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農傳統玉米三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採收曬乾後的玉米吊掛於屋簷儲藏,需要的時候就從屋簷取下。

採收曬乾後的玉米吊掛於屋簷儲藏,需要的時候就從屋簷取下。

你愛吃玉米嗎?玉米與稻米、小麥,並列為世界三大主食,原產於中美洲,16世紀時因為地理大發現而傳播到全世界。玉米在臺灣種植的歷史久遠,早年由南洋傳入,成為原住民的主食,有些部落至今還保留著祖先傳承下來的地方品系。
​ ​ ​
以延平鄉永康部落為例,在每年一月種下具有糯性的玉米,七月可採收,曬乾後就吊掛於屋簷儲藏,需要的時候就從屋簷取下,因應不同需求與場合,有不同的吃玉米方式。

烏尼囊多元文化工作坊 的美華姊

烏尼囊多元文化工作坊 的美華姊

在玉米的照養下沒有被遺棄的孩子

「我出生之後體弱多病,差點養不活,幾乎要被放棄。有一天,我的媽媽夢到一個白衣婦人,婦人要媽媽餵我吃玉米粉做的 Latantan。從此,媽媽每天熬煮 Latantan 給我吃,終於讓我慢慢變健康、漸漸長大......」

烏尼囊多元文化工作坊 的美華姊說,她是被玉米救回來的。在美華姊和胡大哥家的院落,他們帶著大家從掛在屋簷下的 Acipul(阿基布,布農語指採下來的整條玉米)開始,一步一步認識傳統玉米的精彩。

右邊碗裝的是脫粒的玉米,左邊碗裡的是搗碎的玉米,中間的就是煮好的玉米飯 Butux。

右邊碗裝的是脫粒的玉米,左邊碗裡的是搗碎的玉米,中間的就是煮好的玉米飯 Butux。

當飯吃的Butux(噗嘟):
​ ​ ​
布農玉米第一吃,就是玉米飯 Butux。同時含有玉米顆粒與細的玉米粉,放涼吃,有果凍一般的口感。
​ ​ ​
► 作法:
1. 脫粒的玉米浸泡在水裡一小時後,瀝乾。
2. 以杵臼搗碎,玉米粒最外層半透明的膜(果種皮)也分離出來。
3. 過篩後洗淨,放進大鍋水裡大火煮滾。沸騰時記得攪拌避免黏鍋。
4. 接著小火煮,煮到水快乾,再關火收乾。

搗碎玉米的工作就交給胡大哥。胡大哥說,小時候住在部落裡,每天早上都會被家家戶戶的擣米聲叫醒。

搗碎玉米的工作就交給胡大哥。胡大哥說,小時候住在部落裡,每天早上都會被家家戶戶的擣米聲叫醒。

以杵臼搗碎,玉米粒最外層半透明的膜(果種皮)也分離出來。

以杵臼搗碎,玉米粒最外層半透明的膜(果種皮)也分離出來。

接著用傳統的方式,藉由風吹加上吹氣,把那些半透明的膜篩掉。

接著用傳統的方式,藉由風吹加上吹氣,把那些半透明的膜篩掉。

也可以用篩網來篩比較省力啦!

也可以用篩網來篩比較省力啦!

過篩後洗淨,放進大鍋水裡大火煮滾。沸騰時記得攪拌避免黏鍋。接著小火煮,煮到水快乾,再關火收乾。

過篩後洗淨,放進大鍋水裡大火煮滾。沸騰時記得攪拌避免黏鍋。接著小火煮,煮到水快乾,再關火收乾。

帶著走的Sabusabu (沙餔沙餔):
​ ​ ​
把第一吃用葉子包起來,就變成第二吃--攜帶方便的 Sabusabu。在射耳祭上,祭拜祖先的 Sabusabu 只能包純玉米飯;而一般平時吃的可以加一點豬肉。
​ ​ ​
► 作法:
1. 香蕉葉先用水燙,葉子不容易破。(燙完沖冷水可維持翠綠不變色)
2. 葉片上放上前面做好的 Butux,包好,以山棕繩十字形綑綁,打個結,完成!

