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一盃如意茶──蘇英文老師

2021/08/15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通往中央市場的大同路上,滿街各式民生商店間,有一間分外古色典雅的店鋪,店主人常常不在家,在的時候又每每拉下竹簾,讓不得門進的人摸不著頭腦,總覺得是家神祕的店,說是店鋪也不盡然正確,更多時候是店主人蘇英文老師親友同好聚會品茶聊茶的地方。
採訪‧撰文/許佩玟 攝影/鍾政宏

位在熱鬧市街 拋卻喧囂的典雅空間

走進「一盃如意茶」,市場、鬧街的熙攘喧囂都拋在門後,彷彿進入一個全然不同的世界,心境也寧靜了下來。
古典雅致的空間裡,盡是美的展現,書畫、唐卡、各式茶壺與杯……蘇英文老師的收藏品可不只是眼睛看得到的,聊得起興,可以賞玩得更多。
其實蘇英文老師原來並沒有開店的計畫,自金融業退休後,修整了大同路上這間父母傳下來的房子,作為姐妹親朋好友逛市場可以歇腳、聚會喝茶的場所,以在地篁城竹簾、窗花等傳統素材,打造一個古典優雅的空間,於2011年9月啟用。
「一盃如意茶」裡,雅致的陳設與藝術品。

以茶串連美學生活

訪客來到一盃如意茶,蘇英文老師總是大方的以自製膨風茶待客,在裊裊茶香中聊茶、賞茶具,遇有同好知音也不吝翻出珍藏分享賞玩,可以說是以茶為主軸的美學串聯所在,這些美的器物、擺設既是歷年來的收藏,也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主要分為五大類:
蘇英文老師自製的在地茶
蘇英文老師採摘北埔茶園的茶菁,做成在地膨風茶,
是出了名的耐泡,沖泡得法,可泡到7、8回。   
一心二葉的手採春茶,細心投入製茶流程,以自己健康為考量,做出好喝、有品質的地方特產-東方美人茶。他還曾研究琢磨如何種茶,親身在南埔經歷種茶的辛苦,後來將種茶的心得與茶友分享,在寶山水庫附近種出年平均可採收24次的茶菁,也曾向北埔匯裕茶廠賴忠勇先生學習製茶技藝。從茶園到茶席,每一個環節他都深入經歷,並非人家怎麼教、他就怎麼學起來而已,他深思探索其中原因,摸索出獨到的心得。
蘇英文老師向北埔匯裕茶廠賴忠勇先生收購紅茶、
包種茶與烏龍茶等50年老茶。         
例如頗受歡迎的春茶,是他思索為什麼膨風茶只重夏茶、棄春茶,而別種茶卻很看重春茶?他看到涵養了冬日一季養分的茶葉,卻被在地許多茶農剪掉不採收,覺得非常可惜,因此動手做春茶,還曾將春日採收的茶菁做出了夏茶的滋味。他認為,每個季節的茶,都各有其特別的風味,他以獨到的研究心得製茶,做出極為耐泡的回甘膨風茶。
其表弟、雕塑家彭光均老師的銅雕作品
雕塑家彭光均老師以銅雕創作為主,雕塑了一系列舞動的精靈,最特別之處在於以銅呈現出各種動態與視覺質感,打破了一般人對銅雕的刻板印象。其作品中女性優美輕盈的體態及靈俏的神韻,融入一盃如意茶的古典氛圍中,使整個雅靜的空間動感起來。
雕塑家彭光均老師創作許多舞動的精靈,女性優美輕盈的體態及靈俏的神韻,
使「一盃如意茶」的雅靜空間動感起來。                
全省美展免審查書法家曾子雲老師的書畫、篆刻作品
曾子雲老師也是竹東人,擅於以兔毫、羊毫一氣呵成寫出飄灑行草或擘窠大字,也能沈心寫蠅頭小楷,他的書法不僅寫在宣紙上,也施展於茶席壺承、花器、陶瓷印等陶燒器用上,沈穩潛靜中帶有一股傳統文人的灑脫,被譽為兩岸十佳書法家。
左上‧左下‧中左圖│曾子雲老師的書法施展於各式陶燒器用上,最驚人的是刻寫《金剛經》在大型陶器上的蠅頭小楷作品(中右)。 
右上圖│「一盃如意茶」的店名,緣於曾子雲老師的一方印。 
右下圖│曾子雲老師許多篆刻作品刻在陶印上。       
蘇英文老師樂談與曾子雲老師初識的「破扇因緣」,
那把扇子被他珍藏至今。            
蘇英文老師說起與曾老師相識於「破扇因緣」,不知茶價的曾老師拿一把扇面有他書法字的破扇子,想換他幾兩好茶;他不識書法家的作品,想說怎會有人拿把破扇來換茶?沒成想,後來兩人成了極投契的好友,連店名「一盃如意茶」也源出曾子雲篆刻的一顆印。
陶藝家江有庭老師的藏色天目茶碗
天目碗是宋代點茶使用的茶具器皿,古稱「黑釉」或「建盞」,受限於釉料的特性,自古以來天目碗多為黑、褐、咖啡色,其燒製工藝曾經一度斷絕,江有庭老師不但重現天目,更突破了數百年來的侷限,以精湛的窯燒工藝燒出了從未有過的彩色天目。
江有庭老師不但重現天目,更以精湛的窯燒工藝燒出了從未有過的彩色天目,
圖為一盃如意茶裡收藏的天目茶盤                   
陶藝家徐文哲老師的薄胎壺及各式、鈞釉茶器
徐文哲老師不斷嘗試、挑戰與創新,以柴燒、鈞釉燒製壺、杯、茶海等茶器、花器,其中壺的線條優美、出水流暢、斷水俐落,壺身也愈做愈輕,減輕使用者倒水時手的負擔。柴燒陶器在台灣風行了好一段時間,許多做陶人都投入柴燒的行列,不易分辨個人風格,而徐文哲卻每每在技法上推陳出新,同樣是柴燒竟能燒出鐵鏽古樸的味道,讓喜愛者一眼就能辨識其作品。
徐文哲老師竟能將柴燒燒出鐵鏽的古樸質感。
要說「輕薄」,尤以他的薄胎壺最輕,且薄如蛋殼聞名海內外,又稱「蛋殼壺」,深受藏家喜愛,每每一出窯就被收藏者帶走。
徐文哲老師的薄胎壺,又稱「蛋殼壺」,製作難度極高,深受海內外藏家喜愛。
此外,蘇英文老師還收藏有珍貴的西藏唐卡,文成公主的金身佛像……各有因緣匯聚到此。
蘇英文老師收藏不少珍貴的西藏唐卡;而文成公主的
金身佛像,坐守一方寧靜,靜觀飲茶。      

