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鬥》不負責任觀後感

更新於 2022/09/23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如果30年前看這部記錄片,我的情感應該會完全偏向全共鬥,但30年後就比較能以後設角度來看待雙方的立場,用一種很鄉愿的方式說兩邊都對,都值得尊重,歷史的故事線不可能只有一條正確的道路。當然這只能事後諸葛放馬後砲,如是處於當時的緊迫壓力情境下,是很難輕鬆的講出這種事不甘己的風涼話,甚至連想都想不到。
雖然鄉愿,但這真得是我現在的真實心態!
30年前的問題意識會明顯與現在不同(其實應該只有20幾年),透過不可靠的回想與記憶的建構,我當時很關切的應該是1960年代各種社會運動風潮與理想主義的併發,讓人感覺世界歷史似乎是走到一格重要的轉折點,看那段歷史會讓人非常亢奮,不管是自由之夏,布拉格之春,還是延續至今的三里冡鬥爭,都讓人著迷,只要是那段時間的歷史,不管是文字很多甚至有點艱深的文字、畫質很差的紀錄片,甚至漫畫,我都曾經狼吞虎嚥的看,即時沒有看懂。
1960年代之所以迷人,可能更來自於一種深沉的對比,到了1970年代,這些運動突然嘎然停止或喪失動力,歷史突然急轉彎走到另一個相反的方向。這個轉折一直讓人困惑,曾心想假如歷史沒有這個轉折會怎樣。有很多人對這個轉折提出了各種歷史詮釋與理論解釋,但看著看著有時還是讓人感到很惆悵感傷,對照1970年代以後的歷史發展,看到1960年代散發出短暫光芒,很自然內心就會湧現一種失落感。
不過跳脫個人情緒上的投射,還是要說1960年代許多壯舉在行動與實踐上雖然大多失敗了,但也留下許多好的遺產,許多價值與理想仍殘留下來,並緩慢地在擴大影響中。雖然前進的速度慢到讓人想睡,同時也衍生各種新左、新社會運動以及各種字頭加上post的主義,讓後來的學生讀到想哭。
廢話完了,進入正題,其實這是一部不容易輕鬆觀看的紀錄片,其中討論的一些主題甚至非常艱深抽象,要不是對這段歷史的好奇,並具備一些西方馬克思理論的基本認識,真得會看到霧沙沙。中間有一大段在討論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係,時間與存在的複雜問題,沒有相關背景知識的人可能看得很吃力,不過看懂這段冗長討論,大概就瞭解論辮雙方各自的立場。
就我的分類,我會把全共鬥那批人劃到廣義的無政府主義者,關注體制對個人壓迫,希望打破各種社會對人束縛的東西,讓個人自由的充分發揮,傳統規範價值與既有政府體制對他們來講都是要被打破的東西,他們跟共產黨是不一樣,共產黨講的是階級之間的壓迫宰制關係,要翻轉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統治關係,所以共產黨很強調行動策略,這些東大學生關注的是體制對個人壓迫宰制關係,單純想整個炸毀體系。就自視正統共產黨的運動者來看,這些東大菁英理論立場顯露出其小布爾喬亞階級的本性。所以全共鬥跟民青的關係自然不會太好。
當然當時的學運內派系關係是很複雜,路線之爭很嚴重,就算全共鬥的內鬥也是很一言難盡。
不過這部紀錄片真正讓我意外的是重新認識了三島由紀夫,本來只是認為他是一個軍國主義者,對他的認識很主要是他戲劇化的自裁。其實金閣寺,跟我是貓與羅生門大概是我最早接觸的日本小說,但當時對作者的背景與政治立場其實完全不瞭解,之後再看到三島的名字通常都是與軍國主義,或日本國家正常化的討論有關,所以也從來沒看過他的生平傳記。
看完本片三島的辯論後,覺得他很熟悉對方的語言與文字(也是菁英啊),在辯論上同時表現出理念上的堅持與身段上的彈性柔軟,非常令人印象深刻。依據辯論上他的說法,我會把他列為社群主義者,而非單純的日本軍國主義者,他對天皇的一番論述,其實與涂爾幹在討論的圖騰的理論,本質上是一樣的,天皇就是社群的象徵圖騰,神聖意義的來源,凝聚日本民族的強烈認同與歸屬感,社群給予日本人存在的價值與意義,雖然這些言論引起東大生的訕笑,但他也不以為意,還反嗆我就是這樣,自豪生為日本人,死為日本鬼。全共鬥認為對人的壓迫,其中某一部份卻是他認為人之所以為人的條件,但雙方其實都討厭當時日本政府既成體制,一方把他歸為壓迫人的體制的一部份,另一方面則是認為現行政治體制扭曲壓迫了整個社群的活力,讓社群喪失了其靈魂,日本人變成有體無魂的稻草人。
