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聲讀後|《視覺與認同:跨太平洋華語語系表述・呈現》史書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我對台文的知識建構還是過於粗淺,在學長沒邀請我跟他討論之前,我從沒聽過什麼華語語系,更對史書美教授毫無概念,得到實際接觸並且進一步探討後我才曉得華語語系原來是台文很嶄新的一支研究方向,而它也正好強調了台文的獨特必要性所在。
  書中史教授提到「離散」概念,簡單來說(如果不夠精準請糾正),即是因為歷史變遷,抑或各種錯綜複雜因素導致遠離家鄉,旅居海外的群眾亦然根據生長背景,遵循那一套古老既定的傳統乃至語言。台灣,事實上確實無可置否一切根源承接自中國文化。就算作為一名政治立場鮮明,僅支持台灣獨立的我來說,台灣文學繼承中國文學這點我是不予否認的。在認清這個事實後,接著即使藉由華語語系的概念,如史教授在書中提及:「台灣多元文化的口述、書寫和視覺語言一方面展示了華語語系抵抗中國中心主義,另一方面亦顯示了華語語系如何轉變成台灣性(具有多元種族和多元文化的特色)。」即表示了,環繞於中國的周圍國家勢必曾其影響,在文化語言制定上,留下深刻歷史性的紀錄,但那終究是過去的時間,特別在中國試圖以個人自居迫害國境內其餘民族生存權益時,文化保存權利便再也無法被讓渡。
  史教授這本《視覺與認同》從第四章作為分水嶺,前面讀了很是挫敗,後面或許因為扯到些許政治概念顯得格外平易近人。當中,我特別喜歡史教授採用大量藝術作品為媒介進行意義拆解,尤其是第二章〈女性主義的跨國性〉這篇。
  以華裔旅美藝術家劉虹的作品進行論證,在劉虹富有集合式的藝術品展示底下,透露了對不同權力的多重對抗。既是女性又是華裔,劉虹的身份標籤並不特殊,然而,在劉虹的詮釋加上史教授的闡述下,劉的一幅《奧林匹亞》展現了女性是如何被閱讀的。這是很弔詭,但又不得居就的窘態,甚至自身為女性的經驗也告訴我,即使我再怎麼想要擺脫女性被附加的弱勢條件,依然無法顛覆所有看待我,即是一名女性的男性眼光。
  除上述舉例,《視覺與認同》本身及包含史教授根據電影、藝術品等得憑藉視覺建立意義,內化成自我認同,亦即自身定位之所在,都是形塑自我的行徑。而史教授又能以「華語語系」的概念去加以解釋台灣與中國的地緣兼文化關係,這也難怪華語語系會成為現下被重點關注的新興學說。只不過,或許因為史教授所受環境影響,書中有些提及台灣現況說法我並非全然認同,總覺得史教授的話中帶有距離,那是不處在這個國家,不是在這裡成長的人未必能全然認可的論述,但要是把史教授的生長脈絡也納入討論,加上世代觀點不同,倒也不會拘泥於意見上的分歧。
  最後,我想分享一段書中的話:
//認同不是任意的,但認同在理論上幫助我們從經驗中獲得意義、並且將經驗轉變成知識。與此同時,我們也依靠經驗來建構認同。認同是可以評估的理論主張、可以帶有社會創造力⋯⋯而且可以讓我們了解認同原來是歷史的建構,而新的認同則不斷產生。//
  這就是我們,以及尋求我們從何而來的重要性。
avatar-img
78會員
166內容數
一個分享讀後感的地方,沒有文青。文章可能暴雷忘記警示,自行斟酌閱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南聲生生難 的其他內容
直到最後一頁,我仍因沈浸在宮部美幸過度豐沛的劇情不能自我,就好像沒日沒夜看完了一整季的連續劇,到了最後一幕,依然想為劇中角色申辯,依然期待惡人有惡報,依然無法為這一連串悲劇歸納出任何有助於拯救自己或者誰的總結。
看完這本我不禁在想:東野的成功是有道理的,只不過,足以回應的僅限於他早期的作品。
我不拿手的事實在太多,多到每次要自我介紹,腦袋只能浮現一句「什麼都不會,只會讀書」。不知道怎麼握刀,將備料等分切分;使用微波爐抓不準該微波多久,將玻璃碗加熱會不會爆炸;原來跟上司應對不能表現太過赤裸,容易被盯上;甚至不懂如何與另一個體分享感情,將對方納入我的生活中。
不知道槍聲響起的那天,時間是不是過得特別漫長?就像走進他的故居,用來辦公與就寢的二樓小室,透過毛玻璃的光線,目前只放著一張他與妻的合照。 最後他拒絕被黑布蓋頭,對著武裝士兵以日語高喊:「台灣人,萬歲!」,是湯德章在被行刑前歷史性的重要一幕。
與任何人的對話都是一段故事被開啟的旅程。同樣的內容不厭其煩說給不同人聽,說久了,你熟練地曉得接下來該用哪個詞,怎樣的語調,合適的表情,去勾引對方無視周遭,只專注在你將訴說的事情上。
保釣除了捍衛宜蘭漁民的生存權外,本書談論更多是關於藉由爭取外島態度反應統獨於否的立場問題。《保釣運動全紀錄》是一本由日本媒體本田善彥採訪台灣、中國、香港的相關保釣人士所整理出,綜觀認識保釣脈絡之報導。
