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讀書人選書】集權政治的極致 反烏托邦小說的經典之作—《1984》

【職場讀書人選書】集權政治的極致 反烏托邦小說的經典之作—《1984》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每一層樓,迎著電梯門的牆上,都有那張代巨大臉龐的海報盯視著。這屬於那類圖畫,不管你走到哪裡,畫面上的目光總追著你。它下面一行標題:老大哥看著你。

raw-image

作為冷戰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1949年出版的反烏托邦小說《1984》,不只讓作者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1903~1950)聲名大噪,小說中作為威權象徵的「老大哥」,甚至比小說可能本身更加名聲響亮。儘管距離小說預言的1987年,已經過了逾30年,小說內虛構的場景也從未發生,但其中不論對於政治、思想上的描述,卻絲毫未曾過時,甚至準確命中了現今網路時代正在發生的各種現象。


虛構的世界觀 預言實際存在的集權體制

以虛構的1987年為背景,當時的世界由大洋國、東亞國與歐亞國瓜分為三份,彼此爭戰不休卻又無法真正殲滅彼此,而看似相異的三個強權,卻又以同樣的方式,維繫著自己的統治權。作為大洋國的黨員,主角溫斯頓和其他人一樣,處在隨時遭受監控的高壓環境中,但對於過去世界的記憶,卻又讓他的反叛意識蠢蠢欲動,最後步入由黨所細心編織的陷阱當中。


包含使用無所不在的電屏監視群眾、透過教育來「訓練」群眾自我譴責壞思想、建立具體的敵人以消除內部的不滿並凝聚向心力、透過篡改歷史來維繫黨「永遠正確」的形象,甚至是使用所謂「雙重思想」,藉由扭曲理論與雙重標準,來否定所有不利與黨的意見等,《1984》作為一本1984年完成的小說,卻準確地預測了現代某些國家藉以維繫政權的種種手段。


當歷史可以被操控 真實也將跟著失去意義

其中《1984》對於「語言」及「歷史」的討論尤其令人感到毛骨悚然,除了透過串改過去的紀錄,讓未曾發生過的歷史成為無可辯駁的事實,在作者筆下,威權政府甚至還能透過控制、精簡「語言」,來匡限民眾思考的框架,避免動亂發生。而所有的概念,又都能夠被約化成「黨」的三句口號:


戰爭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無知即力量

雖然高中就知道《1984》與「老大哥」,但實際閱讀《1984》卻是第一次,也因為如此,更驚訝地發現所謂「老大哥」,不只在小說中指的是統治美洲、英國等地的勢力(而不是蘇聯,也就是書中的「歐亞國」),同時更不只是批判蘇聯抵制,而是所有透過政治手段,操弄並控制人民思想的國家(包含許多民主國家或許都在此列)。此外,其中雖然蘊藏了對於平等的希冀,卻又對於這樣的可能性抱持悲觀的態度。

言論操作橫行的年代 隱身網路時代的「老大哥」

身處在隨時都能查證的網路時代,雖然「篡改歷史」的難度增加不少,但卻依舊隨時都能看見「昨是今非」、缺乏誠信的人物或言論出現在大眾媒體。此外,時而發生的「帳號忘記切換事故」,更讓人無法忽視輿論隨時可能遭到操作的現實。雖然「老大哥」並不存在於現實當中,但《1984》中的陰影,卻未曾消失,甚至可能因為網路及科技越來越發達,隱身在更加難以察覺的日常當中。

誠品線上:https://reurl.cc/dGpYjk
金石堂網路書城:https://reurl.cc/Q92Mq2
博客來:https://reurl.cc/qgpEWE
讀冊生活:https://reurl.cc/MA2elK
讀冊二手書:https://reurl.cc/VE2995



