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校園生活後,人生茫然了一陣子。剛剛畢業對社會充滿期待與未知,要在這樣的狀況下可以明確的知道自己的下一步怎麼做,至少當時的自己確實沒有這樣的頓性。
在等待兵單通知的過程中,找了一份有興趣的工作。一位在台灣做投資顧問小有名氣的外國老闆,正式脫離先前的投顧機構後成了了一家屬於他自己的投顧公司。團隊不大不小應該有20人左右,主要的方向當然也跟他個人一路以來的專業脫不了關係,做投資顧問。
年紀輕輕的自己當然不懂這行業在做什麼,辦公室在八線大道的首善之都辦公大樓,在團隊裡面協助解決每天日常發生的各種資訊技術方面的問題。例如哪位同事的電腦出了問題協助解決,倘若需要維修則是找到安全迅速可靠的服務商處理。那個年代的資訊依然大量依賴人與人面對面的溝通,儘管有了 Google,但還未到資訊量瘋狂爆炸之時,因此很多資料是無法在網路上查詢解決的。
處理「工作」上的技術問題,跟求學時期解決同窗的電腦故障儘管大致方向沒有差異,卻有很多細節上的不同。例如學生們最多的就是時間,也就是遇到問題要解決,是一點時間壓力都沒有的,可以抱回住處慢慢研究與解決。且電腦裡面並不見得有多麼重要的資料,學生們電腦除了一些簡單的作業外,很多可能都還是遊戲一類的娛樂內容。也就是「資料救援」不算是一個重要的 issue。
而「處理時效」與「資料安全」正好是商業運作中很重要的兩個資訊處理的優先原則。
可能因為是個許多外國人組成的團隊,整體的管理風格其實非常的自由與高度授權。因此一個剛剛走出校園的自己,一下子被授與了很大的自主權。也在這個時期逐漸從每個問題的處理過程與無論是好是壞的結果中感知了商業世界運作中背後的一些工作法則。除了歸功於工作中所遇到的各位前輩都用開放且關心主動的態度協助外,自己天生敏感且負責的自我要求也快速壓縮了摸索期所需要的時間。
除了處理一些財經專業的系統與前述的日常設備問題,當時公司也承租了 server 在外縣市的機房中。當時需要佈建一整套完整的服務軟體在 server 端,而提供遠端技術支援的窗口人遠在對岸。那也算是第一次與同文同種卻成長背景不同的同胞透過電話溝通。許多在網路技術與硬體上的用語差異,甚至一些日常簡單的數字念法,例如數字「1」念做「么」,各自在陳述的過程中鬧了許多卡住的尷尬情況,但也正因如此反而也成了冷冰冰的工作之外的一些樂趣來源。當時一個人在冷氣強烈的機房裡,背景只有轟隆隆的主機運轉聲音,管理人員都不在機房中。一邊操作著 server 下各式各樣的指定,一邊與一位未曾謀面過的電話那端友人處理問題,那還是個安裝什麼東西都要不斷等待的年代,許多看著進度條慢慢前往100%的過程中的 loading 時間,就在你一言我一語之中過去了。
這20多年前的短短一段經歷,儘管後來並未從事這方面相關領域的工作,但畢竟還是離開校園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有時候回想起那時候的點滴,摸著人生第一張印著自己名字的名片,或許回憶越來越模糊,很多當時的感受還是會不經意的觸擊一下回憶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