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3 模式生物(2)為何該把模式生物視為實驗對象,而非一般實驗裝置或工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想像走進一間免疫學家的實驗室,看到他的實驗枱上有各種試管、培養皿、藥劑、還有精密與相對簡單的各種儀器,眼前這些我們一般都會說是實驗「器材」或實驗「裝置」(apparatus, instruments),而當我們這麼說的時候,其實是在說,這些器材都是為了讓科學家研究生物現象所使用的「工具」(tools)。
接著,實驗生物學家可能左手拿起某根試管,右手拿起某根滴管或攪拌棒,對試管內的液體做了某個動作,這是實驗行為的一小部分。可是,如果他們今天是用左手抓起一隻小鼠,右手握住針筒,再用左手手指稍微捏一下小鼠腹部,眼睛好像在打量小鼠體內,內心像掃瞄器似的在尋找某個他想要找的部分,「恩,就是這裡」,很快地,他左手上的針頭遞上,姆指輕輕又穩定地往下壓針筒注射器,直到注射藥劑足夠了,右手輕輕把針頭取出小鼠體內,然後左手把小鼠放回實驗塑膠盒,小鼠回到盒子裡走來走去。
準備施打在模式生物上的抗癌研發藥物
實驗生物學家準備將藥物施打在模式生物體內
這裡,哲學上會問一個看似很小但是個重要的問題:小鼠是否跟試管一樣,都是實驗器材、裝置或工具的一部分?直觀上,小鼠跟試管一樣,都在實驗枱上,都是科學家手上做實驗的東西,好像可以說是實驗裝置或至少是實驗工具,但認真想,好像兩者又有點不一樣,因爲工具或器材、儀器,就是達到某個目標就完成使用目標了,但小鼠?好像不是,相較於試管、顯微鏡,實驗生物學家更多是想從小鼠身上得到某些資訊,而這些資訊最好是與研究目標,也就是欲研究的生物過程有關,僅僅是有關就足以讓實驗生物學家保留、記錄下來,也許未來用得上。生物學哲學家韋柏(Marcel Weber)把來自小鼠所貢獻的部分稱為是模式生物在實驗中扮演了重要的「知識論的角色」(epistemic roles),是其他實驗器材、裝置或工具都無法取代模式生物的地方(Weber 2005: 170)①。
韋柏對一般的實驗裝置和模式生物兩者做出區別,他指出,那些物質上的實驗裝置或工具,明顯是實驗生物學家為了達到某個特定目的所創造出來的東西,例如一些偵測儀器,是為了測量若對實驗對象施以某個因果輸入(causal input)其會有什麼反應所創造出來的儀器,如偵測重力波的儀器。
但模式生物不是,對實驗生物學家來說,他們真正感興趣的不是某個因果輸入後會有什麼因果輸出,而是承載因果輸入與輸出的「生物」本身,「說得更精確些...是生物體內發生了什麼生物與生化過程」(Weber 2005: 170)。換言之,模式生物不是用來觀察或測量的實驗裝置,它是被觀察或被測量的「對象」②。
但是為什麼有些時刻我們好像還是會把模式生物和實驗裝置想成一塊兒?確實它們也在實驗過程中跟試管、針筒、藥劑一起「上場」、參與於實驗行為之中不是嗎?而且,相對於實驗生物學家者腦中的實驗模型,小鼠不正是實驗者用來達到某個實驗目的的「工具」嗎?
