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六順七彩東進西出—Loading結束了,但我究竟Load了些什麼?

〔後記〕六順七彩東進西出—Loading結束了,但我究竟Load了些什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徒步120公里的路程,就為了那最後列入的百岳與全國次大的高山湖泊,真的值得嗎?

這是此行中腦海裡不停迴盪的疑問,也是下山後因足底肌肉拉傷而來到醫院的我,望著灰白的診間外牆時不住思量的問題。七彩湖群山圍繞的蕩漾姿態,是讓人無庸置疑的瑰麗;六順山金黃草原環繞的身影,是令人屏息駐足的遼闊;高登工作站的滄桑、鐵道橋的飄渺,更有著使我魂牽夢縈的靜謐。若單論景致,此行之所見可以毫無懸念的定義為「美」,但此等的美,又是否足夠以6天的林道、成員的傷病、與滿臉的沙塵為代價去換取?

反思—

人員傷病,我想肯定是此行不由分說的最大險阻,首日15公里的緩上路程就已開始讓隊友陷入苦戰,高登工作站前的天梯更是一口氣奪走了兩位隊友的一只膝蓋,人員狀況一天比一天糟。到最後一天跳入冰涼的濁水溪時,身上攜帶的止痛藥基本已全數耗盡,對於我們來說是前所未聞的慘況。

超乎想像的春日高溫,則是另一個加劇人員惡化的因素:燠熱的氣溫讓體能以異常的速度流失,近乎一成不變的風景更讓人只能絕望的倒數著剩下的里程數。此行是我目前遇過行進距離長的隊伍,我們顯然低估了長距離與低海拔帶來的影響,更輕忽了東段天梯的消磨,才讓隊伍在第二天就陷入莫大的危機。

再者,裝備的部分也是個人認為值得思考的地方,先不論裝備輕量化的部分,畢竟社團的公裝與學生能負擔得起的裝備,說實在選擇也真的不多。主要想討論的,是直接影響行進舒適的鞋子:這次的隊伍在社團中已算是反常的登山鞋派多於雨鞋派,但仍遇上了不少狀況。

走了5天林道後Fely傷痕累累的腳,腳下長長的地圖僅只顯示了一半的旅程。

走了5天林道後Fely傷痕累累的腳,腳下長長的地圖僅只顯示了一半的旅程。

首先穿著雨鞋的隊友,其中一位學姊起了好幾個水泡,最後一天整個腳跟處幾乎都被大得驚人的水泡蓋滿了,慘況簡直不忍直視;而Fely依舊穿了她那雙沉沉的Scarpa重裝靴,到最後一天也磨出了好幾個水泡。大伙每晚抵達營地,幾乎都得花上半個小時排隊處裡各自的水泡,也印證了鞋襪的合理搭配,會多麼直接的影響足部的健康。

隊伍中狀況最好的,反倒是在便宜的低筒登山鞋裡塞了兩雙厚襪的我,由於腳趾幾乎沒有亂動的空間,自然也不會產生摩擦。輕量化鞋款的軟底正適合這種堅硬的林道,腳感回饋十分舒適,較輕的重量也幾乎將腿部的負擔降到最低。綜合上述的討論,實際走了這一遭漫長的林道後,我深刻地體會到為何國外的Thru Hiker們都如此鍾情於輕量的越野跑鞋。對於這樣幾乎全是林道的路線,越野跑鞋、甚至登山襪配運動涼鞋,以我的看法來說,估計都會是比重裝靴或雨鞋要好上不少的選擇。

歷史—

橫貫中央山脈的東西電網依附萬榮、丹大二林道興建,然在電網開通前,無數運材卡車在台灣稜脊上留下的印記、全力伐木遺留的建物、與貫通山川的林鐵,都為此行增色不少。走在一成不變的林道上,唯一能夠讓自己充電的,或許就是這些淒美而悠遠的遺跡了。

東段的林業遺址處處漾著蕭瑟的美,西側或荒廢、或仍殘喘著的電力設施則提供旅人休息,並背負無數工作者與登山客寄託的心神。如今的我已難以自拔的喜歡上那些正遭到世人遺忘的遺跡,從他們殘破的外觀遙想曾經的鼎盛,歷史流經肺腑的感覺難以言表。

除了經濟發展所留下的遺物,曾是布農傳統獵場的丹大林區,原民們留下的駁坎更彰顯著此地旺盛的生命力。從原住民舊部落、林業開採遺跡、到最近的電力開發史,又一場橫貫多條歷史線的旅途,令人下山許久後難以忘卻林道敘述的種種故事。

