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之後,我甚至想去死》:即使母愛天生,也有可能無法負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這是一篇舊文挪移。然後新增一點字句。


圖片來源:google搜尋

圖片來源:google搜尋

《懷孕之後,我甚至想去死》這是我最近在看的漫畫。內容在講母親與母職,也是作者的自白。大家都在倡導親情天生,然而實情是誰都在學習成為家長。而女性在這其中則承受著許多無法讓其他身份理解的壓力——作為母親的職責。

作者妊娠期間除了荷爾蒙劇烈變化引起的心理相關疑慮,社會上對於母親的期許也深深在折磨他的內心。作者很希望能成為一名母親,很努力想要成為一名好母親,一個可以給予愛的角色。從懷孕到產後,作者不斷在經歷自己不懂的變化,不斷感到呼吸不過來、恐懼。那是一種,想要好好努力面對卻絕對沒辦法了的絕望,在恐懼之下,只想離開。

作者在得知懷孕後,停了常用藥物,努力調養身體努力準備育兒用品。在心中規劃出理想的母子未來。妊娠中途,不明原因讓作者感到恐懼,無法停止無力抗衡之下,作者身體不聽使喚。為了中止妊娠期間的危險狀況,也為了保全母嬰,醫療團隊做出了提前剖腹產的決定。

提前剖腹產明明是醫療團隊經過評估後的當下最佳選擇,卻讓作者認為是:對不起,是我不夠好、不夠健康,才讓你不得不提早出生。對不起,沒能讓你好好長到夠大才出生。

剖腹產的過程順利,母子均安。而作者產後再次在病房中被恐懼襲擊時,精神科醫師詢問是否用藥。作者欲開口同意的當下,護士打斷了他:「請謹慎考慮,用藥就不能親餵哺乳了。」並且說了:「親餵哺乳對女人來說是很重要的事吧!」

這些話幾年前的我可能還覺得,能不能親餵的確是需要考量的。但是現在的我感到一絲絲不可思議。原來身為一個母親,社會給予的「母職」的觀感及一切考量,可以大過母親本身身為一個人是否健康嗎?

作者帶著眼淚請醫生給予藥物並且提前回家休養。而在那之後在家中見到嬰兒用品時再次被鋪天蓋地的恐懼襲捲。

當一名母親真的是重要且幸福的嗎?母親作為天職是真的嗎?還是文化強調的結果?在當今社會,還適合用「母親是天職」來要求每個正值生育年齡的女性嗎?


我在這篇漫畫留言區,看到有位男性當了爸爸後,因為妻子困難所以接手育兒的工作。也看到有位男性直言不喜歡這漫畫,這漫畫讓他心理壓力非常大。前者有人讚美他是好男人,後者則是要他多體諒太太。對比作者身為女性不是完美媽媽時對自我的責難,男性接手育兒工作會受到稱讚,而女性有一點疏失即是被認定為失職。

我一方面訝異於看這篇漫畫的人還有許多停留在傳統觀念的人,認為作者「不會當媽媽就不要生啊」、「不負責任」。一方面也認為這件事情必須回到社會結構去談。

一個人是否被認定為好、良、善,是根據他所處的社會賦予他的期待所決定的。我看到的留言,都是使用漢字的讀者(繁簡體都有),可以推測國籍為中國或是台灣。作者則是日本人。這三地在育兒及教養責任上,都會認為是母親的責任重於父親。或者說,維持一個家庭有不同的性別分工,男性會被認為是非主要照顧者的經濟支柱,女性則被認為是主要照顧者。

同時這也看出了一個社會給予男性女性不同的期待:女性較有耐心性情溫和,適合育兒。而男性則被鼓勵積極進取、好勝,適合職場。因為不同的期待,使得男女承受不同壓力。

對很多人來說,男性因為妻子產後生活遭遇的困難接手育兒的工作,是做了本職以外的事。所以給予讚揚。同樣的,女性若是育兒之外還有工作,就很容易被認為是單親或是配偶能力不夠。當這樣的觀念盛行,那麼就很容易回推成「母愛是女人的天職」、「男人不適合育兒」。而根據統計,越是如此觀念盛行的地區,生育率越容易隨著經濟條件改善、教育程度提高而下降。

