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界的同性性行為比你想像的還普遍
方格精選

動物界的同性性行為比你想像的還普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在大自然中,有1500多種的生物有同性性行為的表現,哺乳類跟鳥類是最常見的,蛇、兩棲類、昆蟲也時有所聞。 性行為在生物界中的定義是很廣義的, 每一個物種、每一種動物的表現方式並不相同,像是騎乘動作(mounting)、唱歌或跳舞的求偶(courting)、互相舔舐生殖器官(genital licking)、釋放精子(releasing sperm)或是育子(rearing young)都算是性行為的表現。 從生物的角度來說,科學家並不會用戀愛、同性戀、異性戀來形容,這些是人類用來表達情感的用語,在非人類的生物上身上並不適用,所以科學上會用同性性行為、異性性行為來形容。

raw-image
raw-image


倭黑猩猩 (Bonobo)
人類有同性戀、異性戀,那血緣上最接近人類的生物有嗎? 倭黑猩猩的DNA跟人類最接近,相似度高達98%,牠們也是少數會為了性快感而做出性行為的生物。 此外,無論是同性之間或是異性之間的性行為,都可以幫助牠們增進友情、提升地位或是降低緊張。 研究發現,母倭黑猩猩同性性行為的舉動比公的還多。


瓶鼻海豚
不論公母都有同性性行為,而且同性性行為佔所有性行為的一半。 研究顯示,公瓶鼻海豚普遍是同性、異性性行為都可以的。

信天翁
信天翁是終生伴侶制。 在夏威夷,有的族群有高達1/3是同性伴侶,兩隻母鳥為伴侶的比例高於兩隻公鳥。 其中一隻母鳥甚至會跟公鳥交配,完事之後就把公鳥趕走,然後回到原本的巢穴跟伴侶的母鳥一起孵卵、育子。

raw-image

天鵝
天鵝也是終生配偶,而兩隻公天鵝結成連理佔所有天鵝配對的1/5。 牠們會假裝跟母天鵝在一起、交配,生卵之後把母天鵝趕走,再一起孵卵、育子! 夫夫天鵝也曾有過偷卵的紀錄。

美洲野牛(Bison)
母野牛受精期一年只有一次,公野牛也只有短短的一小段時間可以跟母野牛交配。 受精成功之後母野牛就不再接受公野牛。 然而,繁殖期間公野牛會因為賀爾蒙的變化,持續呈現性慾高漲的狀況,但是又沒有母野牛可以交配了,所以就會出現公野牛彼此出現同性性行為的現象。 研究發現,野牛的同性性行為佔所有性行為的一半以上。

跟大家講一個美式冷笑話:
野牛兒子背起書包,準備出門上學,野牛爸爸就跟兒子說〝bye son!〞(音同Bison)

同性性行為並不符合達爾文的論點

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是演化論的重點之一。 普遍認知上,性行為的目的就是為了傳宗接代,物種才能夠永續存在;個體之間也要用最少的資源跟體力,來達到最高的報酬。 所以一公一母的交配方式,才能用最低的成本,獲得最高的效益。 然而,同性性行為完全是反其道而行。 同性雙方再怎麼努力也不可能繁衍下一代,物種的繁殖率跟生存率,都會因為同性性行為而付出代價,因此長期以來同性性行為都被認為是違背達爾文的演化論的(Darwinian Paradox)。

但是,動物界中竟然有1500多種生物保有同性性行為,而且都沒有在演化的過程中被淘汰。 為什麼呢?

科學家漸漸開始轉變思考方向。 人類長久以來的假設「性行為是為了傳宗接代,所以只能一公一母」及「異性性行為才是正常的」,是人類以社會學的角度所訂定的,但是在生物界中可能不適用。 同性性行為可能在物種演化的初期就存在了,那時候的性行為也可能是以無差別的方式在進行,不用在乎彼此的性別。 現在還有很多物種是在交配的當下才決定性別的,像是蝸牛、海膽等。

如果同性性行為的代價很高,會減低繁殖率,也會造成物種的負面成長,那同性性行為就應當在演化的過程中漸漸被淘汰,但事實並非如此。 因此,同性性行為極有可能不會影響物種的存亡,而且有可能還會正面增加繁殖率、加強物種的成長。

raw-image

未來研究方向

科學家開始以新的假設為出發點。 「同性性行為有利於物種的生存跟演化」以及「同性性行為是物種原始的行為」是現在許多學者的研究重心。 他們認為性行為不單單只是為了繁衍後代,還可能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一組專門研究甲蟲的科學家做了一個實驗,他們觀察兩群同物種的甲蟲,一群讓他們自然繁殖生長,另外一群則是挑選有同性性行為的甲蟲來進行繁殖,所以每一代同性性行為的現象都有維持下去。 好幾代之後,科學家發現,雌蟲在有同性性行為的族群中會產較多數量的卵。

過往以來的研究、觀察都是以異性性行為為主,同性性行為都是不小心記錄到的,也都不是研究重心。 近十幾年開始才漸漸有以同性性行為為中心的研究。 有朝一日希望可以解開「為什麼這麼多物種都有同性性行為」、「同性性行為的意義」以及「為什麼同性性行為在演化過程中沒有消失」這幾個謎了!

