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故事】美國女孩 American Girl (2021)

更新 發佈閱讀 15 分鐘
raw-image

【劇情簡介】

《美國女孩》劇情背景設定在2003年,移民美國五年的莉莉(林嘉欣 飾)抱病帶著兩個女兒芳儀(方郁婷 飾)、芳安(林品彤 飾)從洛杉磯回到台灣,與聚少離多的丈夫宗輝(莊凱勛 飾)團聚。原本在美國名列前茅的芳儀,因不熟悉中文導致成績大大落後,被同學戲稱為「美國女孩」。一心渴望返美的芳儀與母親莉莉衝突不斷,導致家庭成員之間關係緊張,隨著SARS疫情的爆發,家人之間每個人自我的細語都逐漸嚷嚷,關係之間也摩擦出不同的模樣……


生在千禧世代的故事

《美國女孩》與另一部今年國片我最喜歡的電影《瀑布》,被稱之為今年金馬獎中聲量最高甚至並駕齊驅的作品。新人導演阮鳳儀也因此一砲而紅,飾演大女兒芳儀的芳郁婷更是奪得了最佳新演員的獎項。
這部電影同時也是導演自己的親身經歷,經過些微改編的故事,大約70-80的年代,所有的懷舊味隨著電影的美術與故事情節被幻化成實。我們記憶裡的通訊軟體MSN、即時通、無名小站,甚至撥接網路、網咖開台(一小時只要五十塊!),還有暗藏巧思的「玩偶遊戲」的漫畫,我想,這些東西在導演的生命裡,都曾經是很深刻的一部分。而從這樣的細節裡也能同時感受身為創作者的溫度與細膩。

作品是創作者說話的管道。不論什麼形式,它都會帶出這個人的模樣,誰都難躲藏。

raw-image
關於家庭的模樣

劇情緊緊勾勒著這芳儀一家人,帶著兩個女兒去了美國卻因罹患乳癌又回到台灣的媽媽,長期獨自在外工作的爸爸。正值青春期,原本自由奔放,卻在台灣得重新面對華人注重的「紀律與規矩」的芳儀,和弱小天真,卻也純稚無比的妹妹芳安。
劇情的前半段其實我一直嘗試揣測著這家人的關係,他們為什麼去美國?為什麼爸爸並沒有跟著去美國?甚至,在他們抵達台灣後,爸爸接機,卻沒有下車,而只是遠遠地揮著手?

爸爸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回到家裡,他並不是特別熱情的招待,也沒有迫切的搶過所有行李。

孩子原本對台灣的想法是什麼?回到家裡,芳儀熟悉的就坐上了電腦桌,卻被媽媽制止,他們回到房間,彷彿對這間房子並不陌生,表示孩子是在這裡成長過的。房間內還留著芳儀和妹妹的手印。也許那是他們和這個家唯一的連結?

爸爸和媽媽之間的情感是什麼?為什麼在媽媽看病時,爸爸硬抽出了時間來醫院陪伴,得到一句「被Fire了不要怪我」的同時,媽媽仍伸手想握著爸爸,而在爸爸回應「沒有那麼嚴重啦」的時候卻同時抽開了手假裝看錶的時間。

這家人的關係到底是如何?在電影的前半段,這些問題不停的圍繞著我,也讓我嘗試更努力的去觀察和看待他們之間的互動。直至電影的時間軸繼續往前推進,我也逐漸放下這些困惑。也許沒那麼重要。其實就是個普通家庭。

有著想把家照顧好、希望孩子能過得好媽媽,希望家人都能得到想要的爸爸。
叛逆的青春期少女和還在生長安全感的妹妹。
其實也許就只是個很單純的,傳統家庭的原型。

會吵鬧,有衝突,聚在一起的餐桌時刻,總會成為焦點。那種想要超越自我和他人的框架,是證明家人是我們誕生於世時所面臨的第一個團體。然而個體與團體之間如何拿捏?我們如何從最初的依附關係,獨立出來長成自己,又能夠不相互傷害,彷彿是千古難題。

raw-image
父親與女兒

在我眼裡,影片的重心基本上是在芳儀身上。而以芳儀為主體的延伸,看見他與父母之間的關係,父親的角色看似戲份不多,卻也是耐人尋味的一段。
例如,在某次餐桌上,芳儀提出了自己想要一輛腳踏車的願望。隨之妹妹芳安也嚷嚷說出自己也想要。而這種孩子們上演出自己想要什麼的物慾戲碼,通常都止於家長的怒斥之下。片中的劇情也不意外的如此開展。

