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這本書,讓我們認識到常掉入的認知偏誤,重新建立判斷資訊和世界觀的系統思考。也推薦作者之一創建的
Dollar Street網站,試圖用照片拍攝打破國家的刻板印象。網站可選擇不同因子,用照片探索在各國家下,不同所得等級的生活樣貌。
以下簡要整理書中提的十大偏誤及如何減少產生這些偏誤,書中有更多值得探討的實例、經驗故事、數據,值得親自閱讀以大開眼界🤓
1. 二分化直覺偏誤 (The Gap Instinct)
簡化來說就是我們習慣把事物一分為二的斷然二分法,無形中便區分「他們」、「我們」。
給我最大的提醒是將國家區分為「已開發」和「開發中」的二分法,書中也提出取代舊標籤的新分類架構:四個所得等級;透過人均日所得,以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顯示。書中有針對四個等級生活狀況加以詳細描述和圖解,在此不爆雷,去看書吧 😉
🔑如何減少二分化直覺偏誤:
留意對平均值的比較,不只看平均值,更要檢視所有個體的分布狀況
留意比較極值,每個群體都有極端特例,極端特例也較常被拿來大作文章(因為很吸睛),但事實是多數人通常落在中間
察覺自己上層眼光所建構的世界觀會產生的謬誤。基本上多數讀到這本書的人都是在第四級的人,大多親身體驗來自第四級,間接資訊主要藉由大眾媒體的篩選。宛如從樓頂上往下看,很難區分下面樓房的高矮,便自然會簡單粗分為樓頂(富裕)和底下(貧窮)兩類。能破解的方式是看數據,試圖看見數據背後的事實
2. 負面型直覺偏誤 (The Negativity Instinct)
主要來自我們一般傾向留意壞事多於好事。
人本身對過往錯誤的記憶較深刻,以及我們會有沉浸在美化過去的習慣(就是常有人說過去是美好的,其實便是對現在當下的不知足)。加上媒體選擇性報導,多數報導都是壞事(這也關乎到壞事多半較聳動,大眾愛看;而正面事件的報導,瀏覽和曝光度一般不高)。另個因素是一種莫名感覺會讓我們覺得當說出世界正在變好,似乎把自己推向「就像在說各問題已不存在,對所知問題視而不見」的冷血感覺。
🔑如何減少負面型直覺偏誤:
當讀到一個新聞或消息,要思考且提醒自己,預期壞消息會被大肆渲染,而好消息較常被淡化的現象
試著跳脫出感覺,練習分辨「狀態」和「改變的趨勢」之間的差異,去理解「事情可以既是糟糕,也在變好」的可能性
以永續發展來說,在充斥負面新聞下,這套思維的建立幫助我們持有盼望和繼續努力的支持力量,因為全球很多永續發展的議題「既是糟糕,但也在變好」,我可以承認這些數據所呈現事實的存在,但還是不減我要投入的心力和努力,這兩個可以同時存在。
3. 直線型直覺偏誤 (The Straight Line Instinct)
就是認為變化是以直線型方向發展。書中舉了一個常被誤解的例子「地球人口只會持續增加」,但從所得、赤貧人口、女性受教育、避孕措施與性教育等因素和趨勢發展,推估未來人口的增加不是因為小孩更多,也不完全是老人壽命延長,而主因是現在已經出生的兒童會長大。
🔑如何減少直線型直覺偏誤:
記得並時時提醒自己線的形狀有很多,了解全球各種趨勢往往呈現非直線型,像S型、階梯型、駝峰型,不要自認知道發展方向,便立即下錯誤的結論
4. 恐懼型直覺偏誤 (The Fear Instinct)
我們對恐懼格外有感,大腦有著類似「注意力過濾器」,而會讓我們放大偏恐懼型的訊息,不平衡控制之下,我們的注意力會太過關注在讓我們感到可怕而非危險的事物上。書中提到天災、空難、命案、核外洩、恐攻等例子。不少媒體和社運人士便藉由這點,用「消費恐懼」的手法,誤導大眾對整體趨勢發展的認知。
🔑如何減少恐懼型直覺偏誤:
學著區分「可怕」和「危險」,「可怕」是令人感覺危險,「危險」是真正帶來危害。試著把注意力放在現今真正的重大威脅,而非讓我感到可怕的事物
5. 失真型直覺偏誤 (The Size Instinct)
我們對事物的認知多數會不成比例的失真。最直接的例子便是我們對眼前血淋淋在發生的事件和個體會特別有感,而有感會被我們無限放大,而這失真會影響我們對決策的判斷。
書中作者分享一名曾在非洲當護士說的一段話,讓我警記在心:「在最貧窮的地方,不該求完美,否則等於竊占了原本能運用得更好資源 (In the deepest poverty, you should never do anything perfectly. If you do, you are stealing resources from where they can be better used.)」
🔑如何減少失真型直覺偏誤:
善用比較數字,去除對數字判讀的絕對性,試著理解數字的相對性
善用除法,算出人均,看出真正趨勢,而不只是總數
利用80/20法則,優先檢視少數的最大項目,時常重要性和影響衝擊力剩於其他全部的加總
6. 概括型直覺偏誤 (The Generalization Instinct)
人腦會下意識自動把事物、現象等概括和分類,方便我們腦袋去理解這個世界。換句話說,我們常直覺將同一個群體(像是同一個國家)都視為一體,覺得在這群體內的"大家"都是一樣。事實不然,就像俗話說的「一樣米養百樣人」,這偏誤仔細一想,覺得很荒謬,但不時時覺察,偶爾會不小心又陷入概括型直覺偏誤當中。這項偏誤是念研究所後開始,因教授常在課堂討論、論文過程點出提醒,幫助我現在會特別察覺這類的偏誤認知。
🔑如何減少概括型直覺偏誤:
旅行,幫助親身體驗到「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
善用作者提的五個方法,質疑我的分類:
.秉持「同中求異、異中尋同」
.當心「多數」:所謂的多數,是占多少百分比?
