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你在讀書,其實你只是在自欺欺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不少人經常和我討論,說自己買了很多書,還專門做了自己的書房等等,每天也有在讀書,可總是感覺沒怎麼提升?其實我在剛開始讀書的時候,也有過類似困惑,走過了很多彎路,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讀書的誤區。
你以為你在讀書,其實你只是在自欺欺人!
誤區1:囤積型閱讀
簡單來說,就是攀比閱讀數量而非質量。但一本書,走馬觀花式的閱讀,只是“讀完了”,“讀過了”。我們經常聊天的時候說的是,今年讀了多少本書怎麼怎樣,來彰顯自己的閱歷,炫耀自己讀多少書而讀書。這種閱讀看似買了很多書、讀了很多書,卻依然沒有記住什麼,什麼進步都沒有。
永遠不知道自己到底要讀什麼,始終有讀不完的書,讀了以後記不住也用不上,最後囤了很多要讀的書、想讀的書,卻搞得自己精疲力竭。
讀書不是集郵,而是增長智慧的過程。花一年時間讀100本書,不如花1個月時間,反復學習一本經典好書。真正的好書是需要時間參透的。
誤區2:從頭開始讀
就是把一本書打開,從第一頁開始,逐字從頭看到尾。
任何事情,最重要的是有一個大局觀。搭好框架是前提,打好地基是及基礎。就像中醫看病,望聞問切,全方位了解哪部分出了問題,對症下藥,合理搭配。再比如玩拼圖,我們要先找出拼圖的四角,確定拼圖的整體圖案,再將每一塊放到正確的位置。讀書也是一樣,要有針對性汲取,如:先將書評、目錄等大致框架內容閱讀後,再有重點的去讀真正需要的知識,這樣取得的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誤區3:學後不思、學而不用
這種類型只是為了讀書而讀書。讀書並不是為了使用,只是為了平心靜氣,當然,只要能靜下心來閱讀本身也是非常好的了。
然而,任何事情,只有主動去做,有目的地做,才能有收穫,漫無目的地做反而會消磨事情本身真正的意義和價值。
誤區4:讀書無用論
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例子,沒有讀書、沒有上大學,依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將這些例子作為“讀書無用論”的典型案例。有這種想法的人沒有意識到的是,大多數事業成功的人,都具備極強的知識儲備,極強的學習能力。還有就是天賦使然且抓住了時代機遇。
如果讀書真的無用,也就不會有我們自古以來尊崇的“孔聖人”、沒有“教育乃國之大計”這樣的經典出現。
誤區5:不做筆記
很多人讀書中,只是單純的讀,沒有做筆記的習慣,讀完就忘了,這就是無效讀書。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任何學習都是一個系統的過程。從輸入到經過思考整合、再到輸出,只有這樣,才算真正的有效學習。
以上就是讀書的五大誤區,你是否也中招了呢?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3會員
25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芷汐你好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以前覺得知識體係就是認識體系,看了(認知覺醒)後才知道知識體系和認識體係是不一樣的,知識體系只是你看到知識的介紹但只是表像的,而認知體係是包含有效的知識。它一部分的知識還可以幫助我們判斷、選擇、行動、改變和解決問題,所以了解認知體系很重要。 為什麼尋找觸動點才有讓你知道認知體系,當你沒有找到觸動點
未來還有人捧著一本厚厚的書  細細的讀 看思考 ?未來還有人看報  ,閱覽各種各樣的書籍 ?還會跑圖書館 ?未來還有人每天閱讀兩小時給自己充電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不愛學習的人越來越多了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 電子產品逐漸出現人們的視野 。電子產品什麼時候成了形影不離的  ,把時間花在,在
創新就是打破常規,去做一些新的事情,從而脫離原軌道,開始新的征程。 很多時候我們的改變都是被動的,父母希望我們做什麼,領導希望達到什麼目標,我們朋友喜歡什麼等等,甚至是有些不得不做的改變。有些改變是必須遵從的,改變一條線路,改變一種做事方式,那麼多次都是在外界的帶動下而不得不做的改變。 人要主動
