Åsa Wikforss-Alternativa fakta: om kunskapen och dess fiender
另類事實:關於知識和它的敵人
「你無法和知識的敵人辯論。」
我們活在一個資訊充沛的時代,不像以前,搜集資料只能去圖書館一本一本的翻書找,這些唾手可得的資訊,反而使我們被假新聞、陰謀論和片面之詞給淹沒。
本書名-另類事實(Alternative Facts),意指對於事實的另一種描述,且通常不是真的。
“另類事實”一詞已成為當前社會發展的某種象徵,就和”後真相”一樣,人們普遍相信一些沒有事實根據的說法。
本書告訴我們為何人類這麼容易聽信謊言及導致我們忽略既有知識的心理運作模式。
🧷抗拒知識
知識是什麼?
這個答案可以追溯至古典時代,蘇格拉底曾和數學家泰鄂提得斯辯論知識是什麼。
數學家主張:知識是我們感受事物的方式。
但人的感覺有時候是矛盾的。看起來柔軟的東西,摸起來可能很硬😎 所以我們必須使用”判斷”來證明它是否柔軟。 所以知識並不是我們感受出來的,我們對世界的感知,依附在我們的判斷或信念上。
因此,知識需滿足這3個條件:
🧠需要有一個”信念”(ex:地球是圓的)
🧠此信念務必為真
🧠信念務必建立在充分理由或證據之上
說到抗拒知識,第三個條件十分重要-“知識需要證據”。
在某些情況下我們會”抗拒證據”,我們偏好相信那些證實已知資訊的來源,且我們不會刻意去檢查來源的可信度。
我們只想相信自己想相信的,而不是有理由相信的事。
🧷扭曲的思考
為什麼我們仍會相信具有強烈證據反對的事情?
這個心理機制稱為認知偏誤(cognitive biases)。這裡有個著名的例子叫做”確認偏誤”,意指人們傾向找尋確認自己已相信的事情的資訊,且會避開和個人信念互信矛盾的資訊。 試圖相信你原本就相信的東西,不是印證信念真實性的最好方法,所以作者強調人們應該嘗試否證(falsifying),也就是尋找反證。
另一個阻礙知識的心理機制為「動機性推理」,是一種不在乎真理而一心想保護珍視信念的推理。 就是先前提到的”人們只想相信自己想相信的,而不是有理由相信的事”,但這是我們大腦自主啟動的無意識認知機制,且它也是抗拒知識的核心力量。
🧷批判性思考
我們是否有充分理由相信某件事?
批判性思考是藉由評估一個陳述的根據來判斷其真相。它不代表凡事都要批判,對於跟自己理念相反的論述也不該用批判的態度對待。
此外,我們還需提防一些思考陷阱。
像是我們必須把一件事情的相關性及因果關係區分清楚,例如吸菸和肺癌之間、移民與犯罪數量之間,在複雜的情況下,可能有很多潛在的因素,很難判斷兩者之間是否存在著因果。
還有人身攻擊,就是把人當成攻擊的對象而非論點,這是很常犯的思考陷阱,常看政論節目的人就知道了。
-
結論,我們要如何避免成為知識的敵人?
首先,當然要充實知識(不只是學科上的),如果我們的知識不足以理解並且正確評估和我們信念對立的反論,我們就愈容易相信沒有根據的事。
再來,不要帶著有色眼鏡(偏見)去看待任何事情。因為這容易使我們緊抓著錯誤的信念,而錯失真正的事實。沒有人喜歡承認自己是錯的,尤其承認對自身世界觀很重要的信念更是難上加難,一個情況愈是帶有情緒便愈難改正。
保持客觀也很重要,但保持客觀跟持中立立場不同,客觀代表呈現有充分理由相信的陳述,而非對所有的陳述一視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