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獨火塘|原運的成功與失敗相對論,重點也在時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歡迎回到原獨火塘。今天【原獨答客問】加入火畔,跟大家續談殖民相關話題。
raw-image

最近俱樂部有一位成員在火塘邊說起笑話:「我媽說,你呀,要樂觀才行。我心想:我明知有生之年不能看到原運的成果,還是每天為這個努力,這還不叫樂觀,什麼才是樂觀?」

當時火塘邊恰好有兩名外來訪客,默默聽了這個笑話,之後又默默詢問:「如果你們相信有生之年見不到原運的成果,甚或相信原運會失敗,那又為什麼要投入?又該以怎樣的態度去投入努力?」

這個問題看來寬泛模糊,其實關乎原運的核心,因此特別提出來在火塘邊說明。

我們首先應該釐清一點,那就是成功或失敗的判斷就像海面的泡沫,並不是什麼穩固的東西。假設原運把取回土地、主權獲得承認當作目標,並將這目標寄託在三五十年內,那麼這運動失敗的概率約為百分之百。抱著這樣的認識去從事運動的話,大概每天都會很悲憤。但如果我們把原運想像成持續不斷的走路,將取回土地、主權獲得承認的目標,想像成必須在途中完成的功課,那麼原運的第一要務就不是做這功課,而是持續走路。

至於「持續走路」這活動的確切內容,當然就是文化的存續了。抵抗殖民者的文化入侵,保有自身的文化與政治認同,是原住民族之為原住民族的基礎,用最簡單的方式說,就是要活下去

  • 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必須活下去,但這不代表語言本身不能與時變化。
  • 承載傳統的活動必須被抱著清楚的傳承意念而持續,這包括歲時祭儀和生產活動。一般人總以為歲時祭儀最是重要,其實生產活動同等重要,因為這些活動往往包含著從事活動所需的知識,和作為規範的儀式。
  • 祖源和遷徙的記憶必須傳承下去,這是所有原住民族主張的根源——原住民族土地權利的正當性不來自殖民者的歷史記載或政治決定,而來自代代相承的記憶。

簡單的審視一下上面所列,任何人都可以看出這是規模極其龐大的工作,而且唯有參與者抱有清晰的意識才可能達成。但一般原運者鮮少考慮到這些面向。原運就像一般的政治、社會運動一樣,或者被侷限在街頭,或者被框架在國家的權力機關,其餘的一切都被切割成零碎的小片斷,例如設個電視台,開個母語課,辦個傳統編織營隊,辦個傳統運動會等等。於是現在的原住民幾乎無從想像,這些片片斷斷在過去究竟是怎樣構成祖先們無可分割的整體生活——而文化,就在這些「不知道」當中一點一滴的消失了。

原運者理當是實踐自身文化的人,讓這文化擺脫殖民枷鎖、在未來被自由的實踐,正是原運的終極目標。我們不能期待終極目標達成以後再來實踐文化,因為終極目標的達成以文化還在被實踐為前提基礎。

那麼,只要能夠始終實踐文化,我們就有理由相信,在未來的某個時刻,有可能達成取回土地、主權獲得承認等目標。或許今天的每個原運者都無法活到那一天,從這個角度來看,你可以說他的運動是百分之百失敗了。但在更長遠更寬廣的範圍內,每個原運者都可以百分之百獲致成功,只要他甘心在看不到政治成果的前提下,依舊始終不懈的實踐文化。


