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確認偏誤(一):《不當決策》裡的說明

2021/06/2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確認偏誤」是接下來會持續寫好一陣子的主題,跟之前寫過的主題如「選擇性接觸」也高度相關。為了讓讀者更容易理解什麼是確認偏誤,我會整理一些值得推薦的書裡關於確認偏誤的敘述。不過,這些書裡關於確認偏誤的篇幅通常不大,所以我還是會介紹一些近期研究。
在此先推薦《不當決策》,這本書強調「行為經濟學大師教你避開人性偏誤」,介紹九種造成錯誤決斷的思考陷阱,包含「確認偏誤」。如果你想要快速理解各種大腦的認知謬誤,這是一本很好的入門書。
簡單說,「確認偏誤」就是「人類容易相信支持我們意見的好故事」。《不當決策》指出,最常見的確認偏誤是「我方偏見」(myside bias),對「我方」通常都比較支持,例如在政見發表會上,多數人會認為自己支持的候選人表現較好,對我方政治人物的主張都比較能接受,「敵方」政治人物表現優異的地方常視而不見。美國人看到顯示德國車有危險的報告時,有78%認為應該禁止這車子在美國上路,但如果看到美國車有危險的報告,只有51%認為應該禁止。(在此可參考「內外不同、分類械鬥」以及「只不過是分類而已」)。
確認偏誤跟教育、智力無關,最聰明的受測者,跟低智商的人反應都差不多。即使是經過訓練的專業人員,還是會有確認偏誤。如倫敦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人員艾提爾.卓爾(Itiel Dror)就證明鑑識科學家也會犯專業相關的確認偏誤:如果給他們暗示,跟他們提到「嫌犯的自白」或「有不在場證明」,會影響他們的判讀。這聽起來蠻嚇人。
備受尊崇的科學研究人員,一樣會有確認偏誤。過去二十年來,有許多醫學與實驗心理學的研究,被發現是無法複製的,也就是說,研究者可能被誤導了。許多人認為,「確認偏誤」可能是造成這些無價值研究的主因。
更有趣的是,連研究「確認偏誤」的心理學家,也無法避免確認偏誤。例如二〇一四年有篇研究認知偏誤的研究論文,就因為統計分析裡的錯誤,不得不發表勘誤。研究題目是〈認知偏誤對心理健康專家在法庭證詞的影響〉。作者勘誤時說:「認知偏誤很容易導致失誤,即使是對於避免認知偏誤非常熟悉、有強烈動機要避免偏誤的人也無法避免」。
作者提到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一九七五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時,有兩個騙子找上法國石油公司,宣稱可以讓裝載特殊裝備的飛機,從高空「嗅」到石油在哪裡。石油公司從研發部門到科學家都相信了,還說服法國總統簽核經費,四年間花掉十億法郎;付給這兩位騙子的錢,超過給法國政府的股利。
為什麼那麼多人都被騙了,連基本的審查都沒有?因為,兩位騙子說了一個好故事。法國人很有自信可以跟美國、英國等世界強國平起平坐,可以發明全球尚未發現的革命性技術,讓法國重新綻放光房。騙子編織了吸引人的故事,使得其他法國人都努力尋找「這方案可行」的證據,沒有認真去找「可能可以推翻這假設」的證據。
如何避免法國石油公司的荒唐錯誤?唯一答案就是:批判性思考。一定要有人負責檢視、質疑、批評任何重大決策,一個企業、政黨、政府、國家,才不會落入確認偏誤的陷阱,造成無法挽回的大錯。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5K會員
389內容數
【陳豐偉編譯社】的內容會幫助你瞭解自己、瞭解你的伴侶、家人、親友、同事,讓你更能分析為什麼某些人就是會有這樣的行為模式。無論是人際關係、職場用人或危機處理,以及給予你的親友好的建議,從這裡得到的知識,或許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