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關影劇】異性戀本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之前台灣還沒進入三級警戒的時候,我在工作場合遇到一些事,當時就有想寫這個話題的念頭,但一直沒動筆。後來我在《當男人戀愛時》的文章內有提到一點點,但沒有寫到「異性戀本位」這個用語。
現在,不知道這麼說對不對,總之感謝柯市長給了這個時機。
先來看幾個大家可能在生活中遇到的情境:
  1. 將未表明性傾向的人自動視為異性戀(例如,公司來了一個新進女同事,在聊天之中有人問她:你有沒有男朋友?)。
  2. 聽到性行為、做愛、打炮等詞彙時,在脈絡未涉及性別的情況下,腦中自動連結到「男女」之間的性關係。
  3. 談論普遍的愛情議題(例如:感情觀)時,內心預設的是「男女愛情」。
  4. 敘述一個無關性傾向的事件時,特別標出當事人的同性戀身分。
講到這邊,大家應該就懂我的意思了,甚至每個人大概都可以再寫出好幾個有類似感覺的情境。這次的柯言,即屬於上面的情境 4。各位應該能看出,這些情境背後好像有什麼共通點,但不一定知道該怎麼描述這個共通點。我本來也不知道,直到我看到這個詞,豁然開朗:
異性戀本位*(heteronormativity)。
我不是哲學專業,這一段只是我自己的理解,有錯再麻煩大家告知。所謂「規範性*的(normative)」敘述,意思是這個敘述帶有價值判斷的意味(即怎樣是好、怎樣是不好)。所以 hetero-normative 就是異性戀規範性的,也就是將異性戀(相對於其他性傾向而言)視為社會的常態或規準的一種信念、想法或態度。維基百科的中文條目是用「異性戀本位」,由於我不確定有沒有更好的翻譯,先暫時用這個。
如果各位有看到我前一篇《正常人》的文章,也許會想到這也是 norm 的衍生字。今天這篇不是想掉書袋,只是想點出異性戀本位的現象對於其他族群的影響。先看看我之前在工作場合遇到的事情。以下對話內容只是大意,實際的用字遣詞未必如此。
我在北車附近的補習班兼職做解題。某次上班時,在一個沒學生問問題的空檔,坐在附近的歷史輔導男老師(大學生年紀)跟他面前的兩個學生在閒聊,其中一個學生講到:「有些人在傳,你跟地理老師是不是情侶。」地理老師也是男的。然後歷史老師回說:「不要亂講,我們只是很好而已吼!我們是高中同學,現在又念同間學校然後一起來打工,所以比較常說話。」接著又說:「而且我不能接受同性戀。」
我當下心臟狂跳,大叫「同性戀就坐在你他媽的旁邊啦」──抱歉我是孬種,我只叫在心裡而已。對,你各位現在正在閱讀一篇由同性戀者寫的文章。
先不管被誤會是同性戀有什麼好不舒服以及能不能接受同性戀,我更介意的是,對方會講出這些話,就是不認為或不在乎周遭有同性戀存在的可能、自動預設身旁的人都是異性戀(也就是情境 1),而且這番話的直接受眾還是學生!我們可以想遠一點:會不會那兩個女學生裡面就有同性戀?
我覺得自己很幸運,除了網路新聞底下的留言,我在生活中很少親耳聽到有人說出對同志的歧視言論。這也是為何我在補習班聽到一個輔導老師說出這些話會感到震驚,我也因此更能想像,古往今來所有因為性傾向、性別認同乃至於性別氣質而遭受霸凌的人,內心所受的傷害有多深。
回到柯的言論。他說出那番話的時候,心裡確實有可能覺得自己只是「平鋪直敘」、「陳述事實」,反正我們無法證實或證偽。但微冒犯*也是冒犯,無心之過也是過。只要異性戀本位、順性別本位的世界不改變,所有性少數族群就要繼續承受這些微冒犯和無心之過的傷害,然後整個社會就要一直消耗成本去療癒這些傷害。於是同志電影總是離不開創傷,酷兒族群只能一再「用成就證明自己」來博得一丁點話語權。
我想引用自己在前一篇《正常人》的心得文中寫的句子來收尾(請原諒我的文思枯竭,我只想趕快 move on):
我們永遠無法得知,有多少人在與「正常」拉鋸的過程中失去了自己。每個人都有機會在某種基準或規範下成為少數的那邊,所以請更溫柔地對待跟你不太一樣的人吧。
-
P.S. 其實補習班還有另一件事,大概是某個英文老師跟學生說,這題因為是 are 所以主詞不能填 fathers(怎麼會有兩個爸爸呢~)。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感謝湯湯 2015 年發表在關鍵評論網的文章提供異性戀本位的靈感。他最近開了 YouTube 頻道,真心推薦大家可以去看看(搜尋:我是湯湯)。
*關於規範性(normative),感謝朱家安的文章提供相關知識。
*微冒犯(microaggression)也翻成微歧視,但字面上我覺得前者更好。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這裡收錄我的影集觀後文,分為台劇、美劇、歐劇、紀錄影集等類別。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部去年爆紅的愛爾蘭小說改編影集,我最近終於把它看完了。原著我沒讀過,所以以下的內容僅來自我看完影集之後的想法。無劇透,但後面會講到一大段自己小時候的經歷。
這部劇也是那種,一出現就注定成為年度好評美劇的作品。以下主要分享觀後感,不會講到案件細節。
先說結論:好看,年度愛劇預定。「死亡」的禁忌感,讓「遺物整理」有了話題性;劇情利用這個話題性,去反映社會現實以及探討生命意義。
年屆七十的老爺爺,在偶遇芭蕾舞天才少年後,重新燃起幼時沒能實現的舞蹈夢?追求夢想的普世題材,加上突破刻板印象的男生跳芭蕾,怎麼可能難看?
