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奧運港隊健兒吐氣揚眉,截至執筆此刻已經摘下金、銀、銅牌共5枚,成績驕人。除了捷報之外,其實本屆香港代表團人數(46人)也突破2012年倫敦奧運(42人),是繼1984年洛杉機奧運(47人)及1988年漢城奧運(48人)後第三多,可見香港運動員具備足夠實力在國際賽場發光發亮。
一個運動員的成功除了自己的天賦與後天的努力之外,更需要許多身邊人各種有形無形的支持。正如李靜教練回應傳媒訪問說:「最緊要係多謝我自己,因為我付出咗更加多。」教練以外,家人的支持更是關鍵。香港乒乓球奧運代表隊女將之一李皓晴原為名校拔萃女書院學生,後因醉心乒乓球而欲暫時放下學業,幸得家人理解和支持,才成就今天的「奧運獎牌夢」。
不知道各位本地家長看到皓晴母親的訪問時有何感受?相信大家都會覺得,皓晴的爸爸媽媽非常勇敢,畢竟運動員的職業生涯短,比賽場上「一將功成萬骨枯」,「不能當飯吃」。要是錯過了讀書的「黃金期」,將來生活朝不保夕,恐會鑄成大錯,後悔一生。
當然,為人父母總是想將「最好」的留給子女,更擔心子女三分鐘熱度,一時衝動作錯決定。然而,甚麼才是「最好」呢?強逼孩子日讀四五六七小時萬卷書、年考五六七八級鋼琴,是否等於對孩子的發展最好?
筆者任教中學期間,經常做中二、中三班主任,正值孩子選科考慮將來的年齡。家長和同學經常有種錯覺:「理科出路廣闊最超值,文科出黎教書聽乞食。」於是紛紛不問前程、能力和興趣在選科表上填上理科組合。結果是,讀了半年便覺後悔,但已經太遲了,唯有捱到文憑試,透過聯招重新出發(如果成績許可)。
記得有一年,我又是中三班主任。有個孩子每遇中英作文和口試便大哭,最終零分收場,使他平均分好幾次瀕臨留班邊緣,但他對機械、編程獨具天份,可以背出不同汽車零件的名稱和坦克型號。我和社工都認為,這孩子該去職專課程闖一闖,但是孩子的母親卻擔心前途會變得狹窄,希望孩子可以先完成中四至六課程。結果,在我和社工多番游說下,終於得到母親首肯,讓孩子入讀汽車維修職專文憑課程。有幾次孩子重回學校以校友身份幫忙,我在他臉上看見從前未見過的笑容。我想,到底強逼讀書是不是對孩子最好呢?
常言道:「條條大路通羅馬。」事實上,在今時今日的社會,能力比知識似乎更重要,於是有「斜棟族」的出現,在不同的自由工作中發揮自己的專長。當然,筆者不會叫學生從此放棄讀書,只是,比讀書更重要的是尋找自己的發展方向,發揮所長。這過程需要勇氣,更需要時間,但是值得,因為這樣才能活出一個人的真正價值,活得幸福。
曾經聽人說過:「想要夢想成真,首先要從夢中醒來,坐言起行。」願你有冒險的勇氣、忠於自己,莫因困難而放棄。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