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花了一年,學會和自律神經失調和平共處

2021/11/0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嗨,我是若環。24歲時被神經內科醫生診斷說有自律神經失調的狀況(準確來說是廣泛性焦慮症),到現在一年多了,情況很緩慢的好轉中。一路走來非常的艱辛不容易,我也曾經想過放棄,不過還是走到了今天,我想分享我的心路歷程。
首先,自律神經失調是一種狀態,而非真的是一種病,但他繁多的不舒服症狀會讓你覺得好像自己集非常多種疾病於一身,什麼小毛病都一起來,吵吵嚷嚷的像個樂隊在你體內敲鑼打鼓,任誰都受不了。我曾經有以下症狀(依對我影響程度大到小排列):頭暈、眩暈、頭脹、頭重、頭痛、胃食道逆流、心跳快速(約90~100多)、覺得吸不到空氣、恐慌、焦慮、失眠、全身痠痛、心悸、胸悶、胸口痛、手抖、牙齒顫抖。可怕的是,這些症狀不是急性的,而是慢性的陪伴我非常久。我看了中、西醫,更讀了很多書,嘗試心理諮商,花了很多時間和金錢。以非常緩慢的速度,摸索了許多的方法,才找出我造成這個狀況的原因,以及最重要的---如何邁向痊癒的路。目前還沒有完全回歸正常狀態,但我自認已經恢復七成,剩下偶爾頭暈、頭痛、焦慮比較會發生,其他狀況幾乎都削弱下去了。
我也從一天要吃10餘種不同藥物來舒緩狀況(這持續了幾個月,非常痛苦),到現在偶爾吃中藥調理,不需要再依賴藥物才能勉強生活。
自律神經失調是跟壓力息息相關的狀況,誠如我去看的中醫師一再強調的,自律神經要運作的行雲流水,就要注意自己的消耗-恢復。看電腦、看書、社交等都是消耗,而睡眠是最好的恢復。要拿捏自己的「電力」,才不會一不小心沒電了而不自知,非常容易傷害到自律神經,尤其是你已經處在一個極敏感脆弱的狀態更要注意。
許多的資料也顯示,自律神經失調的狀況也與性格有關,例如完美主義者比一般人更容易有自律神經失調的狀況。性格需要長期的調整,才有可能改變。若是對自己沒有好處的人格特質,可以慢慢改善。我的個性容易緊張、想很多、正義感很強。既有完美主義,也是高敏感族群。固然這些性格是我的特質,而他們也有一定的好處,但太過極端就會造成自己的困擾,因此自從我知道這些性格會深深影響我的身、心理,便會特別注意自己是否太過緊張、太想追求完美。每當這種時刻出現時,我會特意的觀察自己,以利能及時察覺,並且安撫自己。「放鬆點,你已經做得很棒了!」「是不是把自己逼得太緊,休息一下才不會運轉到爆炸哦!」等等,可以試試依情況來對自己精神喊話,會有不錯的效果哦!除非一不小心已經爆炸發作了,這時就得依特殊情況處理。
股癌製作人謝孟恭所著的《灰階思考》提到:「黑與白之間,有無限的灰階。」其概念讓我恍然大悟。我向來思考比較極端,不是黑就是白,非常善惡分明,而讀到這段話才發現,
原來人可以不用活得那麼累,並非只有絕對的善和惡、好和壞,而是有很多灰色的中間地帶,而待在那邊,也是沒關係的。
根據健康2.0報導,周伯翰醫師建議要擺脫亞健康狀態有四大原則: 1.適度運動 2.均衡飲食:補充色胺酸與omega-3深海魚油有調劑身心的效果 3.良好的睡眠 4.捨棄完美主義、學會放下過度的堅持。完全涵蓋了自律神經失調的人可以怎麼要修護自己的方法,尤其是睡眠和運動,是我長期看中、西醫下來,每個醫生都耳提面命的。
以前的我,知道這些概念,但從來沒有好好的去實行過。上班太累,回家就懶得運動、熬夜跟朋友聊天或看影片停不下來,都在消耗自己的自律神經系統。但因著已經身體超級不舒服,到了不改變不行的狀況,所以只好乖乖地盡力去做每一件醫生建議的事,好好的觀照自己,沒想到自己其實蠻喜歡這樣的生活方式,身體也不再大聲抗議。累的時候就歇息,不要硬撐,好好聽自己的身體在說甚麼,說不定他已經在跟你大聲呼救,不要當作沒聽到阿~
現在的我偶爾還是會晚上一個太興奮熬夜或是突然遇到一個衝擊事件心情起伏不定,但如果這麼做,就會馬上收到身體的警告,告訴我不能再繼續這樣做了,不然身體就要爛掉給我看。整體來看,失眠、焦慮的狀況已經減少很多,生活也漸漸朝著一個正軌而不是在充滿荊棘的崎嶇小路辛苦地走著。對這篇文朝有興趣的你,可能是自己或親朋好友也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困擾。記得,你不孤單!很辛苦,但我們一起走。
我無法保證之後會不會再度復發,但我能做的是做好自己能做的事,好好愛護自己,才有能力去顧及更多的人。
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生活。
祝好
之後再來分享一下我看許瑞云,鄭先安醫師《心念自癒力》這本書的心得,下次見!
參考資料:
芳喵隨筆
若環
若環
在教育現場跌跌撞撞的老師,從孩子身上學到的比我教他們的還多。 認為自己是隻病貓,22歲焦慮症發作,此後常跑醫院,服藥一~兩年,目前情況好轉中。 第一次做心理諮商時無預警地大哭一場,認為自己無處安放的焦慮被接納了。 祝福大家都能找到心靈的出口。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