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正念靜心】情緒與痛苦是人類生命的核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情緒與痛苦是人類生命的核心。(圖:Tj Holowaychuk on Unsplash)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發表日期:2021/09/04
本文彙整自精神科門診的診間絮語、認知行為治療、正念心理治療、正念講座的經驗,所有對話皆已改寫,去除所有可以標示出特定身分的描寫。若有巧合,請勿對號入座。
生活中的壓力與困頓,常常會讓我們陷入一陣慌亂的焦慮或憂鬱。正念靜心與正念生活,作為一種治療,也是情緒教育的一環。情緒教育的重點在於透過情緒理解與建構自我,而不只是停留在表淺的情緒管理。情緒越痛苦,越需要我們自己的自我憐憫與關懷。

啟動正念靜心與正念生活很容易受挫
正念靜心與正念生活,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治療模式,而不是一種情緒管理手段。
作為生活態度,它必須是時常出現在心頭,持續被演練與練習,否則我們無法體會到它對我們生命、情緒、思考與身體感覺的影響。我們可能從小到大沒有這樣子活過,歷經數十年的生活,未曾被學校、家庭或同儕教導過這樣的生活,生活中未曾替正念靜心保留過時間,所以常常需要我們刻意安排與插入我們的平日生活。
作為治療模式,它違反大部分人的直覺,所以練習起來異常困難,常常挫折不斷。不過,這種我們自以為是的直覺,其實也不是真的直覺,而是我們後天受到社會環境建構的信念、核心思想或基模。我們常常「以為」、甚至「相信」壓抑自己的情緒、轉移注意力、娛樂活動、發展人際社交關係,可以改善自己的憂鬱與焦慮,但這些「以為」或「相信」,其實常常禁不起實戰考驗,甚至禁不起實證考驗。事實上,有時候我們甚至只學到一個模糊的方向概念,連具體如何做、如何調適都說不清楚,也沒有被教導任何背後的實證學理根基。
情緒管理手段只能應付最簡單的情緒
為什麼我們說正念靜心不是情緒管理手段?因為管理談的是風險、損害與利益,不考慮情緒本身。然而人類是情緒動物,不是理性動物,用管理來處理情緒,本身就在否認情緒是人類更核心的生命議題,是自我建構的主要元素。
一個人痛苦、憂鬱或焦慮,往往不是因為理性思考出了問題,而是因為自己的情緒與理性思考陷入拔河,持續抗拒自己情緒上不舒服的感覺。
此時,如果我們的理性能力還沒有受到情緒影響,我們可能會找千百個理性理由告訴自己,自己不應該有這樣的情緒、這樣的偏頗思考、客觀看起來事情沒有那麼糟糕,也可能會試著站在他人的立場說服自己、安慰自己,但卻揮之不去那強烈的憂鬱、焦慮或是憤怒情緒。
畢竟,情緒難以被理性說服。能用理性思考說服的,往往只是輕度的情緒反應,而用理性思考技巧說服自己或他人,說穿了,只是走一條最容易也最簡單的道路而已。能被特別人生觀或生命觀勸服的,有時候就像戴上一層面具,什麼也沒有改變。
強烈的情緒也難以透過轉移注意力來改善,雖然轉移注意力似乎在短時間阻隔了痛苦,但情緒只要不受自己重視與接納,轉移注意力結束時,情緒常常就會重新拜訪。在焦慮症與憂鬱症的患者身上,甚至會出現其生活有越來越長時間被轉移注意力的活動給佔滿,像是網路使用時間、打電動的時間、暴飲暴食時間、自傷時間、看劇時間、與人聊天的時間、瀏覽社群媒體的時間、花錢的時間、運動時間、喝酒時間,最終影響到自己的平靜生活。
情緒能夠倚靠的,是自己
唯一也是真正能夠處理重要情緒的,只有「自己」放棄抗拒、「自己」面對情緒,「自己」給與「自己的情緒」更多的包容與接納,而「不是只有」督促自己更努力、更堅強。疊加更高的城牆,阻礙的不是憂鬱或焦慮的情緒,而是阻礙這些痛苦情緒的消散或轉化。
此外,旁邊支持者的陪伴與傾聽固然重要,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情緒、給予溫暖,但沒有人可以替我們感受與接納痛苦,因為這些痛苦發生在我們身上。不管旁邊有沒有良好的情緒支持者,我們都能夠透過對自身情緒的感受、理解與接納,減少不帶覺察的激盪情緒。
情緒與痛苦是人類生命的核心
情緒發生在我們的邊緣腦,包含杏仁核、海馬迴與其他關聯的腦部組織,與我們過去的情緒經驗、基因表現、家庭風格、精神疾病與身體疾病都有關連。情緒構成我們生命的核心與主題,這點在臨床重度憂鬱症的患者身上看見得最清楚。
