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不生小孩比較快樂?美國是這樣,台灣可能也差不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不生小孩比較快樂」,美國是世界第一名,有生跟沒生小孩的年輕人與中年人,快樂程度的百分比差了12%,勝過其他歐洲與英語系國家。多數國家都是沒小孩的家庭比較快樂,但也有少數國家有小孩比較快樂,這些國家可能較重視家庭價值(如一些南歐、東歐國家),或有完善的社會福利(如北歐國家)。
如果用同樣的研究方法,台灣會不會也是「不生小孩比較快樂」?我們有完善的全民健保,但我們的社會福利別說比不上北歐,恐怕也不如美國。我們的家庭互助系統可能比美國緊密,但必須靠公公婆婆幫忙帶小孩,也常是台灣媳婦的壓力。然後台灣現在從幼稚園開始,中產家庭為了小孩教育花的錢,負擔也不比美國輕。美國養一個小孩一年平均要花一萬一千美金,如果用GDP換算,台灣父母的負擔恐怕更高。
為什麼美國是「不生小孩比較快樂」的第一名,在上一篇文章我們已經講了一些原因。在我搜尋資料時,發現有兩位美國、英國學者的研究最常被引述。美國學者是德州大學教授Jennifer Glass,以下我就整理幾篇跟Glass有關的報導與訪談,談一下養育小孩為什麼會造成父母很大壓力。
Glass認為,美國父母不快樂、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美國社會把養育小孩的大部分成本都由父母自己承擔(privatized),然後由全體社會一起享受「有人努力教養小孩」的利益。父母花費心力、金錢,教養出有良好品行、教育、技術能力的下一代,維持醫療、教育、法治、運輸、建築各種社會運作(也還包含當兵打仗保衛國家),不生小孩的人跟生小孩的人繳差不多的稅金,可以完整享受進步社會的種種好處,然後省下教養小孩的錢,可以去吃好料、買奢侈品、用多餘的時間玩樂,發展自己的興趣。
所以結果就是,有閒有錢沒有壓力的快樂,遠大於養育小孩的快樂。
養小孩當然也有快樂的時刻,但快樂是一陣一陣的。養小孩也會有一陣一陣的壓力。這壓力會長期持續。家庭經濟優渥、家內支持力量龐大、或小孩「很好養」、個性好,養小孩的壓力就會比較小,快樂就會勝過壓力。問題是,現在35-55歲中年人承受的經濟壓力比上一代大,房價上漲但薪資提升有限(美國、台灣都是一樣),學歷高也不能保障穩定薪水,這使得父母為了教養小孩要付出的犧牲越來越大。
等小孩長大,教養小孩會帶來長期的快樂嗎?小孩離家後,父母的快樂程度可能會增加,但也不過是加回到相似經濟收入或社會階層同年齡人的平均水準,並不會「更加快樂」,但養育小孩的成本,可能會讓父母遇到經濟困境、社會階層下滑。然後,也不是所有小孩長大後跟父母都有良好互動,有一些會很疏離,有一些會持續帶來麻煩。
有小孩的父母,會有較高比例的焦慮、憂鬱以及經濟困境。如果你問有小孩的父母,帶小孩有沒有讓你更快樂?口頭上的答案通常都是有的。但研究做起來,就是有明顯差距。在剛要結婚時,許多父母沒有想到之後的壓力會這麼大。剛結婚與小孩剛出生時,是人生最容易快樂的時刻。但這種快樂維持不了一年,”parental happiness gap”很快就會出現,沒小孩的家庭快樂程度會跟有小孩的家庭拉開。
不過,沒有小孩的人生,缺點可能是「平淡」。Glass形容,有小孩的人生就像搭雲霄飛車,有許許多多的高低起伏,有更多的喜悅與更多的壓力。事後回想起來,會讓人生多了許多飽滿的回憶。不過,在承受壓力的當下,許多人是快樂不起來的。
能怎麼辦呢?Glass的研究發現,讓父母更容易平衡「工作」與「教養小孩」的社會政策,加總起來跟育兒父母的快樂程度正相關。這跟前陣子台灣與少子化現象的討論一致。直接給予育兒津貼,只能很有限度的提升父母快樂程度,我想這是因為政府津貼再怎麼給,比起父母的付出還是差很遠。有趣的是,Glass推論,在重視育兒政策的國家,全體國民的快樂程度也會增加,這可能是因為你讓父母可以多些餘裕教養小孩,小孩的知識、品格也會發展得比較好,成年後整體國民素質也會更好。
