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俄烏戰爭看現代戰爭的樣貌(2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筆者想說的是,螢幕前的專家學者,之所以可以坐在那,必然有其專業的部分。然而和平年代的軍事、戰略學者,在擁有強大慣性的學校、政府、智庫組織中歷練,也必定會沾染到同樣的慣性。這是為了工作與升遷,你必須轉變自己的想法,不然怎麼混下去?而各位讀者,需要注意的,是否這些人有依照慣性解讀的習慣,不願意朝向反方向去思考。

筆者花兩周解釋官僚的問題,不是要大家指責,在和平年代,每個國家都是任用相關科系出來的學生,並依此培養到大,形成一個個派系。

這很合理,如果是亂世,狀況反而更糟,這其實是一種資源調度的政治分配,只是沒辦法面對亂局。強人政治會興起,道理就是遇到危機時,官僚會基於自己生存最優先考量。原因很簡單,官僚屬於中間階層,知道「天塌了有高個子頂」、「相對一般人有更多資源運用」。

先射箭再畫靶,忽視顯而易見的開戰原因

筆者想告訴大家的是,俄烏戰爭後看幾個管道的消息,相互衝突到了極致,每一個管道的專家都覺得自己是正確的,官員認為自己的消息是沒錯的。可事實怎麼沒有一個對,全部都有偏差?仔細分析,就是每個人的慣性,會促使往特定方向去思考,於是正確的資料,經過偏差的分析,自然得到偏差的結論。

正確的資料,就是正確的解讀戰略格局,俄羅斯不可能放棄烏克蘭、克里米亞,這跟北約東擴與否無關,單純是俄國要保持大國,烏克蘭不可或缺。北約東擴雖然是遠因,卻是冷戰後不可規避的結果,打從蘇聯解體之後,相關人都知道,曾受蘇共控制的地方,反抗心都很強烈,無神論扎根不深的國家,本土有強烈宗教、民族意識如波蘭,一定反俄。


那不加入北約是要加入誰?

所以這場現代戰爭必然爆發,而要讓戰爭早點結束,唯有儘早做好戰爭準備。試想一下,西歐如果事前囤積了數百萬發砲彈,烏克蘭的反攻是否早就突破,打回戰前防線了?

你現在也知道不可能,官僚體系會徹底反對,尤其是和平時期的彈藥又不能賣,政客會視作呆帳,反對黨更會群起攻之。

而這正是現代戰爭樣貌。

備戰即止戰,即維持和平之路

什麼樣貌?看筆者講了22篇,似乎都沒提到戰爭,也沒多少樣貌?

因為,戰爭在生活中就開始了,你對於和平的理解有多深,取決於對戰爭的知識有多高。

和平相較戰爭,本就是二元狀態,沒有既戰爭又和平的狀況。和平時期的資源調度,與抱持戰爭思維是不同的,所以中世紀之前所有的帝國,幾乎都有軍民合一的體制。若沒有做到寓軍於民,也就是藏富於民的軍事版,那這國家的動員力會比較弱,較難應付危機。

而二戰後的主要國家和平了幾十年,橫跨了好幾個世代,對戰爭欠缺理解,於是對和平的維持總有幻想。

我們只要看歐洲國家,在俄烏戰爭後的準備狀態就知道,凡是將俄國當成假想敵,並認為自己很容易身處險境,平日就在準備的國家,戰後很快就能成立快速反應部隊。而東歐的中小國家,人民對於戰爭的認識都很清楚,曉得要讓俄軍不侵略,最短的途徑是加強軍備到人家啃不下來。

一點幻想都沒。

一昧媾和無意抵抗,俄烏開戰西歐難辭其咎

西歐國家在冷戰時期,依靠北約體制,最初的所有戰略規劃,甚至包含朝向西德丟戰術核彈阻止俄軍進攻,都是為了要等美國動員渡海而來。數十年後西歐才重建自己的軍隊,慢慢分擔北約的職責。

但美國分擔的軍事紅利,西歐人有認同嗎?並沒有,多數將軍事紅利視作理所當然,並將軍費花在經濟社會建設上。也就是西歐人對於和平的想像有嚴重的偏差,俄國入侵烏克蘭後,西歐諸國民眾的反應多為驚嚇,但要他們緊張起來,趕快增強軍隊?猶豫不決、抵死不從,因為這嚴重違背數十年來對和平的認知。

和平不就是好好談來的嗎?

