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十六歲的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給要來英國的香港人少少的分享

前幾天我在自己的Instagram分享了看了<大叔的愛>粵語版,成為Mirror的粉絲,再次拾起廣東歌的感想。那份看著香港樂壇再起飛的憾動,香港人好帥(不只是Mirror)。
十六歲的時候離開香港,至今又十六年了。我對於香港的一切一切,還停留在中五會考生那個自己。2006年後開始,起初一年回港三次,後來一年一次僅兩星期,因為疫情,已經兩年多沒有回來了(沒錯,錯過了消費券…damn it...)。
在倫敦的時候起初會跟香港人玩,因為大學有很多香港同學。我們一起唱K,一起飲茶,星期天我會到華人教會去。但慢慢的,因為經濟﹑家人﹑工作等,很多人都離開了。

只有我一個人,還在倫敦原地踏步

直至Mirror的出現,我上一首學到的廣東歌,可能還是欣宜的「女神」,那是2016年的歌。
五年間,香港發生了具變。社會深層分化,多了一個實力雄厚的電視台,少了一份反對聲音的報章,商場變了樣無數次,食條腸粉都要分店鋪取向,這都是我沒有親身經歷過的香港。
媽媽說我從小開始就很離地,說的,不是富有甚麼的,而是一直與香港本土的生活脫節。跟著旅行家的爸爸,我聽是外國音樂,彈的是古典樂曲,看的英文小說和日本電視,參加的是小眾電影節。這是我離開香港前就有的生活習慣。
不會無故去旺角,沒有逛過葵廣。後來回港渡假,去玩的不是中環就是堅離地城,真是「堅離地」。
沒有交過正港香港人男朋友,所謂的「香港朋友」不是在英國長大的﹑就是跟自己一樣來了好多年的偽BBC。
這次通過電視,開了一道通回去香港的大門,我覺得很幸福。自傲離地的倫敦港女,才發現自己是一隻井底之蛙。
因為現在開了公司,協助來英的外國人(主要是香港人)處理會計和稅務,聽了很多故事。跟地道香港人聊天,學著他們的潮語,彷如親身感受了香港的大小事。

Wow,香港人,真係好撚正

我打開了回憶的寶盒,追尋自己香港人的身份和回憶。
我明白自己一直避開香港的原因,可能真的很膚淺,請你們不要取笑我 -- 因為在香港人的眼裏,十多歲的米多莉不乎合香港人的審美標準。
十多歲的女生,在乎的都是這些雞毛蒜皮的事。
太高了﹑太胖了﹑太黑了﹑笑聲太大了,太喜歡開黃腔了。因為不像一般香港女生可愛﹑嬌小﹑矜持,討厭當然阿姨叔叔們的評頭品足,我選擇了討厭香港﹑離開香港。
可是,Mirror裏有一個成員叫呂爵安(Edan),他也不是香港人眼中的標準靚仔。看「調教你Mirror」的時候才知道經理人花姐招Edan做成員的時候,說過他也許只會是陪襯的角色。
他接受了﹑並抓緊了機會。正面的相信自己以自己的努力和實力,也可以發光發熱。三年下來,「陪襯」的他擔當主角了,單飛出歌了,粉絲暴漲了,大家啞然。
自暴自棄的我使用離地的形像遮蓋了自己不被香港人接受的恐懼和悲傷,這是我十六歲一走不回頭的深層原因。

你要來英國嗎?