雖然日本男性亦可請育兒假,但是男性普遍會擔心收入下降,以及工作成就降低。為了改變此刻板印象、挽救生育率,日本於2010年推出「育兒男計劃」。在2013年舉辦「育兒男企業獎」,鼓勵企業讓男性員工放育嬰假,以及縮短工作時間等。此舉不僅僅是將女性從傳統觀念帶來的壓力中解放,也讓男性解套。或許有一天,當親職不跟母職劃上等號,當生育跟婚家脫離,輔以補助,我們會發現更多不怕生育的父母。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漉蔍漉漉蔍/漉的各路糾結的沙龍
4會員
37內容數
作為一位對人文學深感興趣的學生,我深知討論對概念釐清的重要。身為一個推動審議式民主的成員,也作為一位對教育深感興趣的助教。我嘗試將各種議題用淺顯的語言寫成一篇篇故事,我很希望大家不只是看文章,也透過討論來理解公民社會的運行。
2024/12/01
一點點社會科學的觀察
2024/12/01
一點點社會科學的觀察
2024/12/01
我的朋友群,近幾年正好有人結婚也有人離婚。 要結婚的如果是男性,我就跟著朋友一起獻上祝福。但是要結婚的是女性、是很熟的朋友,我會約出來吃飯逛街聊天,問他:「你為什麼願意跟這個人結婚?你可以接受你以後的生活失去一部分的自由嗎?你想像的婚後生活跟那個人一樣嗎?」 J結婚前,我們在高雄亂晃。我在深夜抵
2024/12/01
我的朋友群,近幾年正好有人結婚也有人離婚。 要結婚的如果是男性,我就跟著朋友一起獻上祝福。但是要結婚的是女性、是很熟的朋友,我會約出來吃飯逛街聊天,問他:「你為什麼願意跟這個人結婚?你可以接受你以後的生活失去一部分的自由嗎?你想像的婚後生活跟那個人一樣嗎?」 J結婚前,我們在高雄亂晃。我在深夜抵
2024/10/24
每當我們講到食農議題,大多從食安入手。這的確有其脈絡,台灣在發展工業的時代,由於不重視環保,因而造成許多以前未曾想過的病症。從而人們提出吃健康的訴求,由食安開始關注環境議題。進而提倡重新建立人與環境的連結。人因為鑲嵌在環境中,所食衣住行皆與環境息息相關,也因此形塑了文化。文化就是日常生活的集合。
2024/10/24
每當我們講到食農議題,大多從食安入手。這的確有其脈絡,台灣在發展工業的時代,由於不重視環保,因而造成許多以前未曾想過的病症。從而人們提出吃健康的訴求,由食安開始關注環境議題。進而提倡重新建立人與環境的連結。人因為鑲嵌在環境中,所食衣住行皆與環境息息相關,也因此形塑了文化。文化就是日常生活的集合。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你不能生還懷孕也太不負責任了啊!」 「你去跟男人說啊!」
Thumbnail
「你不能生還懷孕也太不負責任了啊!」 「你去跟男人說啊!」
Thumbnail
一個女人到成為母親的過程,就像是走在截然不同的道路上,角色從被照顧者(或獨立自主)成為了照顧者,照顧的對象不只是孩子,而是整個家庭,中途還不能像工作一樣說離職就離職,也因為如此漫漫長路而使得心情更需要調適。 回想幾年前得知懷孕的那一刻,心裡其實沒有太多擔憂及惶恐,但隨著一項項的產檢,也不免擔憂起胎兒
Thumbnail