現代戰爭,在國家內對和平狀態的討論時就開始了,越是認知備戰方能止戰的國民,越能打造堅強又有彈性的軍隊。反之,越沒有以武止戰想法,總認為談判可以解決問題者,都把問題拖延到無法挽回為止。

備戰方能止戰,了解戰爭才能擁有和平,擁有軍事實力才能維持和平。

擁軍不代表黷武,這些道理淺顯易懂,古今中外皆然,但為何總是有人會用各種說法曲解其意?

不再有焦土戰,混合戰才是現代戰爭樣貌

筆者這幾篇說過了,慣性是和平時期的大敵,你總會認為現在的生活應保持不變,也必須不變,而這正好在民主國家,提供無限的政治題材可以批判。

現代戰爭在平時就開打了,由於先進科技的戰爭,不會打到全民皆兵,更不會城市化為火海,只要沒有進入烏克蘭戰場的城鎮據點爭奪戰,動用數以百門火砲,日以繼夜的轟炸,想要把鋼筋水泥建物林立的都市摧毀,幾乎不可能。

都市的生活機能很容易受到影響,人民的日常會改變,但已經不會走回二戰場景,因為對於侵略方來說,摧毀都市得到的利益實在太低,低到還不如不要打。

那戰爭怎樣最有效?政治作戰、心理作戰、資訊作戰,平日就對人民下功夫最好,就算沒有開打就投降,光是形成的慣性決策,延遲所損失的時間,對侵略方來說,就是最佳的協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立第二戰研所
30.7K會員
1.4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王立第二戰研所的其他內容
2025/04/27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Thumbnail
2025/04/27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Thumbnail
2025/04/22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Thumbnail
2025/04/22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Thumbnail
2025/04/20
不是說父母影響不大,怎麼還要談這個? 不是不大,是父母如果本身的社會階級,會造成子女不想、不願意聽,也不信父母說的。
Thumbnail
2025/04/20
不是說父母影響不大,怎麼還要談這個? 不是不大,是父母如果本身的社會階級,會造成子女不想、不願意聽,也不信父母說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明理的人都知道,遮眼閉目或用「和平」換字包裝,緩和不了戰爭的殘酷真相;逃避而不願直視,也無法否定戰爭與我們的過去同在,也是我們現在的一部分,而且還會緊隨著我們,共同走向未來。人就是這類暴力衝突中唯一的主角,沒有配角,討論戰爭,就是討論人。 戰爭:暴力、衝突與動盪如何形塑人類與社會...
Thumbnail
明理的人都知道,遮眼閉目或用「和平」換字包裝,緩和不了戰爭的殘酷真相;逃避而不願直視,也無法否定戰爭與我們的過去同在,也是我們現在的一部分,而且還會緊隨著我們,共同走向未來。人就是這類暴力衝突中唯一的主角,沒有配角,討論戰爭,就是討論人。 戰爭:暴力、衝突與動盪如何形塑人類與社會...
Thumbnail
在美國國會的舒適圈裡,沒有什麼比玩戰爭更有趣更重要的了。 隨著華盛頓逐漸進一步陷入「大國競爭」時代,這類戰爭的遊戲-託管它們的不僅僅是智囊團。媒體和更多的專家階層也紛紛加入進來,大聲爭論中美之間不可避免的軍事衝突的細節。 兵棋推演或「桌面演習」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試圖推算危機可能如何展開、需要做
Thumbnail
在美國國會的舒適圈裡,沒有什麼比玩戰爭更有趣更重要的了。 隨著華盛頓逐漸進一步陷入「大國競爭」時代,這類戰爭的遊戲-託管它們的不僅僅是智囊團。媒體和更多的專家階層也紛紛加入進來,大聲爭論中美之間不可避免的軍事衝突的細節。 兵棋推演或「桌面演習」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試圖推算危機可能如何展開、需要做
