黯淡疫情中的微光——護理師陳麗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作者:陳宥均

圖片來源:陳麗萍本人

圖片來源:陳麗萍本人

疫情爆發,各個白色的空間充斥著意想不到的忙碌。醫院休息時間不足、汗如雨下的醫護人員更是耗盡體力的奔波著,那白色的身影也不例外。他盯著繁多的資料,手在鍵盤上不斷移動,每個病人的病歷資料在螢幕中慢慢浮現,而這個場景正記錄著更加艱難的生活。

他是黯淡疫情中的微光——護理師陳麗萍,也是我最親愛的姊姊。

人人尊敬的白衣天使,具體在做什麼?

每天工作時長超過10個小時,期間還不包含開會的時間。有時上完班還要直接去上相關課程,或是假日去上課/進修,所以其實工時超過10個小時,十分驚人。姊姊還分享,之前在病房時是輪班制的,有時排到夜班,會比平常更累,頑固的病人也比較多;換到其他門診時就發現,因為工作模式的不同,的部分不一樣,但工時其實沒有不同。

護理人員常常會面臨到生與死的問題,有時候家屬會有不同的情緒反應,而護理人員就需要與家屬溝通、解釋病情等;有時候也會需要和醫療團隊溝通,而溝通這一塊是比較困難的部分。姊姊在訪問時說:「我會盡量聽完他們的說法,取得一個兩方都能接受的平衡點。」

當我問起姊姊,他最印象深刻的病人,姊姊分享,當他進入這個職位時,比較大的衝擊是遇到一些癌症病患,以及知道這些病患有一天會離開他們的家人。

曾經有病人的意識清醒,因為癌症的關係而一直出血,當他不斷在出血,心跳不斷下降的時候,醫護聯絡家屬來,病人會因為家屬到,病人的心跳、甚至是生命跡象都會比較回穩一點。

那時他知道,在病人清醒的情況下,聽見家屬的呼喊,有可能會沒有辦法平安順遂離開。很衝擊,但也有很多學習,在面對病人的時候,負責照顧的家屬,是否能夠讓病人安穩的度過這段旅程,不要身上插太多管,不要流太多血,怎麼讓他好好度過,是大家要學習的。

為什麼是護理師?

在升學、畢業時,大伯母建議姊姊當護理師,家人對護理師的感覺很不錯——當初姊姊的想法是想要進行實務面的實作,不想花太多時間在書本上。關於護理,對他來說並不是一個會排斥的項目,而且薪水比較有保障,所以就選擇走護理相關的路。

在讀書的過程中,姊姊常會遇到很多學理、甚至是原文的東西需要去學,所以書本就比較多;也會去醫療場所做實習,實習在北、中、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風情,所以可能會碰到護理人員對實習生的態度是比較嚴苛、不友善的,會讓人覺得工作的時候,是不是會都碰到這種人,因為這些事,讓他心情大受打擊。

即便求學的過程坎坷,但這些不安與壓力都在進入職場後而化解。對姊姊來說,這份工作特別的地方是它可以讓他看到人的生老病死,也可以看到不同人在面對這樣生老病死時,他們的反應——有的是很溫馨的,有的是很殘酷的,也有的是令人氣憤的,因為不是每個家屬都願意去照顧生病的人;也會讓姊姊提早看到社會的黑暗面,或是比較溫馨的那一面。

因為這些體悟,使這份工作對他來說有非常重大的意義,佔了人生很多的時間去做鑽研與探討。

生活中的「工作」

有些人覺得當上護理師之後就不需要碰書本,但其實當上護理師之後還是要不斷去進修和上一些相關課程,所以不是考上執照開始工作後,就不用讀書。

因為學習護理方面的知識,懂的醫學知識就會比一般人還要多,所以相對來說,知識就是一種力量,是會讓別人對自己有尊敬的,有很多人會在生活日常中遇到一些疾病問題,而那種時候當然就比較有優勢。

