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的學習歷程是教授喜歡的?」、「教授想要什麼樣的學生?」、「我應該要表現得多積極才能說服教授?」這些都是學生與家長常見的憂慮。
根據門拓數位平台親自訪談高中生,以及瀏覽學習歷程相關文章,發現許多學生與家長都非常擔心自己的學習歷程不被教授喜歡,因此絞盡腦汁「揣摩上意」,並且以此作為製作學習歷程的指南:有些人認為要多參加活動、有些人認為要展現自己的專長、有些人認為要表達對目標校系的讚賞、有些人則覺得打安全牌寫出中規中矩的內容比較保險。總而言之,沒有標準答案的學習歷程令人無所適從,在深怕自己上不了理想校系的焦慮之下,只好思考教授到底喜歡什麼,並進一步投其所好。
(圖1:搜尋「學習歷程 教授」出現「教授想看什麼」的關鍵字。)
有人認為,學習歷程本來就是要給教授看的,而且關係到自己能不能考上理想校系,怎麼可能不考慮教授的喜好?這樣的思維固然沒有錯,但是你真的知道教授喜歡什麼嗎?每個教授喜歡的內容都一樣嗎?
你以為教授看不出來你在討好嗎?
根據教授看了備審資料多年來的經歷,哪些內容是討好、誇大、造假甚至是抄襲,哪些話可能是營造自己勤奮向上的假象、哪些活動可能只是濫竽充數,教授都一目了然。台灣大學副教務長詹魁元表示,有些異常豐富的備審資料顯然是「背後有很多人幫忙」的結果,反而難以評估學生的真實能力,而且可信度存疑。臺北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陳婉琪認為,無論作品多麼優秀,面試時絕對能檢驗出學生的真實程度。
逆向思考:教授最不想看到什麼?
既然那麼擔心自己的學習歷程不被教授喜歡,那麼不妨反過來思考:教授最不想看到什麼?
中山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顏聖紘被問到「教授如何看待學習歷程」時,曾經中肯地向學生喊話:「去除成績單、營隊和志工照片、拍某個大學的馬屁,還有說自己家庭民主小康後,你這個人還剩下什麼值得說的?」
為了討好大學教授、為了填滿自己的資料、為了表現自己的熱情與積極,這些普遍的動機都沒有錯,但是如果沒有真正思考自己是誰、喜歡什麼、要做什麼,沒有獨立思考的過程,結果就是盲目從眾,想要討好教授卻適得其反,導致許多學生留下的學習歷程流於千篇一律,僅有空泛的自我介紹、制式化的活動照片等等,這些都是教授看到膩而且不樂見的。
顏聖紘也進一步表示,對於每天閱讀大量資料的學術工作者而言,只需要三分鐘的時間就能看完一個學生的資料。因此在茫茫人海之中,當別人都千篇一律的同時,能夠吸引到教授目光的就是你的獨特性,而這份獨特性絕非一味討好或從眾就能獲得的,而是要經過長期不懈的累積,反覆學習與思考,才能淬鍊出獨特的自我價值。
與其討好教授,不如思考自己喜歡什麼
「教授喜歡什麼?」、「該做些什麼讓教授對自己留下好印象?」、「該怎麼樣表現才能說服教授?」這些念頭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耳聞過、煩惱過,然而教授並不是那麼容易被討好的一群人,學生的表現是在討好,還是真實呈現自我,他們絕對心知肚明,因此與其迎合教授,不如思考自己到底是誰、究竟喜歡什麼、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麼,並且誠實記錄下來,讓自己的學習歷程有實質內容、具備獨到想法、帶有個人特色,就算這些努力的痕跡不是那麼耀眼,不像其他人的學習歷程那樣豐富優秀,但絕對比一味迎合更能夠真切地證明自己的價值,在眾多學習歷程當中脫穎而出。
學習歷程是一個「過程」而非「終點」,是一個自我認識的過程,初衷是希望學生在選擇未來方向時更加了解自己,因此「你喜歡什麼」遠比「教授喜歡什麼」重要。比起胡亂報名各式營隊,不如開始探索自己的興趣、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著手規劃自己的未來發展。
如果你還沒找到方向,或是依舊無所適從,可以參考由專業生涯規畫講師開設的
「學習歷程必備!從零到有產出完整規劃」,結合史丹佛大學的人生設計課程,已經幫助超過百位學生認識自己、了解趨勢,為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指引明確道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