然而,再後來,爸爸卻踩著一輛腳踏車給芳儀。

例如,在討論搬家之際,本要為芳儀挑選一張書桌,卻在逛家具店的時候,芳儀被另一張梳妝桌吸引而去。即使爸爸嘴上嚷嚷著不要亂挑、會害他被媽媽罵。卻在鏡頭一轉,那張梳妝桌正小心翼翼的被搬進了他們家中。儘管媽媽臭著臉,爸爸只是一臉不要緊的安撫著,反正那也可以當書桌。

爸爸的角色,就是如此。嘴上不說,甚至罵罵咧咧,卻仍默默為子女奉上一切,只要是他們所想。片中芳儀一再地表示想回美國,甚至和爸爸開出條件,說只要演講比賽得第一,就送她一個人回美國。爸爸讀了芳儀的演講稿,只是抽著菸說。「你如果那麼想回美國,我就算花光錢,也會把你送回去。可是如果你只是想逃避,那去到哪裡都一樣。」

raw-image


母親與女兒

「你怎麼可以這樣跟你媽媽說話!」
爸爸怒吼的同時,邊打著淚水潰堤、嘗試逃跑的芳儀。
媽媽哭著想把爸爸攔住,從後方嘗試緊緊抱住丈夫......「不要打了.......」

這就是母親吧。敏感、情緒化,卻傾盡所有化為奉獻精神。
只要孩子能健康、平安的成長。
她默默承受著苦,不忍說出,或是,不知如何說出。
打理家的模樣、忍著嘔吐的不適打果汁,希望最後能留住的,是孩子的未來。

raw-image

「要是我死了看你們怎麼辦。」
「以後得癌症就不要怪我!」
「如果我以後不在了...」
「我乾脆死一死就好了啊!」
母親開口閉口的離去,使得全家人的氛圍被一股低氣壓籠罩,也成為芳儀最無法諒解的一件事。然而,母親的苦,哪僅僅只是苦。還有多少擔憂,多少害怕,多少傷感,是沒有也無法被丈夫讀懂與承接、被女兒理解與原諒的。彷彿死亡成為一個禁忌話題,這對一個瀕死或是不知未來發展會是如何、失去對生活掌控的一個母親,他必須獨自的承受著這些情緒。
也許那個年代,心理健康更無法被重視,但我看見的,是一個走在邊緣,卻沒有人能陪伴她去討論另一面深不見底的地方,對她來說有多少恐懼。也沒有人,能在另一個岸上,安然的在他左右去對抗病魔。

劇中有許多芳儀與母親爭執的場面。無論是展現叛逆還是對母親諸多不諒解的憤怒,每一個場面都在訴說著那些以愛為名的拉扯,每個人都用自己帶刺的那一面,去保護另一面的脆弱。人生很難,難到,即使在最親的人面前,我們亦無法好好的彼此袒露各自的脆弱。其實我想了很久,很久,即使這些場面似乎在每一個大小組合建構不同的家庭裡都不停發生,卻彷彿終究沒有一道解。

劇中母親曾問芳儀,「你還覺得這裡不是你的家嗎?」
言下之意,母親的認知是,只要家人在一起,何處不為家?

當用Erikson的社會心理發展論來看,正值青春期十幾歲的芳儀正處於自我認同、角色探索的階段,而身為成年人的母親,確實是持續在建構親密關係的階段。帶著這樣的角度,回到芳儀身上,其實我並不覺得芳儀的反抗源自於她不認為這裡是她的家。而是在不對等的心理發展情況之下,每個人都在摸索著自己和他人的界線。

去試想,孩子五年前被帶去美國時,每天熬著背20個單字,就是為了適應新環境。而去到那個環境,正是家長的一個決定。
到了那裡,適應語言,生活習慣,學校,交友人際,文化......等等的,
然後再將其抽離。
作為家長,這對父母勢必並無和孩子好好解釋與溝通過回來台灣的過程與原因。
我不知道,在真實世界中,這個故事最後怎麼了。