Thumbnail
近代人類享受了自二戰後相對和平穩定的數十年時光,但近年的各大戰事,讓我們離第三次世界大戰從未如此之近。
Thumbnail
近代人類享受了自二戰後相對和平穩定的數十年時光,但近年的各大戰事,讓我們離第三次世界大戰從未如此之近。
Thumbnail
看見新聞又開始報導軍事演習,總讓我不自覺認為,如果我們要的世界和平是這樣,那麼為何每一年都要軍演?國防預算年年增加,就是為了「可能」的世界衝突作準備?說來真的很好笑,又如此矛盾。現在野火燒不停,我們除了要維護自然景觀,還要防止可能的戰爭,為什麼?說來說去都是因為國家之間的角力不斷,台灣與中國的
Thumbnail
看見新聞又開始報導軍事演習,總讓我不自覺認為,如果我們要的世界和平是這樣,那麼為何每一年都要軍演?國防預算年年增加,就是為了「可能」的世界衝突作準備?說來真的很好笑,又如此矛盾。現在野火燒不停,我們除了要維護自然景觀,還要防止可能的戰爭,為什麼?說來說去都是因為國家之間的角力不斷,台灣與中國的
Thumbnail
烏俄戰爭已經持續超過2年了,戰事也陷入了膠著。台派同溫層普遍都能透過媒體,接觸到關於烏克蘭人的觀點,這點筆者自己也不例外。但除此之外,個人其實對於俄羅斯人在想什麼,其實也感到好奇。
Thumbnail
烏俄戰爭已經持續超過2年了,戰事也陷入了膠著。台派同溫層普遍都能透過媒體,接觸到關於烏克蘭人的觀點,這點筆者自己也不例外。但除此之外,個人其實對於俄羅斯人在想什麼,其實也感到好奇。
Thumbnail
就戰略架構而言,軍事上的議題最終都得要大規模施行,政府不做民間做,民間做不來的政府做。 國軍為何執著在灘岸決勝,而不想引導民眾討論城鎮戰?道理說穿了真的沒很複雜,更沒什麼大中國意識或是大陸軍還是啥統派投降論,單純就是「我不想上班只想躺平」的一般公務員心理。
Thumbnail
就戰略架構而言,軍事上的議題最終都得要大規模施行,政府不做民間做,民間做不來的政府做。 國軍為何執著在灘岸決勝,而不想引導民眾討論城鎮戰?道理說穿了真的沒很複雜,更沒什麼大中國意識或是大陸軍還是啥統派投降論,單純就是「我不想上班只想躺平」的一般公務員心理。
Thumbnail
認識問題為何非常重要,建立軍事常識的功能應該當作第一優先,上周已經講過了,如果處在一種搞不清狀況的環境中,會誤判也是很合理。如果台灣人全部都能了解,登陸戰非常困難,小股部隊上岸又怎樣,只要國軍組織還在,或是民眾的民防能力夠強,上岸幾百上千名解放軍.....
Thumbnail
認識問題為何非常重要,建立軍事常識的功能應該當作第一優先,上周已經講過了,如果處在一種搞不清狀況的環境中,會誤判也是很合理。如果台灣人全部都能了解,登陸戰非常困難,小股部隊上岸又怎樣,只要國軍組織還在,或是民眾的民防能力夠強,上岸幾百上千名解放軍.....
Thumbnail
近年,有朋友問筆者,怎麼不大講政治跟軍事的實務問題了?因為不想講,好好去把事情做好即可。既然有個確認要做的大方向,剩下的就是把中程目標訂出,短程計畫擬好,然後一步步執行即可,網路的名聲很重要嗎?
Thumbnail
近年,有朋友問筆者,怎麼不大講政治跟軍事的實務問題了?因為不想講,好好去把事情做好即可。既然有個確認要做的大方向,剩下的就是把中程目標訂出,短程計畫擬好,然後一步步執行即可,網路的名聲很重要嗎?
Thumbnail
如果我們從歐洲的戰略角度來看,很多都是混雜在一起,軍事手段往往是一把尖刀,決定插在哪裡,能對敵人造成多大威攝力,才能從這評估其他經濟跟社會問題。說穿了理由沒什麼,美國有兩大洋保護,要把軍事抽離變成獨立項目,難度比較低。
Thumbnail
如果我們從歐洲的戰略角度來看,很多都是混雜在一起,軍事手段往往是一把尖刀,決定插在哪裡,能對敵人造成多大威攝力,才能從這評估其他經濟跟社會問題。說穿了理由沒什麼,美國有兩大洋保護,要把軍事抽離變成獨立項目,難度比較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