我看完這部片的當下,就立刻覺得它會是我的年度愛片之一。我很少看恐怖類作品,而這部片雖然是怪物片,但它用喜劇的調性講故事,就變得很可愛而且平易近人。
前陣子我因為有家人懷孕,才起心動念看了這部戲。結果它好看得超乎我預期。
這部去年爆紅的愛爾蘭小說改編影集,我最近終於把它看完了。原著我沒讀過,所以以下的內容僅來自我看完影集之後的想法。無劇透,但後面會講到一大段自己小時候的經歷。
這部劇也是那種,一出現就注定成為年度好評美劇的作品。以下主要分享觀後感,不會講到案件細節。
先說結論:好看,年度愛劇預定。「死亡」的禁忌感,讓「遺物整理」有了話題性;劇情利用這個話題性,去反映社會現實以及探討生命意義。
年屆七十的老爺爺,在偶遇芭蕾舞天才少年後,重新燃起幼時沒能實現的舞蹈夢?追求夢想的普世題材,加上突破刻板印象的男生跳芭蕾,怎麼可能難看?
我看完這部片的當下,就立刻覺得它會是我的年度愛片之一。我很少看恐怖類作品,而這部片雖然是怪物片,但它用喜劇的調性講故事,就變得很可愛而且平易近人。
前陣子我因為有家人懷孕,才起心動念看了這部戲。結果它好看得超乎我預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不使用「男性/女性」、「陰柔/陽剛」、「異性戀/同性戀」這些二元架構會讓許多論述難以推展,但去使用這些二元架構,卻又讓我覺得抽象且偏離事實。這並不是在說,社會中有少數人不能被這樣的框架來涵蓋,我們必須去想到與尊重這些人;而是在說,每個人都是異質的,每個人都不該被這樣的框架涵蓋。
Thumbnail
台灣社會對於同性戀的態度,我覺得隨著時代演變,是有些變化的。 我記得幾年前同性婚姻請願議題曾讓社會輿論沸揚,我也激動不已。但課堂單純,不便談論個人主見,尤其是這種敏感議題。 但或許腦波所想,在宇宙間還是有機會量子感應?! 某天課堂,小B竟恰巧提問:「老師,你對同性戀的看法是什麼? 」 菜b導
Thumbnail
一般的人是查埔愛查某,查某愛查埔,毋過有一寡仔人是查埔愛查埔,查某愛查某,外國的統計是量約仔有一成。   愛情、情慾是誠直接感覺的代誌,欲愛啥人,是無法度勉強的。有人是雙性戀,同性、異性攏會使,就是愛這个人,無管伊的性別。異性戀的人是較濟爾爾,毋是一定的,動物中嘛有同性鬥陣的情形。   以早
做為一個異性戀女性,我也曾有過「影視圈也太愛同志題材了吧」的喟嘆,我迷上的第一部同志作品是「孽子」,我心目中的名場面是李青跟趙英在實驗室的那場吻戲,原著裡跟李青有不當關係的並不是他的高中死黨,改編之後所呈現的效果,很有BL的CP感,當時BL這個用語大概還不盛行,我對自己熱愛那場男男吻戲感到不解,想起
我來台灣學到的其中一件事情是,當有人要提到他的現任男友或女友或其他可能非順性別的人的時候,有些人會說:「我的伴侶。」 「伴侶」比起「男朋友」或「女朋友」更加性別中立,過年的時候,希望下一代的人當長輩後,如果真的要雞婆關心我們的下一代,可以不要再問:「你的女朋友咧?」或是「你的男朋友咧?」 而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的性別平等下,我們真的秉棄所有偏見與歧視?或者在性別平等的現狀下是大眾理所當然?觀察身邊從親戚到明星,原來性別偏見無處不在。
Thumbnail