而且,模式生物有一點和實驗裝置表面上看起來很相像,以至於容易讓人有上述的聯想,那就是在生物學實驗中,實驗生物學家對模式生物做的一件事跟對實驗裝置做的幾乎一模一樣,那就是都會對其進行不斷地修正與調整。以顯微鏡來說,從早期古典的顯微鏡到今日用的高倍數光學顯微鏡,或各種離心機等,都是會隨實驗目的與生物學技術的進展,而不斷改良與進步。模式生物也是,實驗生物學家會因為實驗目的,不斷調整生物的品系,以現代生物學來說,大都在基因的配置與突變基因的設計上,也都會一直修正和調整。
關於此,韋柏做了一個細緻的區分,實驗生物與實驗裝置兩者真正不同的地方在於,僅管實驗生物學家對模式生物,也就是自然對象表面上進行某些干預或調整(modifying),如培育突變果蠅、突變小鼠基因,使其獲得某些特定的改變,但實驗生物學家這麼做的終極目的是為了想知道「這個生物本身」會有什麼變化,而不是用它來偵測另一個實驗對象的變化,如讓一條訓練有素的警犬去偵測某種特殊的氣味。模式生物是實驗的對象,而實驗裝置是實驗所使用的工具。
正是因為模式生物是實驗對象,而不是實驗裝置,所以,其對實驗生物學家的用處變不在於達到偵測因果輸入與輸出的目的,也不是用它們來檢驗某個特定的理論或假說,也不一定要因此發現多新穎或石破天機的新發現,都不是。模式生物之於實驗生物學家在知識論上的價值在於,它們能提供未來研究可用的「材料資源」(material resources),韋柏把實驗生物學家在模式生物身上獲得各種有用資源的實驗稱為「預備實驗」(preoarative experimentation)(Weber 2005: 174-176)。
他舉葛林(Walter Gehring)發現同源基因(也稱「同源異型盒」(“homeobox”)為例,雖然葛林確實花了很久的時間在找DNA片段上的Antennapedia基因,但當時他培育很多果蠅不同世系與不同世代時,他應該沒有想到自己最終會發現同源異型盒那麼重要的基因成分,而後來知道,他的發現是因為有之前豪格尼斯(David Hogness)發展的染色體步移(chromosomal walking)技術 ③,還有分子生物學家發展重組DNA方法,以及更多其他生物學家長時間培育果蠅所累積的各種突變、基因連鎖地圖(linkage maps)、染色體細胞地圖、細胞學方法等等,共同成就了葛林原本沒有理論、也沒有預期的發現(這裡的理論是指具有特定明確內容的理論)。
當然,這段期間,為了生物學發現,各方實驗室會有許多技術人造物出現,但無論如何,模式生物都不是裝置,也不是工具,也不是技術人造物的任何一種形式。「實驗生物終究是生物。實驗生物家沒有建造(build)它們,他們只是調整。」(Weber 2005: 172)因為有這些預備實驗,而且,這些實驗也都不是為了檢驗某個理論或假說而存在,所以,一般預備實驗的結果都會被實驗生物學家完整、忠實地紀錄下來,形成具有累積性的資料,包括各種突變株、培育各世系的技術和方法、以及解剖果蠅幼蟲和成蟲的技巧。
以上種種,都說明了為何我們不該直接把模式生物視為一般的實驗裝置,相較於實驗裝置,模式生物提供了獨特的知識論資源。這些資源在實驗生物學家的研究過程中,扮演不可或缺、甚至可說是推進的角色。這也就是為什麼,雖然生物學後來邁進分子化後,在理論和概念上都與古典遺傳學有蠻大的差異,但關於模式生物的知識、各種遺傳連鎖圖定位分析的技術與技巧、甚至成果都被實驗室保留下來,使得我們到現在還是可以看到果蠅、線蟲等這些源自於1910-40年代的模式生物,並承接與累積從那時便留下來的成果,並且,實驗生物學家們並沒有輕易地替換或選擇其他生物作模式生物進行研究。
① Weber, Marcel (2005). “Model Organisms: Of Flies and Elephants.” In Philosophy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ch. 6.
② 台灣科學哲學家陳瑞麟教授也曾對實驗行為分析出實驗行為的典型結構,其中亦對「實驗對象」與「實驗裝備」做出區別,見《認知與評價:科學理論與實驗的動力學》第七章。
③ 染色體步移技術是一種對基因體進行物理定位分析的技術,生物學家利用限制酵素將每一個染色體切成許多可辨識的片段,然後決定其在染色體中確實的排列順序,此法使染色體定位工作得以加速進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稍微了解生物學的人都知道,生物學實驗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就是「模式生物」,什麼是「模式生物」(model organism)呢?相信有很多讀者看到這四個字很快就會想到果蠅?小鼠?甚至有些擁有生醫專長的朋友還知道像斑馬魚、大腸桿菌、酵母菌都是「模式生物」中的一員。 沒錯,這些生物都是生物學家相當依
經過布里恩和富蘭克林對探索實驗的刻畫後,生物學哲學家伊略特(Kevin Elliott)接手並擴張,他在2007年國際生物學歷史、哲學與社會研究年會(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Philosophy, and So
