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劇這幾年越來越好看,除了文學作品的改編,也有直接將台灣創作者生平作為題材。剛下檔的《火神的眼淚》則是職人劇,趁著這股風波,希望能帶動關於各行各業的戲劇創作。
每天的新聞常常讓人疲憊,通常最後都淪為正反兩方的口水戰,但我更想知道的是:我們可以怎麼來解決這個問題?如何來逐步改善不合時宜的機制與藉由立法訂立最低標準。
但要平心靜氣地讓大眾習慣議題討論,並投身其中,「政治歸政治,XX歸XX」的藉口常常成為替死鬼。
如果能利用職人劇,讓人了解業界的技術專業與遭遇的困難挑戰,也許就能貼近日常,使眾人明白箇中難為與成為其中的一分助力。
最近追完 韓綜「
閑著幹嘛呢」的最新重唱組合:MSG_Wannabee。
劉在錫再度開啟分身:音樂製作人-劉野好,不分年齡經歷的盲測後誕生兩個重唱組合:頂峰同期、M.O.M。
為什麼「韓流」可以席捲全世界呢?
我認為他們將娛樂產業打造成最高水準的工藝殿堂,因此他們打造出的偶像可以在世界各地收穫大批粉絲,大家很輕鬆地接受泡菜文化的洗禮,甚至蔚為瘋狂。
每次看完韓綜韓劇,都會有忍不住想點一桶起家雞或NENE來吃,韓式炸雞好疏鬱解憂好爽快!
我喜歡「閑著幹嘛呢」每一次推出的劉在錫副本角色,尤其是「退貨遠征隊」跟這次的男子重唱組合。韓國演藝圈競爭激烈,偶像的上下位不只跟實力息息相關,市場的瞬息萬變也讓這些明星一夕爆紅或一瞬殞落。
這節目最像被國民譽為「大神」的劉在錫性格,總是溫暖地安排著;開啟副本角色一方面讓劉在錫在新的領域中嘗試,一方面在拜師學藝出道的舞台後打磨功夫。
既要學功夫,就要打破所有成規,業界的頂尖在哪,節目團隊就在哪。只要曾經耀眼存在於舞台上,或者在幕後支撐整個華麗舞台,擁有撐起一個時代的絕技卻沉默的人們,劉在錫讓大眾有機會去認識,或說「再認識」這些「職人們」,進而構建出一個綿延不絕的「文化傳承」。
108課綱在高中端翻天覆地,但無論學校老師學生家長們瞭解了沒,這只會一步步往下而回不了頭。
世界變化太快,我們來不及追,要怎麼教給「未來」更多呢?
似乎,教學的質量怎麼也追趕不上,畢竟時間是越來越緊縮;可這正是課綱要我們反其道而行,當花越多時間,卻成效不彰,就會發現know what 已退居二位,know how 才是顯學。
「核心素養」強調「真實情境下可應用的、帶得走的能力」——那麼什麼樣的能力才能帶走呢?
在跟著學校老師設計新課綱課程時,深深覺得未來的教學趨勢會偎向:
#在地化、
#技術化、
#個人化。
學校與社區的關係發展出的特色課程,透過不同媒介解決問題的資料研究,以及個人生涯探索的專題志趣。
潘家欣《
藝術家的一日廚房》
讀完
陳澄波密碼後,因為希望認識日治時期的藝術家們,因此找到這本。
作者潘家欣也在學校服務,這本跨家政領域之作就是她身為美術老師,以炙熱的情懷撰寫這些我們當知一千遍、兩千遍、三千遍的台灣藝術家們,以合作教學的模式突破同溫層,宣揚理解與辯證而形成的美。
美術素養的養成,就在於「
鑑賞力」,就在於時遷代移的標準如何挪移,而第一步就是美術史的建立。
藉由藝術家們對於當代思考所留下的創作,選擇的發聲方式,與掙得一席之地的戰鬥,形塑「美」的價值。
「教育」是什麼?
教育其實就是一國的「發聲」權,希望國民成為什麼樣的人,國民所需知道的就是歷代當政者的有意為之。藉著在課堂一再述說,終成為銘刻於國民的印記,而「未來」就在代代相傳的積累中,讓民族疊得更高,走得太遠。
那麼如果,這其中的一代斷裂了,會發生什麼事呢?這一代一代的相承相傳,還會相乘嗎?還是因此歸零,然後再重來呢?
因此這本書的導覽,將試著套入我所提出關於新課綱的方向^^ Let’s go!
|在地化:站在台灣,站在故鄉,我想看到的未來風景是什麼?
