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根王妃童書“The Bench”:家,是最美的風景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梅根王妃(The Duchess of Sussex)童書,The Bench.Photo by bookarchery
2021年,英國凱特王妃出版了攝影集,Hold Still: A Portrait of Our Nation in 2020,該攝影集紀錄了在封城期間由業餘攝影師所分享的英國群像。此外,藉由出版攝影集時,凱特王妃與非營利組織The Book Fairies攜手營銷一波treasure hunt的遊戲,將150本實體書藏在秘密地點,找到的人即可獲得The Book Fairies的金色貼紙/緞帶以及王妃的信。
The Bookies Fairies 是啟發台灣漂書站的源頭,鼓勵愛書人將買回已閱的書放漂在公眾能取得的地方,傳遞書香,分享知識。而,繼凱特王妃的公益攝影集活動後,梅根王妃也出版了童書(The Bench),講述從一個母親眼裡所能見到的最美風景,家,以及father-son relationship。
該繪本與曾得過美國圖書館協會Caldecott Medal 獎的繪本作家/插畫家Christian Robinson合作。Christian Robinson擅長mix and match,其中代表之作為Last Stop on Market Street以及Carmela Full of Wishes。而在The Bench(長椅)一書中,Christion Robinson採用acrylic paint(壓克力畫)跟colored pencil(色鉛筆畫)技法來為繪本做另一層故事鋪墊。
童書繪本在children’s literacy已是顯學,知名大家如Maurice Sendak的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野獸冒險樂園),已被改編成電影,探討每個孩子心中的inner beast在面臨情緒轉折時,自己該怎麼與內心的怪獸相處。又,大人要怎麼與受情緒左右的孩子共處並引導其走出情緒。此外,還有常在台灣辦展覽的Eric Carle,其“好餓的毛毛蟲”系列與Hervé Tullet,“小黃點”系列,對於尚處於童蒙時期的孩子,不單是language(語言)也是art(美學)的啟蒙。
每本童書背後都有作者想要釋放的訊息或者隱含的深意。The Bench(長椅)是本結構簡單,寓意簡明的繪本書。Bench 是個暗喻,家。家,是孩子最溫暖的港灣。不論什麼人種,什麼宗教信仰,什麼樣的父親形象,高矮胖瘦,或坐或站或蹲,其在小孩的眼裡都是高大如山。而孩子從爬到站再到走的過程中,一路跌跌撞撞,總會有人be there to support to back you up.那是家,是父與子,是身為母親的眼裡最美的風景。
當然,每本繪本書都會有隱藏的彩蛋,而插畫家Christian Robinson更將細節妥貼的呈現在行雲流水的畫面裡。頁與頁間的畫面彷彿夏日微風,輕輕柔柔,讓小讀者唸完後,臉上笑意盎然。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31會員
221內容數
在跨文化裡學習兼容並蓄。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bookarchery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自從疫情以來,全世界不少博物館都開放線上展覽。台北故宮在IG上的展品介紹更是非常白話親民接地氣,雖然有歷史揉雜其中,但卻不枯燥難懂,反而是越看越引人入勝。 在IP架空歷史劇已經紅紅火火了幾年後,越來越多的歷史科普書出現,從“吃一場有趣的宋朝飯局“開始,各個年代的科普專書如雨後春
當閱讀型態改變,閱讀人口下降,傳統紙媒更是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在挑戰之下,New York Public Library(紐約市立圖書館)於2018年與廣告創意公司Mother攜手打造InstaNovels,讓IG世代能夠在使用不同的載體下,一樣享受閱讀的樂趣。首發之作即為Le
在矢部太郎繪寫的類人生自述漫畫小品裡的”房東阿嬤與我”也讓人感受到一期一會的意味,不過其中關於青銀世代共居的點點滴滴卻是精華所在,那些精妙絕倫的對話以及青銀世代互動間的竅妙氛圍。還能自主生活的房東阿嬤,與其說要找租客,不如說找人陪伴,出生在二次世界大戰前,當過工廠女工,依父母之命結婚,爾後離婚,在她
味覺是種記憶符碼,是從母親煮的菜裡頭開始建構。 從菜餚的擺盤,呈盤的食器,用的食具,視覺與美感的啟蒙,所謂“色”。 接著是在烹煮過程中,無論何種料理手法,煎煮炒炸燉滷悶煨,各有各的“香”,而那香勾出了“味”。所謂,色香味。 舌尖的記憶綿延出許多美好的回憶。於是蔡瀾先生所寫的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說穿了,作者試圖以人類學家的角度來臥底觀察紐約上東區(Upper East Side)的貴婦媽媽圈生活,不過是身份認同焦慮。 不論是本土或者外來遊客,紐約的中央公園,大都會博物館( Metropolitan Museum),第五大道,是去紐約一定要打卡朝聖的點。但對住在上東區的人
Option B Resilience leads to greater happiness, more success and better health.  ~from Option B by Sheryl Sandberg and Adam Grant  2020以來,全世界政經情勢好壞參半,
