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線壓境下,公民社會的靡萎,極權「眼中釘」的(被)消失,看似會是必然發生的事。雖然早一兩個月,面對著七一的風眼,已有不少團體、組織、政黨宣佈停運。但這一個星期,看著一個不少人認為溫和至極,曾經跟官方有一定合作的大型工會;以及公民社會重要的連結行動網絡,相繼同告解散,還是不禁讓人搖頭歎息。
面對著無法迴避的「屠刀」,著實也無法想到甚麼的話,可以抒解大家的情感,或為未來帶來一點啟示。只是,他們的死因,還是需要被記下來的,否則,多年以後,就沒有人記得被批鬥致死的結局。

同一個星期,選舉委員會的題名期結束。在選舉制度被「完善」了的情況下,這場民眾被排拒在外的「選舉」,多個界別的獲題名人數跟席次相同,沒有競爭,無需投票。如斯的情況,居然還有一些有識之士,在說這是選舉過程趨向「穩定」的一個例證、展現各「派別」的充分協調。
選舉的「進步」原來就是這個樣子,沒有百花齊放、雄辯滔滔的君子之爭,真的笑大人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