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東農業命脈──竹東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農小史‧關於水資源

raw-image

對竹東居民來說,稻田景色早已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了,但對於外地人來說真的是風光明媚,尤其每到農曆9月強勁的九降風落在綠油油的稻田中,激起一波又一波的「稻浪」,美得讓人目不轉睛,對小編來說更具有療癒功效,看著看著就進入一種寧靜的狀態,縱使九降風吹得呼呼作響卻已無視它的存在。

整理撰文‧攝影/黃智琪


美麗的稻田最需要的就是水源,竹東圳正是竹東農田的命脈。竹東大圳是竹東灌溉面積最廣的水利工程,水圳建成之後,使柯湖里、頭重里、二重里、三重里一帶旱地變成良田,受益的農地達800公頃,可以說沒有這條水圳就沒有後來的好米農業發展(但這也是當地茶園消失的原因之一)。

竹東圳引水灌溉農田,汲取上坪溪為水源,水路沿著等高線人力開鑿,一路始終維持海拔高度在150-170公尺左右,計有13座隧道,6座水路橋,3座地下連通管路,2座跌水工及明渠、暗渠等不同形式的結構,長度約21公里,是竹東開拓史上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昭和3年(1928年)完工,至今恰恰屆滿90個年頭。

raw-image


一路經過軟橋、員崠、上館、大鄉、商華、五豐、三重、二重、頭重、柯湖等10個里的竹東圳,原來設計作為灌溉用的水圳,後來因為竹科的成立,科技產業每日需要大量用水,而有主要水源引用竹東圳的寶山水庫建立。竹東圳後來轉變成供應竹科園區的用水道為主,見證了社會經濟發展的轉變。



竹東圳開發功臣──林春秀先生

漫遊在竹東二重的農田中,依然可以看到林春秀先生古樸又美麗的故居「九牧第」。林春秀先生,生於光緒元年(1875),關西鎮下橫坑人,地方人士稱他「阿秀伯」、「林秀伯」。其先祖在道光年間,即組成「隆興號」,與九芎林姜家、六家林家等共同出資開墾三重埔、四重埔一帶。林春秀先生勤耕又善於經營,51歲時已擁有60餘甲自耕土地。

當時二重埔是一片荒埔,苦於無水灌溉,為了解決荒田的困境,只有興修水利一途。林春秀四處遊說,大正13年日本政府終於編列預算,著手開鑿,可是僅編列當時幣值23萬圓,不及總工程費的一半,不足的部分,由受益農田的地主分擔。其中,林春秀分擔最多,為開鑿水圳,自行籌組總資本額為50萬圓的家族公司「三益株式會社」,一方面配合水圳的開鑿,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減免稅賦。

當時日本派來3位水利專家,負責竹東圳的設計規劃及監工。到了昭和3年(1928)完工通水,總工程費40多萬圓,林家就挹注了7萬多圓。

raw-image

不只是經濟發展 更承載在地人生活的點滴

raw-image

小編曾經跟隨荒野保護協會的志工走上一小段的水圳,當時8月看見清澈的水圳真想跳下去消消暑氣,同時看見延水路而居的住戶利用水圳欄杆的上端搭棚種起絲瓜、苦瓜等瓜類農作物,又為這條水圳增添價值與有趣之處。

路上也經過不少「伯公」(土地公廟),是當地人重要的聚會及信仰中心,也看得到多樣豐富的生態資源,找一天再探訪竹東圳的自然與人文樣貌。


參考資料來源

  • http://www.hcctt.gov.tw/zhudong/home.jsp?key=null&mserno=201108020017&serno=201108300002&menudata=ZhudongMenu&contlink=ap/scenery_view.jsp&dataserno=201109210003
  • https://www.sow.org.tw/civicrm/event/info?id=5842&reset=1
  • https://blog.xuite.net/wu_0206/twblog/134476330-%E5%BB%BA%E8%AD%B0%E5%B0%87%E7%AB%B9%E6%9D%B1%E5%9C%B3%E7%99%BB%E9%8C%84%E7%82%BA%E6%AD%B7%E5%8F%B2%E5%8F%A4%E8%B9%9F

