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想說的是,螢幕前的專家學者,之所以可以坐在那,必然有其專業的部分。然而和平年代的軍事、戰略學者,在擁有強大慣性的學校、政府、智庫組織中歷練,也必定會沾染到同樣的慣性。這是為了工作與升遷,你必須轉變自己的想法,不然怎麼混下去?而各位讀者,需要注意的,是否這些人有依照慣性解讀的習慣,不願意朝向反方向去思考。
筆者花兩周解釋官僚的問題,不是要大家指責,在和平年代,每個國家都是任用相關科系出來的學生,並依此培養到大,形成一個個派系。
這很合理,如果是亂世,狀況反而更糟,這其實是一種資源調度的政治分配,只是沒辦法面對亂局。強人政治會興起,道理就是遇到危機時,官僚會基於自己生存最優先考量。原因很簡單,官僚屬於中間階層,知道「天塌了有高個子頂」、「相對一般人有更多資源運用」。
先射箭再畫靶,忽視顯而易見的開戰原因
筆者想告訴大家的是,俄烏戰爭後看幾個管道的消息,相互衝突到了極致,每一個管道的專家都覺得自己是正確的,官員認為自己的消息是沒錯的。可事實怎麼沒有一個對,全部都有偏差?仔細分析,就是每個人的慣性,會促使往特定方向去思考,於是正確的資料,經過偏差的分析,自然得到偏差的結論。正確的資料,就是正確的解讀戰略格局,俄羅斯不可能放棄烏克蘭、克里米亞,這跟北約東擴與否無關,單純是俄國要保持大國,烏克蘭不可或缺。北約東擴雖然是遠因,卻是冷戰後不可規避的結果,打從蘇聯解體之後,相關人都知道,曾受蘇共控制的地方,反抗心都很強烈,無神論扎根不深的國家,本土有強烈宗教、民族意識如波蘭,一定反俄。
那不加入北約是要加入誰?
所以這場現代戰爭必然爆發,而要讓戰爭早點結束,唯有儘早做好戰爭準備。試想一下,西歐如果事前囤積了數百萬發砲彈,烏克蘭的反攻是否早就突破,打回戰前防線了?
你現在也知道不可能,官僚體系會徹底反對,尤其是和平時期的彈藥又不能賣,政客會視作呆帳,反對黨更會群起攻之。
而這正是現代戰爭樣貌。
備戰即止戰,即維持和平之路
什麼樣貌?看筆者講了22篇,似乎都沒提到戰爭,也沒多少樣貌?
因為,戰爭在生活中就開始了,你對於和平的理解有多深,取決於對戰爭的知識有多高。
和平相較戰爭,本就是二元狀態,沒有既戰爭又和平的狀況。和平時期的資源調度,與抱持戰爭思維是不同的,所以中世紀之前所有的帝國,幾乎都有軍民合一的體制。若沒有做到寓軍於民,也就是藏富於民的軍事版,那這國家的動員力會比較弱,較難應付危機。
而二戰後的主要國家和平了幾十年,橫跨了好幾個世代,對戰爭欠缺理解,於是對和平的維持總有幻想。
我們只要看歐洲國家,在俄烏戰爭後的準備狀態就知道,凡是將俄國當成假想敵,並認為自己很容易身處險境,平日就在準備的國家,戰後很快就能成立快速反應部隊。而東歐的中小國家,人民對於戰爭的認識都很清楚,曉得要讓俄軍不侵略,最短的途徑是加強軍備到人家啃不下來。
一點幻想都沒。
一昧媾和無意抵抗,俄烏開戰西歐難辭其咎
西歐國家在冷戰時期,依靠北約體制,最初的所有戰略規劃,甚至包含朝向西德丟戰術核彈阻止俄軍進攻,都是為了要等美國動員渡海而來。數十年後西歐才重建自己的軍隊,慢慢分擔北約的職責。
但美國分擔的軍事紅利,西歐人有認同嗎?並沒有,多數將軍事紅利視作理所當然,並將軍費花在經濟社會建設上。也就是西歐人對於和平的想像有嚴重的偏差,俄國入侵烏克蘭後,西歐諸國民眾的反應多為驚嚇,但要他們緊張起來,趕快增強軍隊?猶豫不決、抵死不從,因為這嚴重違背數十年來對和平的認知。
和平不就是好好談來的嗎?
現代戰爭,在國家內對和平狀態的討論時就開始了,越是認知備戰方能止戰的國民,越能打造堅強又有彈性的軍隊。反之,越沒有以武止戰想法,總認為談判可以解決問題者,都把問題拖延到無法挽回為止。
備戰方能止戰,了解戰爭才能擁有和平,擁有軍事實力才能維持和平。
擁軍不代表黷武,這些道理淺顯易懂,古今中外皆然,但為何總是有人會用各種說法曲解其意?
不再有焦土戰,混合戰才是現代戰爭樣貌
筆者這幾篇說過了,慣性是和平時期的大敵,你總會認為現在的生活應保持不變,也必須不變,而這正好在民主國家,提供無限的政治題材可以批判。
現代戰爭在平時就開打了,由於先進科技的戰爭,不會打到全民皆兵,更不會城市化為火海,只要沒有進入烏克蘭戰場的城鎮據點爭奪戰,動用數以百門火砲,日以繼夜的轟炸,想要把鋼筋水泥建物林立的都市摧毀,幾乎不可能。
都市的生活機能很容易受到影響,人民的日常會改變,但已經不會走回二戰場景,因為對於侵略方來說,摧毀都市得到的利益實在太低,低到還不如不要打。
那戰爭怎樣最有效?政治作戰、心理作戰、資訊作戰,平日就對人民下功夫最好,就算沒有開打就投降,光是形成的慣性決策,延遲所損失的時間,對侵略方來說,就是最佳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