但我很想說的是,我不認為芳儀的情緒有任何的錯。
錯在可惜,沒有任何人能夠協助這家人情緒上的支持。

raw-image
不被認可的青春

不得不說,我真心覺得方郁婷的表演無懈可擊。至少在渴望回美國的急切思念,或是叛逆逃避的模樣。芳儀的憤怒、悲傷,根本無處宣發。
如同醫院中無人知曉母親的痛楚一樣。芳儀(甚至芳安)在學校經歷的變動,亦是無人知曉的壓力。畢竟每個人都經歷過童年與青春期,總會有些同樣類型的人群與模式在這個世界的各個角落運作著,正常發揮。於是「美國女孩」的稱號,也因此而來。試想一個在美國皆拿A的資優生,回到台灣就被立馬丟進學校,重新學習中文,用中文上課學習,再加上東西方著重教育的模式肯定是不同的——制服、髮禁、下課鐘不代表下課,甚至還有體罰。
換作是你,會不想回到美國嗎?回到你原本生活的地方?
為什麼必須要改變?為什麼被迫改變沒有選擇?

也許你會說,因為家人生病啊!還有什麼比這個更重要的?
也許你會認為,芳儀不懂得珍惜、只想著自己。

人想過上舒適快樂的生活是必然的,佛洛伊德的主張就是趨樂避苦世人的本能。

但我一直認為,若想要求孩子懂事,就得讓他們明白原因。
並且那些情緒,終究需要空間與時間去揮發。

如果媽媽沒有把死掛在嘴邊,如果媽媽有好好的談過為何回到台灣,如果媽媽能好好回應孩子的「想要」,並讓他知道,為什麼他沒辦法「得到想要」。即使不如願,畢竟這世界本是如此,並非事事如願。但這會成為孩子成長的機會,和你希望他成為一個「足夠成熟」的模樣必經的過程。
我想這是為什麼,在芳儀和母親爭執後,那個她最心愛的馬蹄鐵掛飾被弄壞時,媽媽口口聲聲的對不起,在最後,終於換來了重新靠近彼此的機會。
(至於如果你問我說為什麼是媽媽要去做,我會回答,「喔,爸爸也可以啊。但他們應該去做是因為他們為人父母。」我的重點是,沒有完美的人,沒有完美的父母,但你不必永遠都是對的、永遠都做到最好,但你必須去接受學習的責任。因為你是孩子唯一的依靠。因為你是父母。

母親的道歉,自己的道歉

然而,在芳儀在馬場的那場戲裡,芳儀終於看見也看清楚了自己的處境。
眼前的馬並不是他熟悉的Splash。只是一隻,無論如何都不願聽從指示安上馬鞍的
脫韁野馬——就像是他自己。
芳儀噙著淚水,如同有苦說不清的母親、渴求著眼前能有一絲冀望。
也許是那一刻,芳儀終於和自己和解了。他接受了自己的處境,接受了這個家,於是
他能回頭,去和母親和解。

「這個世界上我最不想成為的人就是我的母親,
因為她的恐懼會成為我的恐懼,而她的軟弱會使我軟弱。」

這句話想必刺痛了許多人的痛點,至少它刺中了我的。
生在單親家庭裡,母親與我的關係便是獨特且難以言喻的。
兒時的我確實極度的對母親的退讓或脆弱感到憤怒。但後來我才知道,那是因為我沒有辦法接著承接那些情緒。我害怕沒有她。沒有她我就得承受的更多更多。
某一部份,卻也確實是來自於母親自己自身的情緒。卻有著相同的道理。因為不能處理他的情緒,不能為他的情緒做任何事。而感到恐懼,對那些情緒感到無比恐懼。

寫到這裡,深深有感。試著回想,若情緒本身不能被處理,我們做的就只是陪伴呢?

我們絕對的相愛,卻也絕對的,不夠懂得如何和對方相處。
我理解母親太多無能為力以及無可奈何,於是年幼時我便逼迫自己要去接受,要能懂事。然而仍還是孩子的時期,能力有限。當你以為傾盡所有的假裝成熟,假裝自己是個可以照顧自己的「大人」,卻總被說著「自私」「只想到自己」等等的話語,那確實,是心如刀割。可反思,母親又何嘗不是。

很多時候我備感無奈。我希望我們能有更好的關係,卻覺得造化弄人,我們都難以欺騙,隱忍,欺瞞自己的感受。且,又為何需要?
難道給予彼此空間,去做最舒服的模樣,不也是愛的一種嗎?

