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原獨答客問|原住民生活方式有什麼值得學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各位俱樂部的朋友好,今天由【原獨讀冊】來為大家回答常見問題。同時不要忘記向春天倒數:距離春分還有 31 天。

原住民的傳統生活方式可能從來沒有像現在這般,獲得學者和媒體的青睞。當然,這與過去數十年間世界各地的原住民族運動激發的社會反省有關,但也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當代「政治正確的政治」。讚美甚至推崇原住民生活方式的言論,未見得都出自於真心和了解,多數人畢竟還是在心中暗暗不解:「什麼是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原住民的生活方式真的有值得借鏡之處嗎?」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話題。

raw-image

我們可以從很多不同的角度來討論原住民的傳統生活方式和現代社會的不同,今天我們集中在其中一個面向,那就是「消費」的概念。為什麼說這是兩者之間的一大不同呢?因為我們並沒有在哪一個原住民文化裡發現「消費」的概念和行為。的差別顯然是很大的。

我們當代的消費社會因為視消費為必然和自然,於是也認定其他人理所當然都應該抱持著同樣的觀念。台灣原住民經常受到此類「想當然耳」的荼毒,其中又以狩獵問題最是常見。消費社會只認識商業性、娛樂性的狩獵,無從想像也不能相信有人從事狩獵會有節制。且自從環境主義和自然保育思潮之後,講究反思的知識份子們無不沾帶《寂靜春天》式的浪漫憂愁,總會將「狩獵」和「導致旅鴿物種滅絕的活動」劃上等號,必須積極的質疑並管制。這樣的態度從原住民的角度看來自然很可疑:

  • 你們會把動物趕盡殺絕,不代表所有人都會把動物趕盡殺絕;
  • 你們要等動物滅絕了以後才知道動物會滅絕,不表示所有人都要經歷動物滅絕才知道動物會滅絕;
  • 你們打獵是為了毛皮或羽毛的商業價值,或者單純因為你們覺得殺戮很好玩,不表示我們會無止境的取用毛皮或羽毛,也不表示我們覺得殺戮很好玩;

等等。當然,我們不能否認有些人(尤其是人類學家)會認真考慮原住民的如上的主張,但他們往往跳脫不了自己文化與知識的框架,為了說服自己相信原住民會有所節制,於是發展出「西雅圖酋長」之類的浪漫理論,而且往往扭曲翻譯原住民所使用的言詞(例如聖山、聖地之類),以求在自己的文化和知識領域能夠說得通。

實際上的情況如何呢?

raw-image

原住民的世界裡被外人稱為「聖地」的地方,其實通常與聖不聖根本無關,而與一套既定的土地管理方式有關。例如我們的火塘話題曾經談過夏威夷白山天文台的爭議。媒體競相將白山(Mauna Kea)形容為「夏威夷人的聖山」,實際上經由本身是夏威夷原住民的科學家說明之後,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與其說白山是聖山,不如說白山的土地使用在當地人的慣習中受到較為高度的管制。「聖山」的浪漫概念其實對理解事情並無幫助,這又尤其因為原住民文化中鮮少有可以和西方文化的神聖相對應的概念。(此外,中文的「聖」和西方的 holiness 和 sacred 也並不等同。)

原住民的傳統生活方式基本上符合當代理論中所謂的「永續」,這一點在很大程度上與「消費」的價值背道而馳。正是因為如此,當代社會的有志之士主張「永續」理念的時候才會顯得那麼狼狽。這其實就是一個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困境。在原有的消費體系之下,似乎永遠都找不到一個平衡點。

而恰好就在這個為難的點上,原住民的傳統生活方式能夠提供一個不同的觀點,雖然當代消費社會的多數成員可能即便聽懂了也會覺得難以達成。原住民的解法就是:

你要改變自己對消費和價值的看法。

就說馬兒吧,馬兒要多好才算好?吃到壯碩甚至肥胖是好?還是吃飽健康才好?

或者說說我們當代社會對產品不斷更新的迷戀。一台電腦或一支手機其實可以用到壞再換新,但現在幾乎沒有人這麼做,不三天兩頭的換電腦就不自在。這並不是有沒有錢、能否負擔的問題,而是即使有錢,為什麼要這樣創造出環境的負擔,還減損自己的財產?(你有多的錢不能去做點慈善嗎?)

