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眾人的眼睛,兜起長廊內外的蟬鳴——注視,佇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如果對之前介紹的《藝術家的一日廚房_學校沒教的藝術史_用家常菜向26位藝壇大師致敬》感興趣,那麼今天介紹的這本,可相互參照。

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_台灣美術再發現 》將特展濃縮成精美的紀錄,策展時希望呈現近代 台灣美術史 的軌跡,展出了許多以為佚失的作品,但因為有心人們的種種努力,得以呈獻予大眾。

導覽主題如下:

1、破曉的覺醒
以日治時代第一群留學的藝術家為主,突破生於殖民地台灣的種種限制,為有志青年們帶來可望可及的曙光。

2、生命的凝視
以「人物畫」為軸心,在描繪畫中人的同時同時展開深刻的對話。
「我是誰、我在做什麼、我在想什麼」都是畫家生命不斷自問的深刻自省。

3、風土的踏查
畫家們以行旅畫下眼中的台灣,在千里之行,在高山疊嶂,留給後世他們心靈的原鄉。

4、歲月的憶念
這些靜物畫有時是進入畫壇前的試金石,有時是對於逝者已矣的波瀾,有時是對於某段歲月難掩的惆悵。

5、傳統的變革
隨著政權的替換,戰前戰後的美術也有了新的衝擊與融合;國畫與東洋畫的分野似乎也將藝術給「省籍化」,畫家們如何在畫壇走出自己的路,這章的作品帶來了大家的見解。

6、旅人之眼
透過日本畫家們的眼睛,台灣看起來像什麼呢?

這些未進入三大館(北美館、國美館、高美館)的74件藏品們,經由公諸於世而獲得修復。當然這些作品是遠遠不夠的,翻完書以後覺得好可惜,好想再多看一些作品。但也因為這些作品收藏多屬私人,觀覽的過程也像在收集畫家們散落的星光,在這些吉光片羽中還原他們的部分面貌。

|在台灣,我是誰:日本人、灣生、台灣人

有日治時代的日本老師們,石川欽一郎、鹽月桃甫、鄉原古統、梅原龍三郎、小原整⋯⋯等人開創台灣美術教育;
有顏水龍、陳澄波、楊三郎、倪蔣懷、陳植棋、李梅樹、郭柏川、廖繼春⋯⋯這些破浪者開先鋒;
台灣的美術才能長出自己的樣子,擁有自己的聲音。

我們不是任何政權的殖民地,我們是台灣自己的主人,有台灣自己的文化。

|人親土親:高山、大海,還有我親愛的故鄉

那些隨著時代消失的人事物,也許很多人會對於重新挖掘不以為然,這些事的要緊度比得上填飽肚子嗎?

但如果解封後,我們想飛去日本,嚮往歐美,那又是為了什麼?購物?旅遊?泱泱大國?

這些藝術家們很多因為貧困、病弱、政權,就這麼撒手而歸;但在他們有限的生命裡,他們不受限於環境的壓迫,只是拼命地想傳達他們眼中的世界,心裡的答案。
那當代的我們呢?
在滿足了生理需求後,我們還能追求什麼呢?
口腹之慾與物質享受之外,我們可曾發揮所長盡其在我了嗎?

生於斯,長於斯,我們除了為自己,我們可願意為了他人,為了下一代的社會,為了更強健繁榮的國家,貢獻一己之力?

歐陽脩<醉翁亭記>裡的「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我認為展現的其實是施政者的人文素養。
空間的前後,時代的先後,在超越時空的攜手,我們終能往來,而後不絕。

|物我相忘:那些忘不了的叫做遠方

無論是回不去的歲月,或者從此不再涉足的地方,更甚者是再也見不到的人。
畫家將一瞬,盡其所能地「還原」印象。
與攝影不同的是,這些畫作不僅是反映現實,還更有畫家內心的映照。

「族繁不及備載」是展覽之痛,卻同時開啟了另一種可能。
如果能因為這些畫作,進而去探求這些創作者的生平,不亦美哉?

這幾篇美術相關書籍介紹就暫告一段落啦!