我不確定我這樣的想法是否是對的。但在我能做更多之前,我只能謹記Bao最後留給我的話。「照顧好自己。」「因為照顧好自己就是照顧好一部分的她了。」


結語

坦白講,整本的故事量確實頗大,有許多細節感覺不得不的被默默抽掉許多,造成前半段我的問號還在持續上升時,會有一種,很斷斷續續、有些破碎的感覺。
而故事的時間線軸,也令我有些混亂,也許是另類的日常,但在這之中又有些許安排安插的感覺有些唐突。一種「咦,怎麼就突然發生了。」的感覺。

但也許,也是因為是導演親身經歷過的故事,那些情感,皆真實的無法騙人。
演員的情感幾乎都滿的深刻。並不是說在表演上都多用力,而是他們真正的有在把自己揉進這個角色。這讓我對這部電影,有了更深的感觸。

這是關於家庭,關於他們的日常。一段辛苦歲月的,真誠的故事。

因為我們都不完美,所以我們更需要彼此。

導演鳳儀在【金馬58】的專訪中曾有以下紀錄:

這份無法償還母愛的愧疚也是阮鳳儀成長過程中的焦慮源頭:「華人家庭又特別容易感受到她這種付出是有代價、是要求回報的。雖然妳本能知道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當妳時刻被提醒,就會很害怕她再付出。」

生而為人我們總會有很多恐懼,害怕失去,害怕不足,害怕失敗,害怕「害怕」這件事。於是我們本能性的反應就是轉移與逃避,不去看不去聽,在這作品映照著大眾傳統家庭都可能面臨的處境之外,亦展露出了關於華人家庭裡最容易產出的衝突和裂痕。最後我們慢慢的習慣貼上一個標籤,叫做「情緒勒索」。

可是成為勒索者的出身,也許也源自於,世世代代傳承的魔咒。
所以說起芳儀的叛逆和背後的恐懼,你能看見嗎?

關於創作
「這真的是你的『最誠實』嗎?要不要再想一想?」

在美國電影學院準備畢業製作時,阮鳳儀拿著寫好的 Personal Statement 站在台上,她很抖。「那時候在班上老師叫我們把創作自述寫出來唸給大家聽。我剛開始其實不太理解為什麼。前面大家一定都是在試水溫,結果唸到後面每個人都淚流滿面,就看到有些男導演開始戴墨鏡上台。」她形容那個「越來越誠實」的過程,就好像諮商。那時,老師總會踩住那條率先被畫好的底線問他們:「這真的是你的『最誠實』嗎?要不要再想一想?」這個疑問刻進了阮鳳儀的電影 DNA。
——【金馬58】她以傷口示眾,而觀眾回報以傷口:專訪《美國女孩》導演阮鳳儀written by曾勻之2021-11-24

這一段是在所有評論訪問中,我最喜歡的一段。
在過往做創作的時候,我向來喜歡以誠實自居。即使當時的大家並不以為然。
但當看到這篇文章時,以及包括後來我所走的路,事實都在證明,我並沒有錯。

「真誠」,是我唯一能夠可以,大膽、自信且引以為傲的說出關於自己的特質。

過去寫過劇本的時候,也曾以家庭為背景做了一齣創作。當時教授走過來跟我說,他好想把我的本拍出來。天,那對學生會是多大的鼓勵?
雖然在後來的學習路上,實務路上,都會知道當初的自己有多少不足,
但當年那位教授的肯定(雖然他後來離職,但至少是系上曾被誇讚過算是有用的老師)不只是肯定關於我作品上的能力。而是我嘗試去面對自己的真心。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為何要挖出自己的傷口,掏呀撈呀得血肉模糊,
可身為創作者,想必都能夠體會。只有將最真實的自己顯露,產出的東西,也才會是有血有肉的、深刻且真實的,誠實的作品。過程固然辛苦,但也確實如同諮商,在這條路上,你其實在做的,就是去經歷,然後,放下與道別。