【原刊於《東咚鏘8‧農特輯:你農我農》】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東咚鏘的沙龍
8會員
46內容數
東咚鏘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8/23
芬享木作的王明芬是個溫柔氣質美人,她的作品中充滿獨特性與童趣,而且擅長使用複合媒材,譬如琉璃、漂流木、銅線、五金配件,甚至是資源回收來的寶特瓶蓋或路邊撿來的哩哩叩叩。一到明芬之手,廢材都可以當人才囉!
Thumbnail
2021/08/23
芬享木作的王明芬是個溫柔氣質美人,她的作品中充滿獨特性與童趣,而且擅長使用複合媒材,譬如琉璃、漂流木、銅線、五金配件,甚至是資源回收來的寶特瓶蓋或路邊撿來的哩哩叩叩。一到明芬之手,廢材都可以當人才囉!
Thumbnail
2021/08/22
溫暖的秋日午後,來至彭春吉先生的宅第──大同路29號,外表看似一般的住宅,踏入其中方覺別有洞天。彭春吉熱情風趣,以為不過五十來歲,沒想到竟已過古稀之年,令人驚訝不已!他笑稱:「有自己的興趣目標,每天開心改造家具,自然不覺得老囉!」
Thumbnail
2021/08/22
溫暖的秋日午後,來至彭春吉先生的宅第──大同路29號,外表看似一般的住宅,踏入其中方覺別有洞天。彭春吉熱情風趣,以為不過五十來歲,沒想到竟已過古稀之年,令人驚訝不已!他笑稱:「有自己的興趣目標,每天開心改造家具,自然不覺得老囉!」
Thumbnail
2021/08/21
尋常的街道上,不經意間,也許便錯過了精彩的人事物。一回午後漫步,在竹東通往新竹的幹道上,忽然瞥見路旁有一小桶疑似廢棄的紅磚,就扔在某民宅前,湊近瞧,驚喜發現竟然是我尋覓多時的紅磚窗花!想跟主人家割愛,不料,找不到門鈴也罷,一訪、二訪、三訪……終於遇到了屋主。
Thumbnail
2021/08/21
尋常的街道上,不經意間,也許便錯過了精彩的人事物。一回午後漫步,在竹東通往新竹的幹道上,忽然瞥見路旁有一小桶疑似廢棄的紅磚,就扔在某民宅前,湊近瞧,驚喜發現竟然是我尋覓多時的紅磚窗花!想跟主人家割愛,不料,找不到門鈴也罷,一訪、二訪、三訪……終於遇到了屋主。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正對著台西客運的頂橫街上,門牌號碼1號,外觀看上去是木門與木格窗,直覺就是個溫馨可愛的空間,貼近窗戶往裡面看,會發現架上陳列著許多形狀各異的植物種子。
Thumbnail
正對著台西客運的頂橫街上,門牌號碼1號,外觀看上去是木門與木格窗,直覺就是個溫馨可愛的空間,貼近窗戶往裡面看,會發現架上陳列著許多形狀各異的植物種子。
Thumbnail
看到木棧道,便抵達「引水橋」,是從日治時期就建立,圳水遠從南屯筏仔溪引來烏日、大肚山麓,為了讓圳水過山溝原本用石砌築渡槽,後來整修成現在的水泥引道。
Thumbnail
看到木棧道,便抵達「引水橋」,是從日治時期就建立,圳水遠從南屯筏仔溪引來烏日、大肚山麓,為了讓圳水過山溝原本用石砌築渡槽,後來整修成現在的水泥引道。
Thumbnail
從前貫穿大安區農田的水圳,有引自新店溪的清潭溪大圳(瑠公圳)及景美溪的霧裡薛圳,為了方便管理,兩大圳後來整併為「瑠公圳組合」。現在除了還零星隱藏在城市的角落外,多數已地下化...
Thumbnail
從前貫穿大安區農田的水圳,有引自新店溪的清潭溪大圳(瑠公圳)及景美溪的霧裡薛圳,為了方便管理,兩大圳後來整併為「瑠公圳組合」。現在除了還零星隱藏在城市的角落外,多數已地下化...
Thumbnail
