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司法相驗那件事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之前新聞出現一位家屬的抱怨,抱怨檢察官和法醫沒有對其猝死的父親進行採檢,就依死者妻子口述的病史,開出了急性呼吸衰竭為死因的相驗屍體證明書。結果,隔沒多久死者妻子就確診新冠肺炎。看到這則新聞,很多人可能就會生出檢察官和法醫偷懶,產生防疫破口的錯覺。在這半夜的時候,正好適合來談談這生死之間的故事。

俗稱的驗屍,專業用語叫相相驗,分為行政相驗和司法相驗2種,而檢察官負責的是司法相驗,行政相驗則由衛生所或衛生局指定醫院的醫生負責(請自行往前爬文看介紹)。司法相驗處理的範圍,僅限於非病死或可疑為非病死。原則上,為什麼會有司法相驗存在?就是因為在這些非病死和可疑為非病死的案件中,可能藏有人為的故意和過失,涉及了生者的刑事責任,所以才會交由檢察官來處理。

因此,檢察官相驗屍體的重點,其實一直都是在這個死亡事件,有沒有人需要負刑事責任?有沒有人故意殺人?過失致死?

那司法相驗中,檢察官和法醫究竟怎麼確定死因?
首先,司法相驗在地檢署報驗之前,會先由值班的轄區員警做初步的蒐證,一般有以下的證據必須先準備好:
1、死亡現場(含死者陳屍狀況)的照片、採證
這部分是用來判斷死者死亡前究竟是在幹什麼?處於什麼狀況?有無外力入侵?現場有無打鬥痕跡?有無可能是行竊失風而殺人?

2、死者生前的病歷調取、現場藥袋的蒐集和拍照
這部分是用來確認死者生前的身體狀況,以確認死者是否可能是因為自身疾病死亡。但病歷調取在大都市相對容易,鄉下地方可能死者家屬不知道死者在那裡看診,或者是在小診所看診而假日休息,甚至鄉下的中大型醫院還有病歷室假日休息的狀況,所以常常沒有病歷可調,只能依藥袋或家屬口述為準。

3、 死者家屬的筆錄
這部分是要透過死者家屬的陳述,來了解死者生前的身體狀況、可能的行踪、有無高額保險(可能涉及保險詐欺)、交友狀況、最後聯絡死者之時間及死者生前有無抽菸、酗酒、吸毒等不良生活作習,以確定死者是否有可能因病致死?吸毒致死?因為高額保險遭殺害?有無仇殺、情殺之可能?並從最後聯絡時間加上屍體腐敗狀況去推斷死亡之可能時間。另外,在現在疫情期間,還要特別和家屬確認,死者死前有無疑似新冠症狀。

4、 發現人或證人的筆錄
確認發現人在發現死者當下之死者屍身狀況、死亡現場狀況、發現時間,甚至是發現死者死亡前有無發覺死亡現場的異狀等。可以用來輔佐第1項,重建第一時間發現之狀況,也可以用來確認死亡之可能時間或有無外力入侵之狀況。例如發現人到場時門是否有上鎖?窗戶有無上鎖?有無鎖具被破壞等。

正式相驗之程序
以上證據由員警蒐集完成後,就會向地檢署報驗,檢察官、法醫會一同到相驗現場。相驗現場可能會在醫院太平間、殯儀館、死者住家。
1、檢察官、法醫、警察會進入屍體所在的相驗室或房間,由死者家屬指派一人確認屍體身份後,即由檢察官、法醫開始進行相驗。相驗屍體的過程是,法醫會接觸屍體、測量屍體、按壓、掰動、翻轉屍體,以檢視全部屍身之狀況,檢察官在旁邊觀察屍身狀況,並將觀察所得提出和法醫討論。勘察屍身最主要的是,要確定有無致死外傷、可疑外傷、某些疾病急性發作的身體特徵等,如果是上吊自殺,還要確認繩索縊頸的痕跡,比對現場上吊用的繩索,確認有沒有可能是遭人勒斃。