直到最後一頁,我仍因沈浸在宮部美幸過度豐沛的劇情不能自我,就好像沒日沒夜看完了一整季的連續劇,到了最後一幕,依然想為劇中角色申辯,依然期待惡人有惡報,依然無法為這一連串悲劇歸納出任何有助於拯救自己或者誰的總結。
看完這本我不禁在想:東野的成功是有道理的,只不過,足以回應的僅限於他早期的作品。
我不拿手的事實在太多,多到每次要自我介紹,腦袋只能浮現一句「什麼都不會,只會讀書」。不知道怎麼握刀,將備料等分切分;使用微波爐抓不準該微波多久,將玻璃碗加熱會不會爆炸;原來跟上司應對不能表現太過赤裸,容易被盯上;甚至不懂如何與另一個體分享感情,將對方納入我的生活中。
不知道槍聲響起的那天,時間是不是過得特別漫長?就像走進他的故居,用來辦公與就寢的二樓小室,透過毛玻璃的光線,目前只放著一張他與妻的合照。 最後他拒絕被黑布蓋頭,對著武裝士兵以日語高喊:「台灣人,萬歲!」,是湯德章在被行刑前歷史性的重要一幕。
與任何人的對話都是一段故事被開啟的旅程。同樣的內容不厭其煩說給不同人聽,說久了,你熟練地曉得接下來該用哪個詞,怎樣的語調,合適的表情,去勾引對方無視周遭,只專注在你將訴說的事情上。
保釣除了捍衛宜蘭漁民的生存權外,本書談論更多是關於藉由爭取外島態度反應統獨於否的立場問題。《保釣運動全紀錄》是一本由日本媒體本田善彥採訪台灣、中國、香港的相關保釣人士所整理出,綜觀認識保釣脈絡之報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台灣是多元族群文化--常被台派拿來當作否定自身為華人的擋箭牌。他們會開始切香腸:台灣文化中有中華、南島、日本文化等等,所以台灣文化都外來的?真正中立理性的論述方式,應該是將兩者視為對等:『台灣文化和中華文化有相似相異的地方』,只有從這個視角出發,才有可能看出台灣文化更廣更深的發展性。
Thumbnail
國語政策、臺灣各大族群及其母語乃至「臺語」爭端等究竟緣何而來,本文透過一點閱讀心得,從外國到本國,從南非到台灣,提出自己的一點想法,與大家一起討論、思考臺灣各族群母語乃至「國語」政策的未來。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小弟不才這學期教了台語一小段時間,深感它在當今台灣社會真是充滿各種微妙感。像是先前金曲台語歌后鄭宜農沒在頒獎典禮上講台語,就引發正反不同立場強力衝突。別的不說,光是怎麼稱呼它都會讓不同族群的民眾憤怒不滿,實在動輒得咎。葉高華教授的小文〈說不出名稱的那種語言〉滿深刻地說出這種尷尬感。 根據葉老師的說
Thumbnail
AI Gemini: 台灣文化面臨的挑戰 台灣與中國在文化上的淵源深厚,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有著共同的文化血脈。然而,近百年來,由於政治和歷史的原因,兩岸文化交流受到阻礙,兩岸文化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異。近年來,隨著兩岸交流的日益頻繁,兩岸文化逐漸走向融合。許多台灣民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不斷增
Thumbnail
在閱讀完胡昌智博士的《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的第一個章節後,深感胡博士在章節末尾對1980年代台灣(中華民國)歷史教育的思慮是非常當下也非常發人省思的。
Thumbnail
這次參加政大翻譯與跨文化研究中心所舉辦的【翻譯大師講座】,活動邀請現任台灣現代詩人協會理事長金尚浩教授,以「審美觀點和意識:台灣文學韓譯狀況與傳介的影響」為題,分享至今從事翻譯相關實務、研究、訪談及編輯的經驗。 當初會報名參加,主要是覺得難得有人講台灣文學外譯。
Thumbnail
在國際場合,台灣被強制冠上中國的命名 Chinese Taipei;在島內,各種過去中華黨國對台灣人的錯誤命名與矮化,也為台派沿用至今,例如:『閩南語』、『本省人』、『中華文化』等等,都是一種試圖將台灣人合理化為中國人的話術。當這些名詞成了日常慣用,甚至成為學術正確,那意識形態的中國化也宣告完成。
Thumbnail
台灣常常對於自身的『量體』有很多錯誤的評估。舉例來說,像『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幻想。但在文化語言上,有些島民不知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有美國般強大的政經能量,有能耐和中國搶奪中華文化的話語權?還可以讓全世界的以 2300 萬人台灣華語為主,而不是 14 億人支語?