如果讓一個從來沒有走出過都市的人來觀察原住民的傳統生活,他可能會首先注意到這種生活「很不方便」。去到阿美族的部落吧,很多人還是不上市場買菜,而是走入野地和山林採集食用植物。去到布農族的部落吧,就算他們也能開車前往漢人的商店購買肉類,他們還是習慣自己費力打獵。若是去到達悟人的部落,會發現他們更願意在海中捕魚,而不是去買來自台灣的「舶來品」。

「不方便」在我們的現代社會絕不是一種正向的價值。但仔細觀察的話,這種「不方便」對一個社會的健康其實大大有利。因為狩獵採集要消耗體力和資源,所以從事這些活動的人會有節度,這就是獵人漁人規範最樸素的基礎。如果做任何事情都沒有那麼方便,需要付出的代價都更高,人們也就不大可能無止境的追求竭澤而漁的消費生活。

台灣號稱全世界最方便的地方,不過這恐怕恰正是台灣的毒瘤,是值得所有在乎永續的人應該思考的。

最近美國有一位原住民律師米契爾(Sherri Mitchell)也有類似的表達,她認為人們應該從原住民的生活方式領悟到改變「消費」觀念的必要性。另一名原住民律師、原運者胡斯加(Tara Houska)也指出,人們應該要發展出更全面的「成功」的定義,而不是將成功限制在某些領域來論斷。