心念—

撇除令人神往的遺跡與唯二令人讚嘆的高山景緻,一路支撐我們頂著豔陽、忍著傷勢行至七彩湖的,我想大概就是那「會師」的使命感罷。我們習於現代的生活,卻都受到那原始的野性呼喚,一次次步入山林。原先毫不相干的人們,因為這些聳立於地表的崇嶺、深刻入土的峻谷而有了連結,平行的生命在絢麗的七彩湖畔匯聚成一點,終使我們短暫相會,隨即再度向各自的人生發散。

人的生命是短暫的,但無數短暫的生命連結在一起,共同交織出那名為「山社」的記憶,匯聚成歷史洪流中飄盪的絲線。相會的時間極短,但同為山社一員的歸屬感與會師帶來的悸動,仍長存於心底。很慶幸自己在大學期間選擇了這個大家庭,更感謝給了我大部分生活動力的群山與夥伴,讓我在那些深邃的角落中,找到自己在天地間的定位。

結語—

總結這趟漫長的旅程,我認為七彩湖的美確實值得一訪,但卻會是cp值頗低的一趟山旅。倘若真的打算靠自己的雙腿造訪七彩湖,雖然路程更加艱辛,但我仍會推薦從東側的萬榮林道前往:相較於塵土飛揚的丹大林道,萬榮端一方面較不需要忍受三不五時揚起陣陣沙塵的機車,沿途的工作站、運材鐵道等遺跡,蕭瑟滄桑的姿態唯有親眼見證才能真正體會其風采。

萬榮林道上無數頹微的遺跡記敘著所有難忘回憶,值得親自探索。

萬榮林道上無數頹微的遺跡記敘著所有難忘回憶,值得親自探索。

反觀西側的丹大林道,沿途多為淺山景觀,基本上與行駛在橫貫公路的景色別無二致,甚至可能有所不及。林道的狀況老實說也並不好,機車揚沙非常干擾呼吸與行進,所經過的台電建築物大多也不如東側那樣令人動容,撇除大多登山客選擇跳過的海天寺—卻是我認為西側最值得一看的地方—不論,若沒有打算騎單車或乘坐機車前往,我並不認為丹大林道有何吸引力。

本次120公里的林道行畢,仔細計算了下自己短短兩年內走過的林道:從原路撤退的雪西逆走、迎新的太加縱走、直到年初的大元國小探勘,總里程已直逼200公里,登山接超過一半的時間都在走林道,可真是哭笑不得。120公里Loading之路Load下來的,除了工作站的蕭條記憶、六順七彩的光華風采、與共創歷史的感動外,或許就是那說著有些鼻酸的「林道大師」戲稱吧...


