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義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Brooke Cagle on Unsplash
當然,偽意義與真意義之間很難分得很清楚,因此,我也不會刻意要你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甚至我可以說,這根本就是異卵的雙胞胎!所以,當我去了解到偽意義的出現時,同時也明白意義之間的那回事,並不是我本來或是所期待的那個樣子。所以,在創造偽意義之前,或是意識到之前,其實我們都曾有過這樣。
想要讓生活更美好,你當然會去有興趣地認識什麼相關人事物,所以在學得意義之前,並不是創造出什麼意義出來,可是偽意義本身呢?卻是你只想要有那種感覺,才去了解那種感覺是一種你被意義體驗出來的一種感覺的全部,也就是你是為了創造而去創造什麼那種表面的一回事,來習得本身。
但仔細來看,不就是這一回事嗎?如果不這麼做,我們怎麼可能知道偽意義的像樣?我沒有說「偽意義」不好之類的話,而是在我們忽視或是了解到意義的那種前提而言,很容易那是正確的步驟,就像你想要脫單,就像你想要學潛水,就像你想要有一技之長的那樣,不是從基本的去了解,包括意義的那個樣子,只是你很容易被「洗腦」。
所以,不是他們講的話是否正確與否的問題,而是思考上的問題。你或許真的以為了解了本身,就真正學得本身,脫單要認識自己的優缺點,並且放下內心的部分堅持,重新看待性別或是相處的意義問題;潛水呢?當然要認識可以潛水的區域,還有呼吸與游泳的方式,以及該怎麼調整自己對於浮游下沈的一種方式的那種意義,還有重要的是你到底想要看到什麼?那才是真意義的正確,也就是基本功夫上的意義,別忘了認識你當初要的意義,以及真正在了解方面,你才會知道偽意義與真意義原來有一點相似,也有一點不相似。
基本除了要了解,但是在初衷本身也要多點去了解,是不是意義把你弄到走偏?你以為這樣,確實如此,就有可能偏向一點而不自覺?人是這樣的後知後覺,如果你在生活過程中,只想要找出意義的本身,那麼你需要重新檢討與反思自己才對。
人常常犯錯的一點就是:容易合理化,容易有預設立場,容易去找出自己很正確的反確認偏誤的支持論點。當我們了解到人不是那回事,或是那看起來的一回事,現在我們來想人類,來想性別,來想社會,甚至來思考生活與生命存在的那種必要——刷存在感?不必,而是你到底活著的那一刻是——有想到什麼嗎?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二十幾歲的年輕人還想著哪裡吃,哪裡玩,以及哪裏好拍照,三十幾歲,才想到婚姻,但是並非所有人想「婚」,不管男女。你想要留下紀錄,回憶,還有存在你在雲端硬碟或是手機相簿裡的所有照片與影片,好吃的好玩的,以及好拍的,一網打盡,人是存在現在生活裡,是在三享生活中能夠找到,我也不怪乎我們的思想有青少年的快樂,還有老大人的憂愁。
生活屬於三享生活本身呢?還是不屬於那本身?端看你怎麼定義生活意義的本身,我沒有辦法說,你屬於哲學思考範疇,每天都在思考人類的意義,還是什麼意義,看看以前的東方哲學家,哪像我們每天面對外來太多的「誘惑」,他們看天,看雲,看人,看水,甚至看樹,看儒學思想,待人之道,想著「空」,想著「道」,想著那種佛學或是靈學之類的那種深奧的理論,還是文言文,我們要說得明明白白,讓那些人懂我們在想什麼,還真是雞同鴨講。
現代人有太多的刺激,電視的,網路的,你手機上的,你最關心的,最想要的,藝人的動態,新開的餐廳,新口味上市的食物,特惠商品,你等待的電影,想要的戲劇,想知道的所有他們的一切的一切,外在的東西那麼多,誘惑太實在,我們怎麼能夠不抵擋內心想要的渴望?