raw-image

今日的【原獨答客問】就談到這裡。歡迎訪客提問,俱樂部會認真努力的回答。最後送上一則【原獨語錄】,祝大家讀冊愉快。

原獨語錄 055|土地:我們不是以主人的姿態去擁有他,而是抱著不能失去的心境去守護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原獨俱樂部的沙龍
115會員
283內容數
多元不是言語,而是實踐,若你不得其門而入,且讓我們充作你的領路人,踏進原住民族的世界,遇見不同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學習不同的知識和邏輯。
2022/05/29
若是我們將《每座山都有故事》裡的各種故事當作一個穩定的版本——亦即可以被無限次照樣引用,一個字眼一個標點都沒有差錯——我們就徹底錯失原住民世界的故事了。
Thumbnail
2022/05/29
若是我們將《每座山都有故事》裡的各種故事當作一個穩定的版本——亦即可以被無限次照樣引用,一個字眼一個標點都沒有差錯——我們就徹底錯失原住民世界的故事了。
Thumbnail
2021/12/21
一般人通常不會深思,原住民社會必然也和主流社會一樣,有不同的聲音和意見,一個人的聲音不是全部人的聲音,一個運動的主張,其正當性也不待於全體一致的支持。
Thumbnail
2021/12/21
一般人通常不會深思,原住民社會必然也和主流社會一樣,有不同的聲音和意見,一個人的聲音不是全部人的聲音,一個運動的主張,其正當性也不待於全體一致的支持。
Thumbnail
2021/12/07
《浪潮逐南》的意義在於,我今日我們習以為常,甚至當作不可動搖現實來理解的許多東西,例如種族性別等等,其實都有歷史上可以追溯的源頭,而用席瓦松達蘭的話來說,「了解種族和性別的深刻根源,我們才能拆解暴力與分化的種種排外模式」。
Thumbnail
2021/12/07
《浪潮逐南》的意義在於,我今日我們習以為常,甚至當作不可動搖現實來理解的許多東西,例如種族性別等等,其實都有歷史上可以追溯的源頭,而用席瓦松達蘭的話來說,「了解種族和性別的深刻根源,我們才能拆解暴力與分化的種種排外模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人人都需要一座山,人只要到了一定的年紀,自然荒野就會前來呼喚。而且,在全球化競爭壓力下,絕大部份人口不得不在擁擠的都市裡討生活,人們開始渴望到清幽雅淨的地方舒解壓力,因此這幾年開始盛行所謂生態旅遊的風潮。年紀大一點的人退休想搬到山裡頭,經濟能力好一點的就想辦法買片山坡蓋別墅。 可是,我們愛一座山,卻
Thumbnail
人人都需要一座山,人只要到了一定的年紀,自然荒野就會前來呼喚。而且,在全球化競爭壓力下,絕大部份人口不得不在擁擠的都市裡討生活,人們開始渴望到清幽雅淨的地方舒解壓力,因此這幾年開始盛行所謂生態旅遊的風潮。年紀大一點的人退休想搬到山裡頭,經濟能力好一點的就想辦法買片山坡蓋別墅。 可是,我們愛一座山,卻
Thumbnail
隨便打開網路貼文、新聞和影評,還是一堆堅持要扁平化的強調「原住民(天性)多麼樂觀幽默」的內容。雖然這種敘述有明顯的謬誤,可以從「某些朋友講話很好笑」跳到「原住民是採集民族」所以「樂天知命活在當下」得出結論「很容易得到快樂」……這種分析真的是很超越民族學、人類學和社會學的視野吧。
Thumbnail
隨便打開網路貼文、新聞和影評,還是一堆堅持要扁平化的強調「原住民(天性)多麼樂觀幽默」的內容。雖然這種敘述有明顯的謬誤,可以從「某些朋友講話很好笑」跳到「原住民是採集民族」所以「樂天知命活在當下」得出結論「很容易得到快樂」……這種分析真的是很超越民族學、人類學和社會學的視野吧。
Thumbnail
當晚那群ABC雖然對我們所說的不以為然,但是隨後幾天跟著我們一起在森林中探索時,看到他們目光逐漸柔和起來,身軀也逐漸柔軟下來,到最後甚至可以和我們一起跪在大地上看一株小小的野花,也可以抱著大樹感受森林的傾訴!
Thumbnail
當晚那群ABC雖然對我們所說的不以為然,但是隨後幾天跟著我們一起在森林中探索時,看到他們目光逐漸柔和起來,身軀也逐漸柔軟下來,到最後甚至可以和我們一起跪在大地上看一株小小的野花,也可以抱著大樹感受森林的傾訴!
Thumbnail
最近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系教授戴興盛撰文表達了類似觀點。他在文章開頭指出,動物保護團體反對原住民傳統狩獵活動,是一種昧於事實的指控。他主張「翻轉這個議題的論述框架」,從根本上否定動保團體的論據,不再和他們糾纏不清。
Thumbnail
最近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系教授戴興盛撰文表達了類似觀點。他在文章開頭指出,動物保護團體反對原住民傳統狩獵活動,是一種昧於事實的指控。他主張「翻轉這個議題的論述框架」,從根本上否定動保團體的論據,不再和他們糾纏不清。
Thumbnail
我是一個看書看得很慢的人,有時一段話我要重覆看好幾次,直到看進心裡。所以一本書能被我看完其實不太容易。 這一本書是我看了非常喜歡的一本記實小說,儘管作者曾說過這些故事不是真實的,避免外界去打擾她遇見的原住民。但我想是那只是因為遭受到一些聲浪而做出的聲明,整個故事很有溫度,我傾向故事內容是真實的。
Thumbnail
我是一個看書看得很慢的人,有時一段話我要重覆看好幾次,直到看進心裡。所以一本書能被我看完其實不太容易。 這一本書是我看了非常喜歡的一本記實小說,儘管作者曾說過這些故事不是真實的,避免外界去打擾她遇見的原住民。但我想是那只是因為遭受到一些聲浪而做出的聲明,整個故事很有溫度,我傾向故事內容是真實的。
Thumbnail
我們首先應該釐清一點,那就是成功或失敗的判斷就像海面的泡沫,並不是什麼穩固的東西。假設原運把取回土地、主權獲得承認當作目標,並將這目標寄託在三五十年內,那麼這運動失敗的概率約為百分之百⋯⋯
Thumbnail
我們首先應該釐清一點,那就是成功或失敗的判斷就像海面的泡沫,並不是什麼穩固的東西。假設原運把取回土地、主權獲得承認當作目標,並將這目標寄託在三五十年內,那麼這運動失敗的概率約為百分之百⋯⋯
Thumbnail
原運的所謂接受不接受,內人或外人,判准在於是否共同承擔歷史不正義,是否分享一個主權主張。由於非原住民現實上不可能與原住民共同承受歷史不正義的後果,當然也就不可能在原運場中被當作原住民來接納。
Thumbnail
原運的所謂接受不接受,內人或外人,判准在於是否共同承擔歷史不正義,是否分享一個主權主張。由於非原住民現實上不可能與原住民共同承受歷史不正義的後果,當然也就不可能在原運場中被當作原住民來接納。
Thumbnail
原住民的傳統生活方式基本上符合當代理論中所謂的「永續」,這一點在很大程度上與「消費」的價值背道而馳。正是因為如此,當代社會的有志之士主張「永續」理念的時候才會顯得那麼狼狽。這其實就是一個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困境。在原有的消費體系之下,似乎永遠都找不到一個平衡點。
Thumbnail
原住民的傳統生活方式基本上符合當代理論中所謂的「永續」,這一點在很大程度上與「消費」的價值背道而馳。正是因為如此,當代社會的有志之士主張「永續」理念的時候才會顯得那麼狼狽。這其實就是一個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困境。在原有的消費體系之下,似乎永遠都找不到一個平衡點。
Thumbnail
【第十五章】另一個起點 P.278: 將近一年前,兩位朋友請我在週末,帶他們進入紐澤西南部的松林荒原,教他們我一直掛在嘴邊的求生技術。我同意了,我們度過愉快的週末。行程結束之際,他們堅持付費。 「為什麼?」我問道。 「我們在這個週末所學的,遠比在大學植物與動物課程中學的更多。在大學,每學分我們得付三
Thumbnail
【第十五章】另一個起點 P.278: 將近一年前,兩位朋友請我在週末,帶他們進入紐澤西南部的松林荒原,教他們我一直掛在嘴邊的求生技術。我同意了,我們度過愉快的週末。行程結束之際,他們堅持付費。 「為什麼?」我問道。 「我們在這個週末所學的,遠比在大學植物與動物課程中學的更多。在大學,每學分我們得付三
Thumbnail
不住這裡的人 他們不懂生活 不懂這裡的生活 當他們知道時,還是這麼做 吳鳳不很無縫 鄭成功不成功 掠奪的人 全社會幫助他們成為傳說
Thumbnail
不住這裡的人 他們不懂生活 不懂這裡的生活 當他們知道時,還是這麼做 吳鳳不很無縫 鄭成功不成功 掠奪的人 全社會幫助他們成為傳說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