  外遇的對象不外乎小三或小王,但若外遇的對象是同性戀,如果女人的情敵是男人,那麼配偶會是什麼感覺?憤怒?絕望?還是一種不曾被真正愛過的感覺?而作為兒子,又會是什麼感覺呢?   先談談兒子會是什麼感覺;對於兒子,父親的愛,並不因為是同性戀或異性戀而有所不同。差別在於外遇讓父愛變質了;外
Thumbnail
我很直白地指出了,對方就是個充滿性別刻版印象與歧視的人。 事件發生在我和那位不放棄跟他和睦共處的同事從聚餐地點走回辦公室的路上。其實在吃飯前,大概就預料到氣氛應很難熱絡起來,因為無論是工作事務的合作,還是私下相處的閒聊,我都明顯感覺到自身與對方的不契合。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不使用「男性/女性」、「陰柔/陽剛」、「異性戀/同性戀」這些二元架構會讓許多論述難以推展,但去使用這些二元架構,卻又讓我覺得抽象且偏離事實。這並不是在說,社會中有少數人不能被這樣的框架來涵蓋,我們必須去想到與尊重這些人;而是在說,每個人都是異質的,每個人都不該被這樣的框架涵蓋。
Thumbnail
台灣社會對於同性戀的態度,我覺得隨著時代演變,是有些變化的。 我記得幾年前同性婚姻請願議題曾讓社會輿論沸揚,我也激動不已。但課堂單純,不便談論個人主見,尤其是這種敏感議題。 但或許腦波所想,在宇宙間還是有機會量子感應?! 某天課堂,小B竟恰巧提問:「老師,你對同性戀的看法是什麼? 」 菜b導
Thumbnail
一般的人是查埔愛查某,查某愛查埔,毋過有一寡仔人是查埔愛查埔,查某愛查某,外國的統計是量約仔有一成。   愛情、情慾是誠直接感覺的代誌,欲愛啥人,是無法度勉強的。有人是雙性戀,同性、異性攏會使,就是愛這个人,無管伊的性別。異性戀的人是較濟爾爾,毋是一定的,動物中嘛有同性鬥陣的情形。   以早
做為一個異性戀女性,我也曾有過「影視圈也太愛同志題材了吧」的喟嘆,我迷上的第一部同志作品是「孽子」,我心目中的名場面是李青跟趙英在實驗室的那場吻戲,原著裡跟李青有不當關係的並不是他的高中死黨,改編之後所呈現的效果,很有BL的CP感,當時BL這個用語大概還不盛行,我對自己熱愛那場男男吻戲感到不解,想起
我來台灣學到的其中一件事情是,當有人要提到他的現任男友或女友或其他可能非順性別的人的時候,有些人會說:「我的伴侶。」 「伴侶」比起「男朋友」或「女朋友」更加性別中立,過年的時候,希望下一代的人當長輩後,如果真的要雞婆關心我們的下一代,可以不要再問:「你的女朋友咧?」或是「你的男朋友咧?」 而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的性別平等下,我們真的秉棄所有偏見與歧視?或者在性別平等的現狀下是大眾理所當然?觀察身邊從親戚到明星,原來性別偏見無處不在。
Thumbnail
  外遇的對象不外乎小三或小王,但若外遇的對象是同性戀,如果女人的情敵是男人,那麼配偶會是什麼感覺?憤怒?絕望?還是一種不曾被真正愛過的感覺?而作為兒子,又會是什麼感覺呢?   先談談兒子會是什麼感覺;對於兒子,父親的愛,並不因為是同性戀或異性戀而有所不同。差別在於外遇讓父愛變質了;外
Thumbnail
我很直白地指出了,對方就是個充滿性別刻版印象與歧視的人。 事件發生在我和那位不放棄跟他和睦共處的同事從聚餐地點走回辦公室的路上。其實在吃飯前,大概就預料到氣氛應很難熱絡起來,因為無論是工作事務的合作,還是私下相處的閒聊,我都明顯感覺到自身與對方的不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