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眾人的眼睛,兜起長廊內外的蟬鳴——注視,佇足】

2021/08/1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如果對之前介紹的《藝術家的一日廚房_學校沒教的藝術史_用家常菜向26位藝壇大師致敬》感興趣,那麼今天介紹的這本,可相互參照。
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_台灣美術再發現 》將特展濃縮成精美的紀錄,策展時希望呈現近代 台灣美術史 的軌跡,展出了許多以為佚失的作品,但因為有心人們的種種努力,得以呈獻予大眾。
導覽主題如下:
1、破曉的覺醒
以日治時代第一群留學的藝術家為主,突破生於殖民地台灣的種種限制,為有志青年們帶來可望可及的曙光。
2、生命的凝視
以「人物畫」為軸心,在描繪畫中人的同時同時展開深刻的對話。
「我是誰、我在做什麼、我在想什麼」都是畫家生命不斷自問的深刻自省。
3、風土的踏查
畫家們以行旅畫下眼中的台灣,在千里之行,在高山疊嶂,留給後世他們心靈的原鄉。
4、歲月的憶念
這些靜物畫有時是進入畫壇前的試金石,有時是對於逝者已矣的波瀾,有時是對於某段歲月難掩的惆悵。
5、傳統的變革
隨著政權的替換,戰前戰後的美術也有了新的衝擊與融合;國畫與東洋畫的分野似乎也將藝術給「省籍化」,畫家們如何在畫壇走出自己的路,這章的作品帶來了大家的見解。
6、旅人之眼
透過日本畫家們的眼睛,台灣看起來像什麼呢?

這些未進入三大館(北美館、國美館、高美館)的74件藏品們,經由公諸於世而獲得修復。當然這些作品是遠遠不夠的,翻完書以後覺得好可惜,好想再多看一些作品。但也因為這些作品收藏多屬私人,觀覽的過程也像在收集畫家們散落的星光,在這些吉光片羽中還原他們的部分面貌。
|在台灣,我是誰:日本人、灣生、台灣人
有日治時代的日本老師們,石川欽一郎、鹽月桃甫、鄉原古統、梅原龍三郎、小原整⋯⋯等人開創台灣美術教育;
有顏水龍、陳澄波、楊三郎、倪蔣懷、陳植棋、李梅樹、郭柏川、廖繼春⋯⋯這些破浪者開先鋒;
台灣的美術才能長出自己的樣子,擁有自己的聲音。
我們不是任何政權的殖民地,我們是台灣自己的主人,有台灣自己的文化。
|人親土親:高山、大海,還有我親愛的故鄉
那些隨著時代消失的人事物,也許很多人會對於重新挖掘不以為然,這些事的要緊度比得上填飽肚子嗎?

但如果解封後,我們想飛去日本,嚮往歐美,那又是為了什麼?購物?旅遊?泱泱大國?
這些藝術家們很多因為貧困、病弱、政權,就這麼撒手而歸;但在他們有限的生命裡,他們不受限於環境的壓迫,只是拼命地想傳達他們眼中的世界,心裡的答案。
那當代的我們呢?
在滿足了生理需求後,我們還能追求什麼呢?
口腹之慾與物質享受之外,我們可曾發揮所長盡其在我了嗎?
生於斯,長於斯,我們除了為自己,我們可願意為了他人,為了下一代的社會,為了更強健繁榮的國家,貢獻一己之力?

歐陽脩<醉翁亭記>裡的「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我認為展現的其實是施政者的人文素養。
空間的前後,時代的先後,在超越時空的攜手,我們終能往來,而後不絕。
|物我相忘:那些忘不了的叫做遠方
無論是回不去的歲月,或者從此不再涉足的地方,更甚者是再也見不到的人。
畫家將一瞬,盡其所能地「還原」印象。
與攝影不同的是,這些畫作不僅是反映現實,還更有畫家內心的映照。

「族繁不及備載」是展覽之痛,卻同時開啟了另一種可能。
如果能因為這些畫作,進而去探求這些創作者的生平,不亦美哉?
這幾篇美術相關書籍介紹就暫告一段落啦!
搭配這本書尚有公視的 藝術很有事 ,如果想多認識這些台灣美術史的大腕們,也可前往關注與觀覽唷!
那我們下次見啦!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ㄓˊ感書店
ㄓˊ感書店
因私人因素離開學校,期許能提供新課綱語文教育的多元資源;在學習當道的現今,不追求華麗行銷的文案,只求穩扎穩打的課程設計。 藉個人書評與接案籌募「ㄓˊ感書店實體化」,希望能藉由實體教室與線上課程,提供體制外的教育活水注入。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