一個女人到成為母親的過程,就像是走在截然不同的道路上,角色從被照顧者(或獨立自主)成為了照顧者,照顧的對象不只是孩子,而是整個家庭,中途還不能像工作一樣說離職就離職,也因為如此漫漫長路而使得心情更需要調適。 回想幾年前得知懷孕的那一刻,心裡其實沒有太多擔憂及惶恐,但隨著一項項的產檢,也不免擔憂起胎兒
Thumbnail
當一個人對職場有所抱怨的時候,很容易引起眾人的共鳴並加入話題討論,但假設換成一位母親對育兒的現況吐露出不滿時,結果卻很可能會招致旁人道德的嚴厲批判,彷彿當一個女人的身份轉換為母職時,她就必須要歡喜做甘願受,連一絲的痛苦感受都不能輕易表露,因為在社會與自我的期待之下,「後悔當媽媽」就像是一句禁語,只能
Thumbnail
當一個人對職場有所抱怨的時候,很容易引起眾人的共鳴並加入話題討論,但假設換成一位母親對育兒的現況吐露出不滿時,結果卻很可能會招致旁人道德的嚴厲批判,彷彿當一個女人的身份轉換為母職時,她就必須要歡喜做甘願受,連一絲的痛苦感受都不能輕易表露,因為在社會與自我的期待之下,「後悔當媽媽」就像是一句禁語,只能
Thumbnail
過年又快到了,全職媽媽(或照顧者),該如何面對親友團的職業問候,這一關是有點困難,但別忘了,當初為什麼要把工作放下來! 外界很容易用刻板印象,看待「辭職在家」這件事。但是全職媽媽們的選擇,其中有一項最重要的就是──不願錯過孩子們任何一個成長過程,成為勇敢的信念實踐者。
Thumbnail
過年又快到了,全職媽媽(或照顧者),該如何面對親友團的職業問候,這一關是有點困難,但別忘了,當初為什麼要把工作放下來! 外界很容易用刻板印象,看待「辭職在家」這件事。但是全職媽媽們的選擇,其中有一項最重要的就是──不願錯過孩子們任何一個成長過程,成為勇敢的信念實踐者。
Thumbnail
在年輕的時候,是因為諗書與工作,霸佔了自己大部分的時間,總覺得自己不自由。然而,在成為母親後,我才明白以前的生活是多麼的自由。 首先要知道最重要的一點是:人沒法擁有完全的自由,我們擁有的都是相對的自由。
Thumbnail
在年輕的時候,是因為諗書與工作,霸佔了自己大部分的時間,總覺得自己不自由。然而,在成為母親後,我才明白以前的生活是多麼的自由。 首先要知道最重要的一點是:人沒法擁有完全的自由,我們擁有的都是相對的自由。
Thumbnail
其實,我寫不出來 為了舉辦五月份的繪本講座,最近我又重讀新生代插畫家林廉恩的《母親記事》,對於書中刻劃不同世代的母職經驗頗有感觸。孕育一個孩子,似乎成為女性的「天職」,儘管社會對母親的期待變得不一樣了,但壓力從未減少。每天都要面對身旁各種「教養專家」的質疑,說孩子怎麼不這樣、怎麼不那樣,彷彿這些人比
Thumbnail
其實,我寫不出來 為了舉辦五月份的繪本講座,最近我又重讀新生代插畫家林廉恩的《母親記事》,對於書中刻劃不同世代的母職經驗頗有感觸。孕育一個孩子,似乎成為女性的「天職」,儘管社會對母親的期待變得不一樣了,但壓力從未減少。每天都要面對身旁各種「教養專家」的質疑,說孩子怎麼不這樣、怎麼不那樣,彷彿這些人比
Thumbnail
媽媽是種稱呼、是身份、也是個工作,但媽媽不只是媽媽
Thumbnail
媽媽是種稱呼、是身份、也是個工作,但媽媽不只是媽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