性事可以公開說,在 YouTube 上討論,你可以穿著露肩,露整雙美腿的短褲趴趴走,即使你對自己身材不滿意,你也勇於嘗試。在古代,女性們不是長裙,就是過膝的裙子或是褲子,我們對於性的大解放,可以看出男女在尺度上有不同的進展,甚至不會拒絕你女性露胸,只要在准許之內。
人類對於赤裸這件事,大概只有外表的裸露沒什麼之外,大概就是屬於內心的裸露很難坦蕩蕩說明出來。因此,當我們來看赤裸這件事的本身時,你才明白,外表的皮膚其實讓你很一表人才,內心呢?就是外面所鋪張好的世界,所反過來穿衣服內襯的那種樣子。
因此,當我們看到真意義與偽意義的同時,你都會明白,偽意義反而是我們要的一種存在樣,而非意義,而真意義就是在偽意義本身的一種包膜之下所脱去的一種軀殼,一種看起來的模式雛形樣,因此,當褪去外表的皮膚之後,原來真意義也隨之改變了什麼,因為你只想到要有良好的意義模式,保留對偽意義的一種像樣子。
然後你又把它合理化,所以你才老是覺得存在。要學烘培,是要了解不是烘培很難,而是模式下的意義,你想學得什麼,也就是器具與熱忱夠不夠的問題,而是在習得意義下的了解,你看到什麼,而轉換什麼。
其他呢?找工作,當然要抱持著學,以及一技之長,還有可以在事情中了解什麼,不是職位本身,而是每一種事,你認識什麼上的意義。你沒有去創造,而是你去了解,偽意義首先要去創造出來,這是真意義與偽意義最大的不同點之一,但是偽意義有可能在創造的一點上,去看到在習得的那一刻,你也變相創造什麼出來。
因此,變相創造,也是偽意義的一種,當然也可能屬於真意義的那樣所包裝好的樣子,在了解什麼,反思什麼。所以,我才會說,偽意義有可能與真意義混淆。
有些人覺得那又如何?什麼偽意義,什麼真意義並不重要;的確是。那不重要,只是會讓你陷入循環的過程中,你都以為活得快樂,有意義,結果是偽意義的寫照。
想想你有了另一半之後,你變了什麼,想想你有了新玩意之後,生活真的有變好,更方便嗎?想想在合理化之後,你覺得空間有變得比較合理?
泛意義呢?更不用說了。只要極度去意義化,合理化,自然泛意義就會存在,所以真意義不提也罷,反正什麼偽意義,真意義與泛意義之間實在太過複雜,我無法說明得一清二楚,只能要你每次回家想一下,你到底習得與學到這之間有什麼。
你當然不會想過這個問題,或是你生活上的本身快樂與矛盾,對你而言,生活不是生命,生活就是怎麼吃,怎麼玩,怎麼與朋友相處,與家人同樂,還有怎麼工作等等相關事情,你自然不會想到,喔!你要生命有快樂,也一種意義上的特質,你當然不會仔細考量過,對於你而言,對那些還在為經濟考量的人而言,賺錢與生活,還有我們體面上所度量的任何所有,勝過私下的意義的一面性。
人之間的相處,是應該考慮到人之間上的連結,事情上的連結,與社會之間的連結,而有了泛意義之後,這更沒有錯誤,在泛意義的途中,很容易意義上的確實考量,因為你知道為了什麼意義而有的想法,而在我們之間迴盪與盤旋,但是有如直升機吹起的風,總是打亂了意義上的任何連結之間的盤旋意義——就是每一刻所思考,可能隨著時間或是空間,讓我們生活有了一種新的思考,想想你有了另一半之後,你變了什麼,想想你有了新玩意之後,生活真的有變好,更方便嗎?想想在合理化之後,你覺得空間有變得比較合理,還是更加奇特,又不耐呢?