搭配這本書尚有公視的 藝術很有事 ,如果想多認識這些台灣美術史的大腕們,也可前往關注與觀覽唷!

那我們下次見啦!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ㄓˊ感書店的沙龍
5會員
58內容數
個人書評為主,因私人因素離開教育界後,期許提供新課綱下國文教育的多元選書,成為體制外的教育助力。 著重議題討論與台灣文學,若有講座研習或課程設計,歡迎留言或來信討論^^
2022/06/08
「也許人與人的遇合只宜茶宜香,因它們都短暫乾淨,彷彿是進行消毒,把情欲殺得只剩一縷碧煙;或者情感也只宜入一盆篆香,拓時全心全意,燒時芳香薰人,然一切都會成灰,心灰也是灰,那是完全燃燒後的空無。」 因為習茶而讀書,我們因為茶而生緣結客。
Thumbnail
2022/06/08
「也許人與人的遇合只宜茶宜香,因它們都短暫乾淨,彷彿是進行消毒,把情欲殺得只剩一縷碧煙;或者情感也只宜入一盆篆香,拓時全心全意,燒時芳香薰人,然一切都會成灰,心灰也是灰,那是完全燃燒後的空無。」 因為習茶而讀書,我們因為茶而生緣結客。
Thumbnail
2022/05/25
早上看到許多人轉貼捐款連結,是為了日前於Laguna Woods 的長老教會因制伏兇手而犧牲的「鄭達志John Cheng」醫師遺屬而發起的募捐。 讀了 #宮部美幸 的《#人質卡農》,好像自己隔著遙遠的海峽,似乎也能做點什麼。 重複的是我們各自的人生—— 重複的是我們各自的角色——
Thumbnail
2022/05/25
早上看到許多人轉貼捐款連結,是為了日前於Laguna Woods 的長老教會因制伏兇手而犧牲的「鄭達志John Cheng」醫師遺屬而發起的募捐。 讀了 #宮部美幸 的《#人質卡農》,好像自己隔著遙遠的海峽,似乎也能做點什麼。 重複的是我們各自的人生—— 重複的是我們各自的角色——
Thumbnail
2022/05/18
學了茶,當然也要來讀讀跟茶有關的書。 起心動念其實是讀《#茶金歲月》時,主角提到紅茶沒落影響了姜家家業,雖寥寥一句,我卻充滿疑問: 那時候發生什麼事? 原本好好的卻走壞了,究竟是運氣太壞還是經營不善的託辭? 後來得知 衛城出版 的這本: 《#草山紅: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茶業發展史1830-1990》
Thumbnail
2022/05/18
學了茶,當然也要來讀讀跟茶有關的書。 起心動念其實是讀《#茶金歲月》時,主角提到紅茶沒落影響了姜家家業,雖寥寥一句,我卻充滿疑問: 那時候發生什麼事? 原本好好的卻走壞了,究竟是運氣太壞還是經營不善的託辭? 後來得知 衛城出版 的這本: 《#草山紅: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茶業發展史1830-1990》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一年小變、五年大變,每每再度拜訪,嶄新的街道和另一種全新的風格; 前輩早年從工作時期,因公家單位和個人興趣使然,得以結合工作和興趣
Thumbnail
一年小變、五年大變,每每再度拜訪,嶄新的街道和另一種全新的風格; 前輩早年從工作時期,因公家單位和個人興趣使然,得以結合工作和興趣
Thumbnail
當代藝術受到布萊希特極深的影響,誠如這次展覽中所展現的,藝術家直接去到斗居的現場,或是親身體驗泰國漁民的苦,在這種以創作為名的轉化之下,藝術為資本社會不斷加重的異化現象提供了解方。
Thumbnail
當代藝術受到布萊希特極深的影響,誠如這次展覽中所展現的,藝術家直接去到斗居的現場,或是親身體驗泰國漁民的苦,在這種以創作為名的轉化之下,藝術為資本社會不斷加重的異化現象提供了解方。
Thumbnail