也許這就是創作者,面對生命的方式。

「原生家庭的情感很左右我的人生。對我來說,拍《美國女孩》就像英文說的『Flip the page』——我想要翻過這一頁。而這一頁對我來說非常重、非常難,就是要花這樣的力氣、這樣的時間,用這樣的作品跟很多人一起,我才能翻過去,去到下一章。」——《美國女孩》導演 阮鳳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莫恩 Moon的沙龍
3會員
10內容數
莫恩 Moo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5/19
這個窩裡的第一篇文章,我寫下了 "Dear Bao"。 我失去了當時的心理師。對我來說重要至極的一個角色。 我意外的,毫無準備的,失去了他。 在寫下那封信之後,我還是常常寫信, 直到前陣子,我好不容易下定決心,我不能再寫下去了。 因為我知道,那不會有盡頭的。
2022/05/19
這個窩裡的第一篇文章,我寫下了 "Dear Bao"。 我失去了當時的心理師。對我來說重要至極的一個角色。 我意外的,毫無準備的,失去了他。 在寫下那封信之後,我還是常常寫信, 直到前陣子,我好不容易下定決心,我不能再寫下去了。 因為我知道,那不會有盡頭的。
2022/05/16
好久不見,這個頁面。 走著走,也許有天我們都會走到,該走的地方。
2022/05/16
好久不見,這個頁面。 走著走,也許有天我們都會走到,該走的地方。
2021/12/18
我其實稱得上一個「忍耐大師」。 大概是小時候練起的。 因為臉皮薄,害羞內向的性格,怎麼樣也不喜歡招搖。
Thumbnail
2021/12/18
我其實稱得上一個「忍耐大師」。 大概是小時候練起的。 因為臉皮薄,害羞內向的性格,怎麼樣也不喜歡招搖。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本片為導演阮鳳儀的自傳式電影,描述主角芳儀(方郁婷 飾)1997年隨母親(林嘉欣 飾)與妹妹(林品彤 飾)移居美國生活,2003年因母親罹患乳癌而搬回台灣,父親(莊凱勛 飾)則常出差往返大陸與台灣。回到台灣的兩位姊妹須重新習慣既熟悉又陌生的台灣(體罰教育、交新朋友等),及只聽得懂中文、忙
Thumbnail
  本片為導演阮鳳儀的自傳式電影,描述主角芳儀(方郁婷 飾)1997年隨母親(林嘉欣 飾)與妹妹(林品彤 飾)移居美國生活,2003年因母親罹患乳癌而搬回台灣,父親(莊凱勛 飾)則常出差往返大陸與台灣。回到台灣的兩位姊妹須重新習慣既熟悉又陌生的台灣(體罰教育、交新朋友等),及只聽得懂中文、忙
Thumbnail
這部是2020最催淚國片,不過老實說,看這部片的時候,我並沒有哭。可能是年紀跟經歷還沒到那個階段的關係,但是我想生離死別,是每個人一生中一定會遇到的關卡。 小提醒:文章都是自己寫的,如果要引用,請註明出處喔!! 感謝大家 !! 1. 觀看角度(敘事主角): 2. 細膩描繪女兒與母親間的情感:
Thumbnail
這部是2020最催淚國片,不過老實說,看這部片的時候,我並沒有哭。可能是年紀跟經歷還沒到那個階段的關係,但是我想生離死別,是每個人一生中一定會遇到的關卡。 小提醒:文章都是自己寫的,如果要引用,請註明出處喔!! 感謝大家 !! 1. 觀看角度(敘事主角): 2. 細膩描繪女兒與母親間的情感:
Thumbnail
今年共計觀看了28部金穗影展的短片作品。總體而言,本屆影展影片質量頗高,不論劇情片或是學生劇情片、紀錄片等,都表現出色。選材、劇本、拍攝,各方面亦皆有驚艷之處。下面就選擇幾部印象深刻的作品來和大家分享觀影心得。
Thumbnail
