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事實》讀後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Åsa Wikforss-Alternativa fakta: om kunskapen och dess fiender

Åsa Wikforss-Alternativa fakta: om kunskapen och dess fiender

另類事實:關於知識和它的敵人


「你無法和知識的敵人辯論。」


我們活在一個資訊充沛的時代,不像以前,搜集資料只能去圖書館一本一本的翻書找,這些唾手可得的資訊,反而使我們被假新聞、陰謀論和片面之詞給淹沒。

本書名-另類事實(Alternative Facts),意指對於事實的另一種描述,且通常不是真的。

“另類事實”一詞已成為當前社會發展的某種象徵,就和”後真相”一樣,人們普遍相信一些沒有事實根據的說法。

本書告訴我們為何人類這麼容易聽信謊言及導致我們忽略既有知識的心理運作模式。

🧷抗拒知識

知識是什麼?

這個答案可以追溯至古典時代,蘇格拉底曾和數學家泰鄂提得斯辯論知識是什麼。

數學家主張:知識是我們感受事物的方式。

但人的感覺有時候是矛盾的。看起來柔軟的東西,摸起來可能很硬😎 所以我們必須使用”判斷”來證明它是否柔軟。 所以知識並不是我們感受出來的,我們對世界的感知,依附在我們的判斷或信念上。

因此,知識需滿足這3個條件:

🧠需要有一個”信念”(ex:地球是圓的)

🧠此信念務必為真

🧠信念務必建立在充分理由或證據之上

說到抗拒知識,第三個條件十分重要-“知識需要證據”。

在某些情況下我們會”抗拒證據”,我們偏好相信那些證實已知資訊的來源,且我們不會刻意去檢查來源的可信度。

我們只想相信自己想相信的,而不是有理由相信的事。


🧷扭曲的思考

為什麼我們仍會相信具有強烈證據反對的事情?

這個心理機制稱為認知偏誤(cognitive biases)。這裡有個著名的例子叫做”確認偏誤”,意指人們傾向找尋確認自己已相信的事情的資訊,且會避開和個人信念互信矛盾的資訊。 試圖相信你原本就相信的東西,不是印證信念真實性的最好方法,所以作者強調人們應該嘗試否證(falsifying),也就是尋找反證。

另一個阻礙知識的心理機制為「動機性推理」,是一種不在乎真理而一心想保護珍視信念的推理。 就是先前提到的”人們只想相信自己想相信的,而不是有理由相信的事”,但這是我們大腦自主啟動的無意識認知機制,且它也是抗拒知識的核心力量。


🧷批判性思考

我們是否有充分理由相信某件事?

批判性思考是藉由評估一個陳述的根據來判斷其真相。它不代表凡事都要批判,對於跟自己理念相反的論述也不該用批判的態度對待。

此外,我們還需提防一些思考陷阱。

像是我們必須把一件事情的相關性及因果關係區分清楚,例如吸菸和肺癌之間、移民與犯罪數量之間,在複雜的情況下,可能有很多潛在的因素,很難判斷兩者之間是否存在著因果。

還有人身攻擊,就是把人當成攻擊的對象而非論點,這是很常犯的思考陷阱,常看政論節目的人就知道了。

-

結論,我們要如何避免成為知識的敵人?

首先,當然要充實知識(不只是學科上的),如果我們的知識不足以理解並且正確評估和我們信念對立的反論,我們就愈容易相信沒有根據的事。

再來,不要帶著有色眼鏡(偏見)去看待任何事情。因為這容易使我們緊抓著錯誤的信念,而錯失真正的事實。沒有人喜歡承認自己是錯的,尤其承認對自身世界觀很重要的信念更是難上加難,一個情況愈是帶有情緒便愈難改正。