avatar-img
職場讀書人|選書📖 / 追劇📺 / 聽歌🎧
46會員
401內容數
喜歡看書、追劇、看電影跟聽音樂的社畜,感覺把那些作品記錄下來好像比較不浪費已經花費的時間,也希望能夠幫助讓好作品接觸到更多適合的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不論教育或各種宗教,都告訴我們應該心存感激,但事實上我們對母親的情感,卻往往是愛恨交織。包含對於母親的不完美,或是自己無法達到對「孝順」的期待,夾雜著憤怒、矛盾、愧疚等情緒,讓大多數人難以正視自己對母親的情感,然而這樣無解的倫理難題,讓這樣的關係終將往下綿延。
翻譯成300多種語言,譯本數量甚至被認為僅次於聖經,安托萬·迪·聖-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ery)的作品《小王子》,可以說是經典文學的代表。不過縱使看過英華文、英文版本,筆者卻始終沒有用自己的母語——「台語」或「客語」,閱讀這部作品,直到這次買了前衛出版的《小王子台語
以韓國從1978年開始的「零犯罪村運動」為背景,《我殺死的男人回來了》描述了一個連續15年未出現犯罪的小村落,卻在即將創下全國紀錄前夕,發生了離奇的案件。藉由小說的發展,讀者將了解原本應該引以為傲的「美德」,如何成為引人犯罪的枷鎖,而「零犯罪村運動」又為何註定失敗。
隨著時代進展,每個城市鄉鎮都在急速變遷,這樣的感覺或許對於異鄉的遊子更加深刻。當新的進步來臨,有的舊事物也將永遠消失,也正是這樣的感觸,讓原名張彥之的西西,決定寫下長篇小說《我城》,將眼前處於1970年代劇烈變遷的香港,以文字記錄下來。
陳澄波——死於美術節的藝術家,曾寫下台灣人首次入選「帝國美術院展覽會」的紀錄,卻因為二二八事件死於國民黨之手,甚至成為威權政治下的禁忌,一度被除名於正統教育之外。縱使如今距解嚴已久,長期的噤聲卻已經讓他的故事只剩下「帝展」與「二二八受難者」兩個名詞,但不論是輝煌的成就,或是諷刺的結局,都不足以代表陳
現今北農總經理是誰?恐怕沒有多少人能回答得出來,但在2018年九合一選舉前後,大概沒有人不都知道北農總經理是吳音寧!雖然北農對於全台蔬果銷售是重要指標,但農民在中華民國政治史上始終是弱勢,區區一位產銷公司的總經理,如何能夠在短時間成為媒體關注焦點,不管在當時、現今或未來,整個過程都值得仔細研究。
不論教育或各種宗教,都告訴我們應該心存感激,但事實上我們對母親的情感,卻往往是愛恨交織。包含對於母親的不完美,或是自己無法達到對「孝順」的期待,夾雜著憤怒、矛盾、愧疚等情緒,讓大多數人難以正視自己對母親的情感,然而這樣無解的倫理難題,讓這樣的關係終將往下綿延。
翻譯成300多種語言,譯本數量甚至被認為僅次於聖經,安托萬·迪·聖-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ery)的作品《小王子》,可以說是經典文學的代表。不過縱使看過英華文、英文版本,筆者卻始終沒有用自己的母語——「台語」或「客語」,閱讀這部作品,直到這次買了前衛出版的《小王子台語
以韓國從1978年開始的「零犯罪村運動」為背景,《我殺死的男人回來了》描述了一個連續15年未出現犯罪的小村落,卻在即將創下全國紀錄前夕,發生了離奇的案件。藉由小說的發展,讀者將了解原本應該引以為傲的「美德」,如何成為引人犯罪的枷鎖,而「零犯罪村運動」又為何註定失敗。
隨著時代進展,每個城市鄉鎮都在急速變遷,這樣的感覺或許對於異鄉的遊子更加深刻。當新的進步來臨,有的舊事物也將永遠消失,也正是這樣的感觸,讓原名張彥之的西西,決定寫下長篇小說《我城》,將眼前處於1970年代劇烈變遷的香港,以文字記錄下來。
陳澄波——死於美術節的藝術家,曾寫下台灣人首次入選「帝國美術院展覽會」的紀錄,卻因為二二八事件死於國民黨之手,甚至成為威權政治下的禁忌,一度被除名於正統教育之外。縱使如今距解嚴已久,長期的噤聲卻已經讓他的故事只剩下「帝展」與「二二八受難者」兩個名詞,但不論是輝煌的成就,或是諷刺的結局,都不足以代表陳
現今北農總經理是誰?恐怕沒有多少人能回答得出來,但在2018年九合一選舉前後,大概沒有人不都知道北農總經理是吳音寧!雖然北農對於全台蔬果銷售是重要指標,但農民在中華民國政治史上始終是弱勢,區區一位產銷公司的總經理,如何能夠在短時間成為媒體關注焦點,不管在當時、現今或未來,整個過程都值得仔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