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足夠主觀能動性,積極向上的心態,這對一個人的職業生涯的好壞,起著至關重要作用和影響。 如果,你連正常的學習和工作,都要別人開導你、看著你,盯著你,哄著你,支持你,鼓勵你…… 你就沒有激情來支撐你去快速做好一件件事情,也就根本無法取得實質性的進步,逐步就會離現實越來越遠……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個很容易就陷入迷茫的人。我之前是很不能接受這一點,為什麼我老是陷入迷茫?為什麼別人永遠都是那麼堅定而有力的前進。在苦思幾天后,我得到了答案:因為沒有長遠的人生規劃。別看我好像規劃得很好似的,其實做起來真的自己很多時候都感覺到很迷茫,好像,看不到人生的希望。 為什麼老是陷入迷
在現實的工作和生活中,就有那麼一部分人,在做任何事和處理一些實際性的問題上,或者一個機會來臨時,沒有想去做好的想法,而是懶於行動,不想及時解決一下問題。 總是有一種不好的習慣,就是等等再說吧,以後再說吧,總有一種想法,等以後某種條件達到什麼境界,這些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凡事不能等、不能拖 有這一
以前覺得知識體係就是認識體系,看了(認知覺醒)後才知道知識體系和認識體係是不一樣的,知識體系只是你看到知識的介紹但只是表像的,而認知體係是包含有效的知識。它一部分的知識還可以幫助我們判斷、選擇、行動、改變和解決問題,所以了解認知體系很重要。 為什麼尋找觸動點才有讓你知道認知體系,當你沒有找到觸動點
未來還有人捧著一本厚厚的書  細細的讀 看思考 ?未來還有人看報  ,閱覽各種各樣的書籍 ?還會跑圖書館 ?未來還有人每天閱讀兩小時給自己充電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不愛學習的人越來越多了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 電子產品逐漸出現人們的視野 。電子產品什麼時候成了形影不離的  ,把時間花在,在
創新就是打破常規,去做一些新的事情,從而脫離原軌道,開始新的征程。 很多時候我們的改變都是被動的,父母希望我們做什麼,領導希望達到什麼目標,我們朋友喜歡什麼等等,甚至是有些不得不做的改變。有些改變是必須遵從的,改變一條線路,改變一種做事方式,那麼多次都是在外界的帶動下而不得不做的改變。 人要主動
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足夠主觀能動性,積極向上的心態,這對一個人的職業生涯的好壞,起著至關重要作用和影響。 如果,你連正常的學習和工作,都要別人開導你、看著你,盯著你,哄著你,支持你,鼓勵你…… 你就沒有激情來支撐你去快速做好一件件事情,也就根本無法取得實質性的進步,逐步就會離現實越來越遠……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個很容易就陷入迷茫的人。我之前是很不能接受這一點,為什麼我老是陷入迷茫?為什麼別人永遠都是那麼堅定而有力的前進。在苦思幾天后,我得到了答案:因為沒有長遠的人生規劃。別看我好像規劃得很好似的,其實做起來真的自己很多時候都感覺到很迷茫,好像,看不到人生的希望。 為什麼老是陷入迷
在現實的工作和生活中,就有那麼一部分人,在做任何事和處理一些實際性的問題上,或者一個機會來臨時,沒有想去做好的想法,而是懶於行動,不想及時解決一下問題。 總是有一種不好的習慣,就是等等再說吧,以後再說吧,總有一種想法,等以後某種條件達到什麼境界,這些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凡事不能等、不能拖 有這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最近勤於讀書。 書本來就看得很雜,小說也包山包海,從間諜小說的約翰杜卡雷到偵探小說從瑞蒙錢德勒、勞倫斯卜洛克到李查德,散文新詩無所不包。 我又有個壞習慣,不喜向人借書,因為看到喜歡的句子、章句,總是忍不住折角、畫線。看借來的書就像偷窺別人的性愛生活一樣,不能盡興。 勤於讀書,讀什麼書呢? 讀
1. 追求整本書讀完 - 很多學生會執著於把整本書從頭到尾讀完,卻忽略了是否真正吸收了書中的重要知識點。這種追求完美的閱讀方式容易讓人感到壓力,反而無法從閱讀中獲得真正的啟發與樂趣。其實,與其專注於讀完每一頁,不如專注於書中對你有啟發的部分,這樣才能更有效地利用你的時間和精力。 2.
