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農傳統玉米三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採收曬乾後的玉米吊掛於屋簷儲藏,需要的時候就從屋簷取下。
你愛吃玉米嗎?玉米與稻米、小麥,並列為世界三大主食,原產於中美洲,16世紀時因為地理大發現而傳播到全世界。玉米在臺灣種植的歷史久遠,早年由南洋傳入,成為原住民的主食,有些部落至今還保留著祖先傳承下來的地方品系。
​ ​ ​
以延平鄉永康部落為例,在每年一月種下具有糯性的玉米,七月可採收,曬乾後就吊掛於屋簷儲藏,需要的時候就從屋簷取下,因應不同需求與場合,有不同的吃玉米方式。
烏尼囊多元文化工作坊 的美華姊

在玉米的照養下沒有被遺棄的孩子

「我出生之後體弱多病,差點養不活,幾乎要被放棄。有一天,我的媽媽夢到一個白衣婦人,婦人要媽媽餵我吃玉米粉做的 Latantan。從此,媽媽每天熬煮 Latantan 給我吃,終於讓我慢慢變健康、漸漸長大......」
烏尼囊多元文化工作坊 的美華姊說,她是被玉米救回來的。在美華姊和胡大哥家的院落,他們帶著大家從掛在屋簷下的 Acipul(阿基布,布農語指採下來的整條玉米)開始,一步一步認識傳統玉米的精彩。
右邊碗裝的是脫粒的玉米,左邊碗裡的是搗碎的玉米,中間的就是煮好的玉米飯 Butux。
當飯吃的Butux(噗嘟):
​ ​ ​
布農玉米第一吃,就是玉米飯 Butux。同時含有玉米顆粒與細的玉米粉,放涼吃,有果凍一般的口感。
​ ​ ​
► 作法:
1. 脫粒的玉米浸泡在水裡一小時後,瀝乾。
2. 以杵臼搗碎,玉米粒最外層半透明的膜(果種皮)也分離出來。
3. 過篩後洗淨,放進大鍋水裡大火煮滾。沸騰時記得攪拌避免黏鍋。
4. 接著小火煮,煮到水快乾,再關火收乾。
搗碎玉米的工作就交給胡大哥。胡大哥說,小時候住在部落裡,每天早上都會被家家戶戶的擣米聲叫醒。
以杵臼搗碎,玉米粒最外層半透明的膜(果種皮)也分離出來。
接著用傳統的方式,藉由風吹加上吹氣,把那些半透明的膜篩掉。
也可以用篩網來篩比較省力啦!
過篩後洗淨,放進大鍋水裡大火煮滾。沸騰時記得攪拌避免黏鍋。接著小火煮,煮到水快乾,再關火收乾。
帶著走的Sabusabu (沙餔沙餔):
​ ​ ​
把第一吃用葉子包起來,就變成第二吃--攜帶方便的 Sabusabu。在射耳祭上,祭拜祖先的 Sabusabu 只能包純玉米飯;而一般平時吃的可以加一點豬肉。
​ ​ ​
► 作法:
1. 香蕉葉先用水燙,葉子不容易破。(燙完沖冷水可維持翠綠不變色)
2. 葉片上放上前面做好的 Butux,包好,以山棕繩十字形綑綁,打個結,完成!
把玉米飯 Butux 放在燙過的香蕉葉上,準備製作 Sabusabu。
葉子包好,以山棕繩十字形綑綁,打個結, Sabusabu 完成!