2、當相驗屍體完畢後,檢察官會開始對死者家屬、發現人、證人訊問,訊問的內容和重點就如我剛才所說的,並且可以就相驗屍體發現的外觀特徵向家屬詢問釐清,例如額頭有傷口,就可以向家屬確認是否知道何時受傷?很多時候就會發現,其實是舊傷,或近幾天的新傷,而不是致死原因。

3、當訊問結束,檢察官會再跟法醫進行討論,請法醫說明目前可能開立的死因為何?檢察官認為是否有不妥或同意,等雙方意見一致時,就可以依那一致認定的死因,開立相驗屍體證明書給家屬。如果雙方有一方認為死因不明確,就可能需要安排法醫研究所的法醫師或是特約的榮譽法醫師,這些教授等級的法醫師來進行複驗或解剖。

談到解剖,因為我國目前解剖能量不足,所以很少在安排解剖。如果要最精確的確認死因是因為什麼樣的疾病?解剖是必須的。但就如同一開始所說,檢察官相驗的目的,在釐清死亡案件有沒有應該負刑事責任之人,如果沒有,最多就是再確定是病死還是意外,以免除後續保險理賠的糾紛。因此,當能夠確認沒有人為的故意或過失介入,也不是意外,究竟是那一種病病死的,其實對家屬而言也不重要,如果這時還要排解剖,家屬通常也無法忍受。
因此,其實只要確認現場無外力入侵、破壞痕跡,死者屍身無致命或可疑外傷,可以排除掉人為介入及意外,那就可以依死者本身的疾病史去推斷他的死因,並開立相驗屍體證明書。

結論
回到最開始的新聞,檢察官和法醫會不做採檢,應該是因為死者生前沒有新冠症狀,否則以現在疫情緊張的狀況,檢察官和法醫也不敢冒險直接去相驗。另外,死者是和妻子同住,其身體狀況死者妻子最清楚,所以如果有確認現場和屍身都沒有可疑狀況,那依死者妻子口述之病史去開立相驗屍體證明書,是合理的作法。

