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英語:archaeology或archeology,源自古希臘文:ἀρχαιολογία,archaiologia ;ἀρχαῖος,arkhaīos,「古代」;以及-λογία,-logiā,「學問」),對於過去人類社會的研究,主要透過重建與分析古代人們的物質文化與環境資料,包括器物、建築、生物遺留與文化景觀。由於考古學運用許多不同的研究程序,它可被認定為一門 科學 與一門 人文學,而且在美國,它是人類學的一個分支;在歐洲則是一門獨立學科;在中國,考古學是歷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考古學研究人類歷史,從距今250萬年前東非最早的石器的發展,直到近代。這個學科是最重要的史前史研究學科,在史前時代沒有文字資料可供歷史學家研究,而且這個時代佔了人類整體歷史的99%以上,從舊石器時代直到書寫文字出現之前。考古學具有各種不同的目標,範圍從研究人類演化到文化演化與瞭解文化史。
考古學包括遺址調查、發掘以及最後對所收集資料的分析,以便更瞭解人類的過去。就宏觀的視野來看,考古學仰賴跨學科分析,學科上的協助來自人類學、歷史學、遺傳學、演化生物學、生物科技、藝術史、古典學、民族學、地理學、地質學、語言學、物理學、資訊科學、化學、統計學、古生態學、古動物學、古生物學、古民族植物學與古植物學。
考古學在19世紀由歐洲的古物蒐藏發展出來,從那時開始就成為遍佈世界的學科。從一開始,各種特別型態的考古學就已發展,包括海洋考古學與考古天文學,以及多樣的科學技術以輔助考古學調查。然而今日考古學家面對許多問題,包括面對偽考古學、盜掘掠奪器物、與反對人類遺留的發掘。
考古學史
現代考古學在19世紀中期起源於歐洲,它是在地質學的科學研究進步之後發展出來。地質學呈現,地球的年齡是數十億年,而不是當時普遍認定的幾千年。在此後不久,1859年查爾斯.達爾文出版《物種起源》一書,概述了他的演化論,最終導致科學家相信,人類事實上有數百萬年的歷史,從而提供一個時間限度,可在其中蓬勃發展考古研究。同時,在1836年丹麥歷史學家克里斯蒂安.於恩森.湯姆森出版《斯堪第那維亞古物指南》(A Ledetraad til Nordisk Oldkyndighed),於1848年翻譯成英文,其中他提議將歐洲史前史區分為三年代系統,即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這是依據人類使用的材料。這三個概念,包括人類古物、演化與三年代系統,往往被認為是現代考古學的基石。
不久,早期考古學家開始調查世界各地的各個不同區域,對於古代愛琴文明的研究,受到海因里希.施利曼在特洛伊,以及亞瑟.埃文斯在克里特的發掘所刺激,而約翰.勞埃德.史蒂芬斯是在整個中美洲重新發現瑪雅文明的關鍵人物。但是,按照今天的標準來看,這些考古學家所運用的方法有著極大的缺陷,往往具有歐洲中心論的偏見,而且許多早期歐洲考古學家往往依賴於愛德華.伯內特.泰勒與路易斯.亨利.摩爾根等人所提供的人類學和民族誌論述,從而比較現代的「野蠻」人群,如同美洲原住民以及在歷史上住在類似社會的歐洲民族。 很快地,這個新創立的考古學蔓延到北美洲,就由塞繆爾·黑文和威廉·亨利·霍爾姆斯等知名學者,發掘古代印第安人遺跡。
考古學田野研究法的更進一步發展,出現於十九世紀晚期。其中一位執牛耳的人物,是奧古斯·皮特·利弗斯,他認真發掘了英格蘭南部的Cranborne Chase,強調應該受到記錄的,不僅是具有美感或有價值的項目,更包括世俗物品;因此他協助考古學從古物蒐藏區分開來。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其他幾位重要的考古學家,進一步完善了這個學科,他們是弗林德斯.皮特里(他在埃及和巴勒斯坦從事發掘),莫蒂默.惠勒爵士(印度),多蘿西.加羅德(在中東),麥克斯.烏勒(秘魯),以及亞弗雷德.基德(墨西哥)。在整個20世紀,考古學進一步適應和創新,特別是在1960年代,當時喬治·巴斯推廣海洋考古,都市考古則隨著許多歐洲城市更新發展變得更普遍,搶救考古則是在日益增加的商業發展之下應運而生。
【 目的 】
在南非出土的陶格孩童頭骨。這個孩童是南方猿人非洲種這個物種的一個嬰兒,這是早期人族的類型。假使沒有考古學的話,我們無從瞭解人類演化。