把玉米飯 Butux 放在燙過的香蕉葉上,準備製作 Sabusabu。

把玉米飯 Butux 放在燙過的香蕉葉上,準備製作 Sabusabu。

葉子包好,以山棕繩十字形綑綁,打個結, Sabusabu 完成!

葉子包好,以山棕繩十字形綑綁,打個結, Sabusabu 完成!

最純粹的玉米濃湯Latantan (拉當擋):
​ ​ ​
玉米重複擣磨至非常細緻,超級濃稠、每一口都散發玉米的清香,可說是最天然精純的「玉米濃湯」。
​ ​ ​
► 作法
1.脫粒的玉米浸泡在水裡過一夜,瀝乾。
2. 以杵臼搗成碎粒,過篩之後,曬乾。
3. 再次搗成更細的粉末狀。
4. 加入水之後以小火熬煮,過程中不斷攪拌。
5. 待熟之後,關火,悶一段時間。

如果要製作玉米濃湯 Latantan,要先將脫粒的玉米浸泡在水裡過一夜,瀝乾。以杵臼搗成碎粒,過篩之後,曬乾。然後再次搗成更細的粉末狀。

如果要製作玉米濃湯 Latantan,要先將脫粒的玉米浸泡在水裡過一夜,瀝乾。以杵臼搗成碎粒,過篩之後,曬乾。然後再次搗成更細的粉末狀。

加入水之後以小火熬煮,過程中記得不斷攪拌。

加入水之後以小火熬煮,過程中記得不斷攪拌。

攪拌至全熟後,關小火,悶一段時間,起鍋,最濃稠的玉米濃湯 Latantan 完成!