今年共計觀看了28部金穗影展的短片作品。總體而言,本屆影展影片質量頗高,不論劇情片或是學生劇情片、紀錄片等,都表現出色。選材、劇本、拍攝,各方面亦皆有驚艷之處。下面就選擇幾部印象深刻的作品來和大家分享觀影心得。
Thumbnail
美國女孩(American Girl)在Netflix上檔了。 導演阮鳳儀說,這部電影,是她自己的童年故事,是她與自己母親,也是與自己的和解過程。 下雷 這是一個典型台灣家庭的生活,充滿問題,卻從來不被正視;只因著母親生病,掀開來,才知道裡面早已潰爛生膿瘡。 芳儀說:我只是覺得她可以再做得更好!
Thumbnail
美國女孩(American Girl)在Netflix上檔了。 導演阮鳳儀說,這部電影,是她自己的童年故事,是她與自己母親,也是與自己的和解過程。 下雷 這是一個典型台灣家庭的生活,充滿問題,卻從來不被正視;只因著母親生病,掀開來,才知道裡面早已潰爛生膿瘡。 芳儀說:我只是覺得她可以再做得更好!
Thumbnail
【鏡頭故事】美國女孩 American Girl (2021) 【劇情簡介】 《美國女孩》劇情背景設定在2003年,移民美國五年的莉莉(林嘉欣 飾)抱病帶著兩個女兒芳儀(方郁婷 飾)、芳安(林品彤 飾)從洛杉磯回到台灣,與聚少離多的丈夫宗輝(莊凱勛 飾)團聚。
Thumbnail
【鏡頭故事】美國女孩 American Girl (2021) 【劇情簡介】 《美國女孩》劇情背景設定在2003年,移民美國五年的莉莉(林嘉欣 飾)抱病帶著兩個女兒芳儀(方郁婷 飾)、芳安(林品彤 飾)從洛杉磯回到台灣,與聚少離多的丈夫宗輝(莊凱勛 飾)團聚。
Thumbnail
她是否明白她就像自己的母親,苦苦地哀求生命回應她的願想;甚至,再更煽情地想,她是否明白到她就是母親的Splash ──原本你們合而為一,向前馳騁,如今分散的你們,只能獨自面對接踵而來的考驗?導師一句「愛與恨往往是一體兩面」,為觀眾揭開梁芳儀的心事,她必須抵制母親,不為什麼,抵制比臣服更能感受到存在。
Thumbnail
她是否明白她就像自己的母親,苦苦地哀求生命回應她的願想;甚至,再更煽情地想,她是否明白到她就是母親的Splash ──原本你們合而為一,向前馳騁,如今分散的你們,只能獨自面對接踵而來的考驗?導師一句「愛與恨往往是一體兩面」,為觀眾揭開梁芳儀的心事,她必須抵制母親,不為什麼,抵制比臣服更能感受到存在。
Thumbnail
你不能同時擁有青春,又有關於青春的知識。~Khalil Gibran 改編自香港小說家張小嫻的“我的愛如此麻辣”,由女導演麥曦茵執導筒。故事講述了同父異母三姐妹重新定義家,親情,自我的過程。三姐妹的大姐是鄭秀文飾演的香港旅行社職員如樹,老二是賴雅妍飾演的台灣撞球選手如枝,老三是李曉峰飾演的重慶美妝服
Thumbnail
你不能同時擁有青春,又有關於青春的知識。~Khalil Gibran 改編自香港小說家張小嫻的“我的愛如此麻辣”,由女導演麥曦茵執導筒。故事講述了同父異母三姐妹重新定義家,親情,自我的過程。三姐妹的大姐是鄭秀文飾演的香港旅行社職員如樹,老二是賴雅妍飾演的台灣撞球選手如枝,老三是李曉峰飾演的重慶美妝服
Thumbnail
《燕》故事敘述5歲就與母親分隔兩地的台日混血早川燕,無法原諒從小就拋下自己帶哥哥離開的母親,在長大步入社會後的某天父親將一封文件交給他,希望他前往台灣高雄找哥哥親自簽名,前往母親的故鄉、多年不見的哥哥,童年的回憶又瞬間湧上心頭。
Thumbnail
《燕》故事敘述5歲就與母親分隔兩地的台日混血早川燕,無法原諒從小就拋下自己帶哥哥離開的母親,在長大步入社會後的某天父親將一封文件交給他,希望他前往台灣高雄找哥哥親自簽名,前往母親的故鄉、多年不見的哥哥,童年的回憶又瞬間湧上心頭。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