確認偏誤讓我們去證明什麼,反證明什麼,歸因謬誤,更是不合理化自己的歸因,竟然如此荒唐,任何在沈入成本,以及我們所相信的投入之上,都因為自己的兩種行為在左右搖擺,這不關理性與感性的缺憾問題,而是越是相信人在行為與意義之間,有一種合理上的連接通盤,你就會更加擁抱你到底是對的,還是一種不確定而引起的自卑與缺陷。
自信的背後是自信,還是因為想要怕別人欺負,而裝作如此呢?或是在意義之中,我們在了解偽意義給我的真意義的那種,到底是偽意義本身,還是你真的以為的真意義所看到某種優點在裡面呢?因此,我定義什麼名詞不重要,而是為了意義去尋找意義,根本就只是讓你在生活之下,活得更加受苦,反倒是想想你生命的那頭,原來才是有「真正」的意義光輝所在,所以一般人沒有想到我到底想表達的真正意思是什麼,這大概也是我的缺憾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3會員
25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Fornik Tsai 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KAL VISUALS on Unsplash 愛應該是無私的,可是當我認識一個女孩,而她有多麽自私時,而變成愛應該是自私的。回到〈私愛〉的起點,證明我是對的,抑或是錯的?我不知道。愛本來無私,為他人著想,以他人的思維為前提而有一個想法存在,不管那是對或是錯,重要的是我尊重你的尊重,而你怎麼不尊重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我不懂怎麼跟人相處,還是跟女性相處,甚至跟女朋友相處,如果這篇文章發佈之後,我有的話。與異性相處,我以為只要有幽默,懂得體諒女性的心情,能夠了解女性的難處之後,或許就可以這個人的思考。我想我是錯的。被人常常說成錯的,我似乎也習慣了!或許
Neelam Sundaram on Unsplash 泛意義是指,一切都有屬於自己的意義模式,屬於一種泛式化的心態,當一切有了這樣的意義,隨之到來的就是轉化為偽意義的表示。我不知道怎麼回事,當意義變成了泛意義,為了偽意義之後的那種真意義,或許才是人人自認為的真意義,我們都活在在種競爭關係中,都想
Eric Ward on Unsplash 道德要是真能思考,那我們的道德感不會這麼「薄弱」。相信每一個人都有貪圖方便的時候,想說每一個人都差不多,為何我的道德感要更加「堅強」?為何我的道德感要更加有道德?當要選擇救人時,只能選擇最親愛的人時,這之類的老問題是問我們總該要放手一個?可是當我們要選擇
Gabriel Ramos on Unsplash 看著美國憲法修正案有著二十七條核准之後,讓我想到憲法本身的建立以及後來促進的人權價值。自從同性戀在美國結婚合法之後,並不代表同性戀的權利受到完整保障——我當然是指社會本身。然而,就因為如此,美國國土何其大,大到其實小地方很難完全報導之後,這我又是
Qingbao Meng on Unsplash 看著今年( 2020 年)的世界地球日,搜尋著相關報導,聽到了那些哀嚎的哭泣聲,感覺到一陣陣的心痛,宛如心被慢慢撕裂的那樣的陣痛。新冠肺炎的影響,整個世界還在防疫,整個自然界好像換了個面貌,但沒有用。解封過後,或是說後疫情時代,人類活動又開始——也
KAL VISUALS on Unsplash 愛應該是無私的,可是當我認識一個女孩,而她有多麽自私時,而變成愛應該是自私的。回到〈私愛〉的起點,證明我是對的,抑或是錯的?我不知道。愛本來無私,為他人著想,以他人的思維為前提而有一個想法存在,不管那是對或是錯,重要的是我尊重你的尊重,而你怎麼不尊重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我不懂怎麼跟人相處,還是跟女性相處,甚至跟女朋友相處,如果這篇文章發佈之後,我有的話。與異性相處,我以為只要有幽默,懂得體諒女性的心情,能夠了解女性的難處之後,或許就可以這個人的思考。我想我是錯的。被人常常說成錯的,我似乎也習慣了!或許
Neelam Sundaram on Unsplash 泛意義是指,一切都有屬於自己的意義模式,屬於一種泛式化的心態,當一切有了這樣的意義,隨之到來的就是轉化為偽意義的表示。我不知道怎麼回事,當意義變成了泛意義,為了偽意義之後的那種真意義,或許才是人人自認為的真意義,我們都活在在種競爭關係中,都想
Eric Ward on Unsplash 道德要是真能思考,那我們的道德感不會這麼「薄弱」。相信每一個人都有貪圖方便的時候,想說每一個人都差不多,為何我的道德感要更加「堅強」?為何我的道德感要更加有道德?當要選擇救人時,只能選擇最親愛的人時,這之類的老問題是問我們總該要放手一個?可是當我們要選擇
