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文化局舉辦「久遠石成 花蓮美石巡迴展」初衷乃為推廣石藝暨賞石文化,期望策展人在顧及在地紋理之餘,以置外者視角吹皺一池春水。
蒼然兩片石,厥狀怪且醜。俗用無所堪,時人嫌不取。
結從胚渾始,得自洞庭口。萬古遺水濱,一朝入吾手。
擔舁來郡內,洗刷去泥垢。孔黑煙痕深,罅青苔色厚。
老蛟蟠作足,古劍插爲首。忽疑天上落,不似人間有。
一可支吾琴,一可貯吾酒。峭絕高數尺,坳泓容一斗。
五弦倚其左,一桮置其右。窪樽酌未空,玉山頹已久。
人皆有所好,物各求其偶。漸恐少年場,不容垂白叟。
迴頭問雙石,能伴老夫否。石雖不能言,許我爲三友。
石雖不言語,卻能在與人相遇的當下傳遞一份安定的力量,一則則人與石的故事,跨越時空與每個曾有類似心靈感知的您我相會。無獨有偶,與石相遇的故事也曾發生在白居易的生命中,〈雙石〉細數他與兩塊石頭的相遇,從初識、為其理容,到託石寄情,以石為友,白氏與雙石的故事就這般傳世至今。
現時存世之石,其實體現身時空遠超過人類理解範圍,在人類未知的時間裡,石類早已凍結在洗鍊的親密中,成為空間與時間相互調和後的安詳存在。故此,菲比以「時間」切入,在「與石共舞」、「諸法石相」兩大主題之外,另添「時間場景」。
儀式提供一個框架,被標示出來的時間或空間提醒我們一種持續的期望,正如同常聽到的「很久很久以前」,製造了一個聽童話故事的心境。( A ritual provides a frame. The marked off time or place alerts a special kind of expectancy, just as the oft-repeated ‘Once upon a time’ creates a mood receptive to fantastic tales. )
由花蓮縣石藝文化推行協會協同辦理,採徵件方式,邀約花蓮七大石藝協會提出精品級石種參與選件。展區分為奇雅石、圖案石、石畫、光畫、東玉雕刻等形式,含納玫瑰石、台灣玉、東海岸玉石等石種,展品類型豐富,正若人間繁茂,而石類特有紋理,在賦予人類既視之情後,建成一幅幅動人景緻,壯闊山林微縮至一顆石頭,日常生活亦隨之引入大自然的靈秀之氣。張大千便曾因友人贈石,賦詩以表內心歡快——「知予無力買青山,萬里殷勤聘翠鬟,天遣多情能目笑,人驚絕代見眉彎」。我們欣賞玫瑰石的華麗,東玉的冰清玉潔,台灣奇石的幽默有趣甚至簡約高雅,每塊石頭都各具姿色,都是藏家所愛。於是,我們與石共舞。
花蓮縣文化局邀請石藝創作者合意共鳴,以具象之形呼應「久遠石成」無始亦無終之精神寓意。玉石雕刻與天然原石,輔以佛教故事寓意,帶來豐富又不失莊嚴的觀賞角度。時而見其紋路恰如怒目金剛,時而慈悲垂目,於是,諸法石相,亦實相。
菲比邀請王安琪、王意婷,與 Sky Gemstone,以其各表時空,令『很久很久以前......』現身展覽敘事,化為序亦為跋的邀遊者,伴您走一段未完待續的未竟之徑。
一小時不僅僅是一個小時,
它是一只滿有氣味、聲息、念想與氛圍的花器。
Une heure n'est pas qu'une heure,
c'est un vase rempli de parfums, de sons,
de projets et de climats.
