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進彼此的故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雯青小組的聚會形式,可能就如小組之名,充滿「ㄨㄣˊ青」味。我們聚會次數不多,但似乎總是走「深度」路線(小組長自己面壁,但好像也沒有要反省的意思)。第一次加入的夥伴,將會訝異於燒腦程度,以及「滿溢」的能量與動力——相信自己不會被貼標籤。由於大家都能試著認真聆聽別人的生命經驗,故事有了被瞭解的可能,因此給人有所歸屬、立足於世、向外伸展的力量。

(以上這些不是小組長自己說的)

raw-image

本週聊聊的內容是「原生家庭關係的修復」——會用這個主題來聚會的信仰團體應該也不會太多吧(笑)。既然有「修復」,代表一定有損傷。講到生命中與家庭關係的損傷,確實不會太歡樂。

而一直到聚會結束後,我才意識到:咦,小孩們都跟大人們一起聚會耶,所以邊玩邊吃東西,耳朵邊不知道吸收了什麼進去——比如說,大兒子就會三不五時湊過來,順便發表意見。

意識到這件事情後,其實覺得很有意思;而且應該(又是)很少見的,在大人誠實的試著言說自己的(脆弱與痛苦)故事時,小孩也同時在場。於是,什麼也沒法掩飾。

而也許並不需要掩飾。回想我自己的成長經驗,對於「故事」是相當匱乏的。(祖)父母與晚輩的對話,幾乎只能在 「呷飽沒」的這種等級。除了我們上一代並沒有受到 「言說自己故事」的啟蒙之外,我相信很重要的影響之一,也是因為他們所成長的時代——從228到後來的漫長戒嚴——是人不能夠「暢所欲言」的時代;人人心中都內建小警總,進行傅柯式的自我審查。人無法往內探究故事,便只能轉而論及各種 「言不由衷」,或以物質生存為主的貧乏談話。

囡仔人有耳無喙,這句話不是沒緣由的。

另外,文化也已然習慣將 「大人/父母」塑造成某種堅不可摧的假象,但這是最脆弱的假象。

在《故事裡的心理學》裡,有一句話衝擊著我:當我們意識到人格面具的問題時,若不想對社會價值觀,以過度認同人格面具的心態去靠近父權的話,人有什麼選擇?作者的解答是:可以從自身的經歷、家族歷史——也就是故事,去建立認同。對未來感到茫然的青少年,家族的歷史和父母親年輕時的奮鬥過程,會提供他們方向感,從而對自己的出身有更高程度的認同。(95頁)

在繪本的世界裡打滾這麼多年後,我才很深的體悟到:我是「故事匱乏」者。這是我沒有料到,繪本與故事給我的震撼。人生於世,必須建立在故事之上。而故事不是從遠方、不是教科書、不是歷史課本裡的知識,故事就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

故事就是與世界連結的方式。

因此,當我回過神來,意識到孩子以一種不經意的方式,參與在大人的故事言說裡,我是相當受到鼓舞——因為這是我沒有料想過的事。在我跟繪本、小孩打交道的經驗中,我是知道議題不設限的重要性,這和兒童的「培力」有很大的關係。比如,有人會認為,談死亡太沉重,不是小孩該承受/接觸的。

但是,那什麼時候才是「合適」的?而等到大人認為的「合適」年紀,難道不總是「為時已晚」嗎?大人的很多擔心與害怕,往往只會成為脆弱的推手,而不是成為反脆弱的助手。

在這樣的聚會中,小孩看到大人的真性情,一起在當中,看著大人如何說自己的故事、看著大人也有恐懼、害怕、擔心、焦慮、憤怒、傷心……套句成員的分享:「孩子也能看到父母堅強又脆弱的面向(父母並非全能),還有父母能在某個地方被尊重與接納,有所歸屬的一面」。

raw-image

我想起了,有好多繪本,都在談著家族故事的傳承與延續。席勒說:Deeper meaning resides in the fairy tales told to me in my childhood than in the truth that is taught in life(「我童年聽到的童話,比人生教給我的真理,意義更深遠」——《一隻叫做葉子的北極熊》的引言)。