Gabriel Ramos on Unsplash 看著美國憲法修正案有著二十七條核准之後,讓我想到憲法本身的建立以及後來促進的人權價值。自從同性戀在美國結婚合法之後,並不代表同性戀的權利受到完整保障——我當然是指社會本身。然而,就因為如此,美國國土何其大,大到其實小地方很難完全報導之後,這我又是
Qingbao Meng on Unsplash 看著今年( 2020 年)的世界地球日,搜尋著相關報導,聽到了那些哀嚎的哭泣聲,感覺到一陣陣的心痛,宛如心被慢慢撕裂的那樣的陣痛。新冠肺炎的影響,整個世界還在防疫,整個自然界好像換了個面貌,但沒有用。解封過後,或是說後疫情時代,人類活動又開始——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有關社會環境受很多因素促動影響下, 一定會: (1)越來越多元多樣化 (2)變化,會每天都在多元複級數下默默改變 (3)正反兩面極端化越來越明顯 但是,不管社會環境如何變化,人的"本質"是不會變的. 那甚麼是"人的本質"呢? 諸如: 吃飯、睡覺、 息、怒、哀、樂、生、老、病、死....
我若看得懂你的心跟慾望的脈絡動態,也就是你在幹嘛 不是因為有一個外界的你可以被看見 是因為我能清楚觀覽到我自己的內心生態 因為我通我自己等於通一片性海一樣 現象上從來沒有更動,一樣具有差別 觀覽到自己1/1000就同時也能觀覽別人的1/1000 這是自然映射作用,
Thumbnail
如果說不該用是非對錯、善惡去定義任何人。那麼該如何分善什麼是對的環境、對的人。既然不該有二元對立存在,我們接觸的人、所處的環境應該就是所謂的「有益於我」的。「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句話很好的詮釋了內心的疑惑。 一切都來自於自己如何看待身邊的人、事、物。分別心也是由既定存在的價值觀形成的。在自己的
Thumbnail
身處於二維的世界。我們經常用是非、對錯、好壞、美醜來定義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事、物。 是我們深處於這個世界的共通語言及維持社會正義、道德標準的方式。 讓我們能明白對方所要傳達、表達的意思、理念。但真的重要嗎?有標準答案嗎?都來自我們自己如何看待及解讀吧!是一種意識形態、本能的反應,不一定得要照單
Thumbnail
在這個充滿壓力的世界中,我們常常會為了符合他人的期待而偽裝自己。然而,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卻來自於放下偽裝,勇敢地做自己。這篇文章探討了做自己的意義,以及這樣做對個人和周圍人的積極影響。
Thumbnail
但現今的做自己,已被包裝成合理的肆意失禮,完全不顧對方的感受、情緒,自我為中心的只想著自己是否舒暢自由,做自己與自私之間的差別愈來愈模糊。人們也愈來愈疏離,人與人之間的摩擦與冷漠,讓人們感悟關係的分際難以掌握。你是否對於人生中的某些關係抱有遺憾?或者對於彼此該如何面對和相處存有遲疑?抑或控制不住的情
Thumbnail
你購買保險以保障你的財富而非身體的健康,就像螃蟹挖洞堆砌牠的巢穴。你更深明大義地了解健康無法購買,所以你用病癥證明健康的不在,用房地產建設王國,你銀行裏的數字總是少個零,你施捨慈善賺回更多的名聲,甚至你將孩子灌輸符合你期待的願望。
Thumbnail
生活本身沒有自身的意義,直到我們賦予它意義
Thumbnail
當我們與一個人交往久了,才能真正瞭解他們。外在的表象往往掩蓋不了一個人的內心。人們為了滿足物質慾望,可能會做出傷天害理的事情,但真正的快樂卻來自於健康、陪伴、和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非物質上的滿足。
Thumbnail
誠拜讀於「底層邏輯」這本書,篇中有一句要和朋友們一起來分享探討。 「兩個人發生爭執的時候,一定是因為他們之間有更多的相同之處,而不是不同之處。完全不同的兩個人是吵不起來的。」—事物間的共同點,就是底層邏輯。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處、變化背後不變的東西,才是底層邏輯。先記住!底層邏輯+環境變數=方法論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有關社會環境受很多因素促動影響下, 一定會: (1)越來越多元多樣化 (2)變化,會每天都在多元複級數下默默改變 (3)正反兩面極端化越來越明顯 但是,不管社會環境如何變化,人的"本質"是不會變的. 那甚麼是"人的本質"呢? 諸如: 吃飯、睡覺、 息、怒、哀、樂、生、老、病、死....