既布里恩之後,生物學哲學家開始思考是否生物學也有類似布里恩說的探索實驗?富蘭克林(Laura Franklin)注意到,當代生物學家使用能處理巨量資料的「寬」裝置(“wide” instrumentation),使生物學家以有別於以往用傳統、近乎手工的方式進行實驗研究,更能獲得科學進展,她認爲,這讓
在生物學真的邁入分子化前,許多生物學家是在各自擅長的領域,如形態學(morphology)、生理學(physiology)、細胞學(cytology)、胚胎學(embryology)、生化學(biochemistry)、與遺傳學等,進行著各自的研究。隨著若DNA分子結構被解開將會翻開生物學劃時代新頁
雖然新機制論在許多方面都提出與傳統以物理化學為研究對象的科哲各種不同的看法,但對於實驗與機制假說的關係,嚴格地說,仍維持在「實驗是為檢驗(testing)假說為目的」的看法。原因是,他們所提出來各種發現機制之實驗策略總離不開「框架例示」(schema instantiation)這個大主軸。所謂「框
培根說,實驗是引導科學家認識自然並建立科學理論的「開拓者」(pioneers)(Bacon [1627] 2002: 486)。新機制論延續培根實驗哲學的基本精神,將實驗視為發現新機制的重要工具。最開始,生物學家會先對現象的起因提出一個機制框架(也就是機制假設),框架內有些內容已知,有些內容未知。為
稍微了解生物學的人都知道,生物學實驗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就是「模式生物」,什麼是「模式生物」(model organism)呢?相信有很多讀者看到這四個字很快就會想到果蠅?小鼠?甚至有些擁有生醫專長的朋友還知道像斑馬魚、大腸桿菌、酵母菌都是「模式生物」中的一員。 沒錯,這些生物都是生物學家相當依
經過布里恩和富蘭克林對探索實驗的刻畫後,生物學哲學家伊略特(Kevin Elliott)接手並擴張,他在2007年國際生物學歷史、哲學與社會研究年會(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Philosophy, and So
既布里恩之後,生物學哲學家開始思考是否生物學也有類似布里恩說的探索實驗?富蘭克林(Laura Franklin)注意到,當代生物學家使用能處理巨量資料的「寬」裝置(“wide” instrumentation),使生物學家以有別於以往用傳統、近乎手工的方式進行實驗研究,更能獲得科學進展,她認爲,這讓
在生物學真的邁入分子化前,許多生物學家是在各自擅長的領域,如形態學(morphology)、生理學(physiology)、細胞學(cytology)、胚胎學(embryology)、生化學(biochemistry)、與遺傳學等,進行著各自的研究。隨著若DNA分子結構被解開將會翻開生物學劃時代新頁
雖然新機制論在許多方面都提出與傳統以物理化學為研究對象的科哲各種不同的看法,但對於實驗與機制假說的關係,嚴格地說,仍維持在「實驗是為檢驗(testing)假說為目的」的看法。原因是,他們所提出來各種發現機制之實驗策略總離不開「框架例示」(schema instantiation)這個大主軸。所謂「框
培根說,實驗是引導科學家認識自然並建立科學理論的「開拓者」(pioneers)(Bacon [1627] 2002: 486)。新機制論延續培根實驗哲學的基本精神,將實驗視為發現新機制的重要工具。最開始,生物學家會先對現象的起因提出一個機制框架(也就是機制假設),框架內有些內容已知,有些內容未知。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 研發 有沒有想過,琳瑯滿目的開架保養品,每一家都有研發中心嗎?每一位都是生化博士嗎?每個人都是專家? 這就像小孩子拿著針頭和聽診器對你說:「你生病了,要打針。」一樣好笑。 我並不是要質疑這些產品,而是希望各位能夠思考其真偽。 盲目追隨和輕信,就像加入一個教派一樣,蒙蔽了雙眼
解剖學上,人類有兩種不同的結構,讓我們能變得更聰明。 第一個結構是「大腦 Brain」,另一個結構是「拇指 Thumb」。 人類有拇指,可以製作工具,再從工具上製作工具, 製作一套一套的工具,如此增強我們的智力。 我們是唯一能持續發展工具增強智力的物種。 我們人類,創造工具,讓我們變得更聰明。
Thumbnail
孟硯老師回饋:哇!這個科普文章也是大開我眼界耶!是我從來沒有閱讀過的科學新知,原來實驗室老鼠的實驗結果,會和真實世界人類的實驗結果有所差異,和他們「從小太乾淨」有關係呀!真的是一個好像應該要聯想到,但一直沒有人說明和做過實驗講過的事情,這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收穫!
Thumbnail
這是很經典的老鼠實驗,也試著在連結著「是否有良好的社交關係」以及「藥物成癮」兩者之間的相關性與脈絡。這個實驗對我自己的影響滿大的,因為藥物成癮不僅只是「個人行為」的壞事,也可能是結構性上,大環境、群體讓個體容易成癮。不知道你會不會也有這種價值觀、想法的轉變?