其實看到這一趴時,我想到雷蒙威廉斯對伯克的評論,雖然威廉斯是英國工人之子兼英國當代左派理論的奠立者,但他對於英國現代保守主義理論奠立者伯克,也並非完全否定,而是能理解他理論中引含的時代脈絡與社會關懷,對傳統價值的維護,其實與社群的穩定存續密不可分,提供人們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所以在觀看這部針鋒相對的紀錄片,其實會想更同理地去想像雙方立場的發生脈絡,回家後想一想後,實在不知道如何蓋棺論定說誰是對誰是錯。尤其是看著雙方很真誠引經據典討輪,從抽象的哲學概念,到對日本社會的批評,以及具體的行動策略,實在很難去否認他們各自相信的價值與理想。
再過過一佰年後,不知道這段歷史是否會拍成大河劇,從不同當事者角度來看待這段歷史。眾所皆知,日本大河劇其實引含著彌平歷史之間的恩怨,凝結大日本國的重要功能,所不只會從歷史勝者角度來看待某段歷史,也會從敗者角度重新演繹那段歷史,每年每年看下來,就會發現沒有一方是完全對或完全錯的。對於幕末歷史,會津、長洲、薩摩、德川等各方都有自己不得不如此的行動,不能說佐幕就是罪人,倒幕就是正確的一方。
不過這50年後製作這部紀錄片,時機有點微妙,在晚個幾年,可能當事者都死光,太早拍,大家也不會那麼持平地看待這段歷史與爭論,只有大家都快到了人生終點,才比較能講開,Mabybe吧。不過為啥日本這時候會出這部片,其實心中有些陰謀論,現在大概是戰後最有可能實現三島理想的歷史時刻,套句話現在政論節目所說的捆龍索真得要鬆開。
雖然三島的人生,最後以非常反諷的方式結束,大家也都記得他是個狂熱的軍國主義者,但他本質應該是個保守的社群主義或強烈日本民族主義者,武士道,尊崇天皇的日本文化傳統並不能完全等同於軍國主義,雖然很難撇清它們之間的複雜關係,但不能完全等同。三島的行為確實很軍國主義,穿軍裝參加軍事訓練似乎很挑釁,但放在當時冷戰的大國際情勢,美國宰制下的日本政經社會,這種作為毋寧是一種無力的反抗。否則,幕末那些造反暗殺引發戰爭的維新志士,是否就該被認為是軍國主義者。要比喻的話,三島比較像吉田松陰的角色。
其實就我而言,目前中國在西藏新疆與南海的行為才真得是軍國主義。
最後,說實在也不知道該推或不推,因為有些門檻,我本身是滿喜歡這片。
後記:去電影院看得時候,一開始只有我一個男的,其他六七個以上是女的,最後開播前才進來另一個男的,想說為啥這片觀看性別比例會差那麼多,是三島很帥的原因嗎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9會員
134內容數
對日常生活所看所聽之事的不負責任隨想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前幾天終於去朝聖了《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這部紀錄片,我對三島由紀夫提及的許多論點與戰前日本思想的重合之處感到有趣,這也印證他作為一位橫跨戰前戰後年代的文學家,他的思想、作品、觀點其實都離不開戰前昭和時代的薰陶,所以藉由本文整理一些他在紀錄片中提到的論點的脈絡與來源。
Thumbnail
「我今天之所以來到這裡,是想要測試一下,語言這東西是否還有用?」三島由紀夫在和全共鬪的辯論會裡,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希望透過自己的話語,看看是否能影響或改變這群與自己理念不同的人。他依然深信,語言還是有力量的媒介。
Thumbnail
如何定義「他人」是《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裡第一個論辯的命題。辯論會主辦人木村修,首先向三島由紀夫發起挑戰,希望他能就自我與他人的關係發表意見。後來登場的芥正彥則繼續以人類與自然的關係與三島由紀夫對談。兩個看似個別的問題,實則無法切割地被連結到一處。
Thumbnail
電影《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是一個看見當代日本不同一面的珍貴紀錄片。電影內容敘述三次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日本傳奇小說家三島由紀夫接受日本東大全共鬪組織邀約到900教室進行辯論,講述軍國右派三島由紀夫與受左派共產影響全共鬪之間的對話會激盪出什麼火花,是一場和解還是暴力的開端。