你說英國好不好住?我覺得好,不過,我已不知道香港好不好住。
你說我是不是個英國人?我的護照是,但我,最近才知道,自己壓根兒是一名正宗香港人,讀過官校考過會考,我是香港人﹑新界友﹑有點洋氣的港女。
因為接受了自己既是香港人也是英國人的事實,我不再把前16年的香港人生收藏,也更坦然接受了後16年在英國的生活。我的身份,隨著再次與香港文化接軌,31年後終於變得完整了。
真的沒有誇大。每個徘徊在東西文化的人,由白先勇到麥明詩,都曾有這個掙扎。現在,我的掙扎終於完了。
原來一直心好累。
當大量的香港人移民來到英國,雖然會比我當初來的時候更多resources,好像是Signal group等等,但每一天在英國的生活,會持續衝擊著我們的身份認同。
選擇當個完全的香港人,就難以融合本地生活和文化;選擇放棄香港當個英國人,就會像我一樣,時不時自我尋問。
一開始來的時候,可能因為太多瑣事要處理,不會有這種自覺。但慢慢,所謂的移民潮過去,看著孩子不願意說廣東話,笑不出英國電視的幽默,等等,那個時候,請不要忘記徘徊在東西文化的人,就有徘徊在東西文化的人的難處。
不要像我一樣,壓下去就忘了。某天被掘起,會哭翻的。
這裏是我最私密的公開日記(想點…),不為名利不賣廣告,只為無忘初心。我還是那個像陶淵明,一遺己即交病的米多莉。你們來,當我的香港朋友嘛。
工作電郵︰midoribythesea.pr@gmail.com
馬菲相信,自己的生命將於120天後結束。 於是他著他最好的三位朋友,來到日本,來一趟最後的旅行。 為甚麼是日本?因為他們四人在這個島國都埋藏了人生的秘密。 四十歲的愛情﹑友情和人生戲劇。120天,馬菲就要死了嗎?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因為我被不打算退休,而是要用盡方法去做令我可以每天充滿意義地活得中產的方式。下個星期二(6月29日香港時間晚上10時)開LIVE,跟大家宣佈我的新中產B3計劃。大家不要忘記在IG關注我唷︰midoribythesea
在海邊出生長大的人,他們的旅行經歷不知何故的,都不是很豐富。
大抵我們在倫敦人生是用來工作的﹑在海邊,工作是用來生活的。
因為我被不打算退休,而是要用盡方法去做令我可以每天充滿意義地活得中產的方式。下個星期二(6月29日香港時間晚上10時)開LIVE,跟大家宣佈我的新中產B3計劃。大家不要忘記在IG關注我唷︰midoribythesea
在海邊出生長大的人,他們的旅行經歷不知何故的,都不是很豐富。
大抵我們在倫敦人生是用來工作的﹑在海邊,工作是用來生活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生於斯長於斯,這裡如何熔爛,再多破損,也是我家,是我的出生地。曾經被稱為福地的香港,如今很多東西都沒有了,但是作為香港人,我仍為這地方感到自豪,不管這地方日後如何,如何變遷,永遠也是我的家,是我最愛的地方之一。
Thumbnail
戴眼鏡的長輩說:「香港是個扭曲的城市,你們年輕的,多出去世界走走,看看世界的人,有着怎樣的生活方式。」 被插滿刺的海膽說:「到某個地方,開啟所有雷達,貪婪地吸收周遭的一切。」 多啦B夢說:「這是一個人人都有隨意門的年代。」
Thumbnail
很多年前有首老歌,名為「香港香港」,歌詞中寫道:「說一聲香港 香港 你永遠是尋夢鄉,香港香港你那色調難忘,香港香港載有我童年夢想...」雖然我對香港沒有鄉愁,但三次到訪香港,卻有著全然不同的感受。 過往的職涯中,曾經與香港人共事約莫三年,雖然時間不長,但卻讓我感受到不少的價值觀衝擊,香港因為歷
Thumbnail
臺灣人不說「北漂」,他們會用更多正向性的夢幻字眼,形容那些奔赴台北大都會的年輕人。 是啊,所以他們後來到底是怎麼走散的呢? 在只是個不紅的綜藝咖時,有回在捷運上,她習慣性戴著耳機,耳邊傳來懷舊女郎 的纏綿曲目,讓她一時鬼迷心竅地想起這個問題,忍不住摀著口罩染濕眼眶。
Thumbnail
台灣之旅回來後,還沒打算找工作的我住在阿姨家,偶爾把履歷表投到香港和新加坡。
Thumbnail
「剛剛的鹿肉飯很好吃」我聽到路人說廣東話 「咦,你們是香港人?」我問 「對啊!你也是香港人?一個人來的嗎?」 「嗯,我剛到阿寒湖,沒想到五點多,大部分店鋪已經關門,我還在找餐廳」 「老公,過來看看,這位年輕人一個人來到海北道!」 看著前面的六人團,這句話揪著我心。 我原本並非一個人來北海
