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開世界的門/你是站在門外怕遲到的人/捧著一顆不懂計較的認真/吻過你的眼睛就無畏的青春⋯⋯」楊乃文輕輕哼唱〈推開世界的門〉的那年秋日,剛結束一段感情的我,正肆無忌憚地沉潛在辦公桌前,日以繼夜地投入工作。偶爾喘息的空檔,內心不忘提醒自己仍懷抱有天會闖蕩異地的野心。那樣對未來充滿無限希望的年歲,即使受過傷對愛有點卻步,可也知道自己仍年輕,仍有大把時間足以任性揮霍、自我懷疑,使我甫聽到歌詞便一陣揪心。
高中公民教過的經濟學,提到「機會成本」。初時對這個專有名詞十分模糊,不太理解,甚至些微質疑選擇了甲就失去了可能擁有的乙丙丁的概念。選都選了,怎麼還顧此失彼呢?豈不就是小時候大人嘴裡最愛碎念的「食碗內洗碗外」?正巧讀到張愛玲寫的:「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硃砂痣。」簡直拍案叫絕。於是對這專有名詞執著了一陣子,最後模模糊糊的為了應付考試暫且放下,沒想過它會糾纏我的人生。
若說人生是進入一座巨大的城堡冒險吧,那所有可能發生的選項便是一扇扇門。單選題,無論幾個選項一次只能選擇推開一扇。選擇指考錯過推甄,選擇南部的大學錯失北部的學校,選擇去澳洲念書放棄歐美國家,選擇了他辜負了另一個他,選擇一個我遺失了另外一個我⋯⋯磕磕碰碰開了幾扇門,連找工作時也為之糾結不已。
有天,我不禁感到恐怖,那些被我放棄推開的門,會不會對我心生怨懟,認為我忽視它們背後的珍寶呢?更甚者,先不論我獲得後的賣乖與抱怨,那些被我開啟的門,那些蚊子血飯黏子的,它們會不會其實並不願讓我看見其背後的東西呢?或是它們願意也罷,卻不滿意我的表現呢?
不管滿足誰,另一個總是失望;不管選擇哪個,得不到的總是比較好。誰教人類DNA中潛藏著貪圖的劣根呢?用之得宜是求進步求方便,用之不當輕則心頭彆扭,重則衍生社會犯罪問題。難怪機會成本有其存在之必要,畢竟好歹也要為心理找個舒服且冠冕堂皇的解脫,如果不是選擇了什麼什麼,現在我可是什麼什麼。而那些我現在沒能成為的什麼什麼,都在那些我付出的機會成本中。積極點的話,有天我還是能成為什麼什麼。
想著想著,也就釋懷了被綁在辦公桌前的當下。好嘛,不管出不出去闖,推不推開世界的門,城堡終究會玩完,人終究得回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