Thumbnail
談到三島由紀夫,必不能迴避他對天皇的情結以及對日本武士道精神的維護。因此,在與全共鬪的辯論會上,這也成為了全共鬪成員挑戰、質疑三島由紀夫的重要問題。會中,雙方熱烈地討論「天皇」之於日本、日本民族的意義和象徵究竟為何,面對挑戰,三島由紀夫也透過話語,詮釋了他所認為的天皇。
Thumbnail
1969年5月13日,三島由紀夫隻身前往出席了一場在東大駒場校區900號講堂所舉辦的「傳說的辯論會」,與上千名「東大全共鬪」的成員進行公開辯論。紀錄片即圍繞著此辯論會開展,不僅詳實地還原當年的現場影像,其中還穿插著歷史背景的補充並採訪了當年參與辯論會的相關人員。
Thumbnail
2020年TBS電視台推出了《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第50年的真相》,也就是關於1969年那場「傳說的辯論會(伝説の討論会)」的紀錄片。除了補足尚未在Youtube頻道公開的後半段修復影像,片中還穿插了事件的背景知識以及50年後的當事人專訪。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前幾天終於去朝聖了《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這部紀錄片,我對三島由紀夫提及的許多論點與戰前日本思想的重合之處感到有趣,這也印證他作為一位橫跨戰前戰後年代的文學家,他的思想、作品、觀點其實都離不開戰前昭和時代的薰陶,所以藉由本文整理一些他在紀錄片中提到的論點的脈絡與來源。
Thumbnail
「我今天之所以來到這裡,是想要測試一下,語言這東西是否還有用?」三島由紀夫在和全共鬪的辯論會裡,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希望透過自己的話語,看看是否能影響或改變這群與自己理念不同的人。他依然深信,語言還是有力量的媒介。
Thumbnail
如何定義「他人」是《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裡第一個論辯的命題。辯論會主辦人木村修,首先向三島由紀夫發起挑戰,希望他能就自我與他人的關係發表意見。後來登場的芥正彥則繼續以人類與自然的關係與三島由紀夫對談。兩個看似個別的問題,實則無法切割地被連結到一處。
Thumbnail
電影《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是一個看見當代日本不同一面的珍貴紀錄片。電影內容敘述三次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日本傳奇小說家三島由紀夫接受日本東大全共鬪組織邀約到900教室進行辯論,講述軍國右派三島由紀夫與受左派共產影響全共鬪之間的對話會激盪出什麼火花,是一場和解還是暴力的開端。
Thumbnail
談到三島由紀夫,必不能迴避他對天皇的情結以及對日本武士道精神的維護。因此,在與全共鬪的辯論會上,這也成為了全共鬪成員挑戰、質疑三島由紀夫的重要問題。會中,雙方熱烈地討論「天皇」之於日本、日本民族的意義和象徵究竟為何,面對挑戰,三島由紀夫也透過話語,詮釋了他所認為的天皇。
Thumbnail
1969年5月13日,三島由紀夫隻身前往出席了一場在東大駒場校區900號講堂所舉辦的「傳說的辯論會」,與上千名「東大全共鬪」的成員進行公開辯論。紀錄片即圍繞著此辯論會開展,不僅詳實地還原當年的現場影像,其中還穿插著歷史背景的補充並採訪了當年參與辯論會的相關人員。
Thumbnail
2020年TBS電視台推出了《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第50年的真相》,也就是關於1969年那場「傳說的辯論會(伝説の討論会)」的紀錄片。除了補足尚未在Youtube頻道公開的後半段修復影像,片中還穿插了事件的背景知識以及50年後的當事人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