憂鬱到最嚴重,一個人可以麻木到無法感覺到快樂、憂鬱與憤怒,與自己的情緒幾乎完全脫離,呈現情緒空洞的狀態;憂鬱經過治療,在抗憂鬱藥物的治療下,可以限縮甚至壓平情緒的波動,讓患者理智上知道自己的情緒卻沒有情緒反應;不管是兩種裡哪一種,受不了的患者都會抱怨他們無法感受或表達自我的情緒,造成其生命經驗的斷層,甚至懷疑其自我概念。
情緒走到最後,留下的,往往是長時間沉悶、煩躁不安的感覺。不管治不治療,他們都無法心平氣和以對,因為這些患者的心並未枯竭,他們心中的煩躁讓他們時常處在反覆思量、或是處在一種煩躁又坐立不安的狀態。
情緒與痛苦幫助建構自我意識
憂鬱可以遮蔽日光與月光,卻遮掩不了生命的內在生機。事實上,情緒與痛苦反而往往幫助我們從大一體的社會解脫,重新建構自我意識,尋找身為人的自我價值。
臨床上決定憂鬱症患者預後的,往往不是積極樂觀的心態(因為在憂鬱症下積極樂觀都被磨消殆盡),不是豐足的支持系統(再豐足也有失去耐性與希望的一天),而是對於自我情緒的感受、理解與接納。因為接納,才能拋下我們認知上的錯覺、幻想或妄想,重新看見真實自我的狀態。跌倒了想站起來,我們要先讓腳著地。
正念靜心練習的可能性
正念靜心的練習,包含兩個核心部分。分別是靜觀當下的練習(包含觀察、描述、不評價內在經驗、不任由內在經驗驅動行為、帶著覺知行動)與慈心練習(包含自我憐憫、共通人性、慈悲)。
2019年統合分析研究顯示:靜觀當下的練習除了可以❶有效增加觀察、描述、不評價內在經驗、不任由內在經驗驅動行為、帶著覺知行動的能力,也能❷增加內感覺感知(Interoceptive Body Awareness)、增加對於自我情緒運作的理解,❸減少思考沉溺。慈心的練習,除了可以❶增加自我憐憫(Self-Compassion)、共通人性(Common Humanity),也能❷增加自我健康(Well-Being)的感覺。
自我憐憫不是自怨自艾,不是追求自尊,也不是溺愛自己或自嗨。自我憐憫是:❶知道自己正在經驗情緒(不管是正向情緒或痛苦)、❷告訴自己這份情緒是自己生命重要的一部分、❸對自己仁慈,允許情緒釋放,但不是沉溺或享受、❹情緒激動時安住當下身體感受、❺對自己溫暖與友善。
當我們痛苦時,如果身邊沒有豐足的情緒支持系統,又極度想尋找一個溫暖依託時,試著透過手部姿勢給與自己溫暖,可以先雙手環抱自己,然後依照自己的速度緩慢呼吸,感受看看指尖、手指、手掌與手臂跟自己身體碰觸的感覺、溫度、力道與彆扭,如果是手冰的人,也可以試試看抱著暖暖包後再擁抱自己。
一杯水,一顆糖,一步路都可以是自我照顧的一世界,只是要我們慢下來慢慢體會。
avatar-img
121會員
73內容數
情緒腦學,彙整與精神科、身心科相關的腦科學論文,幫助讀者透過腦科學來理解自身或親朋好友遭遇的情緒障礙或情緒疾病(憂鬱、焦慮、強迫等等)。與公開的文章不同,情緒腦科學專欄,將更深入解釋腦部與情緒的關聯,幫助希望進一步理解情緒在頭腦間運作機轉的讀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醫療心空間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在我們之中,有一些人,在開始或持續投入工作之前,希望先找到工作的意義,如果還找不到,就想先暫時留在不工作的狀態。這樣的等待,其實是需要花費人際成本、生理成本與時間成本的。而且這樣的尋找動作,有時候,可能是我們迴避自身壓力反應的一種舉動。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準備精神健康基金會的講座時,發現課前網友的提問都非常犀利。透過這些提問,我們也清楚看見一些民眾對於正念的迷思。在這裡,我們透過文字重新整理講座裡提到的幾個正念想法,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更進一步了解,正念與正念生活到底長成什麼模樣?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看似沒有盡頭的焦慮,有時候完全找不到任何原因。但焦慮在焦慮這件事,卻可能回應到我們內在失控的情緒與感覺。雖然將這樣的感覺丟給別人可能很爽,但卻無法阻止焦慮繼續產生。讓我們一起學習,要如何透過情緒日記來幫助自己處理失控的情緒與感覺。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疫情趨緩下,精神科門診的當事人中,主訴清醒夢(定義:做夢者於睡眠狀態中保持意識清醒,甚至可以操做夢中自己的行為,影響夢境的走向)的比率增加許多。