自從疫情以來,全世界不少博物館都開放線上展覽。台北故宮在IG上的展品介紹更是非常白話親民接地氣,雖然有歷史揉雜其中,但卻不枯燥難懂,反而是越看越引人入勝。 在IP架空歷史劇已經紅紅火火了幾年後,越來越多的歷史科普書出現,從“吃一場有趣的宋朝飯局“開始,各個年代的科普專書如雨後春
當閱讀型態改變,閱讀人口下降,傳統紙媒更是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在挑戰之下,New York Public Library(紐約市立圖書館)於2018年與廣告創意公司Mother攜手打造InstaNovels,讓IG世代能夠在使用不同的載體下,一樣享受閱讀的樂趣。首發之作即為Le
在矢部太郎繪寫的類人生自述漫畫小品裡的”房東阿嬤與我”也讓人感受到一期一會的意味,不過其中關於青銀世代共居的點點滴滴卻是精華所在,那些精妙絕倫的對話以及青銀世代互動間的竅妙氛圍。還能自主生活的房東阿嬤,與其說要找租客,不如說找人陪伴,出生在二次世界大戰前,當過工廠女工,依父母之命結婚,爾後離婚,在她
味覺是種記憶符碼,是從母親煮的菜裡頭開始建構。 從菜餚的擺盤,呈盤的食器,用的食具,視覺與美感的啟蒙,所謂“色”。 接著是在烹煮過程中,無論何種料理手法,煎煮炒炸燉滷悶煨,各有各的“香”,而那香勾出了“味”。所謂,色香味。 舌尖的記憶綿延出許多美好的回憶。於是蔡瀾先生所寫的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說穿了,作者試圖以人類學家的角度來臥底觀察紐約上東區(Upper East Side)的貴婦媽媽圈生活,不過是身份認同焦慮。 不論是本土或者外來遊客,紐約的中央公園,大都會博物館( Metropolitan Museum),第五大道,是去紐約一定要打卡朝聖的點。但對住在上東區的人
Option B Resilience leads to greater happiness, more success and better health.  ~from Option B by Sheryl Sandberg and Adam Grant  2020以來,全世界政經情勢好壞參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我們從小到大,都在和”有沒有用”這個詞在打交道。習慣以”有用””沒有用”來做對待人事物的判斷。在工作上,如果無法立刻產出成果,或是眼下看不到短期利益,就是”沒有用”。在實用主義當道之下,人生難道只有一種選擇嗎?
Thumbnail
小時候你是不是這樣想:我想快快長大,長大以後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了!這個願望其實很實際,成年了本來就自然擁有自主權,可以自己安排做什麼,出門不用跟爸媽報告要去哪?想要讓自己的生活過成什麼模樣,自己可以規劃,聽起來挺棒的,人生不就應該是這樣嗎?  成年後的我們,隨著年紀增長,反倒越來越難「做自己」
Thumbnail
有位遇到工作困境來訪者的提問,讓我印象深刻:老師,我一定要有目標嗎?我不能就這樣平凡過一生嗎?這讓我想起我曾和一個員工做離職面談的對話:「為什麼每個人都要問我離職以後要做什麼?難道沒有目標也不行嗎?我就只想要這樣過日子就好!」我不禁思考:難道成功人生只有一個標準嗎?我可不可以是個普通又快樂的人呢?
Thumbnail
英國是個歷史悠久的國家,而美國與英國相比,就是個相當年輕的國家,英美的文化差異實在太多了,尤其很多都是表現在行為和價值觀上…
Thumbnail
時常刻意練習活用思考,就會慢慢習慣去思考,也才不容易被新聞媒體或其他的人事物操縱,進而看清事件背後的真實意圖和目的…
Thumbnail
「我去大公司有制度好呢?還是去新創公司有挑戰彈性?要不要去別的國家工作增加競爭力?」很多人在面臨轉職時,心中都有這些問號,也很迷茫到底哪個選擇才對,這也是我在作職涯規劃諮詢時,很常被問到的問題。 要如何選擇一家「不錯」的公司呢?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我們從小到大,都在和”有沒有用”這個詞在打交道。習慣以”有用””沒有用”來做對待人事物的判斷。在工作上,如果無法立刻產出成果,或是眼下看不到短期利益,就是”沒有用”。在實用主義當道之下,人生難道只有一種選擇嗎?
Thumbnail
小時候你是不是這樣想:我想快快長大,長大以後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了!這個願望其實很實際,成年了本來就自然擁有自主權,可以自己安排做什麼,出門不用跟爸媽報告要去哪?想要讓自己的生活過成什麼模樣,自己可以規劃,聽起來挺棒的,人生不就應該是這樣嗎?  成年後的我們,隨著年紀增長,反倒越來越難「做自己」
Thumbnail
有位遇到工作困境來訪者的提問,讓我印象深刻:老師,我一定要有目標嗎?我不能就這樣平凡過一生嗎?這讓我想起我曾和一個員工做離職面談的對話:「為什麼每個人都要問我離職以後要做什麼?難道沒有目標也不行嗎?我就只想要這樣過日子就好!」我不禁思考:難道成功人生只有一個標準嗎?我可不可以是個普通又快樂的人呢?
Thumbnail
英國是個歷史悠久的國家,而美國與英國相比,就是個相當年輕的國家,英美的文化差異實在太多了,尤其很多都是表現在行為和價值觀上…
Thumbnail
時常刻意練習活用思考,就會慢慢習慣去思考,也才不容易被新聞媒體或其他的人事物操縱,進而看清事件背後的真實意圖和目的…
Thumbnail
「我去大公司有制度好呢?還是去新創公司有挑戰彈性?要不要去別的國家工作增加競爭力?」很多人在面臨轉職時,心中都有這些問號,也很迷茫到底哪個選擇才對,這也是我在作職涯規劃諮詢時,很常被問到的問題。 要如何選擇一家「不錯」的公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