最純粹的玉米濃湯Latantan (拉當擋):
​ ​ ​
玉米重複擣磨至非常細緻,超級濃稠、每一口都散發玉米的清香,可說是最天然精純的「玉米濃湯」。
​ ​ ​
► 作法
1.脫粒的玉米浸泡在水裡過一夜,瀝乾。
2. 以杵臼搗成碎粒,過篩之後,曬乾。
3. 再次搗成更細的粉末狀。
4. 加入水之後以小火熬煮,過程中不斷攪拌。
5. 待熟之後,關火,悶一段時間。
如果要製作玉米濃湯 Latantan,要先將脫粒的玉米浸泡在水裡過一夜,瀝乾。以杵臼搗成碎粒,過篩之後,曬乾。然後再次搗成更細的粉末狀。
加入水之後以小火熬煮,過程中記得不斷攪拌。
攪拌至全熟後,關小火,悶一段時間,起鍋,最濃稠的玉米濃湯 Latantan 完成!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帶你走訪臺東慢食評鑑所評選出的星級店家,認識實踐慢食精神的廚人,品嚐優質、純淨、公平的臺東真食味!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黃媽媽的福菜苦瓜排骨湯 上次介紹「萬物皆可醃」的阿美族,今天登場的則是「處處皆可藏」的客家主廚,帶來經典的客家發酵食。 水腳仔到阿姬師  黃媽媽除了是九個孫子的阿婆、黃媽媽手作客家小館 的掌門人,還具有另一個鄉親最熟悉的身分--總舖師,辦桌經驗三十年,曾經一日出餐上百桌。起初,她是總鋪師身邊的「水腳
阿美族人常說:太平洋就是我們的冰箱。 其實,族人家裡還有更多不插電也不需冰塊的「微冰箱」,就是家中那些五花八門的瓶瓶罐罐! ​ ​  ​ ​ ​  長濱鄉長光部落的 一耕食堂,主打阿美族發酵醃漬料理。一走進去就看見兩大玻璃缸的 Fukah (發音為「福尬」,酸筍)
你喜歡吃粽子嗎?你吃的是哪一種粽呢? 臺東的各部落裡藏著多種「部落粽」, 我們常見的阿粨 (abai)、奇拿富(cinavu)、還有一般西部朋友較少聽過的 (qavay),都是「用葉片包裹米糧澱粉」的原住民傳統食物。它們到底有什麼異同之處呢?
手冷腳冷嗎的冬夜,想不想來一碗吃了會發熱、通體舒暢又飽足的「雞腿薑母飯」?  掀起鍋蓋,香噴噴的蒸氣衝上來,溫潤的薑汁、濃郁的雞油包覆每一顆米飯,配上鮮美又富有彈性的雞腿肉...... 這次為我們示範的,是延平鄉宜興園民宿的莊姊。她直接抄起釘耙,先到家旁邊的田裡現挖竹薑!從產地到餐桌,只有十步距離
內行人都知道,參加臺東慢食節,絕對不能錯過每天下午的「慢食講」, 連本地人也每次都大開眼界。不但學習新知、發現藏於民間的慢食高手,更嚐到難得的滋味、聽見從來都不知道的故事。​ ​現在,就來重現去年《有種餐桌》的第一場慢食講:「吃一口就流淚的白色小米飯」。
寒流又要來一波,低溫下探5度C,你準備好面對了嗎?這時候,來一碗熱呼呼的雞湯,真是人間一大享受!來,帶你瞧瞧台東人冬日的幸福滋味、暖心又暖胃~  這次為我們示範的是「秘食私廚」的欣芝,欣芝的阿婆在民國62年就開始在關山經營飯館,接著由媽媽接手、傳承阿婆的滋味和手藝。身為第三代的欣芝,從小穿梭在廚房
黃媽媽的福菜苦瓜排骨湯 上次介紹「萬物皆可醃」的阿美族,今天登場的則是「處處皆可藏」的客家主廚,帶來經典的客家發酵食。 水腳仔到阿姬師  黃媽媽除了是九個孫子的阿婆、黃媽媽手作客家小館 的掌門人,還具有另一個鄉親最熟悉的身分--總舖師,辦桌經驗三十年,曾經一日出餐上百桌。起初,她是總鋪師身邊的「水腳
阿美族人常說:太平洋就是我們的冰箱。 其實,族人家裡還有更多不插電也不需冰塊的「微冰箱」,就是家中那些五花八門的瓶瓶罐罐! ​ ​  ​ ​ ​  長濱鄉長光部落的 一耕食堂,主打阿美族發酵醃漬料理。一走進去就看見兩大玻璃缸的 Fukah (發音為「福尬」,酸筍)
你喜歡吃粽子嗎?你吃的是哪一種粽呢? 臺東的各部落裡藏著多種「部落粽」, 我們常見的阿粨 (abai)、奇拿富(cinavu)、還有一般西部朋友較少聽過的 (qavay),都是「用葉片包裹米糧澱粉」的原住民傳統食物。它們到底有什麼異同之處呢?