參考資料—

林田山林場:
六順山:
丹大林場、林道:
東西電網:
海天寺:
avatar-img
11路公車│The 11th Bus
59會員
81內容數
2019年開始接觸登山活動的筆者,喜愛台灣的山林,也喜歡各式各樣的戶外活動。足跡從高山百岳到中級山遺跡探勘都涵蓋,參與的活動則從溯溪、攀岩、到攀樹都有所囊括,雖看似樣樣通但實則樣樣不精。此處紀錄筆者的戶外生活體驗,希望透過文字刻劃自己的回憶,傳達依靠己力追尋愛好的理念,並期許文章能自娛娛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位在中央山脈深處的七彩湖是全台第二大高山湖泊,一旁坐擁草原廣袤的六順山,則是台灣最後被納入的百岳。此行走東進西出的路線,途經林田山、台電工作站等遺跡,遍覽六順七彩光彩奪目的高山美景。行程最後,在海天寺庇佑下有驚無險地走了一遭鬼門關,襯著濁水溪的滾滾洪流,旅程的疲勞化做美好回憶,與那山、那水一同永存。
中央山脈深處的七彩湖是全台第二大高山湖泊,一旁草原廣袤的六順山,則是台灣最後被納入的百岳。此行走東進西出的路線,途經林田山、台電工作站等遺跡,遍覽六順七彩光彩奪目的高山美景。行程第三、四天,辛苦翻上六順的陡坡,一覽傳說中的金黃草原,並在那絢麗的嶙峋湖畔,順利與OB會師,共同寫下山社的歷史的新頁。
埋藏於中央山脈深處的七彩湖,是全台第二大的壯麗高山湖泊,一旁坐擁金黃草原的六順山,則是台灣最後被納入的百岳。此行自東側萬榮林道出發,穿過林田山遺跡後,經六順山抵七彩湖。回程改走西側丹大林道,越過丹大林區的心臟地帶,一覽東西送電的建設軌跡。背上屬於我們的使命,我們將即將出發,在此譜寫嶄新的篇章。
大元國小探銅山林道出翠峰湖,4天半的行程裡,橫跨的遺跡從林業、礦業、到泰雅古道,走過的路程包含渡溪、無路徑上探勘、崩壁高繞、與架繩上攀,滿足了追思感懷的心念,也挑戰了技能與體力的極限。總歸這條路帶給我的成長,感謝山給予我們的一切挑戰,讓我們能有所成長,也感謝先人留下的無數遺跡,使我們心有所屬。
在那個林業興盛的年代,一個依附林木而生的聚落生根於大元山區,大元國小也因而建立。此行在經過大元國小的跨時空參訪、南澳北溪的探勘上切、與銅山林道那不可逾越的岩壁後,終於迎來了終章。高繞向隅的一行人,再度回到光影交錯的南澳北溪,坦然迎向泰雅族古道亞普拉塞的陡峻稜線,與那蔚藍明媚的翠峰湖間,僅一步之遙。
在那個林業興盛的年代,一個依附林木而生的聚落生根於大元山區,大元國小也因而建立。此行由古魯林道出發,造訪大元國小後下切溪床,預計沿稜上切銅山林道,最終經翠峰湖下山。第三天的行程,我們將下切廣袤的萬大南溪,順溪床上溯後切上早期採礦留下的銅山林道,卻怎麼也沒料到真正的挑戰,得從探勘上切結束後才開始...
位在中央山脈深處的七彩湖是全台第二大高山湖泊,一旁坐擁草原廣袤的六順山,則是台灣最後被納入的百岳。此行走東進西出的路線,途經林田山、台電工作站等遺跡,遍覽六順七彩光彩奪目的高山美景。行程最後,在海天寺庇佑下有驚無險地走了一遭鬼門關,襯著濁水溪的滾滾洪流,旅程的疲勞化做美好回憶,與那山、那水一同永存。
中央山脈深處的七彩湖是全台第二大高山湖泊,一旁草原廣袤的六順山,則是台灣最後被納入的百岳。此行走東進西出的路線,途經林田山、台電工作站等遺跡,遍覽六順七彩光彩奪目的高山美景。行程第三、四天,辛苦翻上六順的陡坡,一覽傳說中的金黃草原,並在那絢麗的嶙峋湖畔,順利與OB會師,共同寫下山社的歷史的新頁。
埋藏於中央山脈深處的七彩湖,是全台第二大的壯麗高山湖泊,一旁坐擁金黃草原的六順山,則是台灣最後被納入的百岳。此行自東側萬榮林道出發,穿過林田山遺跡後,經六順山抵七彩湖。回程改走西側丹大林道,越過丹大林區的心臟地帶,一覽東西送電的建設軌跡。背上屬於我們的使命,我們將即將出發,在此譜寫嶄新的篇章。
大元國小探銅山林道出翠峰湖,4天半的行程裡,橫跨的遺跡從林業、礦業、到泰雅古道,走過的路程包含渡溪、無路徑上探勘、崩壁高繞、與架繩上攀,滿足了追思感懷的心念,也挑戰了技能與體力的極限。總歸這條路帶給我的成長,感謝山給予我們的一切挑戰,讓我們能有所成長,也感謝先人留下的無數遺跡,使我們心有所屬。
在那個林業興盛的年代,一個依附林木而生的聚落生根於大元山區,大元國小也因而建立。此行在經過大元國小的跨時空參訪、南澳北溪的探勘上切、與銅山林道那不可逾越的岩壁後,終於迎來了終章。高繞向隅的一行人,再度回到光影交錯的南澳北溪,坦然迎向泰雅族古道亞普拉塞的陡峻稜線,與那蔚藍明媚的翠峰湖間,僅一步之遙。
在那個林業興盛的年代,一個依附林木而生的聚落生根於大元山區,大元國小也因而建立。此行由古魯林道出發,造訪大元國小後下切溪床,預計沿稜上切銅山林道,最終經翠峰湖下山。第三天的行程,我們將下切廣袤的萬大南溪,順溪床上溯後切上早期採礦留下的銅山林道,卻怎麼也沒料到真正的挑戰,得從探勘上切結束後才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