其實我們對新冠肺炎的了解真的就跟一般人一樣,對新冠症狀敏感度可能不是過低就是太高,不是可能發生像上開新聞漏採檢的狀況,就是太過緊張件件採檢,畢竟,傳染病學就不是我們的專業。因此,這則新聞也證明,我們之前要求行政相驗先行是正確的。因為醫生對新冠肺炎的了解遠高於檢警和法醫,對於死者生前狀況有無須要先行採檢的判斷,也比檢警和法醫精準許多,而醫生在判斷必須採檢的情況下,也可以立刻通知衛生局處理家者家屬採檢、隔離的事宜。也許,如果今天是行政相驗的醫生來相驗,就不會發生新聞中的事了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陳宗元律師的沙龍
22會員
43內容數
2023/08/20
台灣的人頭文化極度盛行,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碰過或看過以下情形,例如:把申辦的帳戶借給親友用?把申辦的門號借給親友用?去幫親友開設的公司擔任名義負責人?幫親友購買的土地擔任借名登記的登記名義人?用自己的證件去幫親友租車?用自己的名義幫親友買車?這些情形在台灣社會其實都十分常見,台灣人習於擔任人頭的心態。
2023/08/20
台灣的人頭文化極度盛行,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碰過或看過以下情形,例如:把申辦的帳戶借給親友用?把申辦的門號借給親友用?去幫親友開設的公司擔任名義負責人?幫親友購買的土地擔任借名登記的登記名義人?用自己的證件去幫親友租車?用自己的名義幫親友買車?這些情形在台灣社會其實都十分常見,台灣人習於擔任人頭的心態。
2023/08/20
我們時常在國外的電影看到這樣的狀況:父母離婚後,各自有伴侶,離婚前所生的兒女與其中一方同住,但另一方仍時常會和兒女見面、出遊、照顧;父母雖然離異,仍相處融洽,對另一方的伴侶也保持善意。 但在台灣,或許出於國情、文化的不同,離婚後能保持相敬如賓的態度似乎就不太容
2023/08/20
我們時常在國外的電影看到這樣的狀況:父母離婚後,各自有伴侶,離婚前所生的兒女與其中一方同住,但另一方仍時常會和兒女見面、出遊、照顧;父母雖然離異,仍相處融洽,對另一方的伴侶也保持善意。 但在台灣,或許出於國情、文化的不同,離婚後能保持相敬如賓的態度似乎就不太容
2023/08/20
近年來,我國在菸害防制上愈來愈嚴格,由於許多公共場所均禁菸,所以我們愈來愈少看到他人在外吞雲吐霧的情景。原以為在長期菸害防制政策下,吸菸人口比例會下降,但近幾年忽然興起的電子煙潮流,卻是股不得不重視的趨勢。
2023/08/20
近年來,我國在菸害防制上愈來愈嚴格,由於許多公共場所均禁菸,所以我們愈來愈少看到他人在外吞雲吐霧的情景。原以為在長期菸害防制政策下,吸菸人口比例會下降,但近幾年忽然興起的電子煙潮流,卻是股不得不重視的趨勢。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是一本罕見從檢察官角度敘寫犯罪紀實的故事。藉由一起疑似強盜殺人的夫婦命案揭開序幕,並由年輕的沖野檢察官承辦,根據鄰居證詞及間接證據,循線調查了部分有債務往來的人員,隨後鎖定了被戳破謊言、涉有重嫌的松倉,檢警以高規格威嚇審訊,在身心壓迫下強逼對方認罪。
Thumbnail
這是一本罕見從檢察官角度敘寫犯罪紀實的故事。藉由一起疑似強盜殺人的夫婦命案揭開序幕,並由年輕的沖野檢察官承辦,根據鄰居證詞及間接證據,循線調查了部分有債務往來的人員,隨後鎖定了被戳破謊言、涉有重嫌的松倉,檢警以高規格威嚇審訊,在身心壓迫下強逼對方認罪。
Thumbnail
在上一話介紹「偵查的開端」中有提到「告訴」、「告發」、「自首」等,其意義及法律上的規定及效果各有不同,我們在本話中會詳細的介紹,讓讀者們可以了解如何運用這些制度或權利,促使檢察官開始偵查犯罪案件,實現國家社會及個人的公平正義!又在本話我們也有介紹到偵查終結時檢察官會作出的「起訴」、「不起訴」及
Thumbnail
在上一話介紹「偵查的開端」中有提到「告訴」、「告發」、「自首」等,其意義及法律上的規定及效果各有不同,我們在本話中會詳細的介紹,讓讀者們可以了解如何運用這些制度或權利,促使檢察官開始偵查犯罪案件,實現國家社會及個人的公平正義!又在本話我們也有介紹到偵查終結時檢察官會作出的「起訴」、「不起訴」及