手冷腳冷嗎的冬夜,想不想來一碗吃了會發熱、通體舒暢又飽足的「雞腿薑母飯」?  掀起鍋蓋,香噴噴的蒸氣衝上來,溫潤的薑汁、濃郁的雞油包覆每一顆米飯,配上鮮美又富有彈性的雞腿肉...... 這次為我們示範的,是延平鄉宜興園民宿的莊姊。她直接抄起釘耙,先到家旁邊的田裡現挖竹薑!從產地到餐桌,只有十步距離
內行人都知道,參加臺東慢食節,絕對不能錯過每天下午的「慢食講」, 連本地人也每次都大開眼界。不但學習新知、發現藏於民間的慢食高手,更嚐到難得的滋味、聽見從來都不知道的故事。​ ​現在,就來重現去年《有種餐桌》的第一場慢食講:「吃一口就流淚的白色小米飯」。
寒流又要來一波,低溫下探5度C,你準備好面對了嗎?這時候,來一碗熱呼呼的雞湯,真是人間一大享受!來,帶你瞧瞧台東人冬日的幸福滋味、暖心又暖胃~  這次為我們示範的是「秘食私廚」的欣芝,欣芝的阿婆在民國62年就開始在關山經營飯館,接著由媽媽接手、傳承阿婆的滋味和手藝。身為第三代的欣芝,從小穿梭在廚房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外婆一直喝不慣用奶油炒麵粉做基底的西式玉米濃湯,她習慣用小康寧鍋裝上六分滿的水,先加入一罐玉米粒與一罐玉米醬罐頭,讓水漲到八分滿,然後再開火咕嘟嘟的煮沸它,等玉米粒們在鍋裡隨著滾水泡泡上下彈跳時,倒入已經調好的太白粉水勾芡,讓玉米粒們在有點稠稠的湯汁裡飄搖時,再徐徐加入蛋液.........
Thumbnail
民國六十五年,雲南傈僳族的「饒八妹」帶著李福英兩姊弟到桃園忠貞新村投靠祖父在市場裡賣起滇緬家鄉味「米干」,後來饒八妹的大女兒「李詩梅」跟著丈夫「王根深」到桃園,民國七十年開始也在市場裡做起米干的生意,因為李詩梅的小名叫「阿美」,所以以阿美為名成為龍岡地區最出名的「阿美米干」。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黃昏時分在鄉村環境中的故事,描述了家裡煮飯花盛開時,乞者來到門前乞討米飯的情景。文章以回憶方式描述了阿媽生前的做法以及乞者經常來到家裡的原因。
Thumbnail
現在是如何處理小米的?瓦酪露部落常吃的「小米樹豆鹹湯圓」又該如何製作呢? 我們訪問了幾位部落中目前還在種植小米的長者與婦女,根據他們的經驗所給的建議為下:
Thumbnail
小米曾是瓦酪露的生活支柱,也是文化的根源。從食用到應用,小米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團隊與部落的長者、婦女合作,紀錄了小米從收穫、加工,再到製成傳統美食的過程,更深刻地認識了小米在部落中的重要性,以及它所蘊含的文化意義。
Thumbnail
玉米,在我們家似乎和其他的青菜有著不同的特殊地位。青菜負責提供營養、維持日常所需,而玉米則是用甜甜的香氣、QQ的口感擄獲大家的味蕾,為生活增添幸福的感覺。不僅可以當主食也可以當點心,最適合下午放學回到家肚子咕嚕咕嚕叫的小朋友。因此每年春夏之際,一聲「阿媽種玉米給你吃!」或許就是我家阿媽疼孫的方式吧。
Thumbnail
想吃夜市烤玉米,吃不到只好自己烤... 玉米剝皮,留著兩三層葉子下水煮熟, 煮好了再剝乾淨。 煮玉米:冷水下鍋,煮滾後再小火20分 醬汁做法: 沙茶醬2tbsp, 醬油1tbsp, 醬油膏1tbsp, 花生醬1tbsp, 細砂糖1tbsp, 開水1tbsp, 白芝麻適量. 以上拌勻
Thumbnail
「草仔粿」是台灣人非常熟悉的米食點心,隨著揉進米皮中的野草不同,它有著各種名字,例如艾粄、雞屎藤果、茶粿 依照居住地區不同,它也叫做包仔粿、青糰、菜包。通常春天、清明節吃的才會將可食用野草揉進皮裡,讓它如春天到訪般有著各種綠色,同時也是祭祖好物;純白色米皮的粿則是冬至吃的,市場統稱為菜包。
Thumbnail
要孩子深耕土地,在教育上必須引領他們看見。
Thumbnail
種植玉米、大豆這樣的雜糧作物有四步驟:整地、開溝、覆土、鎮壓。 一行玉米(禾本科)、一行大豆(豆科)交替種植,稱為禾豆混植,為什麼要禾豆混植呢?因為在嘉南平原常見的玉米作物,包括食用的甜玉米、糯玉米,或是給動物吃的飼料玉米,對土壤的需肥量很高....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外婆一直喝不慣用奶油炒麵粉做基底的西式玉米濃湯,她習慣用小康寧鍋裝上六分滿的水,先加入一罐玉米粒與一罐玉米醬罐頭,讓水漲到八分滿,然後再開火咕嘟嘟的煮沸它,等玉米粒們在鍋裡隨著滾水泡泡上下彈跳時,倒入已經調好的太白粉水勾芡,讓玉米粒們在有點稠稠的湯汁裡飄搖時,再徐徐加入蛋液.........
