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十六歲的我

2021/07/3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給要來英國的香港人少少的分享

前幾天我在自己的Instagram分享了看了<大叔的愛>粵語版,成為Mirror的粉絲,再次拾起廣東歌的感想。那份看著香港樂壇再起飛的憾動,香港人好帥(不只是Mirror)。
十六歲的時候離開香港,至今又十六年了。我對於香港的一切一切,還停留在中五會考生那個自己。2006年後開始,起初一年回港三次,後來一年一次僅兩星期,因為疫情,已經兩年多沒有回來了(沒錯,錯過了消費券…damn it...)。
在倫敦的時候起初會跟香港人玩,因為大學有很多香港同學。我們一起唱K,一起飲茶,星期天我會到華人教會去。但慢慢的,因為經濟﹑家人﹑工作等,很多人都離開了。

只有我一個人,還在倫敦原地踏步

直至Mirror的出現,我上一首學到的廣東歌,可能還是欣宜的「女神」,那是2016年的歌。
五年間,香港發生了具變。社會深層分化,多了一個實力雄厚的電視台,少了一份反對聲音的報章,商場變了樣無數次,食條腸粉都要分店鋪取向,這都是我沒有親身經歷過的香港。
媽媽說我從小開始就很離地,說的,不是富有甚麼的,而是一直與香港本土的生活脫節。跟著旅行家的爸爸,我聽是外國音樂,彈的是古典樂曲,看的英文小說和日本電視,參加的是小眾電影節。這是我離開香港前就有的生活習慣。
不會無故去旺角,沒有逛過葵廣。後來回港渡假,去玩的不是中環就是堅離地城,真是「堅離地」。
沒有交過正港香港人男朋友,所謂的「香港朋友」不是在英國長大的﹑就是跟自己一樣來了好多年的偽BBC。
這次通過電視,開了一道通回去香港的大門,我覺得很幸福。自傲離地的倫敦港女,才發現自己是一隻井底之蛙。
因為現在開了公司,協助來英的外國人(主要是香港人)處理會計和稅務,聽了很多故事。跟地道香港人聊天,學著他們的潮語,彷如親身感受了香港的大小事。

Wow,香港人,真係好撚正

我打開了回憶的寶盒,追尋自己香港人的身份和回憶。
我明白自己一直避開香港的原因,可能真的很膚淺,請你們不要取笑我 -- 因為在香港人的眼裏,十多歲的米多莉不乎合香港人的審美標準。
十多歲的女生,在乎的都是這些雞毛蒜皮的事。
太高了﹑太胖了﹑太黑了﹑笑聲太大了,太喜歡開黃腔了。因為不像一般香港女生可愛﹑嬌小﹑矜持,討厭當然阿姨叔叔們的評頭品足,我選擇了討厭香港﹑離開香港。
可是,Mirror裏有一個成員叫呂爵安(Edan),他也不是香港人眼中的標準靚仔。看「調教你Mirror」的時候才知道經理人花姐招Edan做成員的時候,說過他也許只會是陪襯的角色。
他接受了﹑並抓緊了機會。正面的相信自己以自己的努力和實力,也可以發光發熱。三年下來,「陪襯」的他擔當主角了,單飛出歌了,粉絲暴漲了,大家啞然。
自暴自棄的我使用離地的形像遮蓋了自己不被香港人接受的恐懼和悲傷,這是我十六歲一走不回頭的深層原因。

你要來英國嗎?

你說英國好不好住?我覺得好,不過,我已不知道香港好不好住。
你說我是不是個英國人?我的護照是,但我,最近才知道,自己壓根兒是一名正宗香港人,讀過官校考過會考,我是香港人﹑新界友﹑有點洋氣的港女。
因為接受了自己既是香港人也是英國人的事實,我不再把前16年的香港人生收藏,也更坦然接受了後16年在英國的生活。我的身份,隨著再次與香港文化接軌,31年後終於變得完整了。
真的沒有誇大。每個徘徊在東西文化的人,由白先勇到麥明詩,都曾有這個掙扎。現在,我的掙扎終於完了。
原來一直心好累。
當大量的香港人移民來到英國,雖然會比我當初來的時候更多resources,好像是Signal group等等,但每一天在英國的生活,會持續衝擊著我們的身份認同。
選擇當個完全的香港人,就難以融合本地生活和文化;選擇放棄香港當個英國人,就會像我一樣,時不時自我尋問。
一開始來的時候,可能因為太多瑣事要處理,不會有這種自覺。但慢慢,所謂的移民潮過去,看著孩子不願意說廣東話,笑不出英國電視的幽默,等等,那個時候,請不要忘記徘徊在東西文化的人,就有徘徊在東西文化的人的難處。
不要像我一樣,壓下去就忘了。某天被掘起,會哭翻的。
這裏是我最私密的公開日記(想點…),不為名利不賣廣告,只為無忘初心。我還是那個像陶淵明,一遺己即交病的米多莉。你們來,當我的香港朋友嘛。
工作電郵︰[email protected]
海邊的米多莉
海邊的米多莉
香港出生,倫敦長大,最近搬到海邊小城布萊頓。 脫離了小資的中產生活,和年輕的男友車泊一輛貨車裏。 打算當個賣字的作家,換些旅費去日本住。 超能力是「Limitlessの女」- 所以寫的都是如何不被世俗社會妨礙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