由對士林在地水文熟識的呂慶炎老師引路,一同走訪基隆河舊河道,從圓山水神社到士林新街,看見士林超過一甲子的好水歲月。
Thumbnail
由對士林在地水文熟識的呂慶炎老師引路,一同走訪基隆河舊河道,從圓山水神社到士林新街,看見士林超過一甲子的好水歲月。
Thumbnail
平等里的居民大約是在1741年移入的,由於這裡缺乏水源,所以才開鑿三條圳道引水灌溉;儘管是人工開鑿且已經有超過百年的歲月,這三條圳道至今仍然為平等里近60公頃的農地服務著,堪稱活歷史。
Thumbnail
平等里的居民大約是在1741年移入的,由於這裡缺乏水源,所以才開鑿三條圳道引水灌溉;儘管是人工開鑿且已經有超過百年的歲月,這三條圳道至今仍然為平等里近60公頃的農地服務著,堪稱活歷史。
Thumbnail
陽光熾熱的午后,輾轉尋到位於竹東大橋下的東山竹木行。方下車,五指山身影清晰映眼,雲朵捲舒山嵐繚繞,飄渺如仙境,忍不住按下快門。再回頭看看身旁,ㄧ大片黃土泥沙地,堆放長長短短的竹材,是另一番辛苦營生的寫照。
Thumbnail
陽光熾熱的午后,輾轉尋到位於竹東大橋下的東山竹木行。方下車,五指山身影清晰映眼,雲朵捲舒山嵐繚繞,飄渺如仙境,忍不住按下快門。再回頭看看身旁,ㄧ大片黃土泥沙地,堆放長長短短的竹材,是另一番辛苦營生的寫照。
Thumbnail
對竹東居民來說,稻田景色早已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了,但對於外地人來說真的是風光明媚,尤其每到農曆9月強勁的九降風落在綠油油的稻田中,激起一波又一波的「稻浪」,美得讓人目不轉睛,對小編來說更具有療癒功效,看著看著就進入一種寧靜的狀態,縱使九降風吹得呼呼作響卻已無視它的存在。 整理撰文‧攝影/黃智琪
Thumbnail
對竹東居民來說,稻田景色早已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了,但對於外地人來說真的是風光明媚,尤其每到農曆9月強勁的九降風落在綠油油的稻田中,激起一波又一波的「稻浪」,美得讓人目不轉睛,對小編來說更具有療癒功效,看著看著就進入一種寧靜的狀態,縱使九降風吹得呼呼作響卻已無視它的存在。 整理撰文‧攝影/黃智琪
Thumbnail
大家知道「青塘園」不是最近才挖好的吧? 自從2015年跨越"青塘"的「青塘園景觀橋」完工啟用後,桃園市政府就大力推銷這個青埔景點、多次將活動會場特地拉進青塘園(e.g. 台灣燈會、地景藝術節),形塑青塘園為青埔、甚至中壢、桃園市民的休閒...
Thumbnail
大家知道「青塘園」不是最近才挖好的吧? 自從2015年跨越"青塘"的「青塘園景觀橋」完工啟用後,桃園市政府就大力推銷這個青埔景點、多次將活動會場特地拉進青塘園(e.g. 台灣燈會、地景藝術節),形塑青塘園為青埔、甚至中壢、桃園市民的休閒...
Thumbnail
水圳撐起美濃農業、圍出洗衣場、洋溢孩子們的笑聲,內化在傳統信仰中。水路增加了不同的棲地變化,從水圳、土堤、水田,水的廊道成為許多生物在農田上活躍的舞台,然經過長時間的不同農法耕作模式下,也牽動、注定水田的生物多樣性的差異。水田除了水稻外,部分適應農田生態系的水生植物,更成為美濃客家菜餐桌上的佳餚。
Thumbnail
水圳撐起美濃農業、圍出洗衣場、洋溢孩子們的笑聲,內化在傳統信仰中。水路增加了不同的棲地變化,從水圳、土堤、水田,水的廊道成為許多生物在農田上活躍的舞台,然經過長時間的不同農法耕作模式下,也牽動、注定水田的生物多樣性的差異。水田除了水稻外,部分適應農田生態系的水生植物,更成為美濃客家菜餐桌上的佳餚。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