。有趣的從資料分析家的作法上,看到了跟設計工作坊略同的操作方式(但也許這也是一種偏誤,只看到自己想看的XD)。
雖然對我而言是一本略艱澀的書,但如果對行為科學有興趣的人,仍然推薦閱讀!
🙌 最後恭喜你看到這裡,決定這次要來點不一樣的,要請大家留言決定下次要分享哪一本書?
最近在讀的兩本書:與神對話、推力。
我會再依照留言(跟心情)決定發佈哪篇文章囉~
👉 用一本書的價格交換一位作者的人生觀點吧!
靈感來自於
瓦基的公益計畫,希望透過平台的力量,來增加內容的長尾影響力。如果你對這本書有興趣,歡迎使用此
博客來連結 、
Redemo 連結、
Momo 連結購買。透過此行銷回購連結購書,你不會有損失,而我會預計將會把這 2% 的回饋統一捐助非營利公益教育團體!希望透過內容分享的方式,累積社會善意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