攪拌至全熟後,關小火,悶一段時間,起鍋,最濃稠的玉米濃湯 Latantan 完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發現臺東慢食的沙龍
40會員
30內容數
帶你走訪臺東慢食評鑑所評選出的星級店家,認識實踐慢食精神的廚人,品嚐優質、純淨、公平的臺東真食味!
2021/12/07
黃媽媽的福菜苦瓜排骨湯 上次介紹「萬物皆可醃」的阿美族,今天登場的則是「處處皆可藏」的客家主廚,帶來經典的客家發酵食。 水腳仔到阿姬師  黃媽媽除了是九個孫子的阿婆、黃媽媽手作客家小館 的掌門人,還具有另一個鄉親最熟悉的身分--總舖師,辦桌經驗三十年,曾經一日出餐上百桌。起初,她是總鋪師身邊的「水腳
Thumbnail
2021/12/07
黃媽媽的福菜苦瓜排骨湯 上次介紹「萬物皆可醃」的阿美族,今天登場的則是「處處皆可藏」的客家主廚,帶來經典的客家發酵食。 水腳仔到阿姬師  黃媽媽除了是九個孫子的阿婆、黃媽媽手作客家小館 的掌門人,還具有另一個鄉親最熟悉的身分--總舖師,辦桌經驗三十年,曾經一日出餐上百桌。起初,她是總鋪師身邊的「水腳
Thumbnail
2021/11/23
阿美族人常說:太平洋就是我們的冰箱。 其實,族人家裡還有更多不插電也不需冰塊的「微冰箱」,就是家中那些五花八門的瓶瓶罐罐! ​ ​  ​ ​ ​  長濱鄉長光部落的 一耕食堂,主打阿美族發酵醃漬料理。一走進去就看見兩大玻璃缸的 Fukah (發音為「福尬」,酸筍)
Thumbnail
2021/11/23
阿美族人常說:太平洋就是我們的冰箱。 其實,族人家裡還有更多不插電也不需冰塊的「微冰箱」,就是家中那些五花八門的瓶瓶罐罐! ​ ​  ​ ​ ​  長濱鄉長光部落的 一耕食堂,主打阿美族發酵醃漬料理。一走進去就看見兩大玻璃缸的 Fukah (發音為「福尬」,酸筍)
Thumbnail
2021/07/27
你喜歡吃粽子嗎?你吃的是哪一種粽呢? 臺東的各部落裡藏著多種「部落粽」, 我們常見的阿粨 (abai)、奇拿富(cinavu)、還有一般西部朋友較少聽過的 (qavay),都是「用葉片包裹米糧澱粉」的原住民傳統食物。它們到底有什麼異同之處呢?
Thumbnail
2021/07/27
你喜歡吃粽子嗎?你吃的是哪一種粽呢? 臺東的各部落裡藏著多種「部落粽」, 我們常見的阿粨 (abai)、奇拿富(cinavu)、還有一般西部朋友較少聽過的 (qavay),都是「用葉片包裹米糧澱粉」的原住民傳統食物。它們到底有什麼異同之處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2004年的農村工作坊主題標定為「稻米與稻農之心」,一方面呼應聯合國提出的「國際稻米年」;一方面則是因為稻米這深具幾千年傳統,不僅是全球30億人口,尤其是亞洲地區賴以維生。稻米不僅意味著糧食,還意味著重要的文化,它總是出現在人們的各種生活、宗教的慶典,或是呈現在藝術裡頭。
Thumbnail
2004年的農村工作坊主題標定為「稻米與稻農之心」,一方面呼應聯合國提出的「國際稻米年」;一方面則是因為稻米這深具幾千年傳統,不僅是全球30億人口,尤其是亞洲地區賴以維生。稻米不僅意味著糧食,還意味著重要的文化,它總是出現在人們的各種生活、宗教的慶典,或是呈現在藝術裡頭。
Thumbnail
你愛吃玉米嗎?玉米與稻米、小麥,並列為世界三大主食,原產於中美洲,16世紀時因為地理大發現而傳播到全世界。玉米在臺灣種植的歷史久遠,早年由南洋傳入,成為原住民的主食,有些部落至今還保留著祖先傳承下來的地方品系。 ​ ​
Thumbnail
你愛吃玉米嗎?玉米與稻米、小麥,並列為世界三大主食,原產於中美洲,16世紀時因為地理大發現而傳播到全世界。玉米在臺灣種植的歷史久遠,早年由南洋傳入,成為原住民的主食,有些部落至今還保留著祖先傳承下來的地方品系。 ​ ​
Thumbnail
savusavu ,中文是小米粽,我也一直不清楚他們是用什麼做成的,我實際做才發現也是很需要技巧,然後原來是用芒草(在布農族俗稱巴楠花)
Thumbnail
savusavu ,中文是小米粽,我也一直不清楚他們是用什麼做成的,我實際做才發現也是很需要技巧,然後原來是用芒草(在布農族俗稱巴楠花)
Thumbnail