考古學目的在於了解更多關於過去社會以及人類發展的事實。人類有超過99%的歷史是在史前史,當時的人類並未使用文字,因此並未留下關於他們自身的文字記錄,以供我們研究。在欠缺這種書寫文字的資源下,了解史前社會的唯一途徑就是考古學。許多關於人類歷史的重大發展發生在史前史,包括在舊石器時代發生的人類演化,當時在非洲,人族從南方人猿發展而來,最終成為當代的智人。考古學也找出許多人類技術演進的訊息,例如使用火的能力、石器的發展、煉鐵術的發明、宗教的源頭,以及農業的創造。假使沒有考古學的話,我們無從瞭解在人類在沒有書寫文字的年代,所發生的演化與技術變遷。
【 研究取向 】
考古學家並不全部服膺同一套考古學理論取向。當考古學於19世紀晚期開始發展,第一個考古學理論取向是文化史考古學,它所具有的目標是解釋文化為何改變和調整,而不是僅僅強調這些文化曾經產生的事實,因此強調歷史特殊論。在20世紀初期,許多考古學家研究的是與現存社會(例如美洲原住民、西伯利亞人、中美洲人的社會) 有所關聯的過去社會,他們依循直接歷史取向,比較在過去與當代族群及文化群體之間的連續性。在1960年代,由賓佛與傅能瑞等美國考古學家所領導的一場考古學運動,反對當時已經建置完備的文化史考古學。他們提議一種更具科學與人類學性質的「新考古學」,具有假設測試與科學方法,這在後來稱為過程考古學。
在1980年代,興起了一個嶄新的後現代運動,由英國考古學家所領導,包括Michael Shanks、Christopher Tilley、Daniel Miller、以及伊恩.霍德,這後來稱為後過程主義考古學。它質疑過程主義對科學實證論與公正性的訴求,並強調自我批判的理論反思性。然而,後過程主義遭到過程主義批評為欠缺科學熱情,而且學者依然爭辯著過程主義與後過程主義的有效性。同時,另一個理論「歷史過程論」興起,尋求整合出一個焦點,放在過程與後過程考古學所強調的反思性及歷史。
現今的考古學理論採借了來自很大範圍的理論思想,包括演化、現象學、後現代、結構與能動、認知考古學、功能學派、性別考古學與女性主義考古學、以及考古學系統理論等。
【 研究方法】
一場考古學調查往往包含幾個清楚劃分的階段,每個階段運用特有的研究方法。在任何的實際考古工作可以進行之前,考古學家必須先就所欲達成的清楚目標取得共識。做到這一點之後,進行對一處遺址的考古學田野調查,盡可能發現關於這個遺址及其周圍區域的資訊。其次,展開發掘工作,以蒐集埋藏在地下的任何考古特質;第三,研究從這場發掘中所蒐集的資料,並評估是否達成考古學家原先設定的研究目標。然後將這些資訊出版,以便由其他考古學家與歷史學家取得使用,學者認定這是一個好作為,即使有時被忽略。
【 研究對象 】
考古學研究的對象是實物。主要是物質的遺存,或者說是遺物與遺蹟。而這些遺存應該是古代人類的活動遺留下來的。考古學的研究集中在對過去的研究上,包括過去文化所遺留下來的各種資料。所以它的研究對象是屬於一定時間以前的古代。比如英國的考古學下限是諾曼人的入侵(1066年), 法國是加洛林王朝的覆滅(987年), 美洲各國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1492年), 中國的一般是以明朝的滅亡(1644年)為下限。
近年來,英國出現的 中世紀考古學 則把時間下限推進到了1640年。而美洲各國的 工業考古學 則研究近代工業初期的遺物。隨著時代的前進,這些下限都會自然地向後推移。
【 考古理論 】
- 考古發掘管理
- 文化傳播論
- 新考古學
- 後過程主義考古學
- 科技考古學
- 核技術考古
【 考古學分支及其相關學科 】
按照年代分為:
按照地區分為:
- 歐洲考古學
- 埃及考古學
- 中國考古學
- 日本考古學
- 中部美洲考古學
按照研究對象分為:
- 宗教考古學
- 美術考古學
- 紙草學
- 金石學
- 銘刻學
- 甲骨學
- 古陶瓷學
- 古錢學
- 農業考古學
- 環境考古學
- 地質考古學
- 考古植物學
- 考古動物學
- 考古天文學
按應用手段劃分:
考古上的其他分支:
- 類型學
- 考古學史
- 古文獻學
- 紋章學
- 考古地磁學
- 古文字學
- 考古年代學
考古學中常用到的一些學科:
第四紀地質學— 體質人類學— 古動物學— 古植物學— 物理學— 化學— 民族學— 民俗學— 社會學— 歷史學— 宗教學— 語音學— 自然科學史— 美術史— 建築史— 地質學
【 考古技術 】
- 考古修復
- 考古年代測定
- 遙感考古
- 考古發掘
- 洛陽鏟
另外在此推薦一款有趣的APP:《我的化石博物館》
個人玩過一段時間,簡單明瞭,容易上手,有興趣的人可以去下載玩看看喔!
(部分資料來源來自於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