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保險的哲學難題,終身?定期?

2021/08/1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最近在ptt保險版上看到這篇文,標題寫著:幼兒(終身vs實支實付)。
雖然用字有點不太一樣,但一看就知道他想問的其實是「終身」跟「定期險」哪個好?這個可堪稱是保險界裡的萬年哲學難題啊!
仔細探討了一下為何人們之所以會不斷陷入這樣的迷思,我想有大部分原因應該是來自於早期業務員的話術深植人心的影響。業務員總是會跟客戶說:「你買這個終身醫療,繳費二十年就不用再繳了,但保障一輩子。」
這句話其實沒有說錯,客戶買的終身醫療險種,的確只需要繳費二十年,就可以保障到終身(目前設計通常是110歲)。但客戶沒意識到的是,這個業務員賣他的終身醫療險跟他所想的醫療險在保障內容上可能不太一樣。
一般人只聽到「醫療險」就覺得好像是什麼都會賠一樣,加上保費又這麼貴,當然要什麼都會賠才合理啊!但實際上,所謂的終身醫療,大部分都是給付住院日額。以保額1000元來說,就是住院一天賠1000元,住院兩天賠2000 元,以此類推。早期醫療技術不好的時候,一生病住院天數就容易很長,但現在醫療進步及健保改革下,即使是癌症手術也大多三天就能出院,日額給付型的醫療險早就不敷使用。
既然保障這麼少,但為何這樣的終身醫療,每年保費卻往往動輒要兩、三萬呢?保費這麼貴的原因不是因為他的保障高,而是這樣的商品常常會有個「身故」或「保障期滿生存」就退還保費的設計。
要嘛身體一生健康,就可以在110歲保障期滿時把所繳的全部保費退還給自己。如果一個新生兒在出生0歲時就投保,當他健健康康的活到110歲時就可以把他90年前繳的保費拿回來,然後還沒什麼利息。但若不幸提早離開,這所繳的保費就會留給我們親愛的家人,同樣也是沒什麼利息。
買終身醫療可以保障終身到110歲,但在我們生病時卻無法提供太多的保障。這點就像我們在買手機,以前流行的Nokia買了如果沒壞當然可以終身使用,但現在還有人在拿Nokia嗎?不是不能用,而是早已不符合需求跟流行趨勢。
終身醫療可以退還保費,但退還的錢到時可能已經被通膨吃掉,實質購買力已經很低。就像我們爸媽那年代,200萬可能就能在台北市買一棟透天,但現在的200萬可能連台北市的車位都買不起。所以與其去期待老了或死了後有一筆這樣一成不變的錢,倒不如好好把握時間複利的效益,把錢放在會生利息的地方,滾出一顆大雪球。
終身跟定期,差別是在保障跟繳費的年期有所不同。但買保險重要的不是只有考量這兩個點而已,我們不應該讓自己陷入文字上的迷思而在這糾結。該討論的問題應該是保障的內容是否能符合需求,是否能讓我們無預期生病時不用煩惱大額醫療費用的支出,能有好的醫療品質,甚至可以不用擔心工作收入中斷的問題,能好好養病。
下次若再遇到終身與定期的爭論,先試著重新定義問題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保險心裡學
保險心裡學
正在往保險業第二個五年的路上。 疫情期間保險也不時發生顛覆以往的變化,再次體認到保險需要的專業有多深,進修再多永遠只會更加體會自己的不足。 希望能透過分享自己所學,讓大家對於保險能有更正確的觀念。我堅信保險的意義與功能,但保險制度也需要大家共同的維護才能長久正常的運作。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