雖然有這些研究,但如果社會或政府政策還是無法改變怎麼辦?或許就養隻貓吧。當然,感情好、沒小孩的伴侶,如果再養些貓,或許心情又會更好了。
以下是本文參考的媒體報導:
  • Parenting stress: What causes it, and how does it change us? (parentingscience)
  • The “parenting happiness gap” is real, new research confirms (Quartz)
  • Many Parents Are Happier Than Non-Parents -- But Not in the U.S. (Time)
  • Many parents will say kids made them happier. They’re probably lying (The Washington Post)
  • Do I want kids? (Vox)
  • American parents report being 12% less happy than non-parents (kcrw)
  • Doe Having Children Make People Happier in the Long Run? (ifstudies)
  • Why having kids doesn’t necessarily make you happier, according to research (CNBC)
  • Why You Should Have Never Had Kids (If You Want To Be Happy, That Is) (positivepsychology)
◎按讚、分享都是鼓勵!也可訂閱「陳豐偉編譯社」,鼓勵陳豐偉寫作寫到七十歲!《你的訂閱,是我的多巴胺:讓台灣人進入「人類心智與大腦功能」的世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K會員
482內容數
【陳豐偉編譯社】的內容會幫助你瞭解自己、瞭解你的伴侶、家人、親友、同事,讓你更能分析為什麼某些人就是會有這樣的行為模式。無論是人際關係、職場用人或危機處理,以及給予你的親友好的建議,從這裡得到的知識,或許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豐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為什麼「女人單身不生小孩才會快樂?」因為高學歷中產階級的實質收入越來越低,工作越來越不穩定,往上攀升的難度越來越高,可是養育小孩的費用越來越可怕。然後,養育小孩的責任通常是媽媽在擔,離婚或生產後分手,也通常是女性變成單親媽媽。生養小孩對女性的挑戰越來越大。
「中年」是人生壓力最大、痛苦最多的年齡。到了這個階段,工作上可能成為管理者或要做決策、責任較大;小孩從青少年到要上大學,父母教養的課題也不好處理。有時除了房貸、車貸,中年人還要照顧老邁的父母,休閒時間不多,有時還要面對離婚與家庭重組的變動。在這樣雙重或三重壓力夾擊下,導致中年人的精神狀況最多。
在經過複雜的統計分析,研究者發現,對寵物依附程度高的飼主(也可以說是比較愛寵物的人類?),如果是中度、強烈的精神狀況,改善的比例會比較高。 但如果是精神健康問題「非常嚴重」的飼主,對寵物依附程度越高,精神狀況改善的比例也就越低。
這些喜歡養寵物的人,能分辨貓貓的喵喵聲嗎?答案很淒慘,正確分辨的機率很低。等待餵食的喵喵聲,正確率40.44%。孤單呼喚聲,正確率26.67%。刷毛舒服聲,正確率32.89%。女性的分辨成功率較高,有養貓經驗的人高一點點。
人類常覺得貓咪遺世而獨立、不太愛理人,的確有一部分貓咪是這樣。我們心裡是拿貓跟狗比較,自然會覺得狗活潑好動、體貼人心,貓貓常臭臉不理人。但如果跟其他寵物或畜牧動物比較,貓咪理解人類動作、語言、心情、與人類互動的能力,其實比狗差一些些而已。
