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關影劇】異性戀本位

2021/07/13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之前台灣還沒進入三級警戒的時候,我在工作場合遇到一些事,當時就有想寫這個話題的念頭,但一直沒動筆。後來我在《當男人戀愛時》的文章內有提到一點點,但沒有寫到「異性戀本位」這個用語。
現在,不知道這麼說對不對,總之感謝柯市長給了這個時機。
先來看幾個大家可能在生活中遇到的情境:
  1. 將未表明性傾向的人自動視為異性戀(例如,公司來了一個新進女同事,在聊天之中有人問她:你有沒有男朋友?)。
  2. 聽到性行為、做愛、打炮等詞彙時,在脈絡未涉及性別的情況下,腦中自動連結到「男女」之間的性關係。
  3. 談論普遍的愛情議題(例如:感情觀)時,內心預設的是「男女愛情」。
  4. 敘述一個無關性傾向的事件時,特別標出當事人的同性戀身分。
講到這邊,大家應該就懂我的意思了,甚至每個人大概都可以再寫出好幾個有類似感覺的情境。這次的柯言,即屬於上面的情境 4。各位應該能看出,這些情境背後好像有什麼共通點,但不一定知道該怎麼描述這個共通點。我本來也不知道,直到我看到這個詞,豁然開朗:
異性戀本位*(heteronormativity)。
我不是哲學專業,這一段只是我自己的理解,有錯再麻煩大家告知。所謂「規範性*的(normative)」敘述,意思是這個敘述帶有價值判斷的意味(即怎樣是好、怎樣是不好)。所以 hetero-normative 就是異性戀規範性的,也就是將異性戀(相對於其他性傾向而言)視為社會的常態或規準的一種信念、想法或態度。維基百科的中文條目是用「異性戀本位」,由於我不確定有沒有更好的翻譯,先暫時用這個。
如果各位有看到我前一篇《正常人》的文章,也許會想到這也是 norm 的衍生字。今天這篇不是想掉書袋,只是想點出異性戀本位的現象對於其他族群的影響。先看看我之前在工作場合遇到的事情。以下對話內容只是大意,實際的用字遣詞未必如此。
我在北車附近的補習班兼職做解題。某次上班時,在一個沒學生問問題的空檔,坐在附近的歷史輔導男老師(大學生年紀)跟他面前的兩個學生在閒聊,其中一個學生講到:「有些人在傳,你跟地理老師是不是情侶。」地理老師也是男的。然後歷史老師回說:「不要亂講,我們只是很好而已吼!我們是高中同學,現在又念同間學校然後一起來打工,所以比較常說話。」接著又說:「而且我不能接受同性戀。」
我當下心臟狂跳,大叫「同性戀就坐在你他媽的旁邊啦」──抱歉我是孬種,我只叫在心裡而已。對,你各位現在正在閱讀一篇由同性戀者寫的文章。
先不管被誤會是同性戀有什麼好不舒服以及能不能接受同性戀,我更介意的是,對方會講出這些話,就是不認為或不在乎周遭有同性戀存在的可能、自動預設身旁的人都是異性戀(也就是情境 1),而且這番話的直接受眾還是學生!我們可以想遠一點:會不會那兩個女學生裡面就有同性戀?
我覺得自己很幸運,除了網路新聞底下的留言,我在生活中很少親耳聽到有人說出對同志的歧視言論。這也是為何我在補習班聽到一個輔導老師說出這些話會感到震驚,我也因此更能想像,古往今來所有因為性傾向、性別認同乃至於性別氣質而遭受霸凌的人,內心所受的傷害有多深。
回到柯的言論。他說出那番話的時候,心裡確實有可能覺得自己只是「平鋪直敘」、「陳述事實」,反正我們無法證實或證偽。但微冒犯*也是冒犯,無心之過也是過。只要異性戀本位、順性別本位的世界不改變,所有性少數族群就要繼續承受這些微冒犯和無心之過的傷害,然後整個社會就要一直消耗成本去療癒這些傷害。於是同志電影總是離不開創傷,酷兒族群只能一再「用成就證明自己」來博得一丁點話語權。
我想引用自己在前一篇《正常人》的心得文中寫的句子來收尾(請原諒我的文思枯竭,我只想趕快 move on):
我們永遠無法得知,有多少人在與「正常」拉鋸的過程中失去了自己。每個人都有機會在某種基準或規範下成為少數的那邊,所以請更溫柔地對待跟你不太一樣的人吧。
-
P.S. 其實補習班還有另一件事,大概是某個英文老師跟學生說,這題因為是 are 所以主詞不能填 fathers(怎麼會有兩個爸爸呢~)。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感謝湯湯 2015 年發表在關鍵評論網的文章提供異性戀本位的靈感。他最近開了 YouTube 頻道,真心推薦大家可以去看看(搜尋:我是湯湯)。
*關於規範性(normative),感謝朱家安的文章提供相關知識。
*微冒犯(microaggression)也翻成微歧視,但字面上我覺得前者更好。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這裡收錄我的影集觀後文,分為台劇、美劇、歐劇、紀錄影集等類別。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