時間場景以天外飛來的隕石破題。在時空敘事中曾深刻致命墜落的隕石,歷經被撇除、被燃燒,最終以超高速撞擊地球後俐落現身,故事中,雖曾被宇宙甩入黑暗,最終因遊歷地球翻轉劇情,在人類觀賞之際,腦內同步放映的經典場景。
鎳鐵隕石端件 MUONIONALUSTA METEORITE
14 x 5.3 x 4.5 cm,929g
屬IVA群的細晶八面隕鐵,發現地:瑞典
Sky Gemstone 主理人簡占元 提供數件經典國際隕石藏品。人類在地球發現的奇石中,隕石是唯一來自太空的實體物質,其前身多為小行星,數十億年前與太陽系天體系統同生,它們相互碰撞,偏離軌道,行經地球引力範圍被其吸引,穿越大氣層摩擦燃燒後墜落地表。因受高溫燃燒,形成帶棕黑色熔殼的波狀形體,彷彿來自太空的雕塑創作。
此外 Sky Gemstone 也帶來能
重現很久很久以前,遠古人類使用岩石製成生活工具的例子——黑曜岩手斧、刀具與箭頭。 以及受隕石衝擊而生成的似曜岩(俗稱玻隕石)因隕石高溫瞬間液化地表物質,飛濺後回落地面的玻璃質原石,表面冷卻後的自然流紋構造各異其趣,在人類歷史中曾被製成工藝品或飾物,與黑曜岩被人類使用的場景類似。
人類面對不見終了的時空,知其渺小,體察無常,無論何時何地都有生命崛起與消失,但每一種生命都有其能與時間抗衡,伴其延續自我的方式,王意婷以作品成形的時間為刻度,將她的關懷、境遇封存起來,送到每時各地,環形時間觀,無止息地縈繞在她的創作中。
王意婷 〈感官記憶 1 - 3〉
紅銅、925銀、琺瑯、葡萄石
12 x 5 x 3 cm
2018
藉由藝術家理解、感受到的礦石外形與心性,再以琺瑯、金工技法進行轉譯——臨摹「自然中的原型」,創造「詮釋原型」,在本展中的創作系列便可清楚看見兩者關係。王意婷以手創之物為其代言,以本能回應、詮釋她所感知的世界,時間就此靜止,並得以擁抱永恆的時間持續書寫,自此,她與您我的過去、未來,在她所說的故事中,攜手同行,繼續啟程。
樂於且善於以詼諧回應社會風向的王安琪,總能在現實與創作中以此妙法,將頑固癥結緩緩挑起,激起反思與會心共鳴,正如王安琪於其碩士論文中,引用原研哉《設計中的設計》論點:「所謂詼諧,是表現出一種相當高精確度的「理解」所成立的狀態,沒有了解內容的人是不會笑的。除了掌握內容,更要有餘裕能從別的角度來鑑賞,才能夠有笑容發生」。王安琪所採用的創作手法與態度便是高話淡說,深入淺出,作品的幽默於是乎在通俗皮相下,挾帶一股柔軟且堅定的穿透力。
此次,王安琪延續其創作脈絡,帶來「不入耳」與「那些討厭的時刻」創作系列。「不入耳」回應人類使用「耳機」的場景進程與變異。最初,耳機的發明原為提高聆聽音訊的便利性,爾後突破有線狀態轉為無線,但人類使用無線耳機的目的卻逐漸不限於其實用功能,轉而朝向心理層面的需求,透過耳機進行空間、人際隔離,甚或作為身份地位座標,這些狀況都使得耳機不只是耳機,甚至耳機不再是耳機。
「那些討厭的時刻」則是非常直觀式的作品,王安琪以一種豁達的心境,重現那些(我們曾經歷,或聽聞過的)討厭時刻,因此,遇見作品的當下,您一定可以投入某種程度的生命體驗,產生同理,會心一笑。
久遠石成,乘時(石)歸來
時間總是無可阻擋,尖銳又柔軟地將向前推移,人類亦如此與時俱進,石類成形是一篇篇難以輕易展開的故事,隨時間疊加出層次多密的敘述空間。花蓮縣文化局、石友、創作者與菲比,攜手跳脫線性時間觀,試圖重現、取樣、再製,打開另一種既是亦非,承先啟後的石藝文化,以置外者身份走入,尊重既存立場,提出藏於有形之外的時間場景,作為考察「久遠石成」昔在今在的時空切片,進而邀請更多置外者現身關懷。
一塊塊孤立的感知在冰冷深沉的宇宙真空中閃耀發光,如同廣闊深海裡的泡沫。跌跌撞撞、千變萬化,融合交會,分崩離析,留下螺旋狀的磷光足跡。當他們向前推進,在看不見的表面升起時,每一道磷光都是獨特的署名。
久遠石成,時間在此靜候
邀您一同看見
石,乘時歸來
久遠石成 花蓮美石巡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