但因為工作時間比較長,所以在照顧病人的時候,是照顧不到自己家人的——「在上夜班時,我照顧不到我的小孩。」上班照顧不到,在休息的時候,又因為需要照顧家人的關係,可能就沒辦法有充足的休息。因此上夜班的時候,對姊姊來說是相對痛苦的,因為陪伴孩子的時間比較少,矯正他們行為的時間也很容易會錯過。

這也是為什麼姊姊會從大醫院慢慢退到其他地方的理由,這樣對於家人和病人都比較能夠照顧得到。其實不是每一件事情都需要特定的護理人員去執行,即便退出這個崗位,也有人會替補,所以不用把這件事想得太過重要。

疫情中的工作與生活

其實這一波的疫情,姊姊碰到的確診病人比較少,畢竟他所在的位置是相對病情比較穩定的病人,所以並不是急診區、防疫區或隔離區的護理師。

他也觀察到,有些醫療人員所在的部門像是婦產科,就比較不會受影響;但如果像是急診區的護理師,他們穿防護衣、戴口罩,出現壓痕的情況就會很常見,那相對病人的情緒也會比較焦慮一些。

有時候遇到一些外籍的護理師,就有可能出現語言不通、溝通不良的情況;雖然都是護理師,依照不同的科目還是會有不一樣的專業,所以也有可能出現某批醫護待在隔離區的病房,但來的是要生小孩的媽媽,而他們可能對生小孩或生產這一塊並不是那麼了解,於是就會碰到一些摩擦和需要學習的一些事物。

所以不是每一個護理人員對於疫情都有那麼大的感觸,如果是基層的護理人員,可能比較大的感觸反而是病人更加恐慌,摸過的東西、甚至是經過的事物,都要很講究的去消毒過;或是病人不願意來醫院的次數、比例會比較高一點,病人會比較少;還有在視訊的使用上也會不太一樣,使用次數會更高。

訪問時,我特別問了疫情對姊姊的好與壞,而他給我的回答卻出乎意料——「他覺得疫情出現的好與壞,其實都會有好跟不好的影響」,像醫護們可能就會進展到使用視訊的方式去做看診、溝通,戶外運動則可能需要轉變成室內的活動項目:「這些都是彼此之間需要去重新學習的地方。」

姊姊說,其實不會特別去說喜歡疫情前或疫情後,因為病毒其實就已經存在我們的生活中了,什麼時候會爆發、什麼時候會侵犯、什麼時候會與我們和平共處,這些都是不一定的。目前的疫情,以北中南整體來說,中南部的疫情,甚至是重症的患者,其實沒有北部來的那麼嚴重——「中南部的疫情可能就不會像北部一樣那麼有感。」