你喜歡吃粽子嗎?你吃的是哪一種粽呢? 臺東的各部落裡藏著多種「部落粽」, 我們常見的阿粨 (abai)、奇拿富(cinavu)、還有一般西部朋友較少聽過的 (qavay),都是「用葉片包裹米糧澱粉」的原住民傳統食物。它們到底有什麼異同之處呢?
Thumbnail
你喜歡吃粽子嗎?你吃的是哪一種粽呢? 臺東的各部落裡藏著多種「部落粽」, 我們常見的阿粨 (abai)、奇拿富(cinavu)、還有一般西部朋友較少聽過的 (qavay),都是「用葉片包裹米糧澱粉」的原住民傳統食物。它們到底有什麼異同之處呢?
Thumbnail
昔日貧農果腹餐,翻身眾愛養生歡; 良田惡地皆繁衍,命韌綿延不畏難。 心型翠綠或紫色的葉子繁衍整片田野,間或開出淺紫色喇叭狀的花,雖然不是很醒目,卻也清新可喜;地瓜在農業社會時,也算是很重要的一種作物。 小時候家中養了幾隻豬,當然也難免要種上一整片的地瓜,採摘地瓜葉餵豬;看父母把採下來的地瓜葉紮成
Thumbnail
昔日貧農果腹餐,翻身眾愛養生歡; 良田惡地皆繁衍,命韌綿延不畏難。 心型翠綠或紫色的葉子繁衍整片田野,間或開出淺紫色喇叭狀的花,雖然不是很醒目,卻也清新可喜;地瓜在農業社會時,也算是很重要的一種作物。 小時候家中養了幾隻豬,當然也難免要種上一整片的地瓜,採摘地瓜葉餵豬;看父母把採下來的地瓜葉紮成
Thumbnail
煮好的米團泡入薑湯,在過去以農業為大宗的客庄裡,「漉湯米齊」這道米食就是農忙時節田邊最常出現的慰勞點心。拜訪過客庄媽媽以後,才知她們口中的「漉湯米齊」不完全等同我們一般認知的「牛汶水」。
Thumbnail
煮好的米團泡入薑湯,在過去以農業為大宗的客庄裡,「漉湯米齊」這道米食就是農忙時節田邊最常出現的慰勞點心。拜訪過客庄媽媽以後,才知她們口中的「漉湯米齊」不完全等同我們一般認知的「牛汶水」。
Thumbnail
內行人都知道,參加臺東慢食節,絕對不能錯過每天下午的「慢食講」, 連本地人也每次都大開眼界。不但學習新知、發現藏於民間的慢食高手,更嚐到難得的滋味、聽見從來都不知道的故事。​ ​現在,就來重現去年《有種餐桌》的第一場慢食講:「吃一口就流淚的白色小米飯」。
Thumbnail
內行人都知道,參加臺東慢食節,絕對不能錯過每天下午的「慢食講」, 連本地人也每次都大開眼界。不但學習新知、發現藏於民間的慢食高手,更嚐到難得的滋味、聽見從來都不知道的故事。​ ​現在,就來重現去年《有種餐桌》的第一場慢食講:「吃一口就流淚的白色小米飯」。
Thumbnail
米是亞洲諸國的主食,但是你吃的米跟你父母、阿公阿嬤是同一種嗎?很可能不是喔!
Thumbnail
米是亞洲諸國的主食,但是你吃的米跟你父母、阿公阿嬤是同一種嗎?很可能不是喔!
Thumbnail
江湖傳言道 : 有時間幻想 Gakki (結衣) 煮飯給你吃,不如先買Gakki電鍋。近年話題最多的日本貴桑桑電鍋,莫過於IH電鍋,號稱煮飯超厲害,可以加壓,有些還可以煮出鍋巴,煮出來的米飯有如天國般的滋味,拿來煮越光米吃飯好像人在天國。 (咳) 可惜這篇文章沒有收業配費用,我們還是回來談談米飯吧。
Thumbnail
江湖傳言道 : 有時間幻想 Gakki (結衣) 煮飯給你吃,不如先買Gakki電鍋。近年話題最多的日本貴桑桑電鍋,莫過於IH電鍋,號稱煮飯超厲害,可以加壓,有些還可以煮出鍋巴,煮出來的米飯有如天國般的滋味,拿來煮越光米吃飯好像人在天國。 (咳) 可惜這篇文章沒有收業配費用,我們還是回來談談米飯吧。
Thumbnail
   我在國語日報的專欄「原來作物有故事」要出版了!從2016年九月開始,大家跟著我,從小米一路看下來,不但認識了三四十種作物,也了解到它們背後的故事,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跟我一樣覺得很棒呢? 想要有這個專欄、甚至這本書,主要是因為植物社會史過去只有歐美版本,讓我想寫一個屬於臺灣人的版本。
Thumbnail
   我在國語日報的專欄「原來作物有故事」要出版了!從2016年九月開始,大家跟著我,從小米一路看下來,不但認識了三四十種作物,也了解到它們背後的故事,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跟我一樣覺得很棒呢? 想要有這個專欄、甚至這本書,主要是因為植物社會史過去只有歐美版本,讓我想寫一個屬於臺灣人的版本。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