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為何,對近日出現的無法領取消費券的情況,有著特別深的感受。
也許是,只差一點點,自己也會成為在隊伍輪候重新登記的一份子。
自己是到了申請期限的最後一星期才填寫紙本表格申請,所以八月一日第一期消費券發放後那種瘋狂購物食好西的情況,自己只是在隔岸觀火。遞表後一直沒有收到短訊通知,但自己倒又不以為意,到了九月一日,傳出有不少利用紙本表格申請的市民,因為表格填寫錯誤,或不懂看短訊而錯過了補交資料期限等各種原因,才發現當日自己的申請被拒絕了,無法領錢。這時回想起自己好像一直沒有收過跟消費券相關的訊息,才開始懂得驚慌。翌日,拿著當日用作登記消費券的八達通卡,跑到地鐵站的交通津貼領取機,看到「進帳」了二千多元(連同七月份的交通津貼),才得以鬆一口氣。
坦白說,五千元對自己來說,雖不至於雪中送炭,而且本身物欲極低,消費券的設定要逼人購物,如何耗掉也著實有點費撒思量,但面對著這個只會胡亂耗費市民血汗錢、利益輸送倒錢落海的政府,也絕對沒有不領取、倒蝕給它的理由。
尤記得十年前,時任財爺薯片在全民炮轟下,決定把本來預算案內「注資六千元到強積金戶口」的方案,改為全民派錢,仍然有些人認為政府更應好好運用儲備做更為切合社會大眾需要的財富分配;可是,當政府失去了理性的理財能力,要市民自發去做社會的財富再分配,比起「窮得只派錢」還要邪惡不堪,也未免不是一件太可悲的事。
用電子消費券方式代替直接的現金發放,在措施宣布的時候,社會上已有不少討論和質疑,如向個別電子支付供應商輸送利益、透過擴大電子支付應用達致監控市民日常消費習慣等,在此不贅,而且在八月時第一期消費券發放後,社會上也似乎很少人討論消費券的「糖衣毒藥」了;但這數天的亂局,相信也是很多市民始料未及的。
當一個政府,要一班頤養天年的長者,在烈日當空下暴曬數小時輪籌,被不同的部門當作人球,甚至是因為種種原因而無法離開居所/日常生活圈子太遠的長者,也要忍著身體上的痛楚,山長水遠親身跑到市區的辦事處,又要因為不懂下車、迷路了,折騰多時才能到達,為的,就只是區區五千元的消費券,實在是於理不合、於心何忍、人心叵測。
科技的演化,本來乃是應便利人類的生活、促進文明的發展,利用這些手法達致監控、操縱的目的,其實就已是有遺原意。加上,社會上總是會有一些人,接收和掌握新科技的能力較弱,這些人的生活需要,是否就這樣要被排拒?強逼著所有人踏上這條快車道,不懂得使用智能電話的,就無法乘車、進入公共場所、使用公共服務、接收不到政府訊息,等等等等,成了社會的邊緣人。這樣的社會,又是大家樂見的嗎?
而且,當政府欲打算透過電子消費券,去推動一些科技上的日常應用時,一些本該很簡單的行政程序,卻依然可以做得一塌糊塗,還可以說它有資格推動促進科技發展嗎?更不要說這是否一種另類的退化了。
我們這一輩對科技吸收能力較高的人,甚至是比我們更年輕的「數位原住民」,其實也沒有得戚的本錢。假以時日,科技又發展到另一個境界時,也許我們也會成為被淘汰、被遺忘的一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