Thumbnail
  這天我的工作場所辦了一場講座,這個講座的內容是向外籍教育者介紹以台灣文化為基底的教材。有些台灣老師反映應該要國際化議題多一點,像是女權議題、穆斯林議題或是人權議題,這些問題是台灣老師比較不知道的,如果有外國老師可以在這些議題上表達的更生動。   我是比較長大後,才發現自己身為台灣人,卻不是很理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台灣是多元族群文化--常被台派拿來當作否定自身為華人的擋箭牌。他們會開始切香腸:台灣文化中有中華、南島、日本文化等等,所以台灣文化都外來的?真正中立理性的論述方式,應該是將兩者視為對等:『台灣文化和中華文化有相似相異的地方』,只有從這個視角出發,才有可能看出台灣文化更廣更深的發展性。
Thumbnail
國語政策、臺灣各大族群及其母語乃至「臺語」爭端等究竟緣何而來,本文透過一點閱讀心得,從外國到本國,從南非到台灣,提出自己的一點想法,與大家一起討論、思考臺灣各族群母語乃至「國語」政策的未來。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小弟不才這學期教了台語一小段時間,深感它在當今台灣社會真是充滿各種微妙感。像是先前金曲台語歌后鄭宜農沒在頒獎典禮上講台語,就引發正反不同立場強力衝突。別的不說,光是怎麼稱呼它都會讓不同族群的民眾憤怒不滿,實在動輒得咎。葉高華教授的小文〈說不出名稱的那種語言〉滿深刻地說出這種尷尬感。 根據葉老師的說
Thumbnail
AI Gemini: 台灣文化面臨的挑戰 台灣與中國在文化上的淵源深厚,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有著共同的文化血脈。然而,近百年來,由於政治和歷史的原因,兩岸文化交流受到阻礙,兩岸文化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異。近年來,隨著兩岸交流的日益頻繁,兩岸文化逐漸走向融合。許多台灣民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不斷增
Thumbnail
在閱讀完胡昌智博士的《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的第一個章節後,深感胡博士在章節末尾對1980年代台灣(中華民國)歷史教育的思慮是非常當下也非常發人省思的。
Thumbnail
這次參加政大翻譯與跨文化研究中心所舉辦的【翻譯大師講座】,活動邀請現任台灣現代詩人協會理事長金尚浩教授,以「審美觀點和意識:台灣文學韓譯狀況與傳介的影響」為題,分享至今從事翻譯相關實務、研究、訪談及編輯的經驗。 當初會報名參加,主要是覺得難得有人講台灣文學外譯。
Thumbnail
在國際場合,台灣被強制冠上中國的命名 Chinese Taipei;在島內,各種過去中華黨國對台灣人的錯誤命名與矮化,也為台派沿用至今,例如:『閩南語』、『本省人』、『中華文化』等等,都是一種試圖將台灣人合理化為中國人的話術。當這些名詞成了日常慣用,甚至成為學術正確,那意識形態的中國化也宣告完成。
Thumbnail
台灣常常對於自身的『量體』有很多錯誤的評估。舉例來說,像『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幻想。但在文化語言上,有些島民不知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有美國般強大的政經能量,有能耐和中國搶奪中華文化的話語權?還可以讓全世界的以 2300 萬人台灣華語為主,而不是 14 億人支語?
Thumbnail
  這天我的工作場所辦了一場講座,這個講座的內容是向外籍教育者介紹以台灣文化為基底的教材。有些台灣老師反映應該要國際化議題多一點,像是女權議題、穆斯林議題或是人權議題,這些問題是台灣老師比較不知道的,如果有外國老師可以在這些議題上表達的更生動。   我是比較長大後,才發現自己身為台灣人,卻不是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