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中年人壓力最大,而且越來越大

2021/08/2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今年初發表的英國研究,透過三個長期追蹤的世代研究,得到一個結論:在各個人生階段裡,中年人壓力最大、有憂鬱、焦慮症狀的比率最高。大致來說,年輕成年人在25歲之前會有個小高峰,然後隨著年齡症狀漸漸減輕,30-35歲之後又開始昇高。45-50歲左右時到達最高點,60歲之後又漸漸下滑。
中年人該如何察覺自己可能有憂鬱、焦慮症狀?文章後半段會補充。先來說說這篇發表在Psychological Medicine的原著論文。研究者分析了三個英國的世代研究(cohort study),長期追蹤出生於1946年、1958年、1970年的三群人。這些研究從1980年代開始蒐集資料,總共追蹤28362人。
這三個世代研究都呈現一致的趨勢:四十幾歲到五十幾歲,是人生壓力最大、心理痛苦(psychological distress)最多的年齡。老年人以及較早的年紀,有憂鬱、焦慮症狀的人相對沒有那麼多。這或許反應,現代西方社會到了這個生命階段,工作上可能成為管理者或領導者,要做決策、要承擔的責任比較大;然後在這階段小孩從青少年到要上大學,父母教養的課題也不好處理。有時除了房貸、車貸,中年人還要照顧老邁的父母,休閒時間不多,有時還要面對離婚與家庭重組的變動。在這樣雙重或三重壓力夾擊下,導致中年人的精神狀況最多。
這研究的重要意涵是:過去我們可能會重視青少年的心理問題,會重視老年人的自殺與憂鬱,但往往忽略,戰後世代的「中年人」有著最沉重的壓力與精神問題。中年人的憂鬱與焦慮,值得投入更多政府資源與媒體報導。
在這些研究裡,有心理痛苦的中年女性,比例還比男性高一些。這顯示多數女性在現代社會要同時顧好事業與家庭,然後還有「前更年期」與「更年期」的身心變化,更容易成為精神疾病的高風險群。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一旦罹患憂鬱症,「自殺致死」的比率明顯高於其他年齡層。但在這三個研究裡,老年人承受心理痛苦的比例比起中年人是緩緩下降。這有一小部份是因為嚴重精神疾病患者平均壽命較短,有可能六十歲前後就死於自殺、酗酒或慢性疾病。主要原因可能是因為進入老年階段,多數人不再承擔重大責任,擁有較多選擇空間,可以把時間投入在建立人際關係與各種社會活動,可以用正向的態度面對各種人事(不像中年人必須以功利角度來看待,還得常提防暗箭與鬥爭),這也就是「社會情緒選擇理論」(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
有意思的是,研究者把1946年這一群定位為「早期戰後嬰兒潮」,1958年的是「後期戰後嬰兒潮」,1970年則是「X世代」,也就是西方社會用來稱呼「戰後嬰兒潮」的下一世代。統計分析後發現,1958年出生的世代,中年時的心理痛苦是最低的(15%),比早期戰後嬰兒潮世代還低(19%),這就有點像台灣在說的,「四年級」後半與「五年級」已脫離戰後重建的貧困與慌亂,出社會時遇到台灣經濟的高度成長,發展的空間較多,要創業也比較容易。
英國研究裡,不過差了12年,1970世代中年人的心理痛苦則又攀升到高峰(20%),這也如同台灣人常說的,「六年級」之後遇到經濟成長趨緩、失業率增加,高學歷的競爭者多、一起競爭有限的就業市場,然後房價高漲、存錢不容易。台灣六年級的軍公教人員,面臨的退休金制度比四、五年級差。類似問題在歐美許多國家也都存在,經濟成長放緩後社會福利不得不打折扣,然後房價、物價高漲,生活餘裕不如上一代,這都會造成許多心理壓力。
如果這些研究繼續做下去,等「七年級」、「八年級」也邁入中年,他們的心理痛苦會繼續增加或減少呢?
最後摘要英國《每日電訊報》一篇文章裡提到的六個警訊。如果你常出現這些問題,就要注意是否陷入中年人常見的心靈風暴了!
  1. 連續兩星期的心情低落
  2. 容易莫名流淚
  3. 容易發脾氣
  4. 沒有人可以幫忙自己的感覺
  5. 記憶力變差
  6. 睡眠開始出現問題
(本文資訊取自下列文章)
  1. Psychological distress from early adulthood to early old age: evidence from the 1946, 1958, and 1970 British birth cohorts
  2. Up to a fifth of adults have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midlife
  3. Six signs you could be suffering from a midlife mental health crisis
◎按讚、分享都是鼓勵!也可訂閱「陳豐偉編譯社」,鼓勵陳豐偉寫作寫到七十歲!《你的訂閱,是我的多巴胺:讓台灣人進入「人類心智與大腦功能」的世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5K會員
389內容數
【陳豐偉編譯社】的內容會幫助你瞭解自己、瞭解你的伴侶、家人、親友、同事,讓你更能分析為什麼某些人就是會有這樣的行為模式。無論是人際關係、職場用人或危機處理,以及給予你的親友好的建議,從這裡得到的知識,或許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