而姊姊也呼籲大家要在防疫上要勤洗手,戴口罩,要保持適當的安全距離,一起為台灣加油。

雖然不是最前線醫護人員,但還是為了病人的性命忙碌著⋯⋯別抱怨等待時間太久、醫護人員的口吻不夠溫柔,他們需要我們的體諒,以及我們的尊重,讓我們一起為他們的努力,多一份理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疫情下的人們的沙龍
22會員
29內容數
2022/01/16
你能想到,眼前這個站在路邊的小餐館裡忙碌做生意的中年大叔,曾是一位年輕的少年站在網球場上嗎?認真的打網球,還拿到許多獎盃,他是經過了什麼事情,從拿著網球拍的少年,變成如今拿著鍋鏟的中年大叔的呢?
Thumbnail
2022/01/16
你能想到,眼前這個站在路邊的小餐館裡忙碌做生意的中年大叔,曾是一位年輕的少年站在網球場上嗎?認真的打網球,還拿到許多獎盃,他是經過了什麼事情,從拿著網球拍的少年,變成如今拿著鍋鏟的中年大叔的呢?
Thumbnail
2021/12/22
人生中有無數的困難,而正當你用無助的眼神望著堆積如山的困難時,一位老師走過來拍拍你的肩膀,說了一句「沒有問~題的!」。老師的這句話聽起來很滑稽,卻充滿著能量與溫暖,讓你充滿了精神與自信,所有的困難瞬間都迎刃而解,他就是我的電腦程式老師—祝令儒。今天就讓我來說說他的經歷與故事吧!
Thumbnail
2021/12/22
人生中有無數的困難,而正當你用無助的眼神望著堆積如山的困難時,一位老師走過來拍拍你的肩膀,說了一句「沒有問~題的!」。老師的這句話聽起來很滑稽,卻充滿著能量與溫暖,讓你充滿了精神與自信,所有的困難瞬間都迎刃而解,他就是我的電腦程式老師—祝令儒。今天就讓我來說說他的經歷與故事吧!
Thumbnail
2021/12/06
冷清的小巷內,有一家充滿驚喜又神秘的糖果店。在這間店的展示窗裡,出現了火鍋、龍蝦等鮮豔的食材,而製作出這些,正是這家店的老闆,也是台灣唯一握有PAPABUBBLE這個品牌的台灣代理商—林怡慧小姐。
Thumbnail
2021/12/06
冷清的小巷內,有一家充滿驚喜又神秘的糖果店。在這間店的展示窗裡,出現了火鍋、龍蝦等鮮豔的食材,而製作出這些,正是這家店的老闆,也是台灣唯一握有PAPABUBBLE這個品牌的台灣代理商—林怡慧小姐。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護理師到底在忙什麼,怎麼每次找他們的時候都在忙呢?
Thumbnail
護理師到底在忙什麼,怎麼每次找他們的時候都在忙呢?
Thumbnail
我是一名護理師,我負責照顧隔離病房裡的新冠肺炎患者。我要穿著厚重的防護服和口罩,每天要進出多次,幫他們量體溫、量血壓、量血氧、打點滴、吸痰、插管、換藥。我要盡力讓他們活下來,但是我也要面對他們的死亡。 我很無奈,因為我不能做更多的事情。我不能給他們一個擁抱,一個微笑,一個安慰。我不能讓他們見到他們最
Thumbnail
我是一名護理師,我負責照顧隔離病房裡的新冠肺炎患者。我要穿著厚重的防護服和口罩,每天要進出多次,幫他們量體溫、量血壓、量血氧、打點滴、吸痰、插管、換藥。我要盡力讓他們活下來,但是我也要面對他們的死亡。 我很無奈,因為我不能做更多的事情。我不能給他們一個擁抱,一個微笑,一個安慰。我不能讓他們見到他們最
Thumbnail
她是一名護理師,每天要照顧十位重症患者。她要幫他們插管、換藥、抽血、送檢、做心電圖,還要處理他們的呼吸衰竭、心臟驟停、敗血症等危急狀況。她有護理師的專業訓練,也有醫生的指導,但是仍然要面對生死的考驗,盡力讓患者們活下來。 她的工作很危險,很緊張,很累,很壓抑。她每天要工作十二個小時,沒有休息時間,沒
Thumbnail
她是一名護理師,每天要照顧十位重症患者。她要幫他們插管、換藥、抽血、送檢、做心電圖,還要處理他們的呼吸衰竭、心臟驟停、敗血症等危急狀況。她有護理師的專業訓練,也有醫生的指導,但是仍然要面對生死的考驗,盡力讓患者們活下來。 她的工作很危險,很緊張,很累,很壓抑。她每天要工作十二個小時,沒有休息時間,沒