原獨語錄068|政權來來去去,原住民始終在這裡。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原獨俱樂部的沙龍
116會員
283內容數
多元不是言語,而是實踐,若你不得其門而入,且讓我們充作你的領路人,踏進原住民族的世界,遇見不同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學習不同的知識和邏輯。
2021/11/25
我們透過每週一次的原獨火塘向大家推廣觀念:火塘是一個人群生活、聚會、凝練共識、消解分歧的地方,是一個地理上、文化和概念上的共同空間。我們希望向所有不熟悉原住民文化的人說明:把握這樣一個空間理解,也就找到進入原住民的世界門徑。
Thumbnail
2021/11/25
我們透過每週一次的原獨火塘向大家推廣觀念:火塘是一個人群生活、聚會、凝練共識、消解分歧的地方,是一個地理上、文化和概念上的共同空間。我們希望向所有不熟悉原住民文化的人說明:把握這樣一個空間理解,也就找到進入原住民的世界門徑。
Thumbnail
2021/11/18
文明和自然恆常處在競爭狀態,原住民的生存方式雖然也和自然競爭,但競爭被層層規範與儀式限制在一定的範圍內,不會像癌細胞蔓延不受控制。文明社會,尤其我們現在身處的這個全球化的文明社會,是以追求成長和富裕繁榮為基調的社會,這就將人類置於一個與大自然作對的危險處境。
Thumbnail
2021/11/18
文明和自然恆常處在競爭狀態,原住民的生存方式雖然也和自然競爭,但競爭被層層規範與儀式限制在一定的範圍內,不會像癌細胞蔓延不受控制。文明社會,尤其我們現在身處的這個全球化的文明社會,是以追求成長和富裕繁榮為基調的社會,這就將人類置於一個與大自然作對的危險處境。
Thumbnail
2021/11/11
當前全球原住民族面對的問題,都可以歸結到一點:要說服現代國家承認雙方的價值與規範體系存在著根本性的差異。只要原運不滿足於年復一年少有成果的抗議,遲早必須重回這條漫長但非走不可的道路。
Thumbnail
2021/11/11
當前全球原住民族面對的問題,都可以歸結到一點:要說服現代國家承認雙方的價值與規範體系存在著根本性的差異。只要原運不滿足於年復一年少有成果的抗議,遲早必須重回這條漫長但非走不可的道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隨便打開網路貼文、新聞和影評,還是一堆堅持要扁平化的強調「原住民(天性)多麼樂觀幽默」的內容。雖然這種敘述有明顯的謬誤,可以從「某些朋友講話很好笑」跳到「原住民是採集民族」所以「樂天知命活在當下」得出結論「很容易得到快樂」……這種分析真的是很超越民族學、人類學和社會學的視野吧。
Thumbnail
隨便打開網路貼文、新聞和影評,還是一堆堅持要扁平化的強調「原住民(天性)多麼樂觀幽默」的內容。雖然這種敘述有明顯的謬誤,可以從「某些朋友講話很好笑」跳到「原住民是採集民族」所以「樂天知命活在當下」得出結論「很容易得到快樂」……這種分析真的是很超越民族學、人類學和社會學的視野吧。
Thumbnail
我們一直主張原住民的身分和自我認同之所以存在,是為了對抗國家與歷史不正義,而不是獲取資源的工具。從整體資源分配和保護既得利益的角度出發來考慮身分的原住民,他的認同內涵難道不可疑嗎?
Thumbnail
我們一直主張原住民的身分和自我認同之所以存在,是為了對抗國家與歷史不正義,而不是獲取資源的工具。從整體資源分配和保護既得利益的角度出發來考慮身分的原住民,他的認同內涵難道不可疑嗎?
Thumbnail
我們也不是說你們話當年,訴求就應該每一項都達到才叫做負責任啦,可是還我土地跟追求自治,甚至基本的命名權都還在路上,原民會25週年,請問族群主流化的目標在哪裡?階段性任務在哪裡?
Thumbnail
我們也不是說你們話當年,訴求就應該每一項都達到才叫做負責任啦,可是還我土地跟追求自治,甚至基本的命名權都還在路上,原民會25週年,請問族群主流化的目標在哪裡?階段性任務在哪裡?
Thumbnail
我們首先應該釐清一點,那就是成功或失敗的判斷就像海面的泡沫,並不是什麼穩固的東西。假設原運把取回土地、主權獲得承認當作目標,並將這目標寄託在三五十年內,那麼這運動失敗的概率約為百分之百⋯⋯
Thumbnail
我們首先應該釐清一點,那就是成功或失敗的判斷就像海面的泡沫,並不是什麼穩固的東西。假設原運把取回土地、主權獲得承認當作目標,並將這目標寄託在三五十年內,那麼這運動失敗的概率約為百分之百⋯⋯
Thumbnail
原運的所謂接受不接受,內人或外人,判准在於是否共同承擔歷史不正義,是否分享一個主權主張。由於非原住民現實上不可能與原住民共同承受歷史不正義的後果,當然也就不可能在原運場中被當作原住民來接納。
Thumbnail
原運的所謂接受不接受,內人或外人,判准在於是否共同承擔歷史不正義,是否分享一個主權主張。由於非原住民現實上不可能與原住民共同承受歷史不正義的後果,當然也就不可能在原運場中被當作原住民來接納。
Thumbnail
原住民的傳統生活方式基本上符合當代理論中所謂的「永續」,這一點在很大程度上與「消費」的價值背道而馳。正是因為如此,當代社會的有志之士主張「永續」理念的時候才會顯得那麼狼狽。這其實就是一個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困境。在原有的消費體系之下,似乎永遠都找不到一個平衡點。
Thumbnail
原住民的傳統生活方式基本上符合當代理論中所謂的「永續」,這一點在很大程度上與「消費」的價值背道而馳。正是因為如此,當代社會的有志之士主張「永續」理念的時候才會顯得那麼狼狽。這其實就是一個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困境。在原有的消費體系之下,似乎永遠都找不到一個平衡點。
Thumbnail
主流社會的觀念下,許多原住民會認為身為原住民是件很羞恥的事情,會被歧視、看不起,所以會選擇拋棄自己的身份,埋藏在主流社會裡。在現今21世紀被稱為法治民主自由的台灣,社會上對於原住民這個身分依舊存在許多偏見、歧視與不公平,「Microaggression微歧視」這個詞前陣子很流行,也許你只是無心的一句
Thumbnail
主流社會的觀念下,許多原住民會認為身為原住民是件很羞恥的事情,會被歧視、看不起,所以會選擇拋棄自己的身份,埋藏在主流社會裡。在現今21世紀被稱為法治民主自由的台灣,社會上對於原住民這個身分依舊存在許多偏見、歧視與不公平,「Microaggression微歧視」這個詞前陣子很流行,也許你只是無心的一句
Thumbnail
前些日子,我在臉書看到有朋友轉貼管中祥老師訪問巴奈的影片。當時並不知道有這樣的社運,一場攸關於原住民族傳統領域的社運。影片的下方提到他們歡迎所有關心這個議題的人前來幫忙,不然在一個人數少的情況之下它們有可能會被清場。不知如何,或許是某種使命感使然,所以我去了。
Thumbnail
前些日子,我在臉書看到有朋友轉貼管中祥老師訪問巴奈的影片。當時並不知道有這樣的社運,一場攸關於原住民族傳統領域的社運。影片的下方提到他們歡迎所有關心這個議題的人前來幫忙,不然在一個人數少的情況之下它們有可能會被清場。不知如何,或許是某種使命感使然,所以我去了。
Thumbnail
不住這裡的人 他們不懂生活 不懂這裡的生活 當他們知道時,還是這麼做 吳鳳不很無縫 鄭成功不成功 掠奪的人 全社會幫助他們成為傳說
Thumbnail
不住這裡的人 他們不懂生活 不懂這裡的生活 當他們知道時,還是這麼做 吳鳳不很無縫 鄭成功不成功 掠奪的人 全社會幫助他們成為傳說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