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索日常生活中的真實問題,才能驅動有意義的學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回想起四年前剛到大學兼課時,總想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作為課程的一部分,並告訴學生那些內容有多麽地重要。雖然,在課堂中,我總是可以講得口沫橫飛、天花亂墜,但學生的反應相當冷淡。在第一個學期的授課中,這個現象對我而言是很大的震撼。也許這和我開的課屬於「通識課」有關。不過,話雖如此,能否讓自己的課變得有趣,則是我要面對的問題。

幾個學期過去後,對於能否讓課程變得有趣,我依舊沒有什麼辦法,但隨著教學經驗的累積,我對於「通識課」的認識卻有改變。對比於剛開始教書時,只想將自己的專業教給學生,但後來才發現,在「通識課」中,專業內容往往容易顯得艱深,而讓學生未必能夠適當地入門,從而學不到東西。

若說「通識課」的重點在於跨學科式的「通」,那麼,在教學上,就必須確保「通」得以可能。在授課內容上,我仍舊維持以我的專業研究為主,但同時也盡我所能地,將自己的專業研究關聯於一些生活中的事例,以讓學生們能夠從生活中的某些經驗來聯想,進而了解上課所學到的內容。

在既有的學科劃分中,我的研究屬於「儒學思想史」,探討一些儒學思想中的觀念在中國歷史上的內涵與變化。就「通識課」的角度來看,這確實非常專業,而且很可能令人望而生畏。然而,當我嘗試讓自己的研究與日常生活的經驗連結在一起,如儒學思想中關於「鬼神是否存在的爭辯」,就可能涉及「當我們祭祀祖先時,祖先的神靈是否真的存在」,乃至於「如果祖先的神靈不存在,那我們進行祭祀的意義為何」等問題。回顧中國歷史上關於「鬼神是否存在的爭辯」,有的人相信,人在睡夢時作夢的現象,顯示人的精神能夠離開形體而向外遊歷,此意味著精神能夠獨立於形體之外而存在,進而被用於佐證人死後精神仍能長存於天地間。這樣說來,鬼神應該是存在的。以此為例,並不是要凸顯儒學思想中關於「鬼神是否存在的爭辯」的問題有多複雜,而是要說明,其實古人爭論的問題,也可能是我們的生活中所能夠經驗到的事。如果祖先的神靈不存,那我們如何理解祭祀儀式中的各種安排?而如果祖先的神靈存在,那他們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發揮什麼樣的作用嗎?諸如此類的問題,雖看似深奧,卻也平易近人,因為這不脫離於我們的日常生活經驗。

以上的教學經驗讓我意識到一個簡單的道理:如果不能將深奧的內容以簡單(但同時也不應扭曲其真意)的方式表達出來,那麼,學術就會真的顯得很深奧,而一般人沒有辦法從中獲益。作為一個初入門的學術研究者,無論我自己對於「儒學思想史」的研究有多麽地「專業」,它終究是關於中國歷史上活生生的人所面對到的疑問,而那些疑問蘊含著那些人彼此有別的日常生活經驗。將深奧的學術討論轉化為平易近人的語言,以讓更多人能夠從自己的日常生活經驗來嘗試理解那些學術討論的成果,其實就考驗著老師在課堂上能否有效地搭建起「通」的橋樑,而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所收穫。

無論關於「儒學思想史」的相關學術討論再怎麼樣地深奧,它終究是關乎某些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真實問題,既然如此,那麽,身處當代的我們,也許就可以問幾個簡單的問題:「他們究竟在爭辯什麼樣的經驗?那麼古人經驗是否直得我們用來對照我們當前類似的經驗?我們的觀點和他們一樣嗎?他們的觀點可以擴展我們的思考嗎?」這幾個問題不僅是我在從事學術研究時,常常會提醒自己的問題,也同樣地是我在教學上時時提醒學生的問題。「通識課」之「通」,不僅在於它本被賦予之能夠促進跨學科式的學習路徑,同時,它也應該發揮「溝通不同的生活經驗」的功能,而對我來說,後者正是歷史研究所能提供我們的益處。