Thumbnail
微生物於我真是又愛又恨... 可愛在培養的過程有種小成就感,可恨在他們的種類實在太太太多又太太太像了,早期需要花很多時間培養完才能鑑定,臨床的醫生只能先預測先開藥,等到確定菌株再依結果換藥。 但有時太久,病人都康復了(苦笑) 現在也有越來越多儀器用分子生物學的方式檢驗病原菌,可以縮短更多檢驗時間
Thumbnail
筆記系統的涌現 在生物界中,"涌现"通常指的是生物系統中出現的新性質、行為或組織結構,這些特徵不是單個生物個體所具有的,而是整個生物群體或生態系統的性質。生物界的涌现是由生物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群體行為以及環境因素共同作用而產生的。
「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是理所當然, 許多廣為商用的技術在發明之初也是無用之物。」 我在文章〈004|為什麼研究人員需要了解商業模式?〉上收到了回覆。 的確,我在28歲以前也這樣覺得。 尤其我從18-25歲這七年,分別在台大數學系,台大應用數學所,中研院統計所裡面看到的基礎研究,
Thumbnail
松鼠大概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到的小哺乳動物。在公園裡、在校園中,甚至馬路邊,都不難見到牠們的芳蹤。這當然和國民保護動物的觀念有提升,不輕易捕殺松鼠有關。然而對待老鼠就不然了,視之為鼠輩,必欲去之而後快。 牠們都是哺乳動物,同樣歸在嚙齒目。但是松鼠和老鼠在動物分類上,卻從屬於不同科屬:松鼠屬於松鼠科(
Thumbnail
固定行為模式 許多動物經常會被特定條件觸發特定行為。 例如有一種肉食螢火蟲a會捕食另一種螢火蟲b。 a會在b的繁殖季發出b種雌蟲的光,然後b就會自動飛過去送頭。 另一個例子則是火雞,火雞馬麻會對一種幼火雞特殊的嘰嘰叫產生反應並做出育兒行為。 富有實驗精神的科學家就用火雞天敵——臭鼬的形象做了個會發出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 研發 有沒有想過,琳瑯滿目的開架保養品,每一家都有研發中心嗎?每一位都是生化博士嗎?每個人都是專家? 這就像小孩子拿著針頭和聽診器對你說:「你生病了,要打針。」一樣好笑。 我並不是要質疑這些產品,而是希望各位能夠思考其真偽。 盲目追隨和輕信,就像加入一個教派一樣,蒙蔽了雙眼
解剖學上,人類有兩種不同的結構,讓我們能變得更聰明。 第一個結構是「大腦 Brain」,另一個結構是「拇指 Thumb」。 人類有拇指,可以製作工具,再從工具上製作工具, 製作一套一套的工具,如此增強我們的智力。 我們是唯一能持續發展工具增強智力的物種。 我們人類,創造工具,讓我們變得更聰明。
Thumbnail
孟硯老師回饋:哇!這個科普文章也是大開我眼界耶!是我從來沒有閱讀過的科學新知,原來實驗室老鼠的實驗結果,會和真實世界人類的實驗結果有所差異,和他們「從小太乾淨」有關係呀!真的是一個好像應該要聯想到,但一直沒有人說明和做過實驗講過的事情,這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收穫!
Thumbnail
這是很經典的老鼠實驗,也試著在連結著「是否有良好的社交關係」以及「藥物成癮」兩者之間的相關性與脈絡。這個實驗對我自己的影響滿大的,因為藥物成癮不僅只是「個人行為」的壞事,也可能是結構性上,大環境、群體讓個體容易成癮。不知道你會不會也有這種價值觀、想法的轉變?
Thumbnail
微生物於我真是又愛又恨... 可愛在培養的過程有種小成就感,可恨在他們的種類實在太太太多又太太太像了,早期需要花很多時間培養完才能鑑定,臨床的醫生只能先預測先開藥,等到確定菌株再依結果換藥。 但有時太久,病人都康復了(苦笑) 現在也有越來越多儀器用分子生物學的方式檢驗病原菌,可以縮短更多檢驗時間
Thumbnail
筆記系統的涌現 在生物界中,"涌现"通常指的是生物系統中出現的新性質、行為或組織結構,這些特徵不是單個生物個體所具有的,而是整個生物群體或生態系統的性質。生物界的涌现是由生物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群體行為以及環境因素共同作用而產生的。
「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是理所當然, 許多廣為商用的技術在發明之初也是無用之物。」 我在文章〈004|為什麼研究人員需要了解商業模式?〉上收到了回覆。 的確,我在28歲以前也這樣覺得。 尤其我從18-25歲這七年,分別在台大數學系,台大應用數學所,中研院統計所裡面看到的基礎研究,
Thumbnail
松鼠大概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到的小哺乳動物。在公園裡、在校園中,甚至馬路邊,都不難見到牠們的芳蹤。這當然和國民保護動物的觀念有提升,不輕易捕殺松鼠有關。然而對待老鼠就不然了,視之為鼠輩,必欲去之而後快。 牠們都是哺乳動物,同樣歸在嚙齒目。但是松鼠和老鼠在動物分類上,卻從屬於不同科屬:松鼠屬於松鼠科(
Thumbnail
固定行為模式 許多動物經常會被特定條件觸發特定行為。 例如有一種肉食螢火蟲a會捕食另一種螢火蟲b。 a會在b的繁殖季發出b種雌蟲的光,然後b就會自動飛過去送頭。 另一個例子則是火雞,火雞馬麻會對一種幼火雞特殊的嘰嘰叫產生反應並做出育兒行為。 富有實驗精神的科學家就用火雞天敵——臭鼬的形象做了個會發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