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和韓國在這些年皆面臨少子化與晚婚生育趨勢。 年輕人為了工作、實現自我和追求生活品質,延遲了結婚規劃或是不婚;考量經濟條件、責任承擔和職涯發展等等,即使是結婚多數是只生養一個或至多兩個小孩。
台灣和韓國對結婚和生育似乎有著同樣的發展脈絡,但透過報章雜誌、媒體和韓國戲劇與節目卻發現,韓國父母和孩子在升學和職涯選擇上承受著比台灣更重的壓力和困境。 韓國多數的國小學童和台灣一樣在下課後會到課後照顧班完成學業,並參與多樣性的才藝和學科課程。國小學業成績在台灣並不直接影響多數學童的國中升學選擇,但在韓國學生為了能夠上特定學校,成績須保持在前端並參與多樣性的校外活動競賽。國高中後,孩子為了能進入韓國三大名校SKY(首爾大學 Seoul、高麗大學 Korea 與延世大學 Yonsei),以確保往後能進到大企業工作或成為令人稱羨的三師 (醫師、律師和會計師),孩子的學習完全進入了白熱化的階段。韓國國高中生不只要顧及校園課程與社團,更是放學後在補習機構接受各式緊鑼密鼓的訓練與學習、私人家教盛行、海外留學和遊學更成為了必備品。
看看韓國想想台灣,台灣的父母近些年來的教養觀趨向"反對過度教養"。過度教養 Overparenting,指的是父母親對孩子的現在和未來成就有著極嚴格的要求,因而過度涉入孩子的生活。晚婚和生的少的緣故,很多的台灣家長都是在工作和經濟比較有餘裕的時候才開始生養小孩,此時期的父母重視健康、追求生活與工作平衡,喜歡陪伴孩子參與親子活動、一起露營和打球等等,享受彼此的親子時光。"童年只有一次、 快樂成長"成為了許多父母的教養觀。
生養的少和晚,讓許多的台灣父母對於養兒育女有著"快樂成長"的迷思。父母的陪伴和支持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但這不意味不能有壓力、不能有挫折和傷心難過,更不是凡事順著孩子,不強迫、不責備和不反對。「快樂是情緒的一部分並非全部,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不能只學習擁抱快樂,而不懂得處理負向情緒和人際關係;更不可能不懂壓力、挫折和失敗是何物。 」
過往的父母對孩子成長的參與會在中學後逐漸放手,降低參與度,讓孩子學習透過群體、同儕、師長等的互動學習獨立和成長。 然而,現今的父母對孩子的生活介入越來越深、越來越多元;父母擔任國高中孩子的學校志工、競賽時父母成為了那場場出席的啦啦隊員、父母對孩子大學備審資料更是字字句句把關甚嚴,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成為了父母親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父母親的參與本著是"支持"與"協助",但是漸漸卻成為了過度涉入與侵略。減少了孩子自主與自我掌控的學習機會、影響了孩子的人際關係和人際智能發展,更是大大降低了自主判斷、分析與問題解決的能力,想對的更是削弱了抗壓、挫折忍耐與危機處理的發展機會。
人不可能一生無憂、更不可能事事順心,平坦無變化的人生、沒有波折起伏的生活,怎能體會何謂真正發自內心的快樂與成就呢? 父母親該給孩子的"快樂成長" 應該是,幫助孩子具備抗壓性、挫折忍耐力、問題解決的能力,讓他們學習自己的力量達成目標、突破困境、找尋自我價值,並學會逐漸扛起生活的責任,以應對往後人生的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