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平安寓意渡為靈魂最外層的溫暖包覆

物物者。左起王意婷、趙永惠、王安琪、陳郁君 圖片提供:物物者
從臺出發
2022年,四位以「當代首飾」專業見長的臺灣創作者——王安琪、王意婷、陳郁君、趙永惠,有感於過往提及「當代首飾」其概念、創作方法與邏輯多以西方思維為依歸,創作者力求跟上「國際腳步」,但卻在過度仰息西方論述,與時間觀裡迷失自我,為此,她們決定以物物者(dodoer)為名,開了一間專賣戒指的「嘟嘟銀樓」,並以最接地氣的創作,邀請觀眾在熟悉的情境,進入她們想說的新事與故事裡,召喚共振。
2025年,物物者再次從「臺灣人的首飾」出發,問了一題「如果銀樓是台灣人第一件首飾的來源,那台灣人身上還配戴什麼?」就此得到「護身物的配戴」這個答案。護身文化
那護身符裡有一張紅紙包著香灰,並且摺成小小的八卦形狀與日常親近的「護身文化」實為跨國籍,超時空的集體記憶,甚至可謂一項人類共通的文化資產。各個國家均有其護身文化;各地又因地制宜地長出切實當地的護身信仰,而不同家族亦有自家獨有的護身習俗。但無論如何,餽贈護身物仍是相熟相惜之人間特有的福祉與權利,無法分及外人。
手巾觸感柔軟,不像米袋做成褲頭那麼磨手
三郎記得卡桑求符時非常詳細地把他的生辰年月唸了三遍,並且在香爐上轉了三圈
據說這樣符就會沾上香煙的氣味,菩薩就會保佑他的平安
摸到手巾裡的護身符的三郎覺得軟弱,於是他便祈禱起來
吳明益《睡眠的航線》
人們透過「物質化」抽象祝願,由身及心地將彼此緊密綰結。

王安琪〈平平安安〉圖片提:供物物者
帶有雙關修辭的守望確據
信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
我們將無形的願禱化為可見、可觸知、可上手 / 身的一份確據,這些寓意載體呼應本體謀求,使人安放身心,不至在人間載浮載沉。
樂於且善於以幽默回應社會風向的王安琪,總在現實與創作中以此妙法挑起癥結,使走過路過者均能無礙入門,激起共鳴。與安琪同為「冶器金屬物件工作室」創辦人的王意婷,則在創作中以「觀察者」自居,將手創之物視為一種語言,以本能回應、詮釋她所感知的世界。

王安琪〈双福〉圖片提供:物物者
此次,一動一靜的兩人不約而同地將華語因「一字多音、一音多字、一字多意」特點,長成的「諧音梗」放入作品之中,這項從古至今,被文人、被尋常百姓,巧妙使用在文學以及日常裡的雙關修辭,如今在臺灣大放異彩,甚至一發難以收拾,真可謂若要勸退臺灣人放棄諧音梗,恐怕已經 Taiwan 了。
對二人而言,護身符不僅僅只是一種象徵。它承載心願、寄望未來,令人安心,並因信為心願增添成真力量。作品中的葫蘆、蝙蝠、旺來、蘋果、瓶子、蓮花都是長年與臺灣人同在,帶有美好預兆的諧音圖像,安琪與意婷用一個個我們都懂的梗,讓願望隨身,也讓見者有份自己人的歸屬感。

王意婷作品 Lot of Us 圖片提供:物物者
安心所行,安身所居
趙永惠來自一個古老的穆斯林家族。
伊斯蘭教強調人與造物主之間,無須通過他者,即能將禱告直達天聽。一直以來穆斯林的祈禱儀式都極具身體性:禮拜中的身體律動──抬手、直立、鞠躬、叩首;祈禱時的手勢──雙手十指併攏,手心向上,尾指相依後置於胸前,以及數算造物主恩典時,伴隨口中唸誦,手上贊珠亦隨恩典前移。上述種種,恰恰證明人類作為肉體性的存在,確實需要透過有形的身體動作,在動養身,靜養神間探入內心,進而自我提醒。而這就是永惠眼中的「護身之物」。
延續「暫態」脈絡,趙永惠回收臺灣常見的加建材料──鐵皮,作為創作媒材。這些鐵皮或許曾是某人的家,而「家」通常是我們最熟悉且最依賴的空間。搭蓋鐵皮最初可能只為暫時空間,但卻在不知不覺間變成某人永久的「家」,此後,隨喜進行鐵皮增建,擴展家屋尺度。