除了倚賴藥物或解夢來改善睡眠障礙,正念靜心也是另一種處理夢境的方法。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當身邊優秀的人不斷進步與收穫,在鎂光燈下閃閃發亮,不知道妳/你心中有甚麼感覺與反應?羨慕?忌妒?自責?還是詛咒?在人比人氣死人的世界裡,收不住的競爭焦慮與憂鬱,要怎麼樣練習與調適才會比較容易呢?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對生活在臺灣的人來說,2021年5月、6月是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特別難忘的一段時間。三級警戒中,因為實體互動減少,「感覺寂寞」成為許多人的共享經驗。值得注意的是,即便疫情好轉,有些人的寂寞感卻彷彿時間凍結,遲遲無法消解。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在我們之中,有一些人,在開始或持續投入工作之前,希望先找到工作的意義,如果還找不到,就想先暫時留在不工作的狀態。這樣的等待,其實是需要花費人際成本、生理成本與時間成本的。而且這樣的尋找動作,有時候,可能是我們迴避自身壓力反應的一種舉動。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準備精神健康基金會的講座時,發現課前網友的提問都非常犀利。透過這些提問,我們也清楚看見一些民眾對於正念的迷思。在這裡,我們透過文字重新整理講座裡提到的幾個正念想法,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更進一步了解,正念與正念生活到底長成什麼模樣?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看似沒有盡頭的焦慮,有時候完全找不到任何原因。但焦慮在焦慮這件事,卻可能回應到我們內在失控的情緒與感覺。雖然將這樣的感覺丟給別人可能很爽,但卻無法阻止焦慮繼續產生。讓我們一起學習,要如何透過情緒日記來幫助自己處理失控的情緒與感覺。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疫情趨緩下,精神科門診的當事人中,主訴清醒夢(定義:做夢者於睡眠狀態中保持意識清醒,甚至可以操做夢中自己的行為,影響夢境的走向)的比率增加許多。除了倚賴藥物或解夢來改善睡眠障礙,正念靜心也是另一種處理夢境的方法。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當身邊優秀的人不斷進步與收穫,在鎂光燈下閃閃發亮,不知道妳/你心中有甚麼感覺與反應?羨慕?忌妒?自責?還是詛咒?在人比人氣死人的世界裡,收不住的競爭焦慮與憂鬱,要怎麼樣練習與調適才會比較容易呢?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對生活在臺灣的人來說,2021年5月、6月是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特別難忘的一段時間。三級警戒中,因為實體互動減少,「感覺寂寞」成為許多人的共享經驗。值得注意的是,即便疫情好轉,有些人的寂寞感卻彷彿時間凍結,遲遲無法消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許多人往往忽視了自身的情緒和心理健康。長期不梳理情緒可能導致情緒失控、人際關係受損,甚至身心健康下降。相對地,習慣性地梳理情緒,能有效減輕壓力、促進健康與幸福感。本文將介紹不梳理情緒的影響及梳理情緒的多種方法,幫助我們更瞭解自己,提升生活品質。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Thumbnail
大腦也需要做伏地挺身 我們怎麼思考,就會怎麼感覺,頭腦可以說是通常情緒的入口。 我們能夠深度體驗生活,能夠創造性思考,能夠不斷學習新知,能夠讓人生中的一切充滿可能,都要歸功於大腦的運作。 然而,不知道你有沒有察覺到一件事,那就是:你的注意力變得渙散了,很難集中精神去做某件事。
Thumbnail
你知道嗎,我們的內在其實早已給了我們所有需要的一切了,但我們有辦法看見嗎,還是我們仍然只活在大腦裡而不是心裡呢?