我若看得懂你的心跟慾望的脈絡動態,也就是你在幹嘛 不是因為有一個外界的你可以被看見 是因為我能清楚觀覽到我自己的內心生態 因為我通我自己等於通一片性海一樣 現象上從來沒有更動,一樣具有差別 觀覽到自己1/1000就同時也能觀覽別人的1/1000 這是自然映射作用,
Thumbnail
如果說不該用是非對錯、善惡去定義任何人。那麼該如何分善什麼是對的環境、對的人。既然不該有二元對立存在,我們接觸的人、所處的環境應該就是所謂的「有益於我」的。「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句話很好的詮釋了內心的疑惑。 一切都來自於自己如何看待身邊的人、事、物。分別心也是由既定存在的價值觀形成的。在自己的
Thumbnail
身處於二維的世界。我們經常用是非、對錯、好壞、美醜來定義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事、物。 是我們深處於這個世界的共通語言及維持社會正義、道德標準的方式。 讓我們能明白對方所要傳達、表達的意思、理念。但真的重要嗎?有標準答案嗎?都來自我們自己如何看待及解讀吧!是一種意識形態、本能的反應,不一定得要照單
Thumbnail
在這個充滿壓力的世界中,我們常常會為了符合他人的期待而偽裝自己。然而,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卻來自於放下偽裝,勇敢地做自己。這篇文章探討了做自己的意義,以及這樣做對個人和周圍人的積極影響。
Thumbnail
但現今的做自己,已被包裝成合理的肆意失禮,完全不顧對方的感受、情緒,自我為中心的只想著自己是否舒暢自由,做自己與自私之間的差別愈來愈模糊。人們也愈來愈疏離,人與人之間的摩擦與冷漠,讓人們感悟關係的分際難以掌握。你是否對於人生中的某些關係抱有遺憾?或者對於彼此該如何面對和相處存有遲疑?抑或控制不住的情
Thumbnail
你購買保險以保障你的財富而非身體的健康,就像螃蟹挖洞堆砌牠的巢穴。你更深明大義地了解健康無法購買,所以你用病癥證明健康的不在,用房地產建設王國,你銀行裏的數字總是少個零,你施捨慈善賺回更多的名聲,甚至你將孩子灌輸符合你期待的願望。
Thumbnail
生活本身沒有自身的意義,直到我們賦予它意義
Thumbnail
當我們與一個人交往久了,才能真正瞭解他們。外在的表象往往掩蓋不了一個人的內心。人們為了滿足物質慾望,可能會做出傷天害理的事情,但真正的快樂卻來自於健康、陪伴、和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非物質上的滿足。
Thumbnail
誠拜讀於「底層邏輯」這本書,篇中有一句要和朋友們一起來分享探討。 「兩個人發生爭執的時候,一定是因為他們之間有更多的相同之處,而不是不同之處。完全不同的兩個人是吵不起來的。」—事物間的共同點,就是底層邏輯。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處、變化背後不變的東西,才是底層邏輯。先記住!底層邏輯+環境變數=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