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宥均
疫情爆發,各個白色的空間充斥著意想不到的忙碌。醫院休息時間不足、汗如雨下的醫護人員更是耗盡體力的奔波著,那白色的身影也不例外。他盯著繁多的資料,手在鍵盤上不斷移動,每個病人的病歷資料在螢幕中慢慢浮現,而這個場景正記錄著更加艱難的生活。
他是黯淡疫情中的微光——護理師陳麗萍,也是我最親愛的姊姊。
人人尊敬的白衣天使,具體在做什麼?
每天工作時長超過10個小時,期間還不包含開會的時間。有時上完班還要直接去上相關課程,或是假日去上課/進修,所以其實工時超過10個小時,十分驚人。姊姊還分享,之前在病房時是輪班制的,有時排到夜班,會比平常更累,頑固的病人也比較多;換到其他門診時就發現,因為工作模式的不同,的部分不一樣,但工時其實沒有不同。
護理人員常常會面臨到生與死的問題,有時候家屬會有不同的情緒反應,而護理人員就需要與家屬溝通、解釋病情等;有時候也會需要和醫療團隊溝通,而溝通這一塊是比較困難的部分。姊姊在訪問時說:「我會盡量聽完他們的說法,取得一個兩方都能接受的平衡點。」
當我問起姊姊,他最印象深刻的病人,姊姊分享,當他進入這個職位時,比較大的衝擊是遇到一些癌症病患,以及知道這些病患有一天會離開他們的家人。
曾經有病人的意識清醒,因為癌症的關係而一直出血,當他不斷在出血,心跳不斷下降的時候,醫護聯絡家屬來,病人會因為家屬到,病人的心跳、甚至是生命跡象都會比較回穩一點。
那時他知道,在病人清醒的情況下,聽見家屬的呼喊,有可能會沒有辦法平安順遂離開。很衝擊,但也有很多學習,在面對病人的時候,負責照顧的家屬,是否能夠讓病人安穩的度過這段旅程,不要身上插太多管,不要流太多血,怎麼讓他好好度過,是大家要學習的。
為什麼是護理師?
在升學、畢業時,大伯母建議姊姊當護理師,家人對護理師的感覺很不錯——當初姊姊的想法是想要進行實務面的實作,不想花太多時間在書本上。關於護理,對他來說並不是一個會排斥的項目,而且薪水比較有保障,所以就選擇走護理相關的路。
在讀書的過程中,姊姊常會遇到很多學理、甚至是原文的東西需要去學,所以書本就比較多;也會去醫療場所做實習,實習在北、中、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風情,所以可能會碰到護理人員對實習生的態度是比較嚴苛、不友善的,會讓人覺得工作的時候,是不是會都碰到這種人,因為這些事,讓他心情大受打擊。
即便求學的過程坎坷,但這些不安與壓力都在進入職場後而化解。對姊姊來說,這份工作特別的地方是它可以讓他看到人的生老病死,也可以看到不同人在面對這樣生老病死時,他們的反應——有的是很溫馨的,有的是很殘酷的,也有的是令人氣憤的,因為不是每個家屬都願意去照顧生病的人;也會讓姊姊提早看到社會的黑暗面,或是比較溫馨的那一面。
因為這些體悟,使這份工作對他來說有非常重大的意義,佔了人生很多的時間去做鑽研與探討。
生活中的「工作」
有些人覺得當上護理師之後就不需要碰書本,但其實當上護理師之後還是要不斷去進修和上一些相關課程,所以不是考上執照開始工作後,就不用讀書。
因為學習護理方面的知識,懂的醫學知識就會比一般人還要多,所以相對來說,知識就是一種力量,是會讓別人對自己有尊敬的,有很多人會在生活日常中遇到一些疾病問題,而那種時候當然就比較有優勢。
但因為工作時間比較長,所以在照顧病人的時候,是照顧不到自己家人的——「在上夜班時,我照顧不到我的小孩。」上班照顧不到,在休息的時候,又因為需要照顧家人的關係,可能就沒辦法有充足的休息。因此上夜班的時候,對姊姊來說是相對痛苦的,因為陪伴孩子的時間比較少,矯正他們行為的時間也很容易會錯過。
這也是為什麼姊姊會從大醫院慢慢退到其他地方的理由,這樣對於家人和病人都比較能夠照顧得到。其實不是每一件事情都需要特定的護理人員去執行,即便退出這個崗位,也有人會替補,所以不用把這件事想得太過重要。
疫情中的工作與生活
其實這一波的疫情,姊姊碰到的確診病人比較少,畢竟他所在的位置是相對病情比較穩定的病人,所以並不是急診區、防疫區或隔離區的護理師。
他也觀察到,有些醫療人員所在的部門像是婦產科,就比較不會受影響;但如果像是急診區的護理師,他們穿防護衣、戴口罩,出現壓痕的情況就會很常見,那相對病人的情緒也會比較焦慮一些。
有時候遇到一些外籍的護理師,就有可能出現語言不通、溝通不良的情況;雖然都是護理師,依照不同的科目還是會有不一樣的專業,所以也有可能出現某批醫護待在隔離區的病房,但來的是要生小孩的媽媽,而他們可能對生小孩或生產這一塊並不是那麼了解,於是就會碰到一些摩擦和需要學習的一些事物。
所以不是每一個護理人員對於疫情都有那麼大的感觸,如果是基層的護理人員,可能比較大的感觸反而是病人更加恐慌,摸過的東西、甚至是經過的事物,都要很講究的去消毒過;或是病人不願意來醫院的次數、比例會比較高一點,病人會比較少;還有在視訊的使用上也會不太一樣,使用次數會更高。
訪問時,我特別問了疫情對姊姊的好與壞,而他給我的回答卻出乎意料——「他覺得疫情出現的好與壞,其實都會有好跟不好的影響」,像醫護們可能就會進展到使用視訊的方式去做看診、溝通,戶外運動則可能需要轉變成室內的活動項目:「這些都是彼此之間需要去重新學習的地方。」
姊姊說,其實不會特別去說喜歡疫情前或疫情後,因為病毒其實就已經存在我們的生活中了,什麼時候會爆發、什麼時候會侵犯、什麼時候會與我們和平共處,這些都是不一定的。目前的疫情,以北中南整體來說,中南部的疫情,甚至是重症的患者,其實沒有北部來的那麼嚴重——「中南部的疫情可能就不會像北部一樣那麼有感。」
而姊姊也呼籲大家要在防疫上要勤洗手,戴口罩,要保持適當的安全距離,一起為台灣加油。
雖然不是最前線醫護人員,但還是為了病人的性命忙碌著⋯⋯別抱怨等待時間太久、醫護人員的口吻不夠溫柔,他們需要我們的體諒,以及我們的尊重,讓我們一起為他們的努力,多一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