Thumbnail
本次我們從「公訴」中的「偵查」開始介紹。所謂「公訴」是指當代表國家執行犯罪追訴的檢察官知有犯罪並進行偵查後,認為被告有受有罪判決的高可能性,應向法院提起公訴,於起訴後繫屬於法院進行審判。而除了公訴外,我國刑事訴訟法還有「自訴」的制度,也就是由被害人自己提起刑事訴訟之謂,需特別注意的是提起自訴一
Thumbnail
本次我們從「公訴」中的「偵查」開始介紹。所謂「公訴」是指當代表國家執行犯罪追訴的檢察官知有犯罪並進行偵查後,認為被告有受有罪判決的高可能性,應向法院提起公訴,於起訴後繫屬於法院進行審判。而除了公訴外,我國刑事訴訟法還有「自訴」的制度,也就是由被害人自己提起刑事訴訟之謂,需特別注意的是提起自訴一
Thumbnail
刑事案件從告訴狀開始,交由檢察官偵辦,而檢察官接到訴狀之後要展開調查,而檢察官會親自調查嗎?他會交由警察進行實質的調查問訊,交給調查局經由或警察的初步報告,再傳喚告訴人、被告進行偵查庭,從中得到庭上的筆錄自白,或者從告訴人中得到的證據,最終由這些過程中所得到的資訊,作為起訴或不起訴的依據,但是檢察官
Thumbnail
刑事案件從告訴狀開始,交由檢察官偵辦,而檢察官接到訴狀之後要展開調查,而檢察官會親自調查嗎?他會交由警察進行實質的調查問訊,交給調查局經由或警察的初步報告,再傳喚告訴人、被告進行偵查庭,從中得到庭上的筆錄自白,或者從告訴人中得到的證據,最終由這些過程中所得到的資訊,作為起訴或不起訴的依據,但是檢察官
Thumbnail
本話所要介紹的是「勘驗」,相較於「鑑定」是由具專業知識背景的鑑定人所做,勘驗是由法官或檢察官以自己的感官去體驗犯罪事實過程中的人、事、物。雖然兩者的文義上有些許相近,但在實質上的意義相差甚遠,應予以區別。有在法院擔任過法官助理一職的讀者,想必三天兩頭手上就有證據(例如監視錄影檔案、錄音檔案等證
Thumbnail
本話所要介紹的是「勘驗」,相較於「鑑定」是由具專業知識背景的鑑定人所做,勘驗是由法官或檢察官以自己的感官去體驗犯罪事實過程中的人、事、物。雖然兩者的文義上有些許相近,但在實質上的意義相差甚遠,應予以區別。有在法院擔任過法官助理一職的讀者,想必三天兩頭手上就有證據(例如監視錄影檔案、錄音檔案等證
Thumbnail
在上一話我們介紹了證人的部分,而關於證人的定義中,關鍵在於證人在作證時所敘述的過程必須是「親見親聞」,如果不是親眼目賭或親自體驗或參與到事實發生過程的全部或一部分,那就無法成為證人。但其實還是可能有機會會到庭作證,只是不是以證人的身分作證,而是以「鑑定人」的身分到庭作證,其作證的原因並不是對於
Thumbnail
在上一話我們介紹了證人的部分,而關於證人的定義中,關鍵在於證人在作證時所敘述的過程必須是「親見親聞」,如果不是親眼目賭或親自體驗或參與到事實發生過程的全部或一部分,那就無法成為證人。但其實還是可能有機會會到庭作證,只是不是以證人的身分作證,而是以「鑑定人」的身分到庭作證,其作證的原因並不是對於
Thumbnail
在社會發生重大刑事案件時,被告很常以其患有精神上疾病,作為脫罪的理由或藉口,而患有精神上疾病會影響到其對於行為判斷的能力,進而影響其行為時「責任能力」的程度。並不是被告只要說自己患有精神疾病,法院就一定照單全收,對於被告所提出的答辯理由,法院會請具有精神醫學背景之專科醫師作為鑑定人,鑑定被告「行
Thumbnail
在社會發生重大刑事案件時,被告很常以其患有精神上疾病,作為脫罪的理由或藉口,而患有精神上疾病會影響到其對於行為判斷的能力,進而影響其行為時「責任能力」的程度。並不是被告只要說自己患有精神疾病,法院就一定照單全收,對於被告所提出的答辯理由,法院會請具有精神醫學背景之專科醫師作為鑑定人,鑑定被告「行
Thumbnail
「法院」在查明檢察官所起訴的犯罪事實,可以依職權調查證據的權限,縱使當事人(公訴人、自訴人或被告)沒有提出調查證據的聲請,法院仍得調查的意思。會有這樣的主義,就是賦予法院有澄清事實的義務,以達到發現真實的刑事訴訟目的。
Thumbnail
「法院」在查明檢察官所起訴的犯罪事實,可以依職權調查證據的權限,縱使當事人(公訴人、自訴人或被告)沒有提出調查證據的聲請,法院仍得調查的意思。會有這樣的主義,就是賦予法院有澄清事實的義務,以達到發現真實的刑事訴訟目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