這有趣的發現讓我們知道,男生比較喜歡打斷人,也更喜歡打斷女生。但是,女生打斷女生的機率,並不會比男生打斷女生的機率低。但相對的,女生比較不會打斷男生。這研究結果對研究兩性行為有許多延伸意義,但在此先不談。可強調的是:無論男女,在跟女生講話時,都要注意自己是否常打斷對方,讓對方有話說不出來。
為什麼「女人單身不生小孩才會快樂?」因為高學歷中產階級的實質收入越來越低,工作越來越不穩定,往上攀升的難度越來越高,可是養育小孩的費用越來越可怕。然後,養育小孩的責任通常是媽媽在擔,離婚或生產後分手,也通常是女性變成單親媽媽。生養小孩對女性的挑戰越來越大。
「中年」是人生壓力最大、痛苦最多的年齡。到了這個階段,工作上可能成為管理者或要做決策、責任較大;小孩從青少年到要上大學,父母教養的課題也不好處理。有時除了房貸、車貸,中年人還要照顧老邁的父母,休閒時間不多,有時還要面對離婚與家庭重組的變動。在這樣雙重或三重壓力夾擊下,導致中年人的精神狀況最多。
在經過複雜的統計分析,研究者發現,對寵物依附程度高的飼主(也可以說是比較愛寵物的人類?),如果是中度、強烈的精神狀況,改善的比例會比較高。 但如果是精神健康問題「非常嚴重」的飼主,對寵物依附程度越高,精神狀況改善的比例也就越低。
這些喜歡養寵物的人,能分辨貓貓的喵喵聲嗎?答案很淒慘,正確分辨的機率很低。等待餵食的喵喵聲,正確率40.44%。孤單呼喚聲,正確率26.67%。刷毛舒服聲,正確率32.89%。女性的分辨成功率較高,有養貓經驗的人高一點點。
人類常覺得貓咪遺世而獨立、不太愛理人,的確有一部分貓咪是這樣。我們心裡是拿貓跟狗比較,自然會覺得狗活潑好動、體貼人心,貓貓常臭臉不理人。但如果跟其他寵物或畜牧動物比較,貓咪理解人類動作、語言、心情、與人類互動的能力,其實比狗差一些些而已。
這有趣的發現讓我們知道,男生比較喜歡打斷人,也更喜歡打斷女生。但是,女生打斷女生的機率,並不會比男生打斷女生的機率低。但相對的,女生比較不會打斷男生。這研究結果對研究兩性行為有許多延伸意義,但在此先不談。可強調的是:無論男女,在跟女生講話時,都要注意自己是否常打斷對方,讓對方有話說不出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消遣社會的生育率是低的,因為養小孩很累、很花時間,不生小孩就會有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消遣活動。 老一輩的人認為,父母生我,我生子女,天經地義。一部分人甚至有「養兒防老」的觀念。所以,生兒育女是很自然的事。現在則有更多的年輕人不育不婚,有的即使結了婚也不生小孩。導致2024年台灣的生育率來到全世界最
最近台灣很流行這句話,八年級九年級甚至零零後有很多人都覺得何必生小孩? 生小孩職涯要中斷,生活品質大受影響,沒辦法想放假出國就放假出國,還要擔心小孩的生長跟教育環境。加上台灣工時實在太長,房價又漲翻天,與其無法提供小孩好的生活品質,還不如選擇不要讓小孩出生。
Thumbnail
我和我老公是不生小孩派的,主要是我沒有想要生小孩,擔心得太多了,擔心自己教不好,擔心自己養不好,擔心以後會是小孩的負擔等等的問題,而我老公也很尊重我的決定,他覺得如果他有小孩肯定會為小孩操心一輩子。我問老公說:「你確定不生小孩真的不會後悔嗎?」
Thumbnail
結婚生小孩這個議題似乎頗火,簡略分析一下,婚後組成小家庭在現代社會似乎並不特別具備競爭優勢,單身或者男女朋友甚至同居交往反而少了很多麻煩。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傳統家庭價值觀日薄西山,婚姻也不再是性行為的前提,同居更逐漸取代婚姻,不但受法律保護並為社會所接受。 在台灣,婚姻不僅僅是兩個人的結
Thumbnail
房價節節攀升,讓許多年輕家庭對未來感到絕望。另外,空氣汙染以及就業市場的壓力也成為許多人猶豫生育的考量。然而,或許我們可以換一種角度來思考。即使面對當前重重困難,我們仍然能夠採取積極行動,為未來的下一代創造更多可能性。
看到大家都在討論台灣生育率全世界最低,但都沒有抓到問題的核心重點,讓我對台灣的前途感到憂慮。 難道沒有人注意到這麼多危害生育率的明顯社會問題嗎? 首先,是好的床太貴了。