日治時代的台灣人要能走路有風,要能成為日本人也大為嘆服的「同胞」,最快捷的方式就是在大賽大展中,以才能碾壓本島日本人,才能獲得平起平坐的資格。
出生於台中豐原的
廖繼春是陳澄波的東美同學,返台後以台南住所為靈感的<有香蕉樹的院子>入選帝展。
入選帝展後創作不輟,光復後於台灣師大任教而桃李滿天下;擅長油畫的他在晚年開拓出獨特的「粉—紫—藍」色調,被暱稱為「台灣粉」,充分渲染台灣島嶼風土的色彩。
洪瑞麟是大稻埕子弟,在日本帝國美術學校接觸了普羅美術。
回台後因無教職,而來到倪蔣懷介紹的礦坑工作,他作畫如同礦工的日常日記,生動地將這些人生命的力道給磨進就地取材的毛筆宣紙裡。
台灣是什麼?
我所居住的地方,我所遇見的人,還有我筆下的色彩,這些都是台灣的「聲音」。
|技術化:即使尋常風景,但我的凝望並不尋常
黃土水是第一位入選帝展的台灣藝術家,以原住民為主題的雕塑<山童吹笛>引動帝展評審對於殖民地文化的想像。
在這之後,他追求的就是「台灣特色」,於是從萬華艋舺的佛具雕刻開始,保送至東美主修木雕的他自修大理石雕塑完成<甘露水>。
最後在完成大型浮雕<水牛群像>時,因為多以番薯果腹而導致盲腸炎惡化而逝。
出生於新北三峽的
李梅樹,於日軍掃蕩時毀壞的清水祖師廟,是他重建民間藝術的殿堂。歷經36年,他捐地捐款並與眾多畫家好友邀稿,以畫稿陰刻為水墨石雕畫;並為了能進行永久維護,聘請這些匠師們到台藝大授課。
然而這些工藝巨作,卻因為政治力而一一遭到破壞,最後被中國便宜的樣板工班取代。
黃榮燦以版畫<恐怖的檢查>控訴228事變的殘酷,在師大美術系任教的他力挺四六事件的學生,不幸卻遭抹紅參與中共外圍組織,而於馬場町槍決。
對於原住民深感興趣的他,時常遠赴蘭嶼綠島進行寫生,但也由於如此,羅織罪名也輕而易舉,這些寫生宛若確鑿的戡亂戰時地圖罪證。
無論是雕塑、版畫、廟宇,所有的創作都只是為了組織出,屬於我們以及我們土地的聲音。
|個人化:大家的夢是我的夢,我能做點什麼?
師從台灣畫家推手
石川欽一郎的
倪蔣懷娶了基隆礦業家族顏家之女,在老師要求下,放棄了留學夢,而將所有資金投入支持剛萌芽的美術活動。
不僅全力支持陳澄波等人的「赤島社」,在襄助展覽與資助畫會同時,進一步成立了台灣第一個私人美術教學單位:大稻埕洋畫研究所。
接下來是要成立美術館,讓所有台灣的藝術作品都能展列其中。可惜壯志未酬,即因腎病而撒手。
顏水龍也是東美留學,後來又遠赴法國習畫。
受教於藤島武二與岡田三郎,畫作風格格外關注「傳統文化的美感細節」。
這樣的他對於建設故鄉美麗之島,願景是:設立工藝教育機構。
挖掘台灣特有的民俗工藝之美寫成《台灣工藝》,出身下營的他在台南成立許多竹藝工坊,希望能推動台灣的優質原生材料,加以原住民卓越的手工藝,設計出具有台灣特色的作品,展銷全世界。
陳進出生於新竹香山,在父親的有意栽培下,後考上東京女子美術學校。
是第一位入選帝展的台灣女畫家,回台後年年入選臺展,成為台灣女性的「變種」;對美人圖的疊圖造詣尤精,一幅<洞房>將女子以薄紗掩其情慾嬌美的新婚態狀橫陳。
身為這樣具有代表性身分的畫家,她的存在就等同告訴所有女性:妳也沒問題!
因為是我,因為是我最擅長的方式,所以我可以讓聲音傳得更遠更廣唷!
還有很多藝術家就不一一列舉了,真的是非常推薦的一本書,作者將這些藝術家們求學學畫的起心動念,繼而以作品點染創作的目光所在,最後以在台灣美術史的貢獻與地位作結。
看完後,大致上日治時代這些被銷聲匿跡的身影又一一浮現。
希望台灣的文化也能如春風,吹遍世界。
我們土地上這麼多了不起的人,在離我們如此近的地方,企圖帶台灣走向世界,希望能讓台灣特色傳揚在世界每一個角落。
希望我們都能承載著這樣的願想,一一走到遠方,大聲驕傲地說:我們是台灣人!
非常推薦對於台灣美術史感興趣的讀者們,也很推薦跟著書中每個藝術家搭配的
WFH在家料理一日一台菜,跟著作者烹煮畫家的人生醍醐味!
那我們下次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