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嘮不用錢
以前我在看《康熙來了》最享受的就是在很多辛辣又有人味的故事中周旋。我所謂的有人味,就是遇到醜事的時候,可以用詼諧的方式抹去尷尬,還可以從中獲得一些特別的資訊,然後持續著自己的人生。
《轉學來的女生》是我前陣子一刷再刷的泰劇,第一季第 1 集的時候有提到:很多人不願意承認我們活在一個很虛偽的世界。
為什麼明明就是一部爽劇我卻可以一直重看,雖然論人性的內容不像《後宮甄嬛傳》那麼的豐富,只是每次重看都可以補上漏網鏡頭和台詞細節,真的很過癮!
先前我聊說為什麼不喜歡不實用的正能量,大致上從我看劇的選擇可以看出端倪:真實才有有趣度,我不認為所有的事情都要導向到好的觀點、眾人認同的觀點才具有價值,因為社會上的行走教科書其實到處都是。
我們一般在聊到「接受」的時候,通常是指生活中發生的好事嗎?好像比例不高。
從前我也提到「真正能夠被實踐的東西,多半不會放在嘴巴上說」,這由於一是不夠自然,二是所謂的接受事實,可以從一個人的行動看出端倪。
本週優質節選
這禮拜寫到的事情有兩樣:
- 接受?理解事實好像真的挺要人命
- 作為?別人看是別人看,聽聽就好
本週內容相當溝通不良,我時常覺得如果大家有共識要得到相同的結果,少走彎路絕對是最有效率的選擇,照理說也應該是這樣,只是得到的資訊 ... 恐怕也都只是我以為而已。
在文章開始之前
在你使用的網頁上方,尋找「追蹤專題」的按鈕,文章就會準時送到你的信箱囉!
每個人每天都很忙,沒有時間一直查看我的專頁沒關係,你只需要:
- 一鍵登入 Google 並選擇常用的電子信箱
- 回到文章頁面上,點選「追蹤專題」,同系列文章篇篇準時送到你的信箱
- 如果是追蹤我的話,只要一有文章發佈,通通都能收到訊息
- 愛心或收藏,讓我知道你肯定過我的內容唷!
接受?
其實接受的另一層涵義是:相信接下來好事會發生,不論多久以後。
我記得曾經有人和我說:為什麼你要那麼負能量?
我愣了一下,然後內心就有點發火,因為這很像在指控我的人格很不正面。
事實上是我看待生活的態度要比平常人嚴肅不少,也不容易輕鬆起來,但這跟負面、不樂觀絕對是兩回事,好像我如果帶有負面思想在聊到一些很人性的話題的時候,對方其實可以表達「不喜歡」即可,沒必要說的像我很不客觀。
幾個月前有和好朋友聊到說:我真的覺得我天生就很招黑。
尤特別是在描述自己的事情,或表達自己意見的時候,常常就是帶有「硬要」跟人家不一樣的感覺。
其實我只是會很下意識的覺得:真的嗎?
我很常在生活中做很多各式各樣的實驗,而且不是拿自己實驗,是拿很多人的人生在實驗。
舉個例子,如果你相信一個人的個性是導致許多既定結果的原因,那麼不論事件的細節是如何,結局大方向不會改變。
以下這個就是小試牛刀了。
曾有一次,同學請我幫忙圓好報告。我當時納悶了一下,因為這件事難度不高,一下子就可以結束的東西;以及這位同學當時接下負責內容的時候,是他自願的,其實只要我把資料整理好,簡單陳述幾分鐘就可以了結。
我當時想說,如果要我補齊他無法講述的部分,當然是可以,但那樣的「前提」其實用不著再多找我做這件事;換言之只要跟我確認好細節,就只是一、兩分鐘講完就結束的東西。
於是我選擇性做了一件事:默不作聲。因為我覺得以對方的聰明才智,肯定會意識到請我幫忙是沒必要的,果不其然討論階段,這位同學就自動脫口而出:這環節太冗。
登登!又一次實驗成功。只是看來又得罪一位同學了,哈。
就是這種我覺得存在一些很 common sense 的東西,不是不願意提出來溝通,而是講了就像是在羞辱對方的智商,當然會不會有人因此腦羞 ... 個人是覺得很多。
好像我掌握了什麼別人不知道或不瞭解的東西,又或者被當成是像說教者一樣的姿態在跟人訓話,說實在的,那種感覺這麼討厭,才不是我會做的事情。
下次我做個假人放在公共場合給人貼標籤好了,坦傷效果應該很顯著。
就事論事?