Thumbnail
小芳是一名護理師,她在一家醫院的隔離病房工作。她每天都要照顧一些確診或疑似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病人,給他們提供各種醫療和心理上的幫助。 小芳的工作非常危險,她常常要面對感染和死亡的風險。她每天都要穿著厚重和悶熱的防護服,戴著口罩和護目鏡,忍受著呼吸困難和汗水淋漓。她每天都要接觸各種可能帶有病毒的物品,
Thumbnail
小芳是一名護理師,她在一家醫院的隔離病房工作。她每天都要照顧一些確診或疑似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病人,給他們提供各種醫療和心理上的幫助。 小芳的工作非常危險,她常常要面對感染和死亡的風險。她每天都要穿著厚重和悶熱的防護服,戴著口罩和護目鏡,忍受著呼吸困難和汗水淋漓。她每天都要接觸各種可能帶有病毒的物品,
Thumbnail
我們可以說,專業、團隊、投入、應變、付出、忘我、溫暖、同理,是這本第一線護理人員疫情觀察誌的主旋律。29位作者、29位為台灣防疫努力的「天職者」們,將護理視為是自身的天職,扮演著疫情離亂中的天使角色、照護與撫慰人心,並在疫情方歇之時記述下來這些過程,成為一本繼續觸動人心的「療癒」之書。
Thumbnail
我們可以說,專業、團隊、投入、應變、付出、忘我、溫暖、同理,是這本第一線護理人員疫情觀察誌的主旋律。29位作者、29位為台灣防疫努力的「天職者」們,將護理視為是自身的天職,扮演著疫情離亂中的天使角色、照護與撫慰人心,並在疫情方歇之時記述下來這些過程,成為一本繼續觸動人心的「療癒」之書。
Thumbnail
陳時中深夜600字感謝信,致護理台灣隊。
Thumbnail
陳時中深夜600字感謝信,致護理台灣隊。
Thumbnail
疫情爆發,各個白色的空間充斥著意想不到的忙碌。醫院休息時間不足、汗如雨下的醫護人員更是耗盡體力的奔波著,那白色的身影也不例外。他盯著繁多的資料,手在鍵盤上不斷移動,每個病人的病歷資料在螢幕中慢慢浮現,而這個場景正記錄著更加艱難的生活。 他是黯淡疫情中的微光——護理師陳麗萍,也是我最親愛的姊姊。
Thumbnail
疫情爆發,各個白色的空間充斥著意想不到的忙碌。醫院休息時間不足、汗如雨下的醫護人員更是耗盡體力的奔波著,那白色的身影也不例外。他盯著繁多的資料,手在鍵盤上不斷移動,每個病人的病歷資料在螢幕中慢慢浮現,而這個場景正記錄著更加艱難的生活。 他是黯淡疫情中的微光——護理師陳麗萍,也是我最親愛的姊姊。
Thumbnail
哈德森太太的護理師同事說,現在的工作環境就像是天堂,因為可以上廁所,可以請假,可以吃飯,可以準時下班耶!! 白衣天使其實在地獄工作,不論在韓國還是在台灣,都是地獄。 當你和病人越靠近,他的存活機率就越高
Thumbnail
哈德森太太的護理師同事說,現在的工作環境就像是天堂,因為可以上廁所,可以請假,可以吃飯,可以準時下班耶!! 白衣天使其實在地獄工作,不論在韓國還是在台灣,都是地獄。 當你和病人越靠近,他的存活機率就越高
Thumbnail
護理師也是人,也有絕望、無助的時刻 但只要有0.001%的可能,我都要為病人奮戰到最後 護理師一職,如同直接進入病患的人生, 完整承受對方的苦痛,並竭盡生命,換取病人的性命。 然而歷經種種磨難,我還喜歡這份職業嗎? 我又該如何找到堅持下去的勇氣?
Thumbnail
護理師也是人,也有絕望、無助的時刻 但只要有0.001%的可能,我都要為病人奮戰到最後 護理師一職,如同直接進入病患的人生, 完整承受對方的苦痛,並竭盡生命,換取病人的性命。 然而歷經種種磨難,我還喜歡這份職業嗎? 我又該如何找到堅持下去的勇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