許多時候,我們期待能夠培養學生具備思考、批判的能力,但或許是受限於「教學」的特殊性,有時我也不免懷疑,當學生對於某個學科沒有基本的理解時,我如何能夠讓他們真正地進行思考、批判?雖然如此,我卻相信,生活中的真實經驗,是帶領我們展開探索最好的踏腳石,至少,所有的人文學科都是以「人」為本,它們是對於不同的人群的生活經驗的表達,而我認為,教學的目的就在於引導學生理解「不同的人在面對到同樣的問題時,他們提供了什麼樣的經驗、對我們能有什麼啟發」。從日常生活的問題出發,讓不同人群的生活經驗彼此交會,以擴大我們的眼界,「通識課」改變了我對於專業研究的看法,也讓我明白,惟有認真地思考日常生活中所面對到的真實問題,才是驅動我們學習最好的起點。

一個在大學兼任通識課教學的打工仔 偶爾寫點教學或自學的心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篇文章討論瞭如何透過清晰的理路和表達方式來完善論文,以及內容要點的清晰度。這些是學術研究和寫作中非常重要的方面。
從卡片盒筆記法(zettelkasten)的運作原理來思考AI時代中「學習」的意義
Workflowy是清單式筆記軟體,其特點在於打破「頁面」的概念,每一則內容都被放置在一個節點下,而整個筆記庫本身就是由一個無盡的、無限層級的節點所構成。這個軟體的設計原理,也許能夠解決實踐卡片盒筆記法的過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阻力。
近年許多火紅的筆記軟體,都被設計有「雙向鏈接」(backlinks)的功能,而這個功能讓不少使用者感覺到,寫筆記的壓力變小許多。或許是因Roam Research的開發者將「雙向鏈接」與盧曼的「卡片盒筆記法」(zettelkasten)關聯起來,因而使得許多人也很自然地將具有「雙向鏈接」與「卡片盒筆
這篇文章想討論「關鍵字」的用處與如何讓筆記推促進一步地「探究」的問題。 根據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所定義108課綱中「探究與實作」課程的目標,明確地將學生視為「主動建構知識的探究者」,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具備獨立思考、問題解決能力與自主學習,呼應核心素養的理念」(https://ghresource
這篇文章討論瞭如何透過清晰的理路和表達方式來完善論文,以及內容要點的清晰度。這些是學術研究和寫作中非常重要的方面。
從卡片盒筆記法(zettelkasten)的運作原理來思考AI時代中「學習」的意義
Workflowy是清單式筆記軟體,其特點在於打破「頁面」的概念,每一則內容都被放置在一個節點下,而整個筆記庫本身就是由一個無盡的、無限層級的節點所構成。這個軟體的設計原理,也許能夠解決實踐卡片盒筆記法的過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阻力。
近年許多火紅的筆記軟體,都被設計有「雙向鏈接」(backlinks)的功能,而這個功能讓不少使用者感覺到,寫筆記的壓力變小許多。或許是因Roam Research的開發者將「雙向鏈接」與盧曼的「卡片盒筆記法」(zettelkasten)關聯起來,因而使得許多人也很自然地將具有「雙向鏈接」與「卡片盒筆
這篇文章想討論「關鍵字」的用處與如何讓筆記推促進一步地「探究」的問題。 根據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所定義108課綱中「探究與實作」課程的目標,明確地將學生視為「主動建構知識的探究者」,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具備獨立思考、問題解決能力與自主學習,呼應核心素養的理念」(https://ghresource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透過自我進修的課程,對於自己與家人的看法產生了轉變,並意識到說服不同階段的人需要使用不同的方式。瞭解到自己的學習與成長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並且深切感受到身處在進步的潮流中自己的不足與落後。
1. 認為正式學習就是全部: - 許多學生以為只要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和練習就足夠。然而,正式學習只是入門,真正的挑戰在於能否在實際工作中,特別是在壓力下,運用所學並交出成果。缺乏實戰經驗的學生常常在面臨現實問題時感到無所適從,無法將理論轉化為實踐。
Thumbnail