在我的世界觀裡「就事論事」是一種共事的原則,但很常被當成社會性的笑話。
以前我碰過的部分同學,曾有人提出「我們要對事不對人」的觀點,看起來挺政治正確,實際上在學長姐制重的地方來看,這就是選擇性實施的條文,一切因人而異。
社會的其中一種怪奇現象,就是喜歡解決有問題的人。
當大家都在同一個組內,按規則說對事不對人,所以我提出的疑問,和其他人提出的疑問應該會有同樣的重視度。
換言之當我的問題不被重視的時候,並不是我的疑問不值得被重視,而是我本身就不值得被重視。
有的人說這就是社會,所以說來社會多半很虛偽,其實並沒錯。
畢竟對事不對人,可是事情就是人做出來的,要如何不檢討人的作為?
而我眼中的就事論事,如果承包責任在 A 身上,那當然就是出包就找 A 說清楚,說清楚也不等於生氣、指責、吵架,多半我對這種:事情總和人情掛勾、牽扯不清的現象也覺得頭疼,人際間的摩擦就會不間斷。
會因此覺得我「很糟糕」的人,在懂得我的觀點以後,相信會認為這種情緒化的看法相當「不客觀」,那又要如何與正能量掛勾?相去實在太遠。
但因為要求別人太費工了,後來就大概自己去摸索一些協商的點。
可以理性、嚴肅的去點出觀察到的東西,但不必要次次都是強勢的,多半我都會附上解釋說這就是我面對問題的態度,講出來不是為了給人難看,而是你的順利才能推動環節前進。
所以說回來,每天、每次、每回能在環節上意識並接受自己問題的人,在我眼中通常是很難得的「人才」。
不是因為我喜歡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純粹是覺得跟這樣的人合作沒有太多壓力。
作為?
這世界並不因為你做了什麼而讚賞你,多半是因為看到了你的身分。
別人怎麼看是一回事,就像很多人都說我板起臉很兇一樣
幾個月前我在 IG 寫了一段短文,我寫說:身邊的人會怎麼看待你,其實並不取決於做了什麼,而在於自己的身分。
我解釋一下這個觀察之所以成立的理由。
以前我聊到為何我們不會去忌妒或貶低比爾蓋茲有錢,而是去抨擊政治人物憑什麼有錢的點,雖然這當中的立基點不大相同,實際上確實是台灣的高官與我們的距離比較近,也覺得可以想出「這麼蠢」政策的人,有什麼理由拿這麼多俸祿,這種感覺。
其實許多人周遭肯定也有類似的情形,當別人認為你和他們的層級相當,甚至比較低下的時候,不論你做什麼多半是得不到肯定的。
在以前,可以說我很多的作為都在討好朋友、討好師長,為什麼後來不了?
我覺得這是赤裸裸的人性。對別人太好,其實不會有人記得,反而我還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行為有沒有出錯,事實上我不可能永遠都在滿足別人。
換言之,從很久以前我就得到一個特別的結論:做任何事之前都先潛水一陣子。
因為我發現,當我半桶水的時候就發布一些訊息,通常持續力或後續的創造力都不是很理想,先準備到一個階段再說。
當然,回歸到我身上,會不會寫了一陣子的文章,還是有閒言閒語?
不用追查也知道肯定有,甚至還不用去找證據,好友名單上的人有些都嘛塑膠做的,畢竟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人家不覺得看我東西有什麼收穫,無中生有的去跟人散布些八卦還比較有活著的意義。
我也覺得不必要說些什麼,這樣的人不去指摘成功人士,我相信是因為他們的距離比較遠。
敢寫一點
你已經讀到文末了。
我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整天看著人浸泡在互相誇耀的同溫層裡,光問感受就覺得很空虛。
好比說關於一個人作為的「定價」,我不覺得聽再多「你很棒」就等於下一秒就有飯吃,拿出銀子來買我的服務,就相信對方真的覺得我很好。
反映出,我覺得寫作這件事,今天之所以要和一些醜事掛勾,除了覺得是另一種挑戰之外,更多的是在測試自己到底能寫到什麼點上,透過這種和文字之間的對話,然後有沒有「通關」了的感覺。
事實上我覺得還不夠過癮 XD,因為我在講述事情的時候又覺得應該要保護當事人,就只好把一些敏感片段碼乾淨,提取重點不要歪樓就差不多了。
當然有的人一定覺得,任何人際間摩擦的事情不太可能只有一方有錯,其實我覺得不是論對錯,是彼此在意的點不一樣。
有的人就是覺得你提建設性的意見,就是等同於在說他壞話,那對方如果一直沒辦法理解你溝通的原意,其實怎麼爭論都是白搭。
況且一次又一次積累的解釋,也多半可以說明我有理,但溝通能力也有待加強,說起來才比較接近客觀事實,而非我就是一個不認錯的人。
只是,換言之,要期待他人的理解嗎?
個人覺得,一群人吐一口水就可以淹死人的年代,真的是不用太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