保持客觀也很重要,但保持客觀跟持中立立場不同,客觀代表呈現有充分理由相信的陳述,而非對所有的陳述一視同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YC的無限閱讀的沙龍
9會員
11內容數
2023/03/29
「明知有些黑暗以”光”為名,人仍然不自覺受其吸引。」 本書是由六個短篇故事組成。 小小世界,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很天真爛漫,去年在書店看到這本書的時候,以為是什麼溫馨小品,而且書封的圖案讓本書看起來更加可愛,完全想不到,故事的情節如此腹黑(外表可愛、內心黑暗,我的菜),有略帶恐怖的故事也有感到溫暖的故
Thumbnail
2023/03/29
「明知有些黑暗以”光”為名,人仍然不自覺受其吸引。」 本書是由六個短篇故事組成。 小小世界,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很天真爛漫,去年在書店看到這本書的時候,以為是什麼溫馨小品,而且書封的圖案讓本書看起來更加可愛,完全想不到,故事的情節如此腹黑(外表可愛、內心黑暗,我的菜),有略帶恐怖的故事也有感到溫暖的故
Thumbnail
2022/10/24
✔️一幅畫看世界:與31位藝術史上的大師目光交會的瞬間 不知道作者篩選作品的標準是什麼,還是動畫電影導演的眼光獨特,他選了不少”特殊”的作品(不華麗也不恐怖的那種),可能是帶有什麼隱喻吧,就是看起來普通,其實很有內涵😎 另外,本書裡還有伊斯蘭、印度及朝鮮的畫作,平常我們不太有機會接觸這些國家的作品
Thumbnail
2022/10/24
✔️一幅畫看世界:與31位藝術史上的大師目光交會的瞬間 不知道作者篩選作品的標準是什麼,還是動畫電影導演的眼光獨特,他選了不少”特殊”的作品(不華麗也不恐怖的那種),可能是帶有什麼隱喻吧,就是看起來普通,其實很有內涵😎 另外,本書裡還有伊斯蘭、印度及朝鮮的畫作,平常我們不太有機會接觸這些國家的作品
Thumbnail
2022/10/06
社會不平等:為何國家越富裕,社會問題越多? 「我們每個人心裡都知道,只要赤貧與巨富一起生活在同一個體制下,我們所有人都會為此付出代價。」 看完這本讓我想起之前讀的兩本書:焦慮世代及孤獨世紀。 在人類科技可以說是快達到巔峰的年代,我們沒有活得比過去更加快樂,反而備受煎熬且比以前更容易陷入憂鬱的螺旋中,
Thumbnail
2022/10/06
社會不平等:為何國家越富裕,社會問題越多? 「我們每個人心裡都知道,只要赤貧與巨富一起生活在同一個體制下,我們所有人都會為此付出代價。」 看完這本讓我想起之前讀的兩本書:焦慮世代及孤獨世紀。 在人類科技可以說是快達到巔峰的年代,我們沒有活得比過去更加快樂,反而備受煎熬且比以前更容易陷入憂鬱的螺旋中,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何謂獨立思考?在大部分人的認知中,獨立思考就是擁有自己的觀點,在自己的認知系統中做出判斷。但本書的兩位作者-斯洛曼和芬恩巴赫兩位認知科學專家則給出另一條思路:人其實無法「獨立」思考。
Thumbnail
何謂獨立思考?在大部分人的認知中,獨立思考就是擁有自己的觀點,在自己的認知系統中做出判斷。但本書的兩位作者-斯洛曼和芬恩巴赫兩位認知科學專家則給出另一條思路:人其實無法「獨立」思考。
Thumbnail
另類事實:關於知識和它的敵人 「你無法和知識的敵人辯論。」 我們活在一個資訊充沛的時代,不像以前,搜集資料只能去圖書館一本一本的翻書找,這些唾手可得的資訊,反而使我們被假新聞、陰謀論和片面之詞給淹沒。 本書名-另類事實(Alternative Facts),意指對於事實的另一種描述,且通常不是真的
Thumbnail
另類事實:關於知識和它的敵人 「你無法和知識的敵人辯論。」 我們活在一個資訊充沛的時代,不像以前,搜集資料只能去圖書館一本一本的翻書找,這些唾手可得的資訊,反而使我們被假新聞、陰謀論和片面之詞給淹沒。 本書名-另類事實(Alternative Facts),意指對於事實的另一種描述,且通常不是真的
Thumbnail
最近將要開始撰寫一系列關於思辨的文章,而我們在談論思辨之前,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也就是批判性思維的建立,思維模式是可以被建構的,即使人無可避免都有慣性思維的傾向。
Thumbnail
最近將要開始撰寫一系列關於思辨的文章,而我們在談論思辨之前,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也就是批判性思維的建立,思維模式是可以被建構的,即使人無可避免都有慣性思維的傾向。
Thumbnail
這是本挺有立場的書,是從哲學的角度討論後真相的時代,面對一個資訊爆炸、很容易找到各種似是而非的訊息,究竟應該如何面對。 過去總覺得有一個共同得以認識的事實存在,儘管各人對事實的感受不同,多數人仍認為客觀存在不容質疑。然而,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資訊流通得比過去還快,所面臨的挑戰竟是劣幣驅逐良幣的窘境,人
Thumbnail
這是本挺有立場的書,是從哲學的角度討論後真相的時代,面對一個資訊爆炸、很容易找到各種似是而非的訊息,究竟應該如何面對。 過去總覺得有一個共同得以認識的事實存在,儘管各人對事實的感受不同,多數人仍認為客觀存在不容質疑。然而,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資訊流通得比過去還快,所面臨的挑戰竟是劣幣驅逐良幣的窘境,人
Thumbnail
這本書的出現是因為川普。 從川普競選到當選美國總統後,其言行一再顯示他對「事實」毫不在意。比如,說自己在總統選舉中得到的票數是自雷根以來最高,而這完完全全不是事實。又比如,他可以無視主流的科學研究成果,輕率說出氣候變遷是個騙局。
Thumbnail
這本書的出現是因為川普。 從川普競選到當選美國總統後,其言行一再顯示他對「事實」毫不在意。比如,說自己在總統選舉中得到的票數是自雷根以來最高,而這完完全全不是事實。又比如,他可以無視主流的科學研究成果,輕率說出氣候變遷是個騙局。
Thumbnail
知識的源頭來自於對世界的研究,知識並非絕對,但藉由學者的不謹慎與自大,研究堆疊出錯誤的成見,研究者一心想著功成名就、想著突破了科學的未知領域,不斷地用謊言告訴自己:「我不可能犯錯的」,那怒顏像是要證明自己的偉大,但在真相下,不過是個笑話,但最好笑的是,大家都相信了。
Thumbnail
知識的源頭來自於對世界的研究,知識並非絕對,但藉由學者的不謹慎與自大,研究堆疊出錯誤的成見,研究者一心想著功成名就、想著突破了科學的未知領域,不斷地用謊言告訴自己:「我不可能犯錯的」,那怒顏像是要證明自己的偉大,但在真相下,不過是個笑話,但最好笑的是,大家都相信了。
Thumbnail
1月8日,第八篇,事實。 昨天提到假新聞氾濫、懷疑主義,今天我想聊的事,怎麼看待那些「令人厭惡的事實」。
Thumbnail
1月8日,第八篇,事實。 昨天提到假新聞氾濫、懷疑主義,今天我想聊的事,怎麼看待那些「令人厭惡的事實」。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