我相信,大人跟孩子,會在故事裡茁壯起來,並成為彼此連結的森林之樹。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bun的沙龍
71會員
165內容數
從神學連接繪本、文學、哲學、生活
Abu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7/18
默默的努力爬上三角點,也無意中跟著斷食,自己竟然做到了,我人生第一座三角點日湯真山
Thumbnail
2023/07/18
默默的努力爬上三角點,也無意中跟著斷食,自己竟然做到了,我人生第一座三角點日湯真山
Thumbnail
2023/04/20
這是和雯青小組和組員分享的研經+靈修+神學。也是首次試著用聲音檔的方式,器材陽春,可以把聲音錄起來就好 XD 覺得這樣也適合不善於讀電腦文字、可以用零碎時間「聽」的人。 今天的主角是 使徒行傳 9-10章的彼得。
2023/04/20
這是和雯青小組和組員分享的研經+靈修+神學。也是首次試著用聲音檔的方式,器材陽春,可以把聲音錄起來就好 XD 覺得這樣也適合不善於讀電腦文字、可以用零碎時間「聽」的人。 今天的主角是 使徒行傳 9-10章的彼得。
2023/01/19
歲末年終的聚會兼聚餐,也同時別送一名要離開台南的成員。 菜單裡,有一道九層塔茴香蛋,並不起眼。「茴香」聽起來甚有異國風情;但我總只認得名詞,不識其貌與其香,以為是印度料裡或中東料理才會出現的食材。
Thumbnail
2023/01/19
歲末年終的聚會兼聚餐,也同時別送一名要離開台南的成員。 菜單裡,有一道九層塔茴香蛋,並不起眼。「茴香」聽起來甚有異國風情;但我總只認得名詞,不識其貌與其香,以為是印度料裡或中東料理才會出現的食材。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從來都是個喜歡聽故事的人,也喜歡說故事的人。 說別人的故事怎麼過癮? 與其說別人的故事,把自己弄得很快樂,不如隨興交談來的有意思。 我始終相信能感動自己的,也能感動他人。 這樣的故事只有我能夠寫、能夠說、能夠從與孩子的關係中創造。
Thumbnail
從來都是個喜歡聽故事的人,也喜歡說故事的人。 說別人的故事怎麼過癮? 與其說別人的故事,把自己弄得很快樂,不如隨興交談來的有意思。 我始終相信能感動自己的,也能感動他人。 這樣的故事只有我能夠寫、能夠說、能夠從與孩子的關係中創造。
Thumbnail
在繪本的世界裡打滾這麼多年後,我才很深的體悟到:我是「故事匱乏」者。這是我沒有料到,繪本與故事給我的震撼。人生於世,必須建立在故事之上。而故事不是從遠方、不是教科書、不是歷史課本裡的知識,故事就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
Thumbnail
在繪本的世界裡打滾這麼多年後,我才很深的體悟到:我是「故事匱乏」者。這是我沒有料到,繪本與故事給我的震撼。人生於世,必須建立在故事之上。而故事不是從遠方、不是教科書、不是歷史課本裡的知識,故事就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
Thumbnail
很喜歡作者序中舉了波蘭兒童人權之父雅努什・柯札克說的一段話:「沒有孩子-只有人;但是他們的認知和我們不同,經驗和我們不同,衝動和我們不同,情感和我們不同。我們要記得,我們不了解他們。」
Thumbnail
很喜歡作者序中舉了波蘭兒童人權之父雅努什・柯札克說的一段話:「沒有孩子-只有人;但是他們的認知和我們不同,經驗和我們不同,衝動和我們不同,情感和我們不同。我們要記得,我們不了解他們。」
Thumbnail
在現代如此進步的社會中,新聞媒體甚或身邊的親朋好友總會不知不覺中就和孩子們定義了何謂「成功」?然而,在這眾說紛紜的世代,若是只在乎他人的評價及眼光,則很有可能會讓孩子無所適從,甚至迷失了自我。因此,想藉由小毛線的故事讓孩子了解原本的自己就很有價值!
Thumbnail
在現代如此進步的社會中,新聞媒體甚或身邊的親朋好友總會不知不覺中就和孩子們定義了何謂「成功」?然而,在這眾說紛紜的世代,若是只在乎他人的評價及眼光,則很有可能會讓孩子無所適從,甚至迷失了自我。因此,想藉由小毛線的故事讓孩子了解原本的自己就很有價值!
Thumbnail
在我大女兒出生之前,我也只是個一般人。 所謂一般人,就是愛玩別人小孩的人,但不具備甚麼育兒知識和技能。 直到有一天,我三歲的姪子來我們家玩,我姊丟了一本書後跟我姪子說: [舅舅很會說故事喔,請他說故事給你聽好嗎?] 我當下真的有種騎虎難下的感覺,想當然爾,我說的超爛。 我開始去觀察別人怎麼說故事。
Thumbnail
在我大女兒出生之前,我也只是個一般人。 所謂一般人,就是愛玩別人小孩的人,但不具備甚麼育兒知識和技能。 直到有一天,我三歲的姪子來我們家玩,我姊丟了一本書後跟我姪子說: [舅舅很會說故事喔,請他說故事給你聽好嗎?] 我當下真的有種騎虎難下的感覺,想當然爾,我說的超爛。 我開始去觀察別人怎麼說故事。
Thumbnail
憲福年會 親子關係講座~ 作為台下的聽眾,我也自己整理一些心得,目的讓自己日後有所回溯 #其實我們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習如何當父母的 #父母如果真的要說自己有任務的話我想應該是陪伴與探索 #給予孩子成功的捷徑不如教面對失敗的韌性 #打開手心接受自己的焦慮 #小時候被理解,才能長大後了解自己
Thumbnail
憲福年會 親子關係講座~ 作為台下的聽眾,我也自己整理一些心得,目的讓自己日後有所回溯 #其實我們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習如何當父母的 #父母如果真的要說自己有任務的話我想應該是陪伴與探索 #給予孩子成功的捷徑不如教面對失敗的韌性 #打開手心接受自己的焦慮 #小時候被理解,才能長大後了解自己
Thumbnail
雲端晨光媽媽的繪本時間,不是一個為了打發掉時間而生出來的活動;也不是為了要施捨誰而展開的同情計畫,更不是天真的以為孩子是天使。
Thumbnail
雲端晨光媽媽的繪本時間,不是一個為了打發掉時間而生出來的活動;也不是為了要施捨誰而展開的同情計畫,更不是天真的以為孩子是天使。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