人類以社會學的角度來看自然界的性行為其實是不正確的。 當人類給自己上了枷鎖之後,反而不能客觀地去看這件事。 一夫一妻制跟異性戀的思維,是因為人類的社會倫理道德,也因而才會有同性戀被歧視的狀況。 然而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最真實、最自然的,自然界中的同性性行為、借精生子、找代理孕母都是自然而然發生的。 當人類越了解自然界的同性性行為,就越可以減少誤解跟偏見。

資料來源:

  1. Bailey et al. Same-sex sexual behavior and evolution.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June 16, 2009
  2. Bawagan, J. Scientists explore the evolution of animal homosexuality: Imperial News: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Imperial News. May 2, 2019. Retrieved September 24, 2021, from https://www.imperial.ac.uk/news/190987/scientists-explore-evolution-animal-homosexuality/.
  3. Berger et al. Sexually antagonistic selection on genetic variation underlying both male and female same-sex sexual behavior. 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2016; 16 (1) DOI: 10.1186/s12862-016-0658-4
  4. Monk, J.D., Giglio, E., Kamath, A. et al. An alternative hypothesis for the evolution of same-sex sexual behaviour in animals. Nat Ecol Evol 3, 1622–1631 (2019). https://doi.org/10.1038/s41559-019-1019-7
avatar-img
Ni砸惑舖的沙龍
90會員
70內容數
Narrative Interview,簡稱Ni,是我在面對困惑時會使用的方法。 沒有辦法解答的時候,就自己說點面對時的感受,也許不好不壞,但希望可以記得什麼。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Ni砸惑舖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S7EP2||「彎的For Land-聽Podcast挺同遊串聯活動」,我的擁抱多元性別經驗 本集收聽連結:https://sndn.link/willyfc5566/gfiG1W 串聯活動 歡迎收看(聽)Awesome Money的串聯推廣單元,這個串連活動是【彎的for Land 挺同遊】串聯
1969 年 6 月 28 日美國石牆酒吧發生了一連串示威衝突,這場暴動和後繼的示威抗爭行動成為了現代LGBT權利運動的開端。 因此每年6月,世界各地平權組織都會舉辦活動(還有各種彩虹產品會突然冒出)一同慶祝「同志驕傲月」,提升大眾對多元性別社群的關注度。
一年的時間完全可以用飛快來形容,感覺才剛學會打針而已,沒想到已經默默變成小時候夢想中的那個男人了。雖然感覺外表上沒有變很多,但我真的很喜歡現在的自己。這一年來經歷的每個小改變,都會讓我開心到不行。用藥第一年大概是改變最快最明顯的一段時間,所以我也特別珍惜,盡力記錄下這些東西。一方面希望可以幫助到其他
5月17日是 #國際不再恐同恐跨恐雙日 IDAHOTB,希望提升社會大眾對同性戀的關注與了解,期望消除一切形式的不公平對待。直到2009年,反對跨性別恐懼被納入,而反對雙性戀恐懼,也在2015年被納入。因此才有今天所知的國際不再「恐同」「恐跨」「恐雙」日。
還記得去年母親節是我開始HRT前沒多久,也就是我跟爸媽最僵持不下的一段時間。他們不是反對我變男生這件事,而是擔心用藥對身體的影響,所以其實我們溝通了滿久...
資料來源更新至2020年世界各國/地區之情況,本站不定期更新,如欲及時獲取第一手資料,可至文末參考資料列表參閱。 本文依照變更身分證件、出生證明等性別(以下簡稱為換證)之條件,分為三大部分:「免術換證」、「換證需經手術」、「依法不得更改性別」,其餘未列出的國家,皆為政策與現況尚不清楚者。
S7EP2||「彎的For Land-聽Podcast挺同遊串聯活動」,我的擁抱多元性別經驗 本集收聽連結:https://sndn.link/willyfc5566/gfiG1W 串聯活動 歡迎收看(聽)Awesome Money的串聯推廣單元,這個串連活動是【彎的for Land 挺同遊】串聯
1969 年 6 月 28 日美國石牆酒吧發生了一連串示威衝突,這場暴動和後繼的示威抗爭行動成為了現代LGBT權利運動的開端。 因此每年6月,世界各地平權組織都會舉辦活動(還有各種彩虹產品會突然冒出)一同慶祝「同志驕傲月」,提升大眾對多元性別社群的關注度。
一年的時間完全可以用飛快來形容,感覺才剛學會打針而已,沒想到已經默默變成小時候夢想中的那個男人了。雖然感覺外表上沒有變很多,但我真的很喜歡現在的自己。這一年來經歷的每個小改變,都會讓我開心到不行。用藥第一年大概是改變最快最明顯的一段時間,所以我也特別珍惜,盡力記錄下這些東西。一方面希望可以幫助到其他
5月17日是 #國際不再恐同恐跨恐雙日 IDAHOTB,希望提升社會大眾對同性戀的關注與了解,期望消除一切形式的不公平對待。直到2009年,反對跨性別恐懼被納入,而反對雙性戀恐懼,也在2015年被納入。因此才有今天所知的國際不再「恐同」「恐跨」「恐雙」日。
還記得去年母親節是我開始HRT前沒多久,也就是我跟爸媽最僵持不下的一段時間。他們不是反對我變男生這件事,而是擔心用藥對身體的影響,所以其實我們溝通了滿久...
資料來源更新至2020年世界各國/地區之情況,本站不定期更新,如欲及時獲取第一手資料,可至文末參考資料列表參閱。 本文依照變更身分證件、出生證明等性別(以下簡稱為換證)之條件,分為三大部分:「免術換證」、「換證需經手術」、「依法不得更改性別」,其餘未列出的國家,皆為政策與現況尚不清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