Thumbnail
痛苦的來源,經常來自大腦的自我設限。保持開放的態度,可以跳脫固執的信念。
人的情緒大略可分成喜怒哀懼憫。基本上,我的想法是人的一切行事動力,都是為解決自己的情緒反應而來,而人為了應付情緒產生的反應,表現出來的,就是我們的外在行為,一連串的行為累積,就是我們的人格表現。 情緒,而非理性,是帶動我們一切行為的動力,理性只是要滿足或解決情緒反應的必需工具。
Thumbnail
這篇文章旨在探討人們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並從中學習和成長。深入探討了恐懼、憤怒、生命力量的某種紊亂失調以及人類心臟的相關議題。
Thumbnail
在生活中,情緒與思維方式對人們的行為和目標達成有著深遠的影響。本文探討瞭如何分析情緒、不同的情緒反應和錯誤的思維方式,並提供了走出情緒迷宮的方法。透過正確的思考方式,我們能夠更健康地面對生活的挑戰。
Thumbnail
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許多人往往忽視了自身的情緒和心理健康。長期不梳理情緒可能導致情緒失控、人際關係受損,甚至身心健康下降。相對地,習慣性地梳理情緒,能有效減輕壓力、促進健康與幸福感。本文將介紹不梳理情緒的影響及梳理情緒的多種方法,幫助我們更瞭解自己,提升生活品質。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Thumbnail
大腦也需要做伏地挺身 我們怎麼思考,就會怎麼感覺,頭腦可以說是通常情緒的入口。 我們能夠深度體驗生活,能夠創造性思考,能夠不斷學習新知,能夠讓人生中的一切充滿可能,都要歸功於大腦的運作。 然而,不知道你有沒有察覺到一件事,那就是:你的注意力變得渙散了,很難集中精神去做某件事。
Thumbnail
你知道嗎,我們的內在其實早已給了我們所有需要的一切了,但我們有辦法看見嗎,還是我們仍然只活在大腦裡而不是心裡呢?
Thumbnail
痛苦的來源,經常來自大腦的自我設限。保持開放的態度,可以跳脫固執的信念。
人的情緒大略可分成喜怒哀懼憫。基本上,我的想法是人的一切行事動力,都是為解決自己的情緒反應而來,而人為了應付情緒產生的反應,表現出來的,就是我們的外在行為,一連串的行為累積,就是我們的人格表現。 情緒,而非理性,是帶動我們一切行為的動力,理性只是要滿足或解決情緒反應的必需工具。
Thumbnail
這篇文章旨在探討人們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並從中學習和成長。深入探討了恐懼、憤怒、生命力量的某種紊亂失調以及人類心臟的相關議題。
Thumbnail
在生活中,情緒與思維方式對人們的行為和目標達成有著深遠的影響。本文探討瞭如何分析情緒、不同的情緒反應和錯誤的思維方式,並提供了走出情緒迷宮的方法。透過正確的思考方式,我們能夠更健康地面對生活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