離開以後,才覺原來我比想像中更懷念香港。出走並不是結束,而是開始。你將會發覺你和你本土的根,比想像中牽纏得更深。 在私人的IG裡,我會裝作不在乎,「扮無野」。每天在story裡,假裝自己在異地過得逍遙快活,貼滿旅行、美食,醉生夢死。
有個熱愛香港文化的馬來西亞朋友問我:「現在的香港,是否真的有很多人離開?」 我不假思索的應道:「沒錯,大家都感覺到這裡的一切已不是從前的那模樣。即使尚未改變的,也能預見將會在某個未知的時候被摧毀。反正繼續留在這裡也沒有什麼意思了,還不如離開。」 我帶點疑惑地裝作沒看到她聽這話時黯然低頭的
回到香港後,我並沒有太感知到一切有沒有變,因為好像我也不知不覺的忘掉了離開前的香港曾是怎樣,即便中間其實只隔了一年。 其實好像我也沒有說離了哪個地方不能生活,離開前雖預想了會呼天搶地的思鄉,而事實上也的確無時無刻在批評宜居的移居地沉悶乏味,但卻一直沒什麼要必定要回去一趟的衝動。
Thumbnail
本文作者通過主觀個人觀察,預測了香港的可能變化情況。文章指出,短期內雖不會有大變化,但洗牌已經開始。作者認為,香港人將會經歷身份認同、生計維持和社會壓力等多重變化,並針對不同類型的香港人做出了一些主觀預測。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生於斯長於斯,這裡如何熔爛,再多破損,也是我家,是我的出生地。曾經被稱為福地的香港,如今很多東西都沒有了,但是作為香港人,我仍為這地方感到自豪,不管這地方日後如何,如何變遷,永遠也是我的家,是我最愛的地方之一。
Thumbnail
戴眼鏡的長輩說:「香港是個扭曲的城市,你們年輕的,多出去世界走走,看看世界的人,有着怎樣的生活方式。」 被插滿刺的海膽說:「到某個地方,開啟所有雷達,貪婪地吸收周遭的一切。」 多啦B夢說:「這是一個人人都有隨意門的年代。」
Thumbnail
很多年前有首老歌,名為「香港香港」,歌詞中寫道:「說一聲香港 香港 你永遠是尋夢鄉,香港香港你那色調難忘,香港香港載有我童年夢想...」雖然我對香港沒有鄉愁,但三次到訪香港,卻有著全然不同的感受。 過往的職涯中,曾經與香港人共事約莫三年,雖然時間不長,但卻讓我感受到不少的價值觀衝擊,香港因為歷
Thumbnail
臺灣人不說「北漂」,他們會用更多正向性的夢幻字眼,形容那些奔赴台北大都會的年輕人。 是啊,所以他們後來到底是怎麼走散的呢? 在只是個不紅的綜藝咖時,有回在捷運上,她習慣性戴著耳機,耳邊傳來懷舊女郎 的纏綿曲目,讓她一時鬼迷心竅地想起這個問題,忍不住摀著口罩染濕眼眶。
Thumbnail
台灣之旅回來後,還沒打算找工作的我住在阿姨家,偶爾把履歷表投到香港和新加坡。
Thumbnail
「剛剛的鹿肉飯很好吃」我聽到路人說廣東話 「咦,你們是香港人?」我問 「對啊!你也是香港人?一個人來的嗎?」 「嗯,我剛到阿寒湖,沒想到五點多,大部分店鋪已經關門,我還在找餐廳」 「老公,過來看看,這位年輕人一個人來到海北道!」 看著前面的六人團,這句話揪著我心。 我原本並非一個人來北海
離開以後,才覺原來我比想像中更懷念香港。出走並不是結束,而是開始。你將會發覺你和你本土的根,比想像中牽纏得更深。 在私人的IG裡,我會裝作不在乎,「扮無野」。每天在story裡,假裝自己在異地過得逍遙快活,貼滿旅行、美食,醉生夢死。
有個熱愛香港文化的馬來西亞朋友問我:「現在的香港,是否真的有很多人離開?」 我不假思索的應道:「沒錯,大家都感覺到這裡的一切已不是從前的那模樣。即使尚未改變的,也能預見將會在某個未知的時候被摧毀。反正繼續留在這裡也沒有什麼意思了,還不如離開。」 我帶點疑惑地裝作沒看到她聽這話時黯然低頭的
回到香港後,我並沒有太感知到一切有沒有變,因為好像我也不知不覺的忘掉了離開前的香港曾是怎樣,即便中間其實只隔了一年。 其實好像我也沒有說離了哪個地方不能生活,離開前雖預想了會呼天搶地的思鄉,而事實上也的確無時無刻在批評宜居的移居地沉悶乏味,但卻一直沒什麼要必定要回去一趟的衝動。
Thumbnail
本文作者通過主觀個人觀察,預測了香港的可能變化情況。文章指出,短期內雖不會有大變化,但洗牌已經開始。作者認為,香港人將會經歷身份認同、生計維持和社會壓力等多重變化,並針對不同類型的香港人做出了一些主觀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