以茶席推廣在地茶

「本地產茶,這是世界最好的茶的故鄉,卻沒有人推廣茶!」蘇英文老師感到奇怪而惋惜,於是採茶席展演的方式,將茶及其文化推廣出去,4年來,由他領銜的一盃如意茶學苑,可以說是臺灣目前舉辦戶外茶席最頻繁的團體,曾在新埔南園、十方禪林、海會庵……等地舉辦茶席,也在新竹公園櫻花樹下、桐花樹下、油菜花田中……舉辦茶會活動,並三不五時與同好即興在自然美景中擺席品茶,也讓賞景的民眾坐下來同飲同樂。這個團體既非公司、行號,也非協會、組織,純粹是一群愛好茶、愛玩茶的茶人自發匯聚。
茶席很美,茶具講究,但最終還是回歸茶本身,茶就是用來喝的。圖為茶則(中)、木製茶撥及茶匙(右),以及徐文哲老師的壺(左)。
玩茶道、茶席的茶人,或參加過這類活動的人都知道,要在戶外辦茶席,尤其是有美感的茶席,有多麼不容易,要帶的茶具用器傢伙繁多不說,大型桌椅怎麼運送、上山取泉水、現場煮水備水、整場茶會流程照應……別看茶席上司茶人與茶客們賞心悅目、飲得開心,幫忙取水、載水、煮水、巡水的茶侶和擔任茶會總籌人的蘇英文老師在一場茶席結束後,可是累到翻。這一切都是為了推廣本地茶與茶文化。

本地人飲本地茶

蘇老師對茶與茶席有其定義與見解,他認為「本地人喝本地茶」,茶席無論如何美、如何形式風格的展演,最終還是要回到茶本身。然而,竹東並無知名茶區,何來本地茶之說?
蘇老師認為「本地人就該喝本地茶」,
壺為徐文哲老師作品。       
蘇英文老師從天文與地理概念說起,從竹東往北埔、峨眉有一條「分水龍」,以分水龍為界,往往這頭晴天,那頭下雨,氣候明顯兩分,地面水文則是頭前溪與中港溪支流峨眉溪的分水嶺,在分水龍這頭的環境所孕育的茶樹所產,即是本地茶。也就是椪風茶,又作膨風茶。
至於喝什麼茶好呢?蘇老師認為,「茶不是說的,不是看的,是用來喝的。」不要迷失於名稱、得獎不得獎、價格高低裡,「好的茶一定貴,貴的茶未必好」,自己覺得好喝、對自己味的就是好茶。對於初入門的人,他建議可從手拉胚、以電窯燒製的茶具開始。
還沒領會過茶席的魅力嗎?來參加蘇老師舉辦的茶會,你就會懂了!
一盃如意茶
  • 電話│0910-958-689(要成為有緣人,拜訪前請先預約)
  • 地點│新竹縣竹東鎮榮樂里大同路77號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東咚鏘
東咚鏘
自竹東出發,尋訪挖掘在地故事,從現存、現有的人、事、物開始,猶如拼圖般逐步將觸角蔓生向過往的歷史。 一面介紹今日正在發生的事,一面發掘過往的曾經,讓我們與大家重新認識竹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