2020年,北師美術館辦了「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現」展。那次展覽讓我認識好多過去完全不知道、活躍於日治時期台灣的畫家。2021年底,北師美術館又辦了「光—台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以光為名,回應一百年前台灣文化協會的創立,透過藝術,呈現當時的人如何懷抱勇氣,追尋那份覺醒
Thumbnail
2020年,北師美術館辦了「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現」展。那次展覽讓我認識好多過去完全不知道、活躍於日治時期台灣的畫家。2021年底,北師美術館又辦了「光—台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以光為名,回應一百年前台灣文化協會的創立,透過藝術,呈現當時的人如何懷抱勇氣,追尋那份覺醒
Thumbnail
作品名稱:台妝 主角: 陳進,日據時期出生的台灣膠彩畫家 題材:    一百多年前,一個看似和平,卻暗潮洶湧的年代裡,台灣人得面臨身分認 同的窘境,陳進在一個富裕家庭出生。陳進一生遇到許多形形色色的人,有些 人不願屈服,有些人悶不作聲,也有些人作出不畏強權的抗爭。   對陳進來說,政治的目的
Thumbnail
作品名稱:台妝 主角: 陳進,日據時期出生的台灣膠彩畫家 題材:    一百多年前,一個看似和平,卻暗潮洶湧的年代裡,台灣人得面臨身分認 同的窘境,陳進在一個富裕家庭出生。陳進一生遇到許多形形色色的人,有些 人不願屈服,有些人悶不作聲,也有些人作出不畏強權的抗爭。   對陳進來說,政治的目的
Thumbnail
這些藝術家們很多因為貧困、病弱、政權,就這麼撒手而歸;但在他們有限的生命裡,他們不受限於環境的壓迫,只是拼命地想傳達他們眼中的世界,心裡的答案。 那當代的我們呢? 在滿足了生理需求後,我們還能追求什麼呢? 口腹之慾與物質享受之外,我們可曾發揮所長盡其在我了嗎?
Thumbnail
這些藝術家們很多因為貧困、病弱、政權,就這麼撒手而歸;但在他們有限的生命裡,他們不受限於環境的壓迫,只是拼命地想傳達他們眼中的世界,心裡的答案。 那當代的我們呢? 在滿足了生理需求後,我們還能追求什麼呢? 口腹之慾與物質享受之外,我們可曾發揮所長盡其在我了嗎?
Thumbnail
希望台灣的文化也能如春風,吹遍世界。 我們土地上這麼多了不起的人,在離我們如此近的地方,企圖帶台灣走向世界,希望能讓台灣特色傳揚在世界每一個角落。
Thumbnail
希望台灣的文化也能如春風,吹遍世界。 我們土地上這麼多了不起的人,在離我們如此近的地方,企圖帶台灣走向世界,希望能讓台灣特色傳揚在世界每一個角落。
Thumbnail
不朽的青春,台灣1920~40年代乃至此後誕生、成長、崛起的本土藝術家們的作品齊聚一堂...展場中,與百年前乃至戰後出身、崛起的藝術領域覺青們「相遇」,儘管他們都已不在人世,但他們的作品仍鮮明存在、熱切地與展場中的每一雙眼每一顆心「對話」。永恆,在此,打破與跨越時空藩籬,永遠成立。
Thumbnail
不朽的青春,台灣1920~40年代乃至此後誕生、成長、崛起的本土藝術家們的作品齊聚一堂...展場中,與百年前乃至戰後出身、崛起的藝術領域覺青們「相遇」,儘管他們都已不在人世,但他們的作品仍鮮明存在、熱切地與展場中的每一雙眼每一顆心「對話」。永恆,在此,打破與跨越時空藩籬,永遠成立。
Thumbnail
為什麼駐海外的台灣人都特別喜歡挑起台灣議題?不是因為我們自認知識宏闊,而是因為在異地生存的每一刻,都會有各種人、各種事件、用各種方法在提醒你,應該要認得自己到底是誰。
Thumbnail
為什麼駐海外的台灣人都特別喜歡挑起台灣議題?不是因為我們自認知識宏闊,而是因為在異地生存的每一刻,都會有各種人、各種事件、用各種方法在提醒你,應該要認得自己到底是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