趙永惠作品 The Cases 圖片提供:物物者
那些回收而來鐵皮充滿時間印記──褪色、斑剝、坑疤,這些強制附於表層,且看似不堪的,卻是它作為一名保護者的光榮功勳。而這項媒材也連結著永惠過往的生命經驗──兒時因父親公務,頻繁舉家遷徙,用以搬運家具的貨櫃正是鐵皮。自此,鐵皮被她視為一個又一個,裝載家族記憶,與寄托的容器。
此次,永惠結合「自身信仰」」與「心安居所」帶來全新創作。〈數算恩典〉中被二維化的贊珠融入葫蘆諧音,使「恩典」扣合臺灣人對「福份」意象的理解。而在Reminder 系列中,一雙雙祈禱之手,亦正領受來自造物主的智慧與祝福,其中有一件永惠一比一等比雙手,見證她用這雙手聚合心安與身安,併併、拼拼、安安,帶來平平安安。

趙永惠作品 Counting Blessings 圖片提供:物物者
聲音總是先於意義而存在
在形成語言之前,先有表音文字;文字之前,先有聲響
若不仰賴那聲音穿越森林,恐怕無從到達你所在的湖泊
小川洋子、堀江敏幸《接著,只要再貼上一枚郵票》
在陳郁君的記憶裡,生命中第一個護身符是13歲時母親送她的塑膠口哨。這個在他人眼中不被視為護身符的哨子,就此成為因學業晚歸時的保命符。她將哨子掛在頸上,宛如身前站著一位守護者。

陳郁君作品 Guardian Beep 圖片提供:物物者
少女郁君依著對口哨的信任,為那些夜歸的日子增添底氣,並獲得一個有別於知識體系的世界觀。無人有資格質疑母親送的塑膠口哨吹不響,因為它切切實實給了郁君被保護的感受,履行它作為護身符的職責,而她也在這套邏輯裡,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位置──被保護者。她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在必要時刻,拿起哨子,吹響它。
此次,郁君使用不同媒材,創作出造型不一且均能發聲的吊墜,作為抓髻之年的際遇迴響,期望那些因應不同機制而發出的聲響,滲入你我心中各個角落──曾經受傷的小凹痕、不易察覺的小皺摺,都能好好地、舒心地向前推進,祝願每個你都能遇見一個,屬於自己,小小的、響亮的保護者。

陳郁君作品 Balancing Act II 圖片提供:物物者

嘟嘟好平安 圖片提供:物物者
嘟嘟送平安
2025年,物物者以「平平安安」為名,將「護身文化」作為最大公約數,邀您一同尋找每位創作者、每件作品,與每段生命際遇之間,如何被述說、被轉譯,甚或是被勾起的總和的最小公倍數。您將發現我們能夠被安心收納其中,得其庇護, 所有心智與自我,亦寓居、運作其中,而這就是物物者送給拚博人間的平平安安。
無論這趟漫長的翻譯旅途中丟失了什麼,當我的思緒穿過文明的迷宮抵達你內心時
我想你是懂我的,你也覺得你是懂我的。我們的心努力靠近,即便短暫而不完美
這樣的想法是否會讓這世界感覺善良了一點
明亮了一點,溫暖了一點,更人性化了一點?
我們正是為了這樣的奇蹟活著
劉宇昆《摺紙動物園》

嘟嘟好平安 圖片提供:物物者
嘟嘟好平安
將於「交織之間」𝟤𝟢𝟤𝟧島作纖維集𝟤nd.展出
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紅磚區 西一西二西五館
時間:2025.04.18 —04.20
4/18 12:00 — 18:30
4/19 10:30 — 18:30
4/20 10:30 — 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