【進階上課】 面對今天的社會課,我有以下的觀察與檢討: l   課程熟悉度、概念理解度不夠:沒辦法在時間內熟悉並內化課程的內容,造成課程的流暢度不佳,需要花很多力氣在流程與教學內容,沒有足夠的心力顧及現場孩子的狀況,引導語的部分也只能複製老師告訴我的內容,重述給孩子聽,沒辦法引導孩子自己說出來,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是否跟我一樣,在學習的路上,有這些經驗呢? 1.上了很多課,上完課感覺自己成長了,但久了發現,都在原地停留。 2.讀完書,將文章內容整理好,也畫了很多重點,當下覺得很充實,久了發現,自己根本忘了書在講什麼。   直到開始寫心得,才在學習上有了轉捩點。
Thumbnail
過去也曾對於一段段無疾而終的感情失落不已,直到現在才知道那些都是我學習課題的必要經歷,而那些曾有短暫緣份的人們,都是來教導我課題的老師,若不是,就反而是我有他們需要學習的東西,我才是來教導他們課題的老師,而我能教的大概就是無條件的愛。
Thumbnail
就我所知, 大部份若知悉學生去補習「自己任教的科目」, 通常最快的直接反應是:走心。 然後, 才會慢慢地、理性地, 把自己的情緒調回"平靜看待"…… 畢竟通常功課不好、想學多一點, 在學校裡達不到這個目標,才會想去尋求補習班資源。 因此在這個邏輯關係中, 回推原因就是學校老師無
Thumbnail
開學的第二週,啟動也適應了學習模式。 寒假期間,沒有將自己放得太鬆,也沒有把自己逼得很緊,我想這也是讓自己開學進入狀況的方式。 這週才算真正上課,在新的課堂上遇到一位很棒的老師,在第一堂課就對我有很多的啟發。 早上起來回想過往的學習,尤其是在助人專業的路上,早期的學習著重在探索自己
Thumbnail
像風像海水的我,上課前,知道心裡在湧動。做著晨間運動、洗澡,讓自己回穩,但深知對於上課,面對學生,我仍然是浮躁不確定的,仍然會突然發出:我真的有東西可以帶給學生嗎?常常這樣懷疑自己,但也真的沒有太多技術性的方法,像螺絲起子那樣拴緊我那咨意的擾動和想到什麼就丟什麼的言語。 我給自己這學期一個操練,就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透過自我進修的課程,對於自己與家人的看法產生了轉變,並意識到說服不同階段的人需要使用不同的方式。瞭解到自己的學習與成長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並且深切感受到身處在進步的潮流中自己的不足與落後。
1. 認為正式學習就是全部: - 許多學生以為只要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和練習就足夠。然而,正式學習只是入門,真正的挑戰在於能否在實際工作中,特別是在壓力下,運用所學並交出成果。缺乏實戰經驗的學生常常在面臨現實問題時感到無所適從,無法將理論轉化為實踐。
Thumbnail
【進階上課】 面對今天的社會課,我有以下的觀察與檢討: l   課程熟悉度、概念理解度不夠:沒辦法在時間內熟悉並內化課程的內容,造成課程的流暢度不佳,需要花很多力氣在流程與教學內容,沒有足夠的心力顧及現場孩子的狀況,引導語的部分也只能複製老師告訴我的內容,重述給孩子聽,沒辦法引導孩子自己說出來,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是否跟我一樣,在學習的路上,有這些經驗呢? 1.上了很多課,上完課感覺自己成長了,但久了發現,都在原地停留。 2.讀完書,將文章內容整理好,也畫了很多重點,當下覺得很充實,久了發現,自己根本忘了書在講什麼。   直到開始寫心得,才在學習上有了轉捩點。
Thumbnail
過去也曾對於一段段無疾而終的感情失落不已,直到現在才知道那些都是我學習課題的必要經歷,而那些曾有短暫緣份的人們,都是來教導我課題的老師,若不是,就反而是我有他們需要學習的東西,我才是來教導他們課題的老師,而我能教的大概就是無條件的愛。
Thumbnail
就我所知, 大部份若知悉學生去補習「自己任教的科目」, 通常最快的直接反應是:走心。 然後, 才會慢慢地、理性地, 把自己的情緒調回"平靜看待"…… 畢竟通常功課不好、想學多一點, 在學校裡達不到這個目標,才會想去尋求補習班資源。 因此在這個邏輯關係中, 回推原因就是學校老師無
Thumbnail
開學的第二週,啟動也適應了學習模式。 寒假期間,沒有將自己放得太鬆,也沒有把自己逼得很緊,我想這也是讓自己開學進入狀況的方式。 這週才算真正上課,在新的課堂上遇到一位很棒的老師,在第一堂課就對我有很多的啟發。 早上起來回想過往的學習,尤其是在助人專業的路上,早期的學習著重在探索自己
Thumbnail
像風像海水的我,上課前,知道心裡在湧動。做著晨間運動、洗澡,讓自己回穩,但深知對於上課,面對學生,我仍然是浮躁不確定的,仍然會突然發出:我真的有東西可以帶給學生嗎?常常這樣懷疑自己,但也真的沒有太多技術性的方法,像螺絲起子那樣拴緊我那咨意的擾動和想到什麼就丟什麼的言語。 我給自己這學期一個操練,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