Thumbnail
民國六十五年,雲南傈僳族的「饒八妹」帶著李福英兩姊弟到桃園忠貞新村投靠祖父在市場裡賣起滇緬家鄉味「米干」,後來饒八妹的大女兒「李詩梅」跟著丈夫「王根深」到桃園,民國七十年開始也在市場裡做起米干的生意,因為李詩梅的小名叫「阿美」,所以以阿美為名成為龍岡地區最出名的「阿美米干」。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黃昏時分在鄉村環境中的故事,描述了家裡煮飯花盛開時,乞者來到門前乞討米飯的情景。文章以回憶方式描述了阿媽生前的做法以及乞者經常來到家裡的原因。
Thumbnail
現在是如何處理小米的?瓦酪露部落常吃的「小米樹豆鹹湯圓」又該如何製作呢? 我們訪問了幾位部落中目前還在種植小米的長者與婦女,根據他們的經驗所給的建議為下:
Thumbnail
小米曾是瓦酪露的生活支柱,也是文化的根源。從食用到應用,小米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團隊與部落的長者、婦女合作,紀錄了小米從收穫、加工,再到製成傳統美食的過程,更深刻地認識了小米在部落中的重要性,以及它所蘊含的文化意義。
Thumbnail
玉米,在我們家似乎和其他的青菜有著不同的特殊地位。青菜負責提供營養、維持日常所需,而玉米則是用甜甜的香氣、QQ的口感擄獲大家的味蕾,為生活增添幸福的感覺。不僅可以當主食也可以當點心,最適合下午放學回到家肚子咕嚕咕嚕叫的小朋友。因此每年春夏之際,一聲「阿媽種玉米給你吃!」或許就是我家阿媽疼孫的方式吧。
Thumbnail
想吃夜市烤玉米,吃不到只好自己烤... 玉米剝皮,留著兩三層葉子下水煮熟, 煮好了再剝乾淨。 煮玉米:冷水下鍋,煮滾後再小火20分 醬汁做法: 沙茶醬2tbsp, 醬油1tbsp, 醬油膏1tbsp, 花生醬1tbsp, 細砂糖1tbsp, 開水1tbsp, 白芝麻適量. 以上拌勻
Thumbnail
「草仔粿」是台灣人非常熟悉的米食點心,隨著揉進米皮中的野草不同,它有著各種名字,例如艾粄、雞屎藤果、茶粿 依照居住地區不同,它也叫做包仔粿、青糰、菜包。通常春天、清明節吃的才會將可食用野草揉進皮裡,讓它如春天到訪般有著各種綠色,同時也是祭祖好物;純白色米皮的粿則是冬至吃的,市場統稱為菜包。
Thumbnail
要孩子深耕土地,在教育上必須引領他們看見。
Thumbnail
種植玉米、大豆這樣的雜糧作物有四步驟:整地、開溝、覆土、鎮壓。 一行玉米(禾本科)、一行大豆(豆科)交替種植,稱為禾豆混植,為什麼要禾豆混植呢?因為在嘉南平原常見的玉米作物,包括食用的甜玉米、糯玉米,或是給動物吃的飼料玉米,對土壤的需肥量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