.當心把「特例」視為通則
.時時提醒自己,我的經驗也許不代表「正常」
.當心將一個群體擅自套用到另一個群體
7. 宿命型直覺偏誤 (The Destiny Instinct)
認為既有特質決定了人、國家、文化的命運。我覺得這類偏誤和抱持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有關聯。一個較容易想到的例子是以前歷史課本講到的「白種人的優越感」,書中也舉例「父權價值觀」和地區文化的認知偏誤。
🔑如何減少宿命型直覺偏誤:
提醒自己很多的社會轉型,緩慢改變,不是沒有改變
要樂於接受更新我們腦中的知識和新數據,避免腦中都停留在印象的過期數據及認知
蒐集文化改變的例子,除了不斷閱讀和聆聽新知的洗禮外,作者也建議和祖父母聊一聊,可見證和強化社會價值觀改變在持續改變的事實
8. 單一觀點直覺偏誤 (The Single Perspective Instinct)
我們習慣接受簡單的概念,相信單一解方,像書中用的巧妙比喻「拿著槌子,把一切問題都看成是釘子」。
🔑如何減少單一觀點直覺偏誤:
檢驗自己的想法,跳出同溫層的同一觀點,讓不同觀點的人找出想法的漏洞
無論自己或別人,了解每個專業都有侷限性,對其他領域保持開放敞開的態度
看數據,但不只看數據,要看見數字背後的世界
9. 怪罪型直覺偏誤 (The Blame Instinct)
無論是「歸功」(好事)或「怪罪」(壞事),我們有時會陷入只想找到單一特定的個人或群體,把矛頭指向這代罪羔羊,我們就不再思考。但多半事情的複雜度都很高、牽扯到相關聯的系統及體制。
🔑如何減少怪罪型直覺偏誤:
學習系統性思考,不斷尋求原因和各系統之間的關聯性
10. 急迫型直覺偏誤 (The Urgency Instinct)
面臨時間壓力的情況下,想著最糟情況,在還沒妥善分析之下,便已冒然行動。
🔑如何減少急迫型直覺偏誤:
深呼吸,多數事情沒有那種要「立馬」的急迫性。並非要自己拖延,而是給自己一點時間思考分析,留心分辨相關且正確的數據,在冷靜之後,再做出明智決定和行動
書的後面,作者也提出五個他最擔心的五個全球危機:全球傳染病、金融崩潰、世界大戰、氣候變遷、赤貧。
但他也提醒到,關注氣候變遷的人士務必保有持續關切這議題的行動,但也別陷入慌亂的危言聳聽,反而更該冷靜思考分析,做明智決策和行動。
實際運用
最後一章的實際運用,作者再度用他的故事道出一個現實:我們每個人都會不時陷入上面的認知偏誤。這不用覺得丟臉,更重要的是,建立保持謙虛與好奇的習慣,樂於且敢於說出「我不知道」,所犯的錯誤激發的是對新知的好奇心,而不是讓我感到羞愧。當我們腦中正以某些偏誤在做決策時,能有意識和覺察力去辨別,並盡量減少執意以偏誤認知所引導的思維下判斷。
我相信要保有這心態,需要發自內心承認「自身知識和世界觀的渺小及有限,甚至無知」,並擁有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隨著世界的脈動與時俱進的調適改變自己,堅定朝著目標前進,但不隨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