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迷路、迷途與迷惘—大學新鮮人啊該何去何從|《傷心咖啡店之歌》

2024/03/1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人生的路,我們從來只能一知半解的走下去嗎?

大四下的這段時間,處在學生生涯尾端與初入職場的縫隙之間。縫隙的意思,是在壁和壁連接中找不到舒適的落腳處。每天醒和睡沒有太清楚的界線,離開過往熟悉的身分以後,該如何定義自己,成為喜歡的模樣。當發現自己唯一知道的事就是我什麼都不知道時,社會的框架狠狠箍住自身,該怎麼符合種種條規,成為困頓的源頭。

在此時,想起了一本16歲時愛不釋手的書,《傷心咖啡店之歌》。

「還有兩天,就是大學聯考,這一考定江山的日子,拘禁了多少年輕的靈魂?主宰了多少功利導向的,還沒懂得選擇就被選擇出路的人們?」(頁83)

知道自己生來不擅長某些事,應該遠遠避開還是當個勤懇的乖孩子,埋首於其中。小時候的我是這樣的,數理不好,把「勤能補拙」奉為圭臬,於是日日苦讀、日日流淚,終也沒得到一個漂亮的成績。當時以為數學成績決定班內排名、未來校系,錯了,其實還有人生最長階段的職涯選擇。我早就知道自己不喜歡數學、物理、化學,甚至到了大學,學了微積分、統計,仍舊持續確認自身對於這些領域的不敏銳。

當科技業的潮流正熱,人人搶著趕搭上這班車,什麼時候我開始弄不清自己是誰,想要什麼,而一味追逐著時代,追逐著一個大家認可的價值。好像此前在乎的種種,忽然間都失去意義。有人舉旗高喊著生成式AI元年的到來,於是人們前仆後繼想要跨入產業,如果你攔下一個人問他為什麼,他會有多大機率回答賺大錢以外的回覆呢。從前氾濫於生活的名詞忽然拉近了距離,原來在學歷之外,社會對年輕人還很苛刻。這就是長大嗎?沒有人會問你真正喜歡什麼,他們講求數據、要求量化,捧著空洞的履歷表我一點也不想向誰彰顯什麼,一開口就是無止盡的下墜。成熟大人應該要學會在騰空的時候維持優雅而不失得體的姿態,對嗎?

「一事無成,本身就是一種沉重的壓力。近來的馬蒂越活簡直越茫然,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要往哪裡走。年近30的她,只能在一間中型企業中,領微薄的薪水做個小職員,連換工作的本錢也每下愈況,有時候真想全部拋開,既然不喜歡一般人典型的人生觀,那為什麼不跳出來,走一條全新的、沒有人走過的路?辦不到。一方面怕自己會餓死,一方面又怕那路上的荒涼。」(頁109)

人生要往哪裡走,無非是近期最大的困惑了。30歲作為一個標竿,由誰訂定、為何訂定?高中時一直很嚮往成為30歲的模樣,好像到了那時便會懂得很多事,很多當時的提問都能得到妥善的回覆,應對進退中也能有一份自在。卻忽略此前得先經歷社會的百般刁難,領悟畢竟不是一瞬間的事,那是由無數個掉淚的夜晚堆疊的。過程中,很可能想不起來自己為何而來,只是對眼前的繁瑣與競爭感到失去耐心,不知道要比較到什麼時候才有個結束,過了高中這場榜單上的輸贏不早該結束了嗎。

長長的思索到此刻仍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回顧在此刻展現其必要。從小就是不喜歡在人群中張揚的人,但總得找點事做,才能替格格不入找點藉口,於是我讀書,讀著一本又一本的課外書,在班上同學吵鬧的時候、在害怕與世界對話的時候,翻開書的時候,我擁有了自己的世界。高中以後,心靈的傷被認定是一種疾,我開始接受心的治療,認識了一位帶給我非常大影響的心理師,他讓我看見,原來一份工作不是做完就好了。當你願意多花心思在個案身上,她會感受到的。

回望青春期裡欣賞的對象時,關於自身的核心信念才重新找到發光的方式,愛、陪伴、傾聽,足以概括我為何而來,也許也藏著我將往哪裡去的線索,但我還得持續探索下去。

內容總結
傷心咖啡店之歌
5
/5
0會員
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