Thumbnail
一位有名的心理學家菲利普.梅林(Philipp Mayring)說過 「滿足就是自我認知的結果」 既然這是一個主張自我成長的頻道,或許我們該來談談,幸福和滿足有什麼不同之處了。
Thumbnail
你的夢想會讓你擁有真正的幸福感嗎? 在可以自由探索並且不被否定的環境中成長,孩子可以得到更多的安全感與自信,這是人生中很大的財富。沒有安全感的人容易在一段關係中迷失自己,沒有真正的自信,容易隨波逐流,找不到屬於自己的定位。
Thumbnail
在美國社會學扛鼎著作《不平等的童年》後。針對台灣進行在地調整的研究《拚教養》在2019年問世,兩書與兩地有許多可以對照玩味之處。而父母的教養會決定孩子的未來嗎?無疑是肯定的。
Thumbnail
想來聊聊生育這件事,或許是因為春節見了親戚,又被催產了,奇怪的是家裡兩個20多歲的女孩子都沒有男朋友,比起催產不是應該先催婚嗎?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消遣社會的生育率是低的,因為養小孩很累、很花時間,不生小孩就會有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消遣活動。 老一輩的人認為,父母生我,我生子女,天經地義。一部分人甚至有「養兒防老」的觀念。所以,生兒育女是很自然的事。現在則有更多的年輕人不育不婚,有的即使結了婚也不生小孩。導致2024年台灣的生育率來到全世界最
最近台灣很流行這句話,八年級九年級甚至零零後有很多人都覺得何必生小孩? 生小孩職涯要中斷,生活品質大受影響,沒辦法想放假出國就放假出國,還要擔心小孩的生長跟教育環境。加上台灣工時實在太長,房價又漲翻天,與其無法提供小孩好的生活品質,還不如選擇不要讓小孩出生。
Thumbnail
我和我老公是不生小孩派的,主要是我沒有想要生小孩,擔心得太多了,擔心自己教不好,擔心自己養不好,擔心以後會是小孩的負擔等等的問題,而我老公也很尊重我的決定,他覺得如果他有小孩肯定會為小孩操心一輩子。我問老公說:「你確定不生小孩真的不會後悔嗎?」
Thumbnail
結婚生小孩這個議題似乎頗火,簡略分析一下,婚後組成小家庭在現代社會似乎並不特別具備競爭優勢,單身或者男女朋友甚至同居交往反而少了很多麻煩。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傳統家庭價值觀日薄西山,婚姻也不再是性行為的前提,同居更逐漸取代婚姻,不但受法律保護並為社會所接受。 在台灣,婚姻不僅僅是兩個人的結
Thumbnail
房價節節攀升,讓許多年輕家庭對未來感到絕望。另外,空氣汙染以及就業市場的壓力也成為許多人猶豫生育的考量。然而,或許我們可以換一種角度來思考。即使面對當前重重困難,我們仍然能夠採取積極行動,為未來的下一代創造更多可能性。
看到大家都在討論台灣生育率全世界最低,但都沒有抓到問題的核心重點,讓我對台灣的前途感到憂慮。 難道沒有人注意到這麼多危害生育率的明顯社會問題嗎? 首先,是好的床太貴了。
Thumbnail
一位有名的心理學家菲利普.梅林(Philipp Mayring)說過 「滿足就是自我認知的結果」 既然這是一個主張自我成長的頻道,或許我們該來談談,幸福和滿足有什麼不同之處了。
Thumbnail
你的夢想會讓你擁有真正的幸福感嗎? 在可以自由探索並且不被否定的環境中成長,孩子可以得到更多的安全感與自信,這是人生中很大的財富。沒有安全感的人容易在一段關係中迷失自己,沒有真正的自信,容易隨波逐流,找不到屬於自己的定位。
Thumbnail
在美國社會學扛鼎著作《不平等的童年》後。針對台灣進行在地調整的研究《拚教養》在2019年問世,兩書與兩地有許多可以對照玩味之處。而父母的教養會決定孩子的未來嗎?無疑是肯定的。
Thumbnail
想來聊聊生育這件事,或許是因為春節見了親戚,又被催產了,奇怪的是家裡兩個20多歲的女孩子都沒有男朋友,比起催產不是應該先催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