Thumbnail
作筆記,但千萬不要狂作筆記。這是在講啥?簡單說,如果真的想要讀懂一本書,至少讀懂一些,那筆記就是必要的行為。但整本書寫滿密密麻麻的筆記就沒必要,除非你是大學生,下個月要期中考。
我總結3個我最有幫助的想法:不要用所謂的讀書效率來讀書、閱讀不要只去看別人的結論、讀書的本質是思考,而改變才是讀書的終於目標。
Thumbnail
閱讀工具書可能需要一些技巧,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一些建議,從拆解目標到讀書的氛圍,都會讓你更容易培養閱讀的習慣。
Thumbnail
閱讀書籍: 讀書變現的創作法則 書中提出四個盲點: 從頭到尾閱讀才算讀完 追求速度和數量,不注重效果 只看專業書,不看其他書 看完書沒有任何行動 這四項都是假觀念,只要書中的觀念能應用在生活中,就是有閱讀到書籍,並且,不必一定要花費大量時間一次看完,可以分多次觀看,長久的小進步大於突然的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學習語言,大量輸入(input)是非常重要的 學習英語不要再捧著單字書從頭背到尾 試試看利用網路免費電子書、有聲書資源,無痛、短時間提升英語實力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最近勤於讀書。 書本來就看得很雜,小說也包山包海,從間諜小說的約翰杜卡雷到偵探小說從瑞蒙錢德勒、勞倫斯卜洛克到李查德,散文新詩無所不包。 我又有個壞習慣,不喜向人借書,因為看到喜歡的句子、章句,總是忍不住折角、畫線。看借來的書就像偷窺別人的性愛生活一樣,不能盡興。 勤於讀書,讀什麼書呢? 讀
1. 追求整本書讀完 - 很多學生會執著於把整本書從頭到尾讀完,卻忽略了是否真正吸收了書中的重要知識點。這種追求完美的閱讀方式容易讓人感到壓力,反而無法從閱讀中獲得真正的啟發與樂趣。其實,與其專注於讀完每一頁,不如專注於書中對你有啟發的部分,這樣才能更有效地利用你的時間和精力。 2.
Thumbnail
作筆記,但千萬不要狂作筆記。這是在講啥?簡單說,如果真的想要讀懂一本書,至少讀懂一些,那筆記就是必要的行為。但整本書寫滿密密麻麻的筆記就沒必要,除非你是大學生,下個月要期中考。
我總結3個我最有幫助的想法:不要用所謂的讀書效率來讀書、閱讀不要只去看別人的結論、讀書的本質是思考,而改變才是讀書的終於目標。
Thumbnail
閱讀工具書可能需要一些技巧,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一些建議,從拆解目標到讀書的氛圍,都會讓你更容易培養閱讀的習慣。
Thumbnail
閱讀書籍: 讀書變現的創作法則 書中提出四個盲點: 從頭到尾閱讀才算讀完 追求速度和數量,不注重效果 只看專業書,不看其他書 看完書沒有任何行動 這四項都是假觀念,只要書中的觀念能應用在生活中,就是有閱讀到書籍,並且,不必一定要花費大量時間一次看完,可以分多次觀看,長久的小進步大於突然的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學習語言,大量輸入(input)是非常重要的 學習英語不要再捧著單字書從頭背